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食王传-第4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得的马卖给兵部或者各处御马监或者马场,这赚得的钱可比只卖日灶要多多了,还能因为给朝廷供应良马而有不小的功劳。
    中原一地,也不是没有养马,但是不管怎么养怎么培育,毕竟不可能有草原那么好的草料来供应着,如果大批量的喂粮食,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而且,就目前而言,中原的好马不多,想要靠这不多的马来繁育出可以大量供应给军队使用的庞大数量,不算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就光时间没个百年都很难完成,马可不比豚猪,一年可以一胎,一胎能有十好几只,马差不多要两年才能有一胎,一胎只有一匹,这样的速度,何年何月才能有可以供给大唐骑兵所用的良马?因此,从草原买现成的成年良马就是最好的途径。
    王况也是一直在愁这个事,茶叶,盐和罐头,王况早就和李世民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北方人要来买可以,但你得交十倍的税才能出关,同样的,各地关卡对那些贩运东西北的商人盘查也很严格,所有出关的货物里,那三样都要收取高达普通货物十倍甚至几十倍的税,这就造成了在长安只卖不到百文的一斤装罐头到了关外,就要卖到一贯以甚至更高,要是大雪将路封一两个月后,有那见机又肯冒险早到的商人能运了进来,就有可能卖到十贯以,比抢钱还厉害。
    当然人家这也是将脑袋别在腰来谋这营生,想要在大雪消停后第一时间就运进来,不光要有能预知天气的能力,还有可能因为一步走错而导致整个商队全军覆没,所以就是卖得再贵,草原的牧民们也没话可说,而且,对于肯到草原的商队,各部落都是礼遇有加,不肯加害于他们的,他们也都明白,如果不能保证了商人的安全,那以后还有谁敢冒险前来?是以,只要一经发现哪个部落哪一家敢打商队主意的,这个部落这个家族就将成为全草原众部族讨伐的对象,绝不手软的。
    但草原人也不傻,你大唐对我们禁运限运盐茶和罐头,而铁器则是绝不允许贩运,那我们就也不肯卖给你们良马,如此一来,两边互相限制,没了盐茶和罐头,草原部族的人口增长就很缓慢,从人口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扳回一城,没有足够的人,就没有足够的兵来攻城;但同样的,大唐没有那么多的良马,就也组建不起足够横扫草原的铁骑,因此这也就造成了事实草原部族攻不下大唐的城池,大唐铁骑也没法深入草原,两边僵持的局面。
    如果大唐可以提早组建起一支十万人的铁骑,那么就有可能在李世民还在世的时候横扫草原甚至将安息大食都纳入大唐治下,这比起等到李治小子台后再行事对大唐有利多了,李治小子也是个狠角色,但他的弱点就在于耳根子软,而且又是没有李世民那样长年征战的经验,谋略胆色比李世民要差不少去,所以在他位的时候,虽然粮草丰足,其取得的战绩比起粮草不足时的贞观时期还要少不少。
    也正是因为李治小子的耳根子软,没能将北方的威胁扼杀在摇篮中,这可不是王况那种打落水狗就要打死的性格能接受的,在王况看来,大唐皇朝灭亡之后的长达六十年之久的中原动荡,在一定程度,李治要负一定的责任,那六十年的动荡根源,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深深的埋下。当然了,真正要负起更大责任的,应该还是武媚娘,别看她也搞了个所谓的“之治”,但在对外关系,却是纵容多过强硬。只是呢,既然武媚娘已经被王况列入了必须拉下马来的名单之,就不用再考虑她了。
