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如此一来,圣主返回东都的步伐必然放慢,一旦确定安州已经收复,东北之地风起云涌,南北局势剧烈震荡,且整体形势对中土有利,发动第三次东征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那么圣主甚至都有可能不回去了。中枢只要做出了第三次东征的决策,而圣主决心第三次御驾亲征,那么开春后圣主就要赶赴辽东,这样满打满算还剩下三个多月的时间,一来一往路上就要耗费两个多月,圣主在东都最多也就停留个把月,所以如非迫不得已,圣主的确没必要回京,不如坐镇涿郡遥控东都,积极准备第三次东征,同时还可以密切关注南北局势,而圣主坐镇北疆,必定对突厥和东胡诸种构成巨大威慑,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推动安州乃至东北局势向有利于中土的方向发展。
虞世基仔细权衡了一下,还是决定提醒圣主,东都最好还是回去一趟,虽然跑来跑去很折腾,但这是非常时刻,两京政局因为杨玄感叛乱而深陷危机,接下来的政治清算势必会进一步恶化两京矛盾和冲突,会进一步加剧两京政治危机,这显然不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而尤其重要的是,圣主今年年初就出京了,若等到第三次东征胜利结束再回京,那至少要到明天深秋,也就是说圣主整整有一年半以上的时间都不在东都,中枢主要大臣、中央府署主要官员和卫府半数以上的将帅都随圣主远征,他们也不在东都,中土的权力中枢始终在远征的道路上,由此导致东都这个中土的政治中心名存实亡,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而两京政治危机日益加剧和地方叛乱愈演愈烈,与此有着必然和直接的关系,所以值此紧要关头,即便是为了创造好第三次东征的内部条件,圣主也应该以最快速度日夜兼程返回东都,利用政治清算杨玄感政治集团的有利时机,与西京达成政治妥协,力争在最短时间内缓解两京政治危机,确保国内政局向好的方向发展,以尽快改善国内形势,最大程度地减小因连年征战对国力所造成的巨大伤害。
“圣上,收复安州一事既然安排妥当,是否加快返京速度?”虞世基小心翼翼地试探道,“若圣上抵京之刻,恰是安州捷报传来之时,京师岂不欢呼雀跃?”
言下之意,圣主虽然没有赢得第二次东征的胜利,但带着收复安州故地的喜讯返回京师,颜面有光,不至于灰头灰脸让对手耻笑。
圣主看了他一眼,面无表情地反问了一句,“若安州未能收复,若他们全军覆没,朕岂不颜面尽失?”
虞世基顿时了然,暗自叹息。
之前圣主对返京就有抵触情绪,二次东征无功而返不但让他颜面无光,深陷窘境,更让他权威受损,再加上杨玄感叛乱,亲信大臣背后捅刀子,而拯救东都的又恰恰是西京,是他的政治对手,还有吐谷浑反攻复国,西域四郡丢掉了两个,西域诸国背叛,等等诸多打脸的事都凑到一块,圣主“鼻青脸肿”,回京后面对政治对手的“凌厉进攻”,难以招架,势必要在政治上进行一系列的妥协,而这一妥协,改革派再想利用政治清算杨玄感政治集团的机会,来打击保守派的愿望估计就要落空了,其次第三次东征之议必将遭到保守派的猛烈阻击,改革派试图利用第三次东征的胜利来挽救自身权威的愿望也将落空。
这些都是圣主所不能接受和面对的,所以他不想回京,不想被对手耻笑和辱骂,所以他竭尽全力发动第三次东征,他全力支持李子雄和白发贼收复安州,而目的只有一个,他要风风光光地回去,带着武功和荣耀回去。
虞世基知道了圣主的心思,不敢直言劝谏,担心他滞留上谷不走,只好婉转说道,“圣上,依行程安排,明天进抵博陵。”
圣主沉默片刻,微微颔首,“善!”
