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不料这一日,正在衙中做事,便听得有内侍来宣旨,道是唐时有采风使,为天子耳目,巡查地方,如今欲重置此职位,借重于他,令他查访各地山川地理、水文环境、风土民情等,使皇帝能于宫中知天下事。
这道莫名其妙的圣旨,以及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官职,着实让不少人都吃了一惊,不知道皇帝究竟想做什么。
采风使这个官职,说起来好听,为天子耳目,巡查四方,但实际上就是没有任何权柄。毕竟朝廷如今已经有了十三路监察御史,根本不需要再任命职能重复的官员。
何况圣旨里也写明了,要他查访的不是各地官员如何理政、百姓是否安居,而是风土民情山川地理,这就更与权势扯不上边了。
一时间,御史台中的官员都不知道是否该开口道贺。
有与余敏程亲近的,已经拉着内侍打听起来。但能在御前当差的内侍们久经训练,自然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到底也没被他们探问出来,皇帝究竟为什么要下这么一道圣旨。
倒是问出了一点别的,“陛下有交代,事关重大,请俞大人即刻出京,不必陛辞了。”
这下御史台的官员们脸上的表情就变了。原本这道圣旨还是祸福难料,加上这句话,那就是祸非福了。按照惯例,出京的官员,若是品级很高或者身负重任,离京前皇帝必然要召见一番,面授机宜。这种见都不见就把人打发出去的做法,显然就是不待见他。
于是各人收起了热络,客套几句,便都纷纷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继续忙碌了。
余敏程倒还算镇定,领了旨意,谢了圣恩,便准备回家去收拾行李了。几位平日与他来往频繁,关系亲近的同僚跟了出来,纷纷出言询问,“此事俞兄心中可有章程了?”
“无非是圣命而已,照做便是,能有什么章程?”余敏程笑道。
“这好端端的降下旨意,难道俞兄也不知道是为何?”又有人问。
余敏程一笑摇头,“若是知晓,我也就不会接到这旨意了。”
众人只得叹息一番,因为皇帝要求他即刻出京,其他人又要当值,不能相送,只好在此辞别了。余敏程出了宫门,骑上马回家,心里对这件事,其实是有几分猜测的。
是他第一个上折子弹劾王霄,最终成功将人拉下马来。不管这件事究竟有多少内情,皇帝恐怕都不会看他很顺眼,想把人打发出去,也是有的。倒是采风使这个官职,很有意思。
如果皇帝只是想眼不见心不烦,那么直接将他外放即可。既然没有这么做,采风使这个官职,就必然还有别的玄机。
只要弄明白这一点,自己未必不能再回京城。可惜到底还是恶了皇帝,没有陛见时面授机宜,许多事就只有自己揣摩着做,却是要多费几分精神。
他一路琢磨着回了家,收拾好行装,便直接打马出城去了。
李定宸在宫中收到他已经出京的消息时,已经快到晚膳的时间。他这会儿难得空闲,便将小女儿抱在怀中,考问大儿子的功课。听得内侍回报,只淡淡一哼,“还算识时务。”
越罗在一旁笑道,“陛下既然欣赏他,又何必做出这样的表情?”
“朕不过看他还有几分才干。”李定宸道,“只是心思太多,自以为聪明,总想走捷径,却是不可取的。朕如今就是要磨磨他这个性子,若是他真能耐得下性子去做这个采风使,将来未必不能大用。”
越是只是看着他笑。
李定宸被她笑得不自在,便住了口,问道,“皇后这是在笑什么?”
“只是突然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儿,陛下都已经能如此褒贬朝中俊杰,说得头头是道了。”几年前,他自己还是个冲动易怒,静不下来的人呢!
“不过年少荒唐,阿罗总记着它做什么?”李定宸闻言不由赧然,面上露出几分羞怒的薄红,“难道还不许朕长进么?”
越罗见状,脸上的笑意更深,“有长进自然是好事,但我却觉得那时候的陛下心性纯质,十分可爱。”
李定宸忍不住咧了咧嘴,耳根越发红润,偏偏面上还要压着,竭力拉平了嘴角,故意摆出一脸正经与严肃,“难道朕如今就显得面目可憎了?”
