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这本书会这么珍贵?究其原因还是“物以稀为贵”。
关于初版《域外小说集》存世的数量,一直以来大家都依据鲁迅的说法………“半年过去了,先在就近的东京寄售处结了账。计第一册卖去了二十一本,第二册是二十本,以后可再也没有人买了……至于上海,是至今还没有详细知道。听说也不过卖出了二十册上下,以后再没有人买了”。
按照鲁迅的原话来计算,《域外小说集》的存世量应是三十部左右,换个说法就是六十册(本)上下。可惜后来按照鲁迅所说“四五年后”存书全烧了,也就是说这部书基本上“绝版”了。
再说那本《域外小说集》,自3万元起拍,在15万之前有好几位竞标者,争夺可谓紧张激烈,叫价过了20万之后,只剩下两个人举牌了,一对一的较量到拍卖师喊“27万,27万,最后一次”,拍槌落下,全场掌声,最终这本珍籍加上百分之十的佣金,一共拍卖了29。7万元,自此震惊了整个收藏界。
……
所有人都傻了眼,呆呆地听着这位年轻人讲叙那本20多万民国书的故事。
因为对方讲的太仔细,太认真了,使得所有人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所以等年轻人一讲完,那些人就好奇地问道:“你谁啊,怎么会知道这么多?”
年轻人笑了笑了,说道:“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大叔说的都是事实,并且这新建的藏中也有很多民国新文学藏书,并且还有很多是珍本。当然,这种民国书毕竟是这所有藏书中的一小部分,这座藏之所以要建立,主要是为了收藏和保存一些古籍善本,其中包括宋代的,元代的,明代的,以及清代的古书。”
“这些古书每一部每一本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并且每一本都价值连城。如果说你们对古书收藏还不怎么了解,那么我建议你们以后可以多来这里鉴赏学习,毕竟古书文化的传承,单靠建造一座藏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记着一句话,我们收藏的最终目的不是把这些东西藏着掖着,不展示出来;相反,而是要物尽其用,让我们所有人通过这些古籍善本,去探索那漫漫的史文化长河,能够从中收益,能够从中学习,这才是我们的目的。”年轻人说到这里,就笑了笑,转身离去。
围观的群众看着他,有人嘀咕道:“装什么大神啊,说这么多以为自己是谁呀?”
这时候,人群中突然站出来一个大光头,那大光头摇头叹息,然后大声说道:“你们啊,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什么意思?”
“你又是谁?”
“你干什么的?”
“胡说八道些什么?”
……
“胡说八道?!呵呵,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大光头反问。
“是谁?”
“有什么了不起?”
“是啊,难道他还是什么大人物不成?”
……
眼看这帮人还这么不开窍,那大光头就又摇了摇头,然后用手指了指那栋正在建造的藏,说道:“刚才那位,就是这座藏的楼主!”
“楼主?难道他就是传说中的……”
脑袋机灵的立马就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在南都,甚至在全国古书界都大名鼎鼎,名震寰宇的人物,如今贵为最年轻的七品藏家……
一个姓名脱口而出,他就是………“林逸!”(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三章。物是人非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传说的话,那么无疑林逸的传说绝对让人心神向往。从一个在旧书摊蹭书看的穷书生,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旧书大亨,亿万富豪,他发家致富,功成名就的故事,早成了无数旧书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同样是人,为什么人家可以,我却不可以。这是很多人在得知林逸的故事后,问自己的话。
可以说无数人已经把林逸当神一样崇拜,可是当这位大神真的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认出来的,不禁让人莞尔,继而啼笑皆非。
曹一刀在发完威以后,径直朝林逸追了上去。
“我说你别走那么快嘛。这段时间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尤其你这座‘墨韵余香’藏可都是我在帮你照看着的。”老曹嘴巴哔哔地说着,“还有啊,下次你要是去哪儿发财,可一定要带上我……你看看,你都成亿万富翁了,我还是穷吊丝一样,这说的过去吗?至于老郭和老黄那边你就不用管他们了,穷日子他们都过惯了,给他们一个金马桶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蹲下去……还是照顾我吧,带动一个人先富起来,是您这位藏书大亨现阶段最大的责任。”
林逸实在是哭笑不得,这么久没见,没想到这个老曹还是这么“二”。
“你笑什么?不愿意是不是?我就知道,你们这帮人啊,一旦发了财就忘了阶级兄弟,混上上流社会,被资本主义金钱蒙蔽住了眼睛,只认钱不认人了。”
林逸再也忍不住了道:“你瞎吹什么呀,走,跟我去财神庙转转。”
“财神庙?您老还敢去啊,您就是那里出来的神仙,你去那里的话,人们还不要疯了!”老曹大声说道。
林逸不理他,径直上了旁边停靠着的路虎,老曹则一个豹子窜身,抢到了驾驶座上,说:“别,您是大神,就别开车了,还是让曹哥我来吧………再说你这车我开的贼熟了………对了,这个月的汽油钱您看是不是给一下?”
