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遭到了韩的断然拒绝.
1907年8月底,吴禄贞揣着一位绿林朋友的引见信,和他的助手周维祯、李恩荣来到了韩登举的府邸。韩登举对吴的到来给予盛情款待,席间,吴禄贞借机向韩揭露了斋藤季治郎率兵强占延吉地区的真相,一席话说得这些绿林好汉义愤填膺。吴禄贞见时机成熟,便说明了来意:“大敌当前公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如果退缩忍让,国家亡了,我们还有活路吗?”一时间群情激奋,齐声说:和官兵拉个对马(同官兵联合),愿意听从吴的指挥。在韩登举的带领下,这支武装随即开到局子街附近驻扎下来。
1907年11月17日,吴禄贞在当地的一所寺庙内同日本人进行了第一次交涉。当斋藤季治郎来到寺庙的时候,只见四围龙旗招展,数千中国官兵荷枪实弹,排成密匝匝的方阵,站满了山前山后。虽然服装并不整齐,但其阵势威严,个个精神抖擞。斋藤一伙人十分惊讶,他们不知这些中国官是从哪里来的。
在吴禄贞的严词诘问下,斋藤理屈词穷,又领教了中国方面的阵势和实力,知道进一步的行动一时难以得逞,只好自己找个台阶,然后悻悻退出会场。
此后,吴禄贞多次与日交涉,根据翔实的材料,确凿的证据,逐一批驳日本政府的来文,并援引朝鲜人著《地理小识》等十余种中外论著,论证中朝两国国界。日本的进一步侵略行动遭到遏止,伊藤博文只好改变策略,将“间岛问题”提交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向中国政府提交长篇照会,就“间岛”问题继续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清廷命吴禄贞、周维祯代写了万余字的边务节略,复照日本驻华公使.日本go-ver-ment在有力的事实证据面前,理屈词穷,诡辫无术,不得不承认图们江以北之延吉厅为中国领土。
1909年9月4日,清廷钦命梁敦彦和日本特命全权公使伊集院彦吉在北京签订了《中日间岛协约》。条款规定:“中日两国政府彼此声明,以图们江为中、朝两国国界……”历史悬案终告结束。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奉为国策,因此不可能取得外交上的完全胜利。依照《协约》,龙井村、局子街、头道沟、百草沟四处,被日本帝国主义攫为开放的商埠,并取得了在这些地方设置领事馆的权利,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与吉会铁路的修筑权等。
(致歉声明:由于1909年或1910年的资料不太好查,而1911年辛亥革命时的比较详细,所以借用了很多。但后来才出现有些出入,比如当时四川总督为赵尔巽,不是赵尔丰;东北总督是锡良,不是赵尔巽;这两处我择时更改过来,但有些不影响书中构思的,就不改了,反正不是正统的历史书,请大家理解。)
第二卷 大潮 第八十五章 处处刀光剑影
更新时间:2010…9…5 21:37:09 本章字数:2175
当时在东北的名义上归属清廷的武装除了第二十镇外,还有驻通辽的后路巡防营统领吴俊升、洮南的前路巡防营前路统领张作霖、辽南的左路巡防营统领冯德麟、通化的右路巡防营统领马龙潭。东北的巡防营不比内地,他们大多兴起于日俄战争时期,此后又与蒙匪、胡子长期作战,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但这些人也有个特点,那就是本身皆为绿林出身,极善生存之道,属于有奶便是娘,谁腿粗就抱谁,哪边风硬就向哪边倒的类型。如今革命军节节胜利,风头正劲,奉天局势又不稳,加上有与旧军一向不和的第二十镇新军驻扎,他们都处于查望风色的阶段,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而第二十镇新军,统制张绍增与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交好,倾向革命。而手下的第三十九协协统伍祥祯、四十协协统潘榘楹,都是北洋旧人,较难控制。
