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埃及起着英、法殖民地据点的作用,欧亚两洲之间的主要海陆交通线苏伊士运河就位于埃及的西奈半岛上。
况且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英国地中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和司令部所在地。
因此埃及就成了英意争夺的中心,并且还是以后北非战局的主战场。
虽然地中海舰队在直布罗陀战役中主力被歼灭,但丘吉尔紧急把英国印度洋舰队大半主力补充给地中海舰队,这一切愚蠢的墨索里尼还茫然不知。
英国地中海舰队又拥有了一艘航空母舰,三艘战列舰,巡洋舰五艘,驱逐舰十余艘,英国地中海舰队的实力有所恢复,这就是日不落帝国的强大底蕴。
意大利与英国在北非的争夺,还要从1940年6月说起,德国在很横扫的法国的情况下,意大利向英法宣战,企图分享德国的胜利果实。
6月11日,英国驻埃及部队收到本土发来的意大利宣战的消息,随即向意军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势。
而此时的意军利比亚的最高司令部却并未接到任何关于对英法宣战的消息,意军从而被英军打的措手不及。
从11日到16日,英军不断出击,俘获大量意军(其中还有一名将军),缴获大量的作战物资。经过多次的小规模战斗,英军很快取得了有力的地位,成为了沙漠的主人。
而直到7月份,意军发现形式不对时,才急忙大量增兵,到7月中旬意军得到四个师的增援,从而取得绝对优势兵力后,才从英军手中夺回了被英军占领的边界线。
8月初,英军的掩护部队由第7装甲师的支援部队接替,英军再次展开了主动进攻,在长达60英里的战线上痛击意军。
在战争开始的头三个月,意军的伤亡人数便达到了3500余人,并且有700余人被俘,而英军的损失只有150余人,这样在战争的一开始,就朝着有利于英军的方向发展。
由于此时的英军不足于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因此英军中东司令韦维尔建议,在马特鲁港附近集结兵力,并且依靠港口要塞来抗击意军可能发动的攻击。
此意见得到了丘吉尔的肯定,并且他向英中东军司令部下达了两个任务:
1。尽量集结最大的兵力来对付意大利侵略者。
2。要保证苏伊士运河的畅通,并且保卫马耳他、埃及和克里特岛不被占领。
鉴于意军随时可能发动进攻,还有埃及的重要地位,丘吉尔在7月10日建议成立了一个小型的大臣级委员会,包括了陆军大臣艾登、印度事务大臣埃默里和殖民地事务大臣劳埃德,共同商谈中东战事的指挥。
委员会主席由艾登担任,委员会经过讨论提出了向埃及增兵的建议。并且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此提议,帝国总参谋长同意在国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向埃及增兵。
并且决定现阶段现埃及增调一个轻坦克团和两个坦克营,及大量武器装备。
8月3日,意军3个步兵营、14个殖民地步兵营、2个山炮大队和几个装甲支队开始进攻英属索马里。
8月10日意军展开了猛攻,英军寡不敌众,作战不利。11日,英军新任指挥官戈德温?奥斯丁将军接到中东司令部的命令“你的任务是抵抗意军的进攻,但在必要时可以采取撤退步骤”
12日和13日,意军在猛烈炮击后占领了英军的一个据点。15日,奥斯丁将军向韦维尔发报,决定撤退,这个小据点随即被意军占领。这是二战中英军唯一的一次败于意大利之手。
意大利国内为此次胜利举国欢腾,墨索里尼也因此次胜利,而对进攻尼罗河的前景充满信心。
9月13日,意军非洲总司令格拉齐亚尼元帅在墨索里尼的一再催促下,对埃及发动了进攻。
意军总兵力为6个步兵师、3个坦克营。而英军只有3个步兵营、一个坦克营、3个炮兵营和2个装甲车支队。
面对强大的意军,英军不得不且战且退。而意军却对进攻方向举棋不定,直到最后格拉齐亚尼元帅才决定不在沙漠上进行包围行动,而把他的全部军队集结于左翼,以便沿着海岸公路火速到达西迪巴拉尼。
意军沿着海岸分路前进,他们步兵乘坐卡车分批进攻,50辆一批。而英军则在4天内巧妙的从苏卢姆撤退到互相连接的阵地上,并且给与意军重创。
9月17日,意军到达西迪巴拉尼。此役英军伤亡40人,意军伤亡400余,被毁卡车150余辆。
在西迪巴拉尼,意军的交通线延长了60公里。他们停顿了下来,计划在此驻守3个月。但他们不断受到英军小部队的袭扰,而且在给养方面也遇到了严重困难。
其实在一开始意军就注定不会获得胜利。12月6日凌晨,英军以进行沙漠演习的名义紧急集合部队,经过三天的急行军到达西迪巴拉尼,并随即对西迪巴拉尼展开了进攻。
……
【明天恢复每天两更。】
ps。 5。15起点下红包雨了!中午12点开始每个小时抢一轮,一大波515红包就看运气了。你们都去抢,抢来的起点币继续来订阅我的章节啊!