=
=(未完待续。)
第八百零四章一失足成千古恨
九月二十七,下午,安州,松子岭。
阿会长盛和冯鸿带着一些王府幕僚以及近千契个部控弦,日夜奔逃,翻山越岭,横渡武列、五渡两水,终于在距东南重镇三会城百余里外的松子岭下,与奚王阿会正会合。
阿会正为了加快撤离速度,在落马城下丢弃了大量辎重,到了室得部首府七金山后,又把伤病员全部留下,轻车简从,日夜兼程,于昨日抵达三会城,此刻距离奚王府只剩下四百余里路程,快马加鞭也就是两三天时间,全军上下虽然疲惫不堪,但士气还算旺盛。
然而,形势的恶化速度远远超过了阿会正的预估。
昨日三会城守将阿会萨林迎出城外,见到阿会正后,不待阿会正询问,就急切禀报,中土人展开了全面攻击,九月二十二西南重镇白檀城失陷,估计燕山要隘蟠龙堡已于更早时间失陷,而九月二十三北部重镇鬼方城亦告失陷,在这之前松山要隘也应该已经失陷,如此一来奚王府陷入了中土大军的南北夹击之中,岌岌可危。阿会长盛于九月二十四夜向三会城求援,并急报阿会正,请阿会正加快支援速度。
阿会正骇然变色。中土人?不是说敌人是突厥人吗?怎么突然变成了中土人?白檀城失陷,鬼方亦失陷,中土大军南北夹击,那之前包围鬼方城的中土军队又从何而来?神兵天降?旋即阿会正豁然顿悟。那支军队就是之前从燕北出塞的所谓的中土叛军,奚族上当中计了。被中土人欺骗了。只是,突厥人干什么去了?碛东南的叱吉设阿史那咄捺的帐下有数万大军,为何没有阻挡住“中土叛军”的攻击?
但这已不是重点,重点是大漠牙帐的俟利发史蜀胡悉的警告是正确的,中土人的确要攻打安州,而且还是南北夹击。力求一战而定。阿会正懊悔莫及。当初自己对南北形势做出了误判,对史蜀胡悉的警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结果有了今天的亡族灭种之祸。
这个消息若是传开,必然严重打击士气,军心涣散倒是其次,怕就怕奚族诸部为了各自生存,纷纷投降,到那时阿会氏联盟必然分崩离析,阿会正和阿会氏将有灭顶之灾。
好在阿会萨林行事稳重。知道噩耗传开的严重后果,蓄意隐瞒,与几个知情者一起封锁了消息,但奚王府距离三会城很近。奚王府与三会城之间的讯息往来也不仅仅只有官方一个渠道,如此重要的消息必定会通过各种渠道陆续传进三会城,然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地区,所以给阿会正及时应对的时间非常少,这大大增加了逆转危局的难度。
面对中土这个庞然大物,面对目前一边倒的形势,仅凭奚族本身力量。若想反败为胜、力挽狂澜十分困难,除非上苍眷顾奚族,发生以弱胜强的奇迹,但指望中土人重蹈在高句丽战场上大败于萨水的覆辙,基本上不可能,同样的错误中土人不可能一犯再犯,那么如何逆转危机拯救奚族?最现实的对策就是在内坚守,拖住中土人,在外求援突厥,与突厥人夹击中土军队,虽然安州可能因此变成废墟,奚族因此遭受重创,但只要土地还在,部落还在,奚族只要休养生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究还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阿会正随即召集司马李屹等几个亲信商讨对策,仔细分析和推演之后,结论很不乐观。
在内坚守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奚族五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只要有一个部落投降了中土,则必然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大家有样学样,联盟必然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崩溃;其二要有充足的粮草武器,但奚族本身储备有限,之前与契丹人打了两个月耗费太多,撤退时又丢弃了一大批辎重,如果奚王府再失陷,而冬天又到了,只有消耗没有产出,那仅靠东南贫瘠之地根本供养不起数万大军,更不要说支撑旷日持久的战争了;其三契丹人不能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如果契丹人目光短浅,不顾大局,为了报复而对奚族展开攻击,与中土人形成夹击之势,那奚族的坚守就愈发困难了。
在外求援先不要说付出多大代价,从突厥人之前的一系列举动来看,突厥人居心叵测,别有图谋。