而且,在奉天的东北总督锡良虽然以正直清廉、勤政务实而著称,而且自日俄战争后,腐朽的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眼见其多年的辛勤努力和实干也无法阻挡封建政权的灭亡,锡良为此忧愤交加,多次旧病复发,已难以掌握奉天局势。原咨议局副议长袁金铠组织成立的“奉天国民保安会”则在一些守旧军人的支持下,兴风作浪,反对东三省响应革命,宣布独立。
复杂,很复杂。武装复杂,成分复杂,人心复杂,形势复杂。
但肖志华却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一方面他以财力支援奉天革命党暗自扩充实力;一方面命令他们提高警惕,静观时变,不可盲目举义,以成众矢之的;另一方面,他已经策划组织了一项进军东北的计划。既然内部矛盾重重,不易着手,那就从外部施加巨力影响,使其向革命党有利的方向发展好了。而且他还派出了秘使,携带着委任状和支票前往东北,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对四位巡防营统领施以银弹攻势。劝他们认清形势,倒向革命。只要东北不陷入大混乱,不使日俄有借口进行干涉,付出多大代价也是划算的。只要大局确定,以中央名义,收拾几个羽翼尚未丰满的旧军官,还不是手拿把掐。
保持攻势,保持压迫的态势,这不仅会使列强降低扶持袁世凯的可能性,更能使那些犹疑不决、骑墙望风的家伙们不敢轻举妄动。
现在虽然革命军看似占着优势,但肖志华和总参谋部却是忙碌异常,所有有关军事方面的布置全部压在了他们身上。
西线激战正酣,陕西总督丰允组织甘肃清军马安良、张行志等部共四十余营兵力,分南、北两路进攻陕西。毅军十六营由赵倜率领,经京汉路转豫西,进攻陕西革命军,在潼关展开激战。西路北伐军迅速分出一旅人马支援潼关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张钫,守住陕西东大门,并伺机反攻;另两旅人马扑向乾州,准备先击溃气焰嚣张、杀人如麻的升允所部。东线则捷报频传,徐绍桢与林述庆两支人马象比赛一般,猛冲硬打,向济南奋勇攻击前进,接连取得战果。而海军舰队则又向烟台运送了闽军一个旅及大批物资,为登陆辽东半岛做着准备。湖北战场,飞艇的狂轰滥炸还在持续,特别是对京汉铁路的轰炸和小股部队的袭击骚扰,效果颇佳,不断削减着当面北洋军的实力和作战意志。
这些只是繁忙工作的一部分,作为军事主脑,肖志华还要审阅和批复从各地传来的情报。湖南,由于焦达峰本为会党首脑,自做了都督后,会党群众闻风纷纷投效,出入都督府的人川流不息,要求安置者,应接不暇。短时间内,竟然编成了四个师的军队。对此,留日士官生和立宪派颇持异议,均认为都督府出现这种秩序混乱状态是由于焦达峰造成的,只有焦达峰辞职才能解决问题。特别严重的是,以留日士官生为主体的军官集团从小团体的宗派私利出发,在权力分配上对焦、陈两人产生不满,局势很是危急。四川,由于四川都督尹昌衡杀了满清的四川巡抚赵尔巽,在打箭炉驻兵的其弟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进退失据,所率巡防军军心散乱,有解体哗变之势。
最让肖志华费尽心力的是列强对革命的干涉和态度:日本发来照会,对革命军可能借烟台为基地从辽东半岛登陆表示明确反对;英国公使朱尔典拒绝临时政府提出的将关税收入存于中国银行,暂时冻结,临时政府及税务司都不动用的建议。并声称临时政府的银行“靠不住”,临时政府还没有得到列强的承认。
朱尔典还暗示,如不听他的话,海关工作人员将实行集体罢工;更为恶劣的是,朱尔典还提出要求,要求临时政府将长沙、岳州、广州等已被革命军控制的通商口岸的海关税收也存于英国汇丰银行,在总税务司不“擅行支取”的条件下,临时府也不去动用。换句话说,朱尔典要把已革命各口岸的关税置于自己的统辖之下,名义上是“使之专用于偿还外债,保障外国债权人的利益”,但实际上却是想将关税置于外国的控制之下了。不仅如此,面对北方愈演愈烈的革命风潮,朱尔典一再惊呼“天津正在动摇,随时可能转到革命方面”,为此,他不惜勾通列强,修改协议,同意清军暂时进驻天津外国租界周围二十华里以内执行警察任务,显然是着眼于对付正在天津活跃的革命党人的。而且,他还与在华北驻有军队的其他国家进行蹉商,正在拟定保护京津、京奉铁路的行动。
