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jackie张开嘴,无法合拢。
他说:“开什么玩笑!今天是超级碗日,不是愚人节。”
他看了看警察,说:“他,开枪自杀?绝对不可能!”
警察说:“没有人和你开玩笑,先生。”
他说:“您得跟我们走一趟,接受警方的正式调查。这是搜查令,我们还需要搜查您的房间。据我们目前的调查结果,您是这位先生生前见过的最后一个人。”
直到此时,jackie才恍然大悟:原来,高雄是来告别的。他所说的那件一生一世只有一次的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来做死前的最后诀别。
(五)
听jackie说到这里,我也恍然明白了。
人就是这样。年老或者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怀旧。会想起许久不见的老朋友,或者,身在远方的亲人。就算是高雄这样骠悍的人,也没能免俗。
jackiej是他死前唯一去告别过的人。
但我知道,他不是来见jackie的。
他是来见我的。
因为见我时间来不及了,他也不想给我招惹麻烦,就用见jackie替代了。
他很清楚,jackie会在事后把当时的情形都告诉我,然后,我就会领悟他的意思。
他专程来和我,说过永别了。
他只对我一个人,来说了永别。
第八百八十章 交锋(1)
(一)
我清楚地记得,那两天,我强烈地感觉到心神不宁。
长夜漫漫,四下里一片寂静,我穿着睡衣,抱膝坐在ann的身边,看着她香甜地打着小小的呼噜,自己大睁着眼睛,完全没有睡意。
回想了一下白天的工作,似乎一切都还顺利,找不到什么让我不安的原因。
这样傻傻地呆坐了一会儿,我起来找了本书看。反正都是睡不着,不如看点书,也不要浪费了大好光阴。
那天,我信手拿起来的书,是南京金陵刻经处新刊行的线装书《那先比丘经》。听说这部经已经很久了。经里记载了来自希腊文明的一位哲人王弥兰王与印度的佛教高僧那先比丘之间的精彩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人类两大文明碰撞时闪烁出的智慧火花。
展卷拜读了一会儿,身不由己地,就深深地被弥兰王与那先比丘之间短兵相接的激烈交锋所吸引,双方的谈话机锋不断,你来我往,间不容发,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不由得私心羡慕当时在场旁听的后宫众眷属及随行十比丘,能旁听这样的精彩论道,那是多大的福报啊!
弥兰王攻入了印度境内之后,久闻印度文明历史悠久,佛法教义深奥,便对出家人发出了一个辩论的挑战,希望佛教界推选出一位有证量的高僧,来与他讨论佛教教义,辨析佛教教义的真理性。印度佛教界商议过后,推举了当时公认的高僧那先比丘入宫觐见弥兰王。
那先比丘入宫后,得到了弥兰王的恭敬接待。双方礼让已毕,就开门见山地进入了思想的交锋。
弥兰王先从出家的动机和佛教的基本定义入手提问。
从这些问题的专业性来看,弥兰王不愧为一代哲人王,不仅对古典哲学胸有成竹,就是对于佛教的教义,也是知之颇广。
(二)
弥兰王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为何要少小出家为沙门?好好地在家过日子,有何不妥?
那先比丘回答说:所谓沙门,就是为出离一切烦恼而全心求索真相,心无旁骛,亦无旁志的人。当然,世间沙门之中,也有因为各种其他原因出家的人,不过,我刚才言语中所指的“沙门”,就是单指上面这一种人。至于那先,少小出家做沙门,是因为立志要断除一切生命当中的一切烦恼,我为破折一切生命中的一切烦恼而矢志出家。
弥兰王又问:六畜牛马也有聪明智力,为何不能像我们人类一样了生死?
那先比丘回答:能够了断生死的觉悟者,犹如割麦者,一手持麦(以智慧了解苦的原因),一手持刀断麦(以智慧断除苦的原因)。六畜虽有智力,但不能割断爱欲,故不能解脱于生死。
弥兰王问:何谓诚信?你们佛教的解释是怎样的?
那先比丘说:了见实相,行与道应,这就是诚。信佛法僧、信因果轮回,信善恶必报,信本觉清净,信诸恶可除,能令人我于此皆各不疑,这就是信。
弥兰王问:那么,何谓孝顺呢?
