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异史-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皇帝这样说,丁魁楚顿时满脸的感激之色,他说道:“皇上对臣的信任让臣无以为报,唯有肝脑涂地方能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他顿了顿,接着说道:“黔国公说了,他对付林清华的计策还是需要那童清风来办,只要童清风去,就一定能将那林清华诓进城来,一旦他进了城,那么就不怕他不就范!不过,黔国公还有一下策,万一那林清华不上钩的话,那么就没别的办法了,就只有硬拼了,好在镇虏军与洋夷交战甚久,损失较大,而且火药等军需之物极缺,所以只要黔国公的兵马与禁军兵马齐出,就能一举将其荡平,以解朝廷心腹之患!故而朝廷一定要将火药留下,不可送往镇虏军中。”
    皇帝觉得此计不错,他点头道:“不错,居然有上下两策,看来这沐天波果然老奸巨滑。”他转头看了看王坤,接着又回过头来看了看那丁魁楚,忽然语气一变,说道:“丁爱卿,你可要把握好啊,你可千万不要忘记了你是朕的人,你所做的都是朕的授意,你可千万不能真的变成沐天波一党了!”
    听到皇帝语气严厉,丁魁楚一惊,浑身直冒冷汗,他又“扑通”一声跪下,连连叩首,说道:“臣只为皇上效忠,臣绝没有二心!臣绝不做那沐天波的党羽!”
    这回皇帝并没有急着让那丁魁楚站起,他转过头去,稍微提高了一点声音,问王坤:“王坤,朕问你,你刚才说何腾蛟将军在黄得功、李成栋的军中看见了沐天波部将王扬祖,这事是真的吗?”
    王坤立刻大声回道:“千真万确,老奴愿以性命担保,他确实看见了王扬祖,而且看起来那王扬祖似乎是奉令前往收编黄得功与李成栋的部下,不过好在朝廷已先一步下手,才没让他们得逞。”说完这些话,王坤意味深长的看了眼跪着的丁魁楚,言有所指的说道:“可惜呀,恐怕有人真被那沐天波的花言巧语给欺骗了,以为那沐天波真的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呢!”
    丁魁楚当然明白王坤这话是什么意思,他一言不发的连连磕头,将那汉白玉的地面磕得“嘭嘭”直响,身上的官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皇帝见目的已经达到,语气又变得和蔼,他说道:“丁爱卿,你起来吧。朕知道你是忠心耿耿的,要不然,你也不会听朕的话,去和那沐天波称兄道弟、虚与委蛇了。”
    丁魁楚战战兢兢的站了起来,他结结巴巴的说道:“臣……臣万不敢欺骗皇上,以前臣对沐天波所说的话都是皇上授意的,臣也一直是与那沐天波假意敷衍,绝没有与他狼狈为奸的意思,皇上赐臣的那块免死铁券臣一直带着,要是皇上想收回,那臣马上就交回。”
    皇帝笑了笑,说道:“那铁券是稳住左梦庚与沐天波的东西,虽然那左梦庚先死几天,但那沐天波却还仗着太祖赐下的铁券嚣张,让朕食不甘味,寝不安枕。这块铁券你继续拿着好了,给朕继续稳住那沐天波,要是以后真的顺利的办成了事,那么朕就当着全天下人的面,用明诏赐你一块免死铁券!”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
   
第四章 夺鼎 第六节 水寨


    太湖,古称“震泽”,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其水域面积仅次于鄱阳湖和洞庭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回八百里”,是长江下游地区最大的湖泊。
    位于江南水乡的太湖水源充足,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古就是鱼米之乡。首先大规模开发这里的就是春秋时期的吴国与越国,到了三国时期,东吴进一步开发了太湖流域,使得这里的经济逐渐赶上了中原地区,之后又经过了数百年的经营,到了唐朝时,这里就成为了朝廷重要的粮响来源地,以至于“安史之乱”时,朝廷不得不从这里调运大量粮响,以支援朝廷平叛的军事行动。到了南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连年,残破不堪,而且南宋朝廷也定都于南方,所以,此时太湖流域的经济开始全面超越北方,以太湖为中心,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这里成为整个江南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到了元朝,在全国商品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太湖流域的经济进一步大发展,这里是朝廷禄米的重要来源地,正是为了将这里的大米运往北方,元朝才将隋朝的运河加以修整,并开凿了新的运河,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才贯通大都黎族较先进的棉纺织工艺传到这里,使得这里的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起来,著名的“乌泥泾被”也就闻名全国,使得整个松江地区成为了中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太湖流域在经济上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体现,地区经济也就更上一层楼,为随后的朱元璋由南而北建立明朝打下良好的经济根基。