“陛下如今成熟稳重,思虑周全,行事大气,有英雄气概,又与从前不同了。”越罗大方的夸赞道。
李定宸心下得意,面上也带着受不住的笑意,只低着头看手中的纸,一只手将女儿搂紧,口中轻斥道,“孩子们还在呢,胡说八道什么?可还有一点半点为人母的庄重?”
年年生得比冬生还壮实,虽然才五个月,但已经很有力气了,被李定宸用力搂着,觉得有些不舒服,就举起小手啪啪啪地拍打他的胳膊,竟将皮肤都拍红了。
李定宸连忙松开手,抱着人哄了起来,也就顾不得之前的话题了。
正好有宫人进来禀报晚膳已经备好了,请示要摆在那里,越罗起身去安排,之后一家人坐在一处用膳,自不必提。
……
余敏程出京这件事,没有给朝堂带来任何影响。但对他而言,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采风使按照惯例是要走遍整个大秦的。因为皇帝没有要求他先从哪里开始,所以余敏程略一犹豫,便决定还是先去自己较为熟悉的九边,从这里入手较为合适。
他虽然是文人,但骑射功夫并没有落下,这一路上打马疾驰,出京之后,但见沿路田间地头郁郁葱葱,庄稼长势喜人,挨着路牙子走过的农人们,面上亦是喜笑开颜,与上一回大不相同。而变化最大的,还是路上往来的商队增多了。
异族人所居的草原上,出产的东西与中原大不相同,因此时常有商队往那边贩售中原物品,而后从草原上采购药材皮毛等回来。走上那么一趟,虽然艰难,但却收获颇丰。
只是九边屡有战事,商队并不安全,所以敢于冒险的人并不多。十天半个月能有一次就不错了。
但余敏程出京不过十日,就看到了至少三拨商队,而且也不像以前那样故意弄得灰扑扑的不引人注意,看起来精神了许多。
再一打听,才知道是朝廷善政。
农人们高兴,是因为如今种下的庄稼,收成比以前高了许多。朝廷不加税,他们自己能余下的就多了,瞧着地里的庄稼,就盼着赶快收成。
至于商队,如今各地驻军虽然被裁撤了不少,留下的却都是青壮,据说编了队每日巡查,往边关去的这一路安全了许多。而且最近九边跟异族开设了贸易点,可以正大光明的交易,而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冒着天大的风险越过国境线进入草原,寻找牧民。
前一个消息也就罢了,后一个却让余敏程不由皱起了眉头。
他自谓身在朝中,消息灵通,却没想到外间的世界已经大不同了。而且九边有贸易点的事,据说是军队出面斡旋的结果,但朝中却半点消息都没有传出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但他心里很快又有了猜测。
要说军队在倒卖军械的事被发现之后,还敢如此胆大包天违反国法,余敏程不相信。而如今管着兵部的,是皇帝的心腹陈渊。若是皇帝秘密授意,朝中无人知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光明正大的让他们卖东西,比严防死守要好,这一点余敏程是赞同的。然而朝中却很难通过这种决议。没想到皇帝竟有如此魄力,令人私下进行。
他忽然有几分明悟陛下要他出京的原因了。或许是因为他站在王霄那一边,所以皇帝要让他看看,在他的治理之下的人民,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跟此前十几年王霄当政时比较,差距不可谓不大。
第112章 民生疾苦
大秦的皇城,以太平宫为界,分外廷和内宫。外廷的中心为三大殿,两侧则建立了无数的殿阁,作为朝廷各部的官衙所在。内宫则以长安宫,万年宫,永和宫为首,分成三路,与太平宫一起,取太平长安、万年永和之意。
太平宫和长安宫作为帝后居所,与三大殿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再往后是宫中祭祀、供奉所用的各种殿阁,以及占地颇广的后花园,并无其他人居住。东西六宫,则都是嫔妃居所。再往外,沿着皇城墙根儿脚下建的那些屋子,才是宫人内侍们的住处。
如今宫中人员单薄,主子只有江太后,帝后二人并皇子和公主六人,冬生和年年都还小,平日里不是跟着帝后住在太平宫,就是去江太后的永和宫里。