那先说:诸恶不作,诸善奉行,对一切众生不起伤毁排斥之恶念,常生慈悲包纳供奉承事之心,即是对一切众生的大孝大顺。
弥兰王步步进逼地问:何谓精进?
那先比丘对答如流:助一切善,止一切恶,即为精进。已生恶令得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得生,已生善令增广。
弥兰王问:何谓“意当念诸善事”?
那先比丘说:就是要做好念头的把关人和守门员。观心念起处,以智慧炬照,明黑白善恶,择善而从。如恶念生起,当下即转即化,不令入于心。“自坚守其意,持意甚坚,自当有度时”。
弥兰王再问:何为智慧?
那先比丘说:智慧就是当下知恶断恶的能力。
弥兰王说:大家都说,佛经就是教导人们断除一切**?断除了一切**,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
那先比丘回答说:大王您误会了。佛经乃是教导人们断除一切伤毁恶念,“却一切恶”。断除了一切自伤伤人、自毁毁人的恶念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大王,您不认为断除了恶念的人生,会比一个充满恶念,被恶念驱使的人生具有更高的质量吗?或者说,您认为一个常常被各种恶念缠绕牵制的人生,才是有意思的人生吗?
弥兰王说:若是业力能从前一生延续递承到后一生,那么,必然要有一个跨越两世的精神性媒介,那个跨越前后世的“精神性”的东东,却是什么?那个后世的东东,是前生原有的那个东东,还是重新另生的一个东东呢?
那先比丘说:大王,您所说的那个“东东”,在佛经中,称为如来藏识。对您问题的回答是:不是故精神,也不离故精神。就好比您的大殿,整夜都点着蜡烛,一支蜡烛燃尽时,它的火焰就被更换蜡烛的宫女传递到另一支蜡烛上,现在室内的光亮,虽然不能说是前一支蜡烛的光明,但也不能说脱离于前一支蜡烛的光明。为何佛经认为,人死之后还必有延续呢?因为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在时间上,“现在”是相对于“过去”、“未来”而存在的。“死的一刹那”之所以存在,是相对于之前“生的阶段”而言的,既然有相对的之前,那么也就必定会有相对的之后,也就是说,既然因为有了过去,所以才能说有现在,因此,必然会因为有现在,就会也有未来。“死的一刹那”是不可能独立于过去和未来而孤立存在的。每个“死的刹那”都必会有与其相对的“之后”,故而佛教不说“死即一切断灭”。
如果说,不存在“死后”,那么也就不存在“现在的死”,也不存在“之前的生”。一有俱有,一无俱无。
弥兰王继续发问:阿罗汉此生之后“不有后着”,既然“不受后生”,那么他又是怎么能知道自己不受后生的呢?那个此生之后,能证知自己未受后生的,又是什么?
那先比丘答曰:大王,阿罗汉不需要这样才能证明不受后生。阿罗汉自知对一切现象已经无有恩爱执著、无有贪婪嗔恚,今生已能无兴种种恶念,无造种种恶行,自然就会知道“不有后着”。这就好比一位农夫,把恶业田中以前生长着的麦子都收割上来,种子都收藏起来存于仓库,不再播种子到田地里。既然过去的种子都被封存起来了,又没有再播撒新的种子到田地里,农夫自然就会知道来年不会再有麦子在田地里生长出来,并不需要等到明年秋收才能知道。阿罗汉不复播撒业种于八识田,自然知道“不有后着”。
弥兰王说:请问,阿罗汉的“明”和凡夫的“智”有区别吗?
那先比丘说:从究竟上说,“明”、“智”等无差异,但从相对层面来说,却是有区别的。阿罗汉的“明”在于明白什么种子会结出什么果实。凡夫的“智”,则只能看到果实的好坏,不能循果究因。
第八百八十一章 交锋(2)
(一)
拜读《那先比丘比丘经》,倍觉双方问答,智力激荡,精彩纷呈,不知不觉,就看到东方暨白,一口气把经书的上卷读完了。
第二天工作闲暇,忍不住经书的吸引,继续看西方哲人王和印度佛门高僧的交锋的下卷,只觉卷下精彩,更胜前文。
弥兰王问那先比丘:你们沙门当中,有人劝人终身行善,也有人劝人临终一善,得佛接引,究竟是要终身行善才能往生好的地方呢,还是临终一善即可不堕恶道?
