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童养媳之桃李满天下-第3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样的争锋相对她的收获也是巨大的,光今天记下的笔记就够她研究两三月了。

    黎宝璐尽量将皇帝的身体状况放到一边,不再去想,免得与人交流时露出马脚。

    皇帝既然如常的上朝,他必定不想此事被人所知,而她进宫虽不显眼,却未必没人打探。她可做不到如景云一样不动声色,面色不变。

    她在脑海中梳理了一下今天记的笔记,决定晚上就开始总结誊抄,要是有不解之处还可以趁着这两日进宫的便利请教一下徐院正他们。

    医和武一直是她学习的方向,可不能因为回到京城可以请到好大夫了就荒废啊。

    黎宝璐觉得那样有些太对不起祖父和黎家的列祖列宗了。

    顾景云跟着南风走到小书房时他脸上的沉色已全部消失,嘴角带着浅笑,如沐春风般走进去。

    正看儿子的策论入迷的施大人被儿子一肘子拐回神,看到顾景云他立即起身行礼。

    别看他年纪比顾景云大那么多,顾景云却实实在在是他的上官,所以施大人拱手行礼道:“下官见过顾大人,冒昧打扰还请顾大人恕罪。”

    顾景云扫了一眼施纬,回礼笑道:“施大人客气,今日郑大人也来过了,顾某知道你们都是为了儿女而来,一片慈心,在下又不是铁石心肠之人,何况不仅我跟二位公子曾是好友,就是我这大徒弟都跟他们是知交,些许小事我能帮上的自然会帮。”

    施大人心中苦笑,当年顾景云刚进京城时他以为对方只是一个小举人,因为他带着儿子更爱读书了他也就不管,等到他二进京身份暴露时,他则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任由儿子去与他相交的。

    可谁知人家一朝考中状元,一下就被授予四品官职,正好就卡在他头上。

    得,晚辈一下变上官了,更让他无语的是随着顾景云越走越远,他儿子反倒跟他徒弟成了知交好友,这下连辈份都持平了。

    儿子说顾景云在给他们开小灶,以后他要常驻顾府了,您好意思不上门送一下礼,顺便拜见一下上官吗?

    中郑大人都上门了!

    施大人只能提着礼盒来顾府见这位小上官,权当是为了他儿子吧,明年可是要下场了,要是他儿子也能考中,那他们一门可就五进士了。

    荣耀啊!

    而且他儿子年纪轻轻就能考中这得多大的荣耀?

    当然年级上他不会跟顾景云比的,真跟他比谁又比得过?

    他亲弟弟明年还下场呢,但要是能考中依然会羡煞人等,因为他亲弟弟今年才三十八。

    四十来岁的进士依然是年轻的!

    施大人对顾景云很恭敬,不止是面上的恭敬,而是发自肺腑的,虽然带了些复杂的情绪在里面。

    看过顾景云给他儿子批注的策论和经义,施大人实在是没法不复杂,他家已经有四个进士了,在他之前有三个。

    他跟着父亲和兄长读书,偶尔还能得到亲叔叔指点,自认见识不低,文采不差,可看过顾景云批注过的策论及经义,施大人就觉得他儿子这十多年来跟着他们读书实在是太委屈了……

    顾景云拿出待客之道,施大人又真心佩服,主客算是相处愉快。

    一起吃了饭后三位客人便告辞离去,赵宁将他们送到大门口,目送他们上了各自的马车离开。

    施大人正在摇头叹息,“世上的天才怎么都出在别人家了?”

    看一眼儿子再次摇头叹息。

    施纬抽了抽嘴角,差点忍不住扶额,他还想问他怎么就摊上这么一个爹了呢。

    人郑家还是松山书院的呢,结果都想能想到带着儿子来顾家拜师,他爹怎么就不会多想一步?

