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逸明白他这话的意思。
时代不同了。
以前大陆文化限制厉害,再加上十年浩劫,人们也没书可读;相反,宝岛台湾这边反而学术风潮极盛,人们求知欲很强,那时候的台湾旧书店如雨后春笋。直至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台湾文化更是一直向大陆这边输出,影响大陆,比如说古龙,琼瑶的小说,三毛的游记,以及台湾的影视文化等等。那个时候,凡是台湾过来的,就一定是最流行也最新潮的。
可是现在,台湾经济低迷,年轻人更是安于享乐,“小确幸主义”使得台湾这一代像笼中的鸟儿,看不到外面的天空,甚至不知道大陆那边的发展是怎样的,以至于闹出“茶叶蛋”的笑话。
正因为如此,台湾的文化界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断层和衰败。相比之下,正在蓬勃发展的大陆,人们吃饱穿暖了,开始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以至于对文化书籍的要求越来越多,这才出现了新文学热,藏书热,也使得旧书市场越来越红火。两者对比之下,使得这位台湾书店老板不得不感叹,台湾和大陆的差距。
读懂了这位书店老板内心的凄凉,林逸也不好意思再多说什么,就道:“那好,就把这本书打包吧。”
老板立马高兴起来,大陆人真的是有钱,也有品味。这本书放在书店都快三年了,本地人却鲜有问津。
旁边,几名蹭书看的台湾青年也很诧异,没想到了林逸会买下高达5万台币的旧书,对于他们来说,现在就业困难,到处都要用钱,以前他们十分看不起大陆人,认为大陆人矮矬穷,可是现在,看着林逸他们只觉得自己像是那些不开化的土着,人家才是新世界来的文明人。
总之一句话,人比人气死人。
……
似乎很是喜欢像林逸这样又有钱,又有品味的大陆客人,书店老板变得更加热情起来,一边帮林逸打包,一边说道:“那边还有一些民国书,你也可以看看的。”
林逸就说:“不好意思,那些书我基本都有了的。”
书店老板就又说:“不知道先生对武侠刚不感兴趣?以前有大陆游客来我这里,都要买一些武侠小说的。”
林逸一听这话,就禁不住眼前一亮说道:“你这里也有武侠小说?我怎么没看见?”
那书店老板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以前不懂行情,不知道大陆朋友特别喜欢这些书籍,所以就进的少了,不过我可以介绍你去我朋友的一个书店,他那里可是全的很,只不过……”
书店老板欲言又止。
“只不过什么?”林逸忍不住问道。
“他那些书要价偏高,一般不对外售卖,现在恰好又在举办武侠展看,你过去看看倒是可以,能不能买到手就看你的运气了。”书店老板实话实说道。
林逸就笑笑说:“这个无妨,能去见识一下也是好的,买不买倒是无所谓。”
见林逸心态这么好,书店老板就说:“那你等着,我拿他的名片给你,就在不远的地方,挂着‘武侠文化展览活动’的条幅,你走几步一眼就能看到了。”
林逸非常感谢地接过了书店老板找来的名片,见那名片上写着“春秋武侠书店”,邓长波先生,后面还有一大串的名衔,什么“台北武侠小说联合协会”,“武侠收藏文化成员”等等,看起来是个专门玩武侠书的。
在大陆,因为某些原因,玩武侠小说的人并不是太多。第一,武侠小说以港台版本为最贵,很多人没这种渠道淘得这种旧书;第二,这种港台版本的武侠一般价格都很高昂,一般人也玩不起;第三,大陆武侠迷一般收藏的都是一两家大师作品,比较单一,比如金庸,比如古龙。
因此,在武侠小说收藏方面,整个大陆方面还不成气候,比不过香港和台湾的藏家。
毕竟人家占着天时地利,港台版本的武侠小说随处可见。
……
按照书店老板的指引,还有手中武侠书店名片上的地址,林逸很快就来到这家正在举办活动的“武侠春秋旧书店”。
书店场地不是很大,外面挂着横幅,写着“武侠文化展览”字样,活动形式看起来简简单单,唯一的亮点就是书店门口放着两个大花篮,花篮上悬挂着两条对联。
上联:一剑寒光耀九州;
下联:只为红尘痴痴守。