在西南,法国在保护滇越铁路的名义下,把小股军队布置到云南境内各主要车站。
在东北和西北,俄国在与中国接壤的地区或靠近中国边界之处积极进行军事部署,并准备于必要时进驻我国东三省北部及新疆伊犁地方。
形势是严峻的,革命的中国从腹地到边疆和国界上,到处可听到帝国主义者的铁蹄声,可看到他们的刀光剑影。
第二卷 大潮 第八十六章 博弈(一)
更新时间:2010…9…5 21:37:09 本章字数:2188
指挥部里虽然忙碌,但每个人都自觉地压低了声音,放轻了脚步,不时将焦虑的目光投向在角落里冥思苦想的肖志华身上。革命军攻势正旺,但此时却有列强偏袒满清,变着法子阻挠革命。担心是必然的,临时政府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积贫积弱的烂摊子,革命军也是初建,还没有横挑列强的实力。
“德国领事到了。”蒋百里走进屋内,来到肖志华旁边,低声提醒道。
肖志华哦了一声,抬起头,微微一笑,站起身整理衣服。
蒋百里自浙江新军爆发革命,便担任都督府总参议。旋即被肖志华点名调至身边,一番密议后,作为革命党方面的特使,并利用他留学德国,与不少德国人有联系的长处,与德国方面展开了秘密谈判。如今,谈判已经有了成果,需要肖志华代表临时政府出马确认了。
“呵呵,这气氛有些压抑呀!”肖志华敏锐地感觉到了众人的焦虑,充满信心地说道:“不用想得太多,战场上的胜利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支持。这个世界,谁都不是省油的灯,即使是弱者。上天给了所有的人下棋的能力与机会,这就叫博弈。国家现在尽管积贫积弱,但我们也绝不放弃突围的挣扎与崛起的努力。就算暂时吃点亏,以后也让这帮洋鬼子加倍吐出来。你们将心收回来,好好关注战事,早些将清廷打垮才是最重要的。”
短短几句话,虽未完全打消众人的担忧,但肖志华自信的笑容还是给了他们不少宽慰,屋内的气氛也缓和了一些。
“走吧,德国人是非常注重时间观念的。”肖志华伸手拿起军帽戴好,大步走了出去。
门外,司法部次长王宠惠西服革履,正在等候。作为一个蜚声国际的杰出法学家,精通国际法的专家,肖志华特意邀请他担任谈判的帮手。
“志华,看来你是成竹在胸啊!”王宠惠笑着打趣道。
“象吗?”肖志华苦笑了一下,说道:“我还是那句话,改变不了的就暂时搁置不理,但绝不签约,也绝不承认。”
“这倒象民间的一句俗话。”蒋百里笑道。
“对,我就是那死猪,不怕开水烫。”肖志华毫不介意地一挺胸,惹起了一阵大笑。
德国的宿敌是英国,英国在甲午战争前一直是中国的“准同盟国”,关系密切,但甲午战争中,英国选择了日本,中英关系迅速疏远。而英德两国在欧洲剑拔弩张,在远东也不消停,随着英日关系迅速升温,英日两国在1902年缔结了同盟条约,这导致日本可以在远东与沙俄放手一搏。日俄战争后,英日同盟几乎在远东占尽上风,并且积极拉拢法国和俄国,几乎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这显然并不符合后起的德国与美国的利益。因此,德国在1906年正式提出了中美德三国同盟的构想,威廉二世亲自召见大清驻德公使孙宝琦,兜售这一对世界和平与中国自立有着非凡意义的方案。
虽然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也是“黄祸论”的大力提倡者,但这并不矛盾,无论是“黄祸论”,还是与中国结盟,其核心都是德国的国家利益。而且,威廉二世的“黄祸论”矛头并不是针对中国,而是日本。西方的梦魇是:崛起的日本如果与中国结成黄种人的大同盟,那西方将面临又一次成吉思汗式的威胁。
在英国的斡旋下,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双边条约,英、法、日、俄四国结成了事实上的松散战略同盟,德国在远东遭到“封杀”,同样受到冷遇的还有美国及其主张保持中国独立的“门户开放”政策。
所以,当时对于德国的建议,中国和美国都相当积极,也相当注意保密。但由于清朝的昏庸官吏,没有多少有责任心的,所以,日本人很快便获悉了其中的内情。当然,对于中德美建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