第142章 无能的意军
12月9日晨7时,英军开始进攻西迪巴拉尼的外围防线,到下午1时30分攻克尼贝瓦,随即又开始展开对图马兵营的进攻,到傍晚占领整个兵营,西迪巴拉尼被包围。
10日破晓,伴随着战舰的强大火力支援,驻守马特鲁港的科尔斯特里姆警卫队率先对西迪巴拉尼展开了攻击,到晚上已完全击溃意军。
接下来的几日第16摩步旅和澳大利亚第6师开始对意军进行追击,直到占领整个布克布克和西迪巴拉尼的滨海地区。
截至到12月15日,英国已经肃清了埃及境内的所有敌军,留在昔兰尼加的大部分意军也已撤退到已被孤立的巴迪亚防御阵地以内。
西迪巴拉尼之战第一阶段结束。此役意军5个师被全歼,38000余人被俘。英军仅伤亡520余人,失踪8人。
1941年1月3日,西迪巴拉尼之战第二阶段打响,巴迪亚成为首要目标,英军投入了第六澳大利亚师、第16步兵旅、皇家坦克团第7营、1个机枪营、1个野炮团和1个中程炮团。
另外第7装甲师负责阻止敌人从北面和西北面逃脱。战斗从1月3日清晨开始,到5日完全占领巴迪亚,意军被俘45000人,462门大炮被缴获。
紧接着英军开始了对托布鲁克的进攻,先是英国舰队对托布鲁克进行了猛烈的轰击,然后皇家空军又对意军机场进行了轰炸,击毁意军飞机数百架之多。
最后一个澳大利亚旅突入托布鲁克的外围阵地,紧接着另两个澳大利亚旅,进入临时建立的桥头堡,分别向左右两翼扩大战果。
第二天早晨意军完全停止了抵抗,30000余人成了英军俘虏,另外英军还缴获了700余门大炮,至此,西迪巴拉尼之战完全结束。
墨索里尼的紧急求援电报又摆到了希特勒的办公桌上,原本希特勒并不想在北非这个愚蠢的地方浪费军队,他甚至可以忍受丢失整个北非,但意大利在北非的严重失利,引起了希特勒的恐慌。
他认为丢失北非在军事上可以原谅,但将会在意大利引起心理上的强烈反应,而这对整个轴心国的行事显然是不利的,所以他决定出兵北非。
1941年1月,希特勒决定出兵利比亚援助意军,但他计划在北非不应采取攻势,而是巩固防御,而墨索里尼哀求希特勒,一定要把隆美尔和第七装甲军派到非洲去。
隆美尔只在法国巴黎修整了一个月,就接到了希特勒增援非洲的命令,属于隆美尔的时代终于来临。
隆美尔曾参加过一战,他率军转战于阿尔立地区、罗马尼亚地区和意大利,曾两次负伤,获得过最高级的铁十字勋章和战功勋章。
在一战期间,他担任团级军官,并供职于参谋部,二战爆发时,他担任第7装甲师的师长,参加了对法战争,他的师由于作战英勇而获得了“魔鬼之师”的绰号,是突破马斯河的急先锋。
在这次6个星期的作战中,隆美尔的部队伤亡仅2400余人,而俘获的盟军达97000余人,由于这次进攻的胜利,隆美尔获得了一枚武士级铁十字勋章。
隆美尔作战有一条原则:
“在两军对战中,谁先用火力压制住对方,谁就可以获得战斗的胜利,在静止时候等候战况的发展的人,常常是会被对方击败。”
隆美尔还擅长于运用机动部队,在一次战役后迅速整编部队,争取新的胜利,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赌博家,善于掌握供应问题,而且藐视困难,并热心作战,一往直前。
丘吉尔对隆美尔就非常尊重。他称赞隆美尔:
“一个非常勇敢善战的对手,如果我可以撇开战争制造的破坏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领”。
由于意军的溃退,并且德军大部队还未到来,英军将他们的王牌有着“沙漠之鼠”之称的装甲第7师撤回埃及,进行休整和补充。
它的战区由才从国内调来的、全是新兵的第2装甲师的一部接替,而澳军第6师也换调了第9师,而该师有一部分因补给上的苦难,还未开到前线。
