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林寒又发表了这么一段精彩的演说,加上他本人从护林员迅速崛起的人生历程,使他的个人魅力顿时带上了一抹浓浓的传奇色彩。
这一下,其它各系媒体也都争相报道,相关的资料、视频随之流传开来,让林寒的人气火速蹿升,几乎能比上一个三线的明星了。
万象森林游戏也愈发火爆,随着资金越来越充沛,绿化种植的具体事宜也开始有条不紊的展开。
大会结束不久,第一批参与到万象森林公益项目的阿里淘商家也迅速出炉。这些商家只要缴纳少量的费用,别人在购买其产品之后,就可以获得一定的绿色能量,用来种树。
而商家缴纳的这些费用,也全部都投入到万象森林之中。
由于万象森林游戏的缘故,阿里宝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得以大大增强,阿里社交圈的衍化已经略显端倪。
这让阿里集团的高层颇为振奋,当即做出安排,要求接下来几个版本的阿里宝更新,务必要强化其社交相关的属性。
马、蔡冲信等大佬亲自对技术部门做出指示,态度极为郑重严肃,俨然是要杀几只程序猿祭天的架势。
而与此同时,林寒则接到了来自姜瑞洋的电话,说是堆肥厂的建设已经初步完成,随时都可以开工。
得到消息之后,他立刻就买了飞机票,赶回云州。
。。。。。。
万象垃圾堆肥厂的几间主要厂房,目前已经基本建设完成,两个大型发酵仓长,高宽皆是四米,长接近三十米。
与这两个发酵仓连接着的,则是传送机、布料机等,一些工人已经开始再各处忙碌。
除厂房、发酵仓、工厂设备之外,不远处的一处空地上,还堆放着一座小山般的有机垃圾。
林寒跟着姜瑞洋,在工厂内四处看了看,随即问道:“现在工厂的日处理能力怎么样?”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忙活,这位胖胖的北大博士,已经明显瘦了不少。
只听姜瑞洋说道:“现在已经可以实现日处理一百吨有机垃圾。”
林寒点了点头:“如果工厂全面建设完成,最多能处理多少?”
姜瑞洋想了一下:“工厂的日处理能力上限,大约为1200吨左右,足以承包附近三四个县。不过要想完全建成还早,现在一天一百吨,已经绰绰有余了。”
“现在可以开工了吧。”
“前几天就可以开工了,您说要等您回来再开工。”
那是自然,林寒如果不回来,堆肥厂开工即便又能怎样。
而此时在他的感知里,那两个巨大的发酵仓之内,已经布满了各种能力强大的微生物细菌,俨然蠢蠢欲动。
半晌,林寒说道:“那就开工吧。”
第123章 打折(第一更)
“开工!”
“嗵嗵嗵。。。。。。”
一应机械设备启动,工人们也随之忙碌起来。
先是将空地上堆积如山的垃圾,运送到传送机,然后经由传送机,传送至布料机。
堆肥厂的发酵仓,又被称之为隧道。故而由布料机进行的处理流程,叫做隧道布料。
隧道布料完成之后,这些垃圾便被置入发酵仓之中。
在那里,无数的微生物由生物权限的影响,早就陷入了亢奋的状态,严阵以待。
加上发酵仓的环境本就又湿又热,对微生物细菌而言,无异于天堂。
是以这些垃圾甫一进入发酵仓,一阵微弱的“呲呲”声音便若有若无地响动起来。一堆堆的垃圾,几乎肉眼可见地,逐渐被降解。
一般来说,只要垃圾中有机物含量超过50%,就可以进行堆肥处理,从而产生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
万象收集过来的这些垃圾,都是农村的生活垃圾。其主要成分,无外乎厨余垃圾、残羹剩饭、塑料破布一类,有机含量很高,是较为理想的有机肥原料。
将有机垃圾变成有机肥,中间需要经过发酵、熟化、后熟化等步骤,这一系列的操作,也就是发酵仓内各种微生物对有机垃圾的降解过程。
一般的堆肥厂,受限于微生物的降解能力,许多垃圾如塑料、尼龙,虽然也属于有机垃圾,却无法有效地降解转化。
但万象的堆肥厂,一是有北大微生物研究所提供的各种特化细菌,二是有林寒可以大幅提高细菌降解速率的生物权限,几乎可以对所有的有机垃圾进行降解转化,且效率极高。
一般堆肥厂处理有机垃圾耗费的时间,为两三个月左右,而万象大藏概只需要一星期,就可以将有机垃圾进行充分的处理。
前一段时间,堆肥厂已经积压了从附近农村收集过来的数百吨垃圾,这数百吨垃圾陆续进入发酵仓进行处理,最终转化为将近一百吨的肥料。
仅仅一个多星期,就将这么多的垃圾转化完成,如此效率,让姜瑞洋震惊不已,甚至有些不敢相信。
要知道,目前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堆肥厂是位于首都的一家堆肥厂,隶属于首都环卫集团。即便是这家堆肥厂,处理一批垃圾也得8个星期的时间。
而万象居然只用了一个多星期!这是何等效率!