突厥人明明知道中土人要攻打安州了,却让那支所谓的“中土叛军”突破了他们的阻击,顺利杀进平地松林,给了奚族致命一击,导致安州局势全面失控,接着他们也没有展开追杀,也没有积极救援奚族,而是按兵不动,冷眼旁观,任由那支“中土叛军”攻陷了松山要隘,攻陷了鬼方,这显然是置奚族于死地,是要奚族与中土人鹬蚌相争,打个两败俱伤,或者干脆牺牲整个奚族来消耗中土人,继而给突厥人渔翁得利。
突厥人到底图谋什么?从目前南北局势来看,南北大战越来越近,但南强北弱是不争的事实,即便中土人在远征高句丽的战场上连番失利,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土统一后的国力太强盛了,高句丽战场上的失利实际上对中土伤害有限,最多也就是受点伤流点血,休养一阵子也就恢复了,所以未来南北大战肯定是中土人主动进攻,越过长城深入大漠,步步紧逼,而突厥人肯定是被动防守,步步后退,因此对突厥人来说,为了在这场战争中赢得一个最好的结果,当务之急是需要更多的战争准备时间,是竭尽所能遏制和削弱中土的力量,是想方设法延缓战争爆发。而若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第二个“高句丽战场”,就需要一个能够继续牵制和消耗中土人的“战争泥潭”,恰好这时中土人向安州发动了攻击,于是东北和东胡诸种立即就成为突厥人的“棋子”。
如果这一分析是正确的,指望突厥人倾尽全力救援奚族,就是一厢情愿,就是奢望了。
接下来安州形势如何发展?乐观一点,突厥人展开救援,碛东南牙旗的叱吉设阿史那咄捺突破平地松林,开始攻打鬼方,而弱洛水的步利设阿史那咄尔说服霫族和契丹人联手,开始攻打松山要隘,同时给坚守东南一隅的阿会正和奚族军队以有限的物资支持,保证阿会正和奚族军队还能生存下去。然后交战双方进入对峙僵持阶段,突厥人联手东胡诸种与中土人反复厮杀,东北就此成为战争泥潭,最后东胡诸种成为突厥和中土两大强者争霸天下的牺牲品。
如果悲观一些,突厥人为防止激怒中土人提前引爆南北战争,表面上势弱,忍气吞声,暗地里则支持东胡诸种联合反击中土,利用东胡诸种把中土人拖在东北战场上,继而达到遏制和削弱中土之目的,那么可以预见,奚族就算还能存活,但阿会正和阿会氏联盟必将成为历史,而奚族诸部只能以投降中土来苟延残喘。
虽然结论很不乐观,但阿会正和李屹等亲信只能以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于是最后议定,立即派出使者去契丹议和,去弱洛水北岸向霫族求援,向东胡诸种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步利设阿史那咄尔求援,毕竟双方有盟约,奚族是突厥藩属,是突厥的有力别部,遵从突厥的号令为他们冲锋陷阵,而突厥则有保护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如果突厥人对奚族的危机置若罔闻,不予求援,背信弃义,则东胡诸种感同身受,必然离心离德,这肯定不符合突厥人的利益。
另外派出使者赶赴闪电原,向碛东南牙旗的叱吉设阿史那咄捺求援。之前阿史那咄捺已经“坑”了奚族,已经把奚族推向了败亡深渊,如果他一意孤行,还是见死不救,使者就马上远赴碛北,到牙帐向始毕可汗求援,并状告阿史那咄捺里通外国,背叛牙帐,联合中土一起攻杀奚族。
天亮后,阿会正率领大军继续向奚王府进发,为防止噩耗传开军心动摇,阿会正下达了封口令,甚至连诸部将领都隐瞒不说。
此刻能否守住奚王府已经成了奚族存亡的关键,阿会正忧心如焚,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奚王府,然而他越是害怕奚王府失守,噩耗就来得越快。
阿会长盛和冯鸿都知道奚王府失守的严重性,都知道这个消息一旦传来奚族联盟必然一夜崩溃,所以两人在撤退途中也下达了封口令,甚至阿会长盛和冯鸿都刻意隐藏,唯恐被有心人看见。得知阿会正带着主力大军正在翻越松子岭,两人商量了一下,随即决定由阿会长盛带着军队找个僻静山谷藏匿起来,而冯鸿则带着一队卫士迎头赶上,对外就宣称是为求援而来。
阿会正看到冯鸿飞马而至,当即就有不详之感,张嘴就问,“奚王府被围?”
冯鸿羞愧难当,闭上眼睛,痛苦摇头。
瞬息间,阿会正几乎窒息,头晕目眩,绝望情绪弥漫身心,完了,彻底完了,一失足成千古恨,悔之莫及。
=(未完待续。)
第八百零五章无所适从
九月二十七,安州,白檀城。
李子雄、韩世谔于九月二十五率军北上,考虑到安州形势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也就是联盟主力在奚族大军和碛东南突厥人的左右夹击下大败于鬼方,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