尽管丘吉尔及国内对英军的做法表示担心,但并未引起英军中东司令部的注意,而就是英军的盲目乐观,注定了他们在接下来战斗中的失败。
……
自从隆美尔接到出兵非洲的命令之后,就立即加紧准备,首先是各种武器装备的沙漠迷彩涂装,德国以前的银灰色涂装已经不适合沙漠的环境了,必须更改为适应沙漠伪装的沙漠迷彩涂装。
第二步就是让施佩尔这个法国副总督继续组织法**工企业的升级改造,隆美尔给施佩尔定下的目标41年底必须把法国和低地三国的所有军工企业全部升级改造完毕。
只要把法国和低地三国的军工企业升级改造完毕,至少可以满足两三百万德国长期而持久的战争消耗,隆美尔一个装甲军在非洲的消耗将没有任何问题。
(二战初期光是法国就有六百万军队,还不包括低地三国的军队——比利时,荷兰,卢森堡。)
第三步,就是隆美尔很早就在收集的钻探设备,施佩尔共找到十多套钻探设备,隆美尔觉得这些钻探设备有点少,又在法国的工厂订购了十几套。
隆美尔这下就拥有了同时钻探三十多口油井的能力,地中海沿线的石油埋藏都比较浅,平均深度大约一千二百米,这样的深度大约需要钻探三四个月的时间。
意大利占领的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有石油吗?德国最致命的短板就是贫油,穿越前的隆美尔十分关注德国周边的石油情况,所以他记得非洲的油田。
世界第十大油田之一的哈西梅萨乌德油田,位于阿尔及利亚东北部,撒哈拉沙漠的北端,油田中干井少,单产高;原油含硫量低,质量好,原油可采储量15。6亿吨。
利比亚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锡尔特盆地,探明可采储量为56。81亿吨,居世界第9位和非洲第一位,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4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21位。
德国只要牢牢地占据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这两个国家,然后把这两处油田开采起来,德国还会差石油吗?当然不会了,这些石油足够整个欧洲使用一百年。
第143章 马耳他岛的作用
而希特勒和德国高层都不知道这两个国家有石油啊!所以希特勒才要去进攻战略纵深极为宽广的苏联。
现在隆美尔既然知道非洲有如此多的石油储备,隆美尔就有足够的筹码让希特勒推迟进攻苏联的时间。
前次因为要苏联帮着运输稀有金属矿石到德国,希特勒已经把进攻苏联的时间推迟到了一年,隆美尔有信心利用这些油田,说服希特勒把进攻苏联的时间推迟到42年。
等到1942年,德国空军的实力已经完全从大不列颠之中恢复了,德国的豹式和虎式坦克肯定也量产了,到时候隆美尔会让斯大林那个独裁者体会下什么叫摧枯拉朽。
这石油问题解决了,炼油厂的建设就是施佩尔负责了,虽然现在隆美尔没有找到一滴石油,但他还是要求施佩尔在法国建立炼油厂。
如果法国政府的资金不够,那就引导法国的资本家参与进来,说服那些法国资本家隆美尔出面肯定没有说服力,利益至上的那个法国资本家也不敢进行如此大的风险投资。
其实不用隆美尔担心,隆美尔只给自己的岳父说一声即可,埃莫森自然会去说服法国的那些资本家,就算那些资本家不投资建设炼油厂,罗斯柴尔德家族还可以自己出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