那先比丘说:大王,请问,您是会在感到口渴欲死的时候才开始掘井呢?还是没有感到口渴的时候就会先开始?
弥兰王说:当然不能等到口渴欲死时候才掘井。
那先比丘说:那么,大王,您是会等到肚子饿了,才开始播种种粮食呢?还是之前就会耕种?您是会等到敌人打到城门下了,才开始组建军队加以训练呢?还是之前就会做这些工作?
弥兰王说:好了,好了,我明白了。
那先比丘说:大王圣明,但还有许多愚人并不明白其中道理。在此我奉劝座中诸位,不要觉得平时大可以弃善作恶,可以弃中正,而就于不正,觉得只要临终一念向善,一样不堕三恶道,须知,你身体健康,意识清醒,理性健全的时候,都做不到充满善念,坚守善行,何能指望临死衰弱昏乱致极的时候反能做到?不要这样误人自误,死到临头的时候啼哭无益,悔之莫及。
弥兰王说:你们沙门当中,常有人宣说,世间的火力比不上般若三昧真火。小的石头放在世间的大火中,烧三天三夜,也不会熔化,而巨大的山脉,对于得般若三昧真火的人而言,也能在顷刻熔化。然而,你们沙门当中,也有人常说,尽管般若之火如此威神,但亦有千万众生累生所作的诸种恶业,历经千万次生命,也尚未消亡。这里面没有自我矛盾的地方吗?
那先比丘对答如流道:并无矛盾。佛教中,见到空性者,可以顷刻证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何止巨大的山脉可以顷刻消解于无形,三千大千世界也可以顷刻化为梦幻泡影。但,即使见到空性,也不意味着之前的善恶业力就不会对后世产生某种影响了。这就是《维摩诘经》上所说的“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只不过,对一个觉悟者来说,因为了见到业力和未来的关系,就可以通过现在的心念行为,来改变业力对未来形成影响的效果和方式,把不好的影响不断转化成好的影响,让好的影响再带来更多好的影响。
至于为何许多人历经千万次生命,所作恶业还不能消除恶性影响的问题,大王,您可以这样来理解。
请问大王,您后宫的姬妾怀孕之时,吃下无数珍馐美味,这些东西进入腹中会不会消化掉?
弥兰王说:当然会。
那先比丘说:那么,她腹中所怀胎儿,会不会被母体消化掉?
弥兰王说:当然不会。
那先比丘:请问大王,同在母体腹中,为何食物会被消化,胎儿不会被消化?
弥兰王说:因为她用食物来供养自己,却用自己来供养胎儿,食物不是她供养的对象,而胎儿却是,所以食物会消亡,胎儿不会。
那先比丘说:正是如此,大王。今者多有众生,以累生累世的恶念恶行尽心竭力不断供养恶业,令其不断长大,远比您的姬妾供养腹中胎儿努力勤奋得多了,他们这样努力供养滋长自己的恶业,那些恶业又怎么可能消亡呢。这样做,就等于不断用凉水浇在火上,天天都在做这种以苦乐水浇灭般若之火的蠢事,何能指望般若之火熔化无边业力?
(二)
弥兰又王:你们这些沙门,人人都能够得到毕竟涅吗?
那先比丘说:并非皆能。只有那种通过学习能分辨真假善恶美丑之后,踏踏实实地按照这个标准来诸善奉行的人,才可以成就佛果。“当所奉行者奉行之,不当奉行者弃远之”,“当所念者念,不当所念者弃”,这是必须每个人亲自去实践的,不实践则不能成就,就算是佛祖,也不能替代他亲生儿子的实践。
弥兰王致敬道:那先,我很佩服您的坦诚。不过,在座的诸位比丘,你们都亲证涅了吗?
那先比丘代为回答道:不能这样说。
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