    不过,到了明朝末年,在全国普遍灾荒的背景下,太湖流域也遭受了多次灾害,虽然还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毕竟让百姓们的生活更加困苦了一些,一些百姓走投无路下,便纷纷进入了那烟波浩淼的太湖之中,当起了打家劫舍的水寇,虽然官府多次进湖围剿,但毕竟活不下去的人太多,而且湖上水道众多,湖中岛屿也不少,再加上官军腐败无能,因而水寇剿不胜剿,太湖也变得危险起来。
    在太湖众多的水寇之中,最强大的一支是由一名落第的秀才率领的,那秀才叫什么名字已经没有人知道了,人们只知道他的外号——五尺孔夫子。
    这个外号是有来历的,据说他姓孔,身高还不到五尺,甚是矮小。本来考官看见他姓孔,而且文章也做的不错,原是打算将他录取的,但当知道他身高才五尺时,就立刻拿下了他的考卷,还做诗一首,以讽刺他的委琐形象。“五尺孔夫子”大怒之下,一把火烧掉了儒衣儒冠,发誓从此不读诗书,随后变卖了全部家产,进湖投了水寇,并给自己起了这么个有些大不敬的诨号。
    本来那股水寇与其他的太湖水寇一样,都是一群活不下去的百姓组成的,良莠不齐,而且组织混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自从这个“五尺孔夫子”入伙之后,情况就渐渐发生了改变,由于“五尺孔夫子”读过书,通礼晓情,又能从一些兵书上拿出些兵法之类的主意,所以这股水寇渐渐壮大起来,逐渐兼并了其他的一些水寇,最终成为了这太湖中最大的一股水寇,他们不仅在太湖众多水寇中称霸,甚至还数次单独击败前来进剿的官军,名声大噪。
    后来那水寇的头领在前往苏州会相好的姐儿时被官军拿住,随后在南京被剐了三千刀,于是这“五尺孔夫子”就被推举为新的头领。他深知自己实力有限,不可能与官军长期对抗,于是便逐渐用银子开路,最后终于成功的贿赂一名朝中的大官,在得到“五尺孔夫子”不再进扰湖边商家地主的保证后,一顶“苏州府副断事”的七品官帽就飞到了“五尺孔夫子”的脑袋上。
    这“五尺孔夫子”倒也没有将这官帽放在眼里,他只在那衙门里待了不到两天便向上官告了假,又回到了这太湖之中,并领着众部下在这太湖的湖边修筑了一座水寨。水寨位于太湖的西北边,与那无锡城隔湖而望,两地相距四五十里,站在水寨的寨楼之上,可以看见无锡城西那惠山的山顶。水寨由巨石垒筑而成,四周环以取之不尽的湖水,寨子周回七里,坚固异常,四周的寨墙上还架了几门大炮,真可谓是壁垒森严。
    不过,这“五尺孔夫子”只在寨子里享受了两年就驾鹤西去了,由于没有了他的经营,这座水寨一日不如一日,眼见着就要人去寨空了。
    直到五天之前,这座水寨才又热闹起来。
    五天之前,一支来路不明的军队忽然经过这里,他们发现了这矗立在湖边的水寨,于是便不由分说攻将过来,将水寨里剩下的水寇杀了个干干净净,随后又忙了整整一天,用湖泥、木头、石块将水寨的寨墙又修的更加坚固。
    当附近的百姓们纷纷开始向外地逃难时,他们惊奇的发现了更多的军队,这些军队明显分为三个方向向这里赶来,一支尾随那支来路不明的军队而来,打着“林”字大旗,而且旗帜上还绘着一只奇怪的大鸟,听懂行的人说,那是一只凤凰,不过在那凤凰的周围似乎还有一团烈火;第二支军队则由苏州方向开来,打着“郑”字大旗,听军队中的兵卒说他们是郑芝龙的人马;剩下的那支军队则是从太湖南边的湖州和西边的宜兴一带开来,从他们那凌乱的服装和松散的队形来看,他们似乎不象官军,倒有些象是附近的乡勇。
    三支军队开到水寨附近后,立刻将那水寨围得严严实实,随后便开始从附近各处征集船只,看样子一场水陆大战即将爆发。
    ******************************************************************************
    “……我军原有八万人,经此一战,现还剩四万余人,其中有三万五千人随时可战,不过目前到达这里的只有两万多人,马满原率领的后续一万步兵和两千骑兵也将在明日赶到,如果他们走的快的话,最快今晚就能赶到。”赵奉站在林清华的面前,正向他汇报着镇虏军的损失情况。
    林清华默然点头,他知道镇虏军损失惨重,很多部队完全没有了战斗力,而且现在军中弹药奇缺,如果朝廷还不把该送到的火药送来的话,那么镇虏军可能无法顺利攻克眼前的这座水寨。他沉思片刻,问道:“那些大炮什么时候可到?”