这样一来,内宫这占据了一半儿皇城的偌大地方,就只有两处宫殿住了人,其他大部分都是闲置。
这些年来在越罗的主持下,宫中陆陆续续放出去了不少人,如今用得上的也不过数百,宫廷之中便显得清寂冷清了许多。许多宫殿没有人住,国库也就不愿意拨钱修缮,以至于只能闭锁宫殿,任由它颓败下去。
越罗整理文书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便跟李定宸商量着,要重新将内宫规划一番。
如今朝堂上又多出了几个部门,倒显得有些拥挤。正好从内宫划分一片地方出去,既省了每年的看护打理,也能让办差的官员们住得宽绰些。
光是这一件事,就让她忙碌了小半年的功夫,等都处置完了,回过神来时,秋收都过了。
这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成。
民间如今都说,这是因为皇上是真龙天子下凡,得上天庇佑,才有这样好的年景。收成多了,除去留下来吃的那部分,剩下的自然都要换成其他的生活物资,油盐酱醋乃至肉糖布匹,用以改善生活。再有多的,就会想换成银钱藏起来,留着应急。
百姓们的心思活络了,那各处的市场自然也就跟着活跃了起来,越发显得整个国家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越罗和李定宸借着视察皇庄的消息从宫里出来,马车却在路上拐了个弯儿,转往京畿的一座县城。临进城的时候,李定宸才取出两套衣服,对越罗道,“委屈皇后换了这套普通衣衫,与朕白龙鱼服一回如何?”
越罗知道他是要去走访民情,便也没有拒绝。
车厢里只有两人,她扭身换了衣裳,从车座底下的抽屉里取了镜子一照,忍不住自嘲道,“陛下乔装改扮是白龙鱼服,我这么一打扮,却成了落毛的凤凰。”
李定宸也换好了衣裳,正在整理衣袖,闻言抬起头来看向她,托着腮打量了半晌,摇头道,“不像。这凤凰的风姿气度,岂是凡鸟可比?即便改了衣衫妆容,瞧着也不像是普通人家出来的。”
本来两人是打算扮作寻常人家的小夫妻,但换了衣服才发现,李定宸还好,毕竟每日勤加习练功夫,身强体壮,又兼肤色被晒成麦色,瞧着倒是有那么几分意思。越罗却是细皮嫩肉,未曾经过风吹日晒的。
越罗看了他一会儿,眼珠一转,便道,“那我换回原本的衣裳,就委屈陛下给我做个家丁如何?”
因为她出门,她穿得并不华丽,勉强可扮作富贵人家的夫人,由家丁护送着前去投亲。如此,就连跟着马车的那几个侍卫,也都可以解释得通了,否则这太平盛世,普通人家出门,也很少会这般前呼后拥。
李定宸欣然同意,于是越罗又换回了自己的衣裳,而李定宸则是下了车,到外头要了一匹马来牵着,扮作一个合格的护卫。他牵着马跟在马车旁边,开口跟走在身前身后的人打招呼探问消息。
这一路上有不少携家带口,肩挑手提的百姓,人人脸上都带着喜庆的颜色,一边走一边说笑。如他们这样乘车骑马的人也不少,显得十分热闹。
李定宸问了一圈,发现大部分人的打算都是一样:趁着今年收成好,进城见见世面,换点好东西,也好热热闹闹的过个年。
他回来时便满脸感慨,对越罗道,“朕年幼时,王先生曾对朕说过一个故事,说他小时候家贫,一年到头吃不到什么好东西。有一年过年前,亲戚送了两个白面馒头,在乡间是很少见的。他爹娘舍不得吃,一直放着,说是要等到过年敬了天再吃。”
“我记得王相家在南方,天气炎热,就算是过年时,只怕这东西也不能久放吧?”越罗道。
李定宸点头,“可不是?等年三十这一天,一家人满心期待的将馒头打开时,那白面馒头已经长了霉,放得又黑又干,根本不能吃了。”
“后来呢?”越罗问。
李定宸看着车窗外,摇了摇头,有些感慨的道,“后来……王先生的爹娘舍不得把这好东西丢了,仍是将那馒头磨成粉儿,熬汤喝了,结果拉了两天肚子,一家人险些进了阎罗殿。”
那是他第一次知道“民生疾苦”这四个字,可以到什么地步。
但王家至少还有东西吃,还可以供养出王霄这个读书人,还有无数日子比他们更加艰难的人,每一天都在为下一顿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