    廖小四肩负着培育良马的重担,他在朝廷允许他用任何的代价去收购良马这么有利的条件下,收来的所谓良马却不是草原最好的马种,更别说跟西域的汗血宝马比了,说是良马,不过是和中原的马相比而已。本身起步就低,想要在几十年内培育出一等一的马,其难度之大,王况都不觉得有什么希望,只不过是他一直不敢将这中担忧挂在脸,没得打击了廖小四他们的积极性,反而是廖小四他们稍微有一点成绩,都不吝夸赞的,就是想要他们保持着昂扬的斗志。
    其实廖小四也不是没有成果的,他派人到草原去买马,还是有不少部族和大唐关系密切的愿意卖给他马,但那也只是少数,靠那点马是成不了气候的,遗传学有个奠基效应,说的就是当某个特性占了多数的时候,其后代出现这种特性的概率就非常的高,而如果这个特性占的比例不高的话,则后代出现这种特性的概率就非常的低,甚至有可能消失不见。所以,想要集跑得快,冲刺能力强,又要能负重,还要耐力足等等特性于一身的良马,其所要求的一个“奠基”基数必定是庞大的。
    而如果控制了日灶的供应,给安逸王一个专卖权的话,那么北方草原人只能从安逸王手中买到日灶,大唐边关也只允许安逸王的人带太阳灶出关,只要太阳灶的效能能被草原贵族认可,那么,让他们用良马来换的可能性就非常的高,依此类推,同样的,可以换来优质的牛种。只要这一步成功了,以后草原戈壁就犹如大唐的后院,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安逸兄,虽然这以日灶换马的想法是好的,可终究还是要看日灶在草原的欢迎程度,不若这样,咱们做两手准备。第一,回到长安后,况让蒲少匠他们加紧赶工做出两台日灶来,这两台日灶呢,也不卖钱,就由安逸兄派了人去草原,送给他们的汗王,有这两台做引子,只要他们能接受这日灶的功用,就必定能在很短时间内在草原传开来,草原戈壁传递消息的速度可比中原要快过许多去呢。送完两台后,安逸兄也先别急着去,这送门的买卖,他们未必肯花大价钱,得让他们觉着好了,门来求才是。”
    “其二呢,安逸兄不妨召些和草原有关系的人充实到你的商队里去,就由他们来和那些外族关交,安逸兄只需要坐镇长安甚至建安就成。这日灶目前还存在着别人接受不接受的不确定性,咱们也不用急着把它大量的造出来,要知道,物以稀为贵,得让他们知道,做这日灶的艰难,甚至他们派人来的时候,安逸兄也可领了他们去工坊内看一看,这都是可行的。”
    “让他们去工坊瞧?这能行么?万一让他们学去了做日灶的技艺去,岂不是铸成大错?”安逸王其实还有最关键的一句没说出来,要是这日灶的技艺被传了出去,以后草原的人都会做了,那他赚什么钱?只不过话不好说得这么直白,所以就隐晦的提了出来。
    “哧”徐国绪笑出了声,刚刚他被小王晟嫌他没洗脸落了个难堪,这下可抓住安逸王李勤的短了,马就开始了反击:“你道他们学得去么?即便就是学去了,他们也未必能造得出来,安逸王你也看到了,那日灶可都是镶嵌这一块块铜镜的,那铜镜有别于日常所用梳妆铜镜,其制造更加复杂,番邦小国知道怎么做铜镜的人多了去了,可这么多年下来,就没几个人能造出来,都得从中原采买,连寻常铜镜他们都造不出来,还想造日灶?再说了,蒲少匠会那么傻呀?把所有关键的东西都给人看?给人看的就是要让他们看那些制造繁琐,费时费力的部分,其他的自然是不会给看的了。”
    同样的,徐国绪也有一句话没说出来,那就是对外售卖日灶,安逸王去卖要比其他人去卖更好,那是因为,他有他的优势。

第五二二章 要不要天大的功劳?
    第五二二章要不要天大的功劳?