    “你有此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施大人收拾好心情,叮嘱儿子道:“不要因为他年纪小便怠慢,他既然是你先生,那便以师侍之……”

    末了感叹道:“这是你的运气,你四叔就没这运气了……”

    他弟弟这几年都在家里跟他爹读书,今年跟他儿子一起下场,两人若都能中,那他们施家可就有六进士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四百八十七章 建议

    第二天黎宝璐和顾景云如常去书院上课,面上让人看不出异常来。

    只是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后俩人并未回家,而是直接去了皇宫。

    顾景云径直往勤政殿去,黎宝璐被领到了后宫,又由后宫转到了勤政殿后殿,四位御医都在后殿的偏殿里,见了黎宝璐便互相见礼,很快就进入讨论之中。

    昨天黎宝璐走后,四人又对治疗方案改善了一下,其中还对皇帝陛下的作息时间做了些简单的要求。

    这种吃苦不讨好的差事最后自然是交给黎宝璐,而黎宝璐之所以进宫承担的也是这个责任皇帝和御医们的沟通桥梁。

    皇帝想要知道自己最真实的身体状况,但御医们总是用语言搪塞他,久而久之他便信不过他们说的话,所以他需要黎宝璐。

    黎宝璐的医术和脉案当然比不上太医院的御医们,但她不是御医,她会说实话呀。

    所以皇帝一察觉御医们又掉书袋子,他便立即招黎宝璐。

    御医们说的话他可能还一知半解,但通过黎宝璐的解读他就明白了。

    而御医们有许多话都不好出口,有许多要求也不敢强求,跟皇帝说话大多是说半句藏半句,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着想,也是为家人的。

    但现在来了个桥梁,所有不好的话都可以出自她口,入皇帝耳,御医们当然开心呀,所以拉着黎宝璐就细细交代起来。

    因为是有所求,所以在看到黎宝璐掏出小本子问各种医学问题时,四位御医都很细心的解答了,让黎宝璐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

    五人正说得欢,顾景云陪同皇帝和太子回后殿了,小太监来请五人前去问诊。

    四位御医连忙看向黎宝璐。

    黎宝璐淡定的转身道:“走吧。”

    昨天晚上景云哥哥已经分析过,皇帝让她诊脉看病也是恼羞成怒,再忍不下太医院的御医们煳弄了。

    两三次过后,等皇帝和御医们重新找到双方能接受的点,磨合过后也就用不着她了。

    而皇帝还是以前的皇帝,他性格温和柔善不会因此忌惮宝璐,反而会更加信重她,不然昨天晚上她也不可能出宫了。

    要知道这四位御医这个月可一直住在宫里,徐院正更是已经三个月没出宫回家了。

    也是当今身体时常不好,自登基后,为其诊脉探病的御医时常备留宫中不得外出,一次两次时大家还会怀疑皇帝病重,但见他依然面无异色的每日上朝,且四次五次之后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所以现在知道皇帝生病的人除了他自己和御医,也就只有太后和太子了,当然现在要再加一个顾景云和黎宝璐。

    黎宝璐和御医们跪下和皇帝行礼,起身后直接将治疗方案递给他,坦言道:“陛下,要想保养好身体,您首先得保证自己的作息可以按照上面的来。”

    皇帝面色淡然的看着手中的方案,沉默不语。

    李安就悄悄的踮起脚尖歪了头过去看,半响后默默地收回目光。

    真要照上面的作息来,那父皇一日处理公文的时间连两个时辰都没有。

    他父皇不能处理的朝政最后会由谁来处理?

    太子在心里默默流泪,然后一咬牙一跺脚道:“父皇,保重身体为要。”

    皇帝合上方案,将它丢在一旁的桌子上,似笑非笑的看向他问道:“那你可能代我处理国事?”

    太子低下头,“儿子会尽力而为的,若有不懂之处还有阁老们呢。”

    皇帝垂下眼眸不语。

    其实现在大楚的半数朝政都交到了太子手上,不然他若事事躬身,肯定早就死了。

    太子每日要进内阁处理半数朝政,完了还要去吏部观政,两年的时间他也只走完了户部,刑部,除吏部外还有三部,预计还要两年的时间才足够。

    而每日除了这两项重要的工作外,他还要处理交到太子府的事务,还要聆听顾景云的教诲,可以说他的时间已经满得塞不下了,他又怎么忍心让他儿子坏自己的身体来为他处理朝政?