如果记得不错,林逸印象中这首对联应该是一本老武侠小说中的词儿,另外还有“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寒光照九州”的说法,不过这两句话虽然更加霸气凌厉,却不及上面那两句来的深邃,因为“一剑寒光耀九州,只为红尘痴痴守”恰好说出了当今台湾旧书界的苦守状态。
在门口稍作停留,林逸就径直走进了这个小型的“武侠文化展览”场地。
书店改成的场地毕竟不大,还好,参观的人似乎不多,比起那些琳琅满目的旧书,人少的可怜,再次见证了台湾旧书店的不景气,和文化氛围的衰落。
整个展区是一个有缺口的回字型,林逸走进去,迎面就是第一部分展区。
展区的名字叫做“笔生武艺”。
此展区以港台武侠界的“江湖遗珠”为重点,向大家介绍很多不知名的武侠名家。
事实上,这里所谓的“江湖遗珠”大多是指在1950年代港台武侠小说热中崭露头角的作家,但因部分作品失于流传,所以名气不够响亮。这些“江湖遗珠”包括曾担任《武侠世界》杂志第一任主编的“蹄风”,代表作品有《血战古兜山》和《勇闯十三关》等;以《大侠沈胜衣》成名的“黄鹰”;在《武侠小说周报》连载《沉剑飞龙记》的“张梦还”;以《雪刀浪子》成名的“龙乘风”;在《商报》创刊号刊登《山东响马全传》的“牟松庭”等人。
对于这些“江湖遗珠”,林逸比较熟悉的只有黄鹰。因为黄鹰除了是武侠小说家之外,还是着名的编剧,他编写的《天蚕变》可以说是香港八十年代武侠电视剧时代的一个里程碑,后来还被大陆翻拍成了《金蚕丝雨》,好像是吴京主演的。不过林逸对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黄鹰编剧的《僵尸道长》,那绝对是电视剧中的一代奇葩,第一次将僵尸题材融入电视剧中,也成就了林正英这位老戏骨。后来听说黄鹰投资拍摄电影,欠下高利贷,被人追债,砍死在家里,一代武侠怪才就此逝世。
除了黄鹰,林逸最熟悉的估计就是那位《雪刀浪子》龙乘风了。因为林逸看这部小说的时候,还以为是古龙写的,里面的角色太像傅红雪了,不过比傅红雪帅气风流一些。(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五章。天价
话说一九七二年九月,金庸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在香港《明报》副刊上连载结束,之后,他将这块地盘让给古龙,宣告封笔。
从此,古龙在港台的影响日盛,他的不少作品被拍成影片和电视连续剧,迅速形成了“古龙热“。
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古龙的创作高峰期已过,作品越来越少,无法满足广大“武侠迷“的需求。于是,几位成名的作家纷纷改变风格,竟相仿效古龙,希望写出更新更好的作品。
在此风尚下,台湾名家司马翎的《惊涛》、《飞羽天关》,柳残阳的《枭中雄》、《枭霸》等陆续问世,赢得一片喝彩声。
八十年代起,香港武侠文坛又跃起两颗以再现古龙风格为特点的新星……黄鹰和龙乘风。
黄鹰以接写古龙的《血鹦鹉》并完成《惊魂六记》的其余五部(《吸血蛾》、《黑晰蜴》、《水晶人》、《无翼蝙蝠》、《粉骷髅》)脱颖而出,又写出以云飞扬为主角的《天蚕变》、《天蚕再变》、《天龙诀》三部曲以及《大侠沈胜衣》等故事。
龙乘风则写出以“快刀浪子“龙城璧为主角的系列小说。均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
龙城璧是山东济南府龙氏世家的三少爷,北极异人风雪老祖对他特别垂青,在九十大寿那年将伴随自己大半生的宝刀……风雪之刀赠给龙城璧。从此以后,他仗刀扶弱锄强,拯善诛恶,名满天下,赢得“快刀浪子“的美名,成为江湖上最杰出的年轻刀客,并且与“杀手之王“司马血和“偷脑袋大侠“卫空空一起,被称为“武林三大奇侠“。
可以说,作者笔下的龙城璧并不是个独行侠,他与司马血、卫空空、唐竹权等一群侠士,有同等的胸襟,同样盖世的武功,同样超人的胆识,他们联合为一体,与邪恶势力作不懈的斗争。看到这一群肝胆相照的朋友,不禁使人想起古龙笔下的楚留香、胡铁花、姬冰雁……感受到从古龙那里一脉相承来的侠义精神与生死不渝的友情!龙城璧的出刀杀敌在作者笔下是一种艺术,他把死亡带给敌人,同时也把从刀光血影中幻化出的独特美感展示给读者。