    安逸王去卖太阳灶有他的优势,这也是王况肯让安逸王去冒这个险的原因,卖成了,是安逸王的功劳,要是卖不成的话,安逸就要亏掉不少,至少,就算匠器监肯让安逸先货后款甚至代卖的话,安逸王也要亏掉人力物力的投入…
    只不过这也没什么,如果真的卖不动,王况自然有他的法子来弥补安逸王的损失,总归不会让他真的亏个血本无归就是了。
    首先,安逸王是外族内附,那么在感情,那些北方游牧部落接受安逸王的程度就会比接受汉人高得多,在一定程度,他们是同病相怜的;其次,安逸王出面来发卖太阳灶,也会给那些摇摆不定的部族竖立一个标杆:你们看看,大唐对内附王的待遇可是不错的,就连日灶这么神奇的东西都让他独家专卖,而且还破除了为官不为商的惯例,这得多大的天恩呀。然后只要有人再推波助澜一下,宣传宣传琉求国之小,两厢里一对比,肯定会有人心思就活络起来,接着大唐再显示一下军威,那么要求内附的的部族在理论就会多了不少。
    当然内附并不是这么简单就决定了的,还需要部族中的各长者贵族统一了意见或者说大部分同意了,再和朝廷谈判,双方你来我往的互相开条件,互相谈价钱,总是要最少扯个三五年才能定论的,他们可不像琉求,国小,离着建州福州又近,黄大一艘楼船去停靠停靠下,就收效巨大的。
    总而言之,不管安逸王能不能卖成功,他都会被外人看做是内附王得到优沃待遇的一个明证。如果从这一个方面来讲,只要王况联络了几个国公,和臭老酸他们通过了气取得一致意见之后,就可以为安逸王请功。这就是作为榜样的待遇,既然要树立起这么个榜样,那就得把文章做足来,后世第一个天的宇航员,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大多都能破格提拔为将军,也是榜样的需要。
    “可是,人手方面,某也是两眼一抹黑呀,内附之前,某也只来过那么一两次大陆的,其他时间都呆在那小小岛,现在也才内附没多少时间,一时间,让某哪找那可靠的北方人去?”安逸王经过徐国绪那么一解释,心中的顾虑也就消失了,信心倍增起来。
    只是一想到这人手,安逸王又犯起了难来,这选人可是关键,如果不是可靠的人,而是北方部族安插进来的卧底的话,只需要时不时的用日灶换了伤马病马回来就成了,这伤了病了可怨不得手下,路途遥远,又是风又是雨的,再加水土原因,人都能水土不服呢,何况牲口?不然也不会有南橘北枳的说法了是不?
    “人手的话,若是安逸兄信得过况的话,倒也不是问题,现成的,建安就有。”王况想了想,遏跃根一家子,可以说整个家族都迁到了建安来了,几十口人呢,由于他们都只会放牧,除了放牧外其他都不会,所以目前除了几个机灵点的在遏跃根的铺子帮工外,其他人都在以帮建安各大户看牛看羊为业,虽然说是建州各大户看在王况的面子,不至于亏待了他们,而且他们看护牛羊也确实有一手,因此日子还算过得去。
    可这却是有违王况当初劝遏跃根把全族人都拉来建州的初衷,王况让遏跃根这么做,是有点报恩的意思在里面的,结果到头来,人家在建州混的不比草原好多少去,要是刨去遏跃根的羊肉铺子所带来的好处,可能还不如草原呢,就算是持平了,但在建州哪有草原那么自由自在呀。
    “成,建安侯推荐的人,某信得过。”安逸王等的就是王况这句话,在他看来,王况连昆仑奴都使唤得那么好,也不怕人家说他越矩之类的话,那么胡人肯定也有建安侯信得过的人选的,遏郎君一家子不就是建安侯视若亲人的嘛?
    而且,安逸王在建安呆的时间比在长安呆的时间还长,当然是知道遏跃根一族人的处境,只是因为遏跃根和王况之间的情分摆在那里,身份特殊,他就算是打了遏跃根一家子的主意,那也是不敢提的,现在王况主动提了出来,自然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确实是皆大欢喜,遏跃根的族人,对草原的情况熟悉,又会养牛马羊等,好马劣马他们也只消一眼就可以辨认了出来,相马的工夫,那是比汉人强多了去,当然跟那些相马师是没得比,可关键是安逸目前的实力,还真请不起相马师来帮他,有遏跃根一家帮他,已经是天大的喜讯了。而遏跃根一家子呢,自然是无不应允的,一来解决了自家族人的出路问题,二来么,又是能帮王况的忙,当然是两边一拍即合,很快就谈妥了。
    在安排好了安逸王的营生后,也和遏跃根要了他的族人之后,王况和徐国绪就又带了黄大打道向南去了,丑丑本来也想跟了去,却是没能如愿,只好委委屈屈的目送着王况他们几个出了建安,一路向南。
    夏天是闽水的丰水期,而且水流速度快,王况他们在延平改乘了船,一路顺流而下,只花了一天的工夫,就到达了东治港,王淋泊早就得了信报,在码头等侯多时了。
    一见王况等人下了船来,王霖泊先是按矩行过礼后,然后很夸张的给黄大来了个熊抱:“哎呀,黄将军你这一离开,某可就难办了哇,少了你这么一员干将,做什么事情都不得劲,还是黄将军当初在东治港的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