    反正再努力也只有一年半的时间……

    皇帝心中才起了这个念头就听到身旁一声长叹。

    他偏过头去看,顾景云已经上前两步拱手道:“陛下何不放权于六部?”

    皇帝和太子同时蹙眉。

    代君王都致力于集权于中央,为此特设立内阁,直接听命于君王,减少六部权柄,怎么现在却反要放权于六部?

    “臣虽未在六部任职过,但曾翻阅过前朝和本朝的六部案宗,只从案宗上看六部便有两项不足之处。”

    皇帝知道顾景云虽从未去过六部,但太子在各部观政时会请教他各部事宜,而顾景云也的确教得毫无难度,要说他只是从案宗上得出不足之处,打死他都不信。

    所以,皇帝颔首问道:“哪两项?”

    “一,人员沉冗,一件事情有可能需要好几个人,甚至好几个部门反复处理确定才行。除规则太过繁杂外便是因为人员沉冗,若是简化规则,那必定有许多人无事可做。二,内阁涉权太广。陛下,前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本意是在君王决策时可问询内阁,以保证政令清明通达。但那也仅限于一些难以决断的国家大事,如马市开放的具体条陈,安全设防,一些地方官的任职等根本不必过内阁之手……”

    四位御医恨不得把耳朵堵起来,或是挖个洞把自个埋了,假装自己不存在。

    顾景云实在是太狠了,这两项问题简直是把满朝文武都给得罪遍了。

    人员沉冗就得裁员,大家好容易当上官,谁愿意就那么回家种地去?

    内阁涉权太广那就得收权,谁愿意把到手的权利交出去?

    他们虽然是看病的大夫,但这么简单的问题也知道啊。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本意是让皇帝好好休息,不是让他操劳过度啊,此时提起这两项不是给本来就已经够忙够累的皇帝找活儿干吗?

    这到底是来帮他们的,还是害他们的?

    太子却很快反应过来,拱手向顾景云行半礼道:“请先生教我。”

    皇帝也含笑看向顾景云,“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呢?”

    “放权,将一些六部就可以处理的事务交由六部自行处理,不用再上报内阁和陛下。只一些重要难决之事方须上折,陛下,如今内阁积压事务过多,不仅您和太子,五位阁老三分之二的时间也都花费在内阁之中,时间太长了。”

    “除了地方上的紧急奏折外,通过六部呈交上来的大半都可以自行决断,并不用上呈内阁与陛下。要知道内阁设立之初,除重大国事外,其余事务是不会询问内阁的。”

    “只怕内阁不会同意,到时又免不了一番纷争。”皇帝叹息道。

    顾景云却淡然的道:“陛下多虑了,五位阁老皆是为国为民的忠君大臣,他们会体谅陛下的辛劳,也会体谅六部堂官的不易的。若是他们不愿放权,那就只能裁撤六部官员,总不能白消耗百姓税收吧?”

    黎宝璐眨着眼睛小声补充道:“而且阁老多兼任六部尚书,陛下觉得他们会不答应吗?”

    应该说,他们敢不答应吗?

    皇帝和太子秒懂。

    一般内阁阁老多是从六部中选出四人来担任,也有例外的,但内阁中总会有六部尚书在,多则四人,少的也有一个。

    而现在五位内阁有三位兼任尚书,说是放权,但也是从他们个人手上将权利下放到他们的手下官员手中。

    当然,权势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好,但他们敢得罪广大的六部堂官吗?

    别看他们品级低,只有六七品,但他们人数众多,牵扯甚广,而且一品二品的官员都是从六七品慢慢爬上来的。

    顾景云将这个难题抛给内阁,他们要不放权,那你们就自己去革员吧,把闲散下来的官员革掉,或是放到地方上。

    二者选一,总有一个是你必须妥协的。

    顾景云他早就想这么做了,不过他不掌实权,也不愿卷入政治的泥淖中,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当没看见,只用心教导李安,计划着等他地位稳固,一言九鼎时再由李安自己改革。

    但现在见几人因为“朝政忙碌”的事你苦恼我伤心的,他就忍不住多了两句嘴。

    谁让为此苦恼的都是自己在乎的人呢?

    宝璐且不说,李安是自己的弟子,皇帝也是他比较喜欢的皇帝,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