……
老曹说对了一半,林逸是大神没错,不过整个财神庙却没炸起来,原因很简单,原先那些摆地摊卖旧书的,很多都转行不干了。
比如说董眼镜听说去了外地打工,因为他快四十岁的老婆竟然又给他添了一个女儿,单靠卖旧书是养活不了一大家的。作为一个男人,董眼镜再也不能潇洒地卧躺在旧书摊边,翻看自己喜欢的闲书了,他需要为了生活而辛苦下去。
还有没事儿就喜欢喝一口的刘三两,他一辈子酒瓶子不离身,现在却因为喝酒喝出了毛病,不久前在医院里躺了几天,出来后就被老婆接回去了老家,在老家可没有卖旧书的市场,听说他在那边改行卖起了水果。
至于王黑子和他的老婆红姐,这对在旧书市场最活跃的夫妻搭档,也不经常出来摆摊了,原因是现在旧书生意难做,很多书收不上来。人们收藏意识提高了,很多人有了好书都喜欢上网去查查价格,这样一来他们两口子就很难从废品站以及私人手里弄到好书。没有好书就吸引不了顾客,吸引不了顾客,这生意就越做越倒退。没办法,红姐只好重操旧业,又开了一家理发店,还是老办法,在帮那些老男人理发的时候用那两团女人凶器在男人后背蹭啊蹭,乐得那些男人隔三差五就来洗个头,生意却是兴隆。见此,王黑子也默不做声了,因为他刚给儿子买了一套房子,付了首付,还有10几万的贷款,每个月月供3700多,够他愁的了。
最后说到何仙姑,这个旧书市场上才华和风骚并存的女人,终于普渡完众多男人后,自己挑选了一个感觉可靠的嫁人了。不过听人家说,那男的实际上也是经常和她一起去小旅馆开房间的顾客之一,谁知道两人做那事儿时不小心,貌似种下了种子。何仙姑是什么人,当然不会吃亏,何况她感觉自己岁数也大了,该有个倚靠,于是就挺着小肚子找到了男的家里,硬是当着男人他老母亲的面儿把这婚事儿给定了下来。据说,那男的原本是有恋人的,却因为何仙姑的降临,直接拜拜了。
如今财神庙旧书市场“四大天王”基本上都很难再在这里出现;不过这种地方一直都是前仆后继的,你不来,他来,仍旧有摆地摊卖旧书的,只是看在林逸眼里,却都像是陌生人。
三四年的光景,不禁让人唏嘘感叹。
林逸看着物是人非,心中更是涌起难以诉说的情感,毕竟他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毕竟这是他曾经最喜欢来的地方、
……
财神庙依旧热闹非凡。
又是一个周末,又是一个集市。
地摊一个挨着一个,卖什么的都有,比以前的规模还要大。可是那些卖旧书的摊子却似乎萎缩了许多。看到这些陌生的卖家和摊主,看着这些不多的旧书摊,林逸仿佛看到了现在旧书市场的现状。
旧书资源已经趋于枯竭,现在即使去到农村,也很难收到六七十年代的旧书了。八十年代的旧书存量也在减少,以至于现在很多旧书摊上所卖的旧书无非是一些九十年代,两千年后的书籍。可是这些书对于很多喜欢买旧书的淘书客来说,则全是“新书”,没那种古旧的味道。
实则,在很多淘书客眼里的“旧书”,当是指不带条形码的书,应是1992年以前出的书,1992年后尽管还有个别不带条形码的出版物,但也越来越少了。
当然在每个爱书人眼中都有自己的旧书标准,比如按品相的新旧程度,是否“二手书”等等,应当说都有一定道理,但按出版时间来划分可能是多数人的判别依据,就跟一提到民国时期的出版物,尽管品相完好,也会划到“民国旧书”的范畴。