    赵奉道:“刚才炮兵已经派人前来送信,说他们已经用船通过运河将大炮运到无锡,正在寻找马匹,如果他们能尽快找到足够的马匹的话,那么最晚明日晚上就能赶到。”
    林清华点头道:“如果朝廷的火药能快些运到就好了,那么我军就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了,只需用炮猛烈轰击水寨,那么躲在水寨中的日军就一个也跑不了!”
    听到林清华这样说,站在他身边的莫不计说道:“我总觉得有些不大对劲,咱们连着派了两个人去向朝廷索要火药,可是为什么朝廷没有一点儿动静呢?而且那两个送信的人也是一去不返,我真担心朝廷中会发生什么变故。”
    林清华皱眉不语,他走到帐篷外,用千里镜向着那远处的水寨望去。在镜头中,一些日军士兵正在寨墙上来回奔跑着,用任何可能得到的材料加固寨墙,看起来他们已经做好了挨炮的准备了。
    林清华放下千里镜,对莫不计说道:“我也有些担心,难道南京城真的发生了什么变故?”
    莫不计问道:“那,咱们要不要再派人回去看看?”
    林清华稍微思索一番,说道:“我看先别着急,咱们昨天晚上刚刚派回去一个人,说不定他现在正在回来的路上呢!我看再等等。”
    “报告!”一名士兵来到林清华面前,向林清华敬了个礼,口中说道:“陈子龙陈大人在辕门外求见。”
    “哦?快请。”林清华说道。
    陈子龙随着士兵来到林清华跟前,他向林清华行礼道:“下官参见楚国公。”
    林清华走上几步还礼,说道:“陈大人不必多礼,你能这么快就拉起数万人的乡勇,真是不简单,林某很是钦佩。”
    陈子龙笑道:“楚国公过奖了,下官之所以能这么快就拉来这么多乡勇,一来是因为前次南京之战的乡勇大多没有解散,二则是因为几位豪杰之士的帮忙,要没有他们相助,恐怕如今下官正在衙门里发愁呢!”
    “豪杰之士?”林清华追问道,“不知是些什么人,他们竟然有这么样的好手段。”
    陈子龙道:“其实下官今次前来,就是向楚国公引见他们的,此刻他们正候于辕门之外,等着楚国公的召见。”
    “快请!”林清华立刻说道,他也很想见见这些豪杰之士。
    陈子龙转身走到辕门外,片刻之后三名儒衣文士已跟在他身后来到林清华面前,在他们的身后,还有几名劲装大汉紧随其后。
    陈子龙领着众人向林清华行礼,随后他将诸人一一引见给林清华。
    陈子龙首先指着身边的一名五十多岁的文士,说道:“这位是浙江右参政侯峒曾侯大人,他是天启五年的进士,字豫瞻,如今掌管嘉兴、湖州两府政事。今次之所以能这么快就召集众多乡勇,全仗着候大人左右奔劳。”
    “侯峒曾?有点儿耳熟……”林清华边与侯峒曾寒暄,边在头脑中搜寻着这个人。
    不待林清华想起来,陈子龙就忙着将另一人介绍给林清华,他指着侯峒曾身边的另一名也是五十多岁的文士,说道:“这位是几社才子夏允彝,字彝仲,他是万历四十六年的举人,松江府华亭人,以前曾是福建长乐知县,前几年丁忧回乡,如今在家赋闲,此次招募乡勇,他也出了大力。”
    听到这里,林清华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