古龙不爱写连篇累牍的打斗和繁琐复杂的招数。他笔下的武功绝对有效,是地道的杀人的武功,而杀人的武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快“,一切美感都在这个“快“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一点上,林逸认为,龙乘风有过之而无不及。
……
此刻,林逸欣赏着这些“武林遗珠”,不禁感慨,看起来哪个行当都会有幸运儿和不幸之人。
幸运儿可以靠着一两本书就声名鹊起,继而笑傲江湖,不幸者则一直默默无闻,被人相忘于江湖。
他摇了摇头,从这一展区转向另外一个展区。
如果说刚才那个展区是“武林遗珠”的话,那么这一展区则是武侠界的“八大高手”。
作为港台武侠八大高手,他们分别是梁羽生、金庸、古龙、倪匡、温瑞安、卧龙生、司马翎和黄易。虽处于不同时代,但这八位作家却都属于“新派”武侠小说。
实际上林逸对武侠文化稍有了解,知道现代以白话文创作的武侠小说可分为“北派”、“广派”和“新派”。
“北派”自1920年代盛行于内地,由“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和赵焕亭奠定基础,之后还有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朱贞木和王度庐五位大家。自1980年广州《武林》杂志连载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梁羽生《萍踪侠影》之后,“新派”作家征服了大江南北的读者,殊不知“新派”武侠小说是从“北派”作品中获取了不少创作的养分。而现在“北派”作家却很少为人道起。据称,《仙剑奇侠传》的背景来源就是“北派”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广派”是1930年代盛行于香港的武侠小说,早于“新派”武侠小说,内容着重表现功夫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人物所用招式必有依据,主旨统一,提倡习武风气。称之“广派”或因作品以“广府语”(即粤语方言)行文,而作者大多为佛山人。着名的“广派”作家有邓羽公、朱愚斋、念佛山人、崆峒和我是山人等,他们的作品有《黄飞鸿正传》、《黄飞鸿别传》、《广东十虎屠龙记》和《三德和尚》等,常以“南少林”为主题,故事围绕洪熙官、方世玉、胡惠干及三德和尚等人。
“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与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的比武有关,当时任《新晚报》副刊编辑的陈文统(梁羽生真名)前往报道比武,之后发现新闻报道反映不俗,总编辑罗孚请陈文统以是次比武为蓝本,于报纸连载武侠小说,这就是“新派”的第一部作品《龙虎斗京华》的来。一年后,梁羽生的同事查良镛也被罗孚邀请来进行创作,查良镛遂以“金庸”为笔名创作了《书剑恩仇录》。
……
此时,看着眼前如此众多难得一见的早期港台武侠版本,林逸心中激动莫名。
据林逸所知,那位民国武侠大师“蹄风”的着作颇多,在网上也上拍过,基本上一套四五千,“我是山人”的小说流传的也较多,价格大致在一套三千左右,因为广东方言的缘故,受众不是太多,所以价格反而偏低。而作为新派武侠大师的“金梁古”,其小说价值最大的是古龙,其次是金庸,再然后是梁羽生。
为什么会这样?
林逸研究发现,金庸成名较早,因此他的武侠小说被珍藏的也多,出版发行的也多。虽然在名气方面古龙不如他,但是由于古龙出名要比金庸晚,所以早期他的武侠小说不受重视,以至于存世较少,应了“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古龙早期的港台版本武侠小说可以说是一本难求。
比如说台湾武侠春秋出版,1970年版本的古龙作品《铁胆大侠魂》(就是小李飞刀),一到三集,可以卖到13600元人民币。
武功出版社70年代的《桃花杀手》上下两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