林逸以为建国后图书出版大概可以划分为几个重要时期或阶段,一是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出版物,二是文…革期间的出版物,特别是各种版本的“红宝书”,塑料皮的不少,直接影响到文…革后的一些出版物,再以后就是贴膜,现在贴膜的书也少了,新书多带有塑封,只要是没有拆封,就不能说是“旧书”了。三是改革开放后的出版物,至今也有三十八年了,是否都叫“新书”,怎么划分不太好说。似可按印刷方式的改变做为标志,即1987年5月用激光照排技术印出第一份报纸为起点,这之前都是铅字印刷,之后逐步实现了以激光照排为主,最终彻底淘汰了铅字印刷出版物。
综上所述,林逸现时对旧书判定是按一没有条形码,二是铅字印刷,甚至可以说两者缺一不可。另还有一个可参考的就是不带贴膜,但可适当放宽,因为八十年中期开始就有不少书封面贴膜,都放弃了有点可惜。
为什么要买旧书,原因很简单………
首先,图便宜。现在新华书店的书太贵,即使有时也推出些特价书,能半价就很不错了,还是在旧书市场,同样的一本书而且崭新,大多时候是低于五折就能拿下的。
其次,图正版。可以说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旧书,盗版书是少之又少,特别是文…革及之前的书基本上就没有盗版,如有也是文…革后盗版的,那时要发现有人敢盗版,估计是要蹲大狱的。八十年代以后的书就不好说了,总有一些人想不择手段的先富起来,“跑马书”就诞生在这个时期,出书真的没有以前那么严谨、严肃和严格了,最常见的就是盗版武侠和言情小说。
最后,就是图结实。旧书不管是精装还是平装基本上是要锁线的,即便是“小人书”老一点的也要扎上一道线,您就死劲地翻看吧,散不了架的。不象后来的书除精装的还算结实些外,平装的用强力胶一粘就得活了,是不是好胶也无法判别,有时一本书还没看完就散了架,成了典型的残书。旧书旧是旧了点,品相也弱些,但极少有看着看着就散了架的情况,“新书”的概率要高一些是不争的事实。
……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会有更多的淘书客不断地加入淘旧书的队伍,相反,那些好的旧书却被淘的越来越少。以至于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买旧书的人越来越多,卖旧书的人却越来越少,准确地说,是真正好的旧书越来越少。
就在林逸一边转悠着附近的旧书摊,脑海中不断思忖着的时候,忽然就见一个老头提着一包旧书正在和一个卖书的商量价格。
这种事儿林逸见多了,很多时候,那些年纪大的人都会很珍惜自己的藏书,不会轻易让家人卖给收废品的,而是自己装了袋子提到这种旧书市场,直接卖给那些卖书的。一来可以看见自己收藏的旧书有个好归宿,甚至落到另外爱书之人手里,二来也能多卖一点钱,替补一下自己年老的生活。
当然,这时候最吸引人的就是收书的摊主和这些卖书老大爷的“交锋”了。因为很多时候,这些老旧的藏书都会有宝贝出现,就看收的时候是捡漏,还是打眼。
林逸也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见此,就忍不住走了过去。(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四章。评书大缺本
话说这位收书的人并不认识林逸,林逸也不认识他。不过这位收书的书摊老板如今在财神庙蛮有名气,绰号叫做“张八两”。为什么是这样的绰号?因为他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