为此,他还亲自上阵,对这批成品有机肥进行了一番检验。
结果得出,这批有机肥不光生产迅速,质量还出奇得高!
以他的知识、经验来看,万象有机肥的质量,绝对是国内第一。
比其它厂子生产出来的那些杂七杂八的有机肥,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林寒找来姜瑞洋,问道:“以你的经验来看,咋们厂子生产出来的有机肥,应该怎么定价才合适?”
姜瑞洋沉吟片刻,才缓缓说道:“如果以质量定价的话,我觉得一吨至少要卖2500元,甚至是3000元。”
据林寒所知,国内质量最优的复合肥,一吨大约是2700元左右。万象有机肥卖到2500…3000元,基本算是肥料中的战斗机了。
而且这些有机肥的原料都是没人要的垃圾,成本极低,即便算上人工、运输等等,依然称得上是暴利产业。
“不过。。。。。。”姜瑞洋欲言又止。
“不过什么?”
“目前国内的有机肥,生产销售情况十分混乱。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也相差极大,就整体情况而言,可以说是相当的低迷。如果咱们一开始就定价那么高,我估计卖不出去。”姜瑞洋说道。
以前农业生产用的有机肥,都是以人畜粪便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
这种有机肥天然无公害是不错,但由于传统处理手法十分粗糙,效果和化肥相差很远,再加上掏粪本身也是一件让人很不愉快的事情,所以到了今天,无机化肥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
但无机化肥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用多了会污染环境、加剧土壤盐渍化。
为了解决无机化肥的弊端,人们自然便寻求新的有机肥生产方式,也就是各种现代堆肥技术。
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这一类技术发展较快,有机化肥的使用率逐年上升,无机化肥的使用率逐年下降。
但国内的堆肥技术,一直都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绝大多数厂家生产出来的有机肥,不管价格高低,质量普遍较差。
即便是国内最大的堆肥厂,每年生产出来的有机肥,也会有很多积压卖出不去。
至于小厂就更不用说了,一些混得比较惨的厂家,甚至得靠着政府的补贴,才能苟全性命。
姜瑞洋想了一下:“林总,要不咱们先搞个促销?比如定价2800,然后打个五折,等名气做起来了,再全价销售?”
林寒沉默了一会:“1400元一吨,对于有机肥来说还是有些贵。农业生产不同其它,周期较长,如果步步为营的话,时间成本就太高了。”
“咱们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让更多的农民知道万象有机肥的效果,利润什么的,可以先缓一缓。”
姜瑞洋一怔:“那实际的销售价格定在多少合适?”
林寒想了想:“打个四折吧,这个价格对于咱们厂来说,利润空间已经很大了。”
“今年生产的有机肥,全都四折出售。另外,在销售的时候,要注意分散地区,争取在一年内覆盖整个汉东省。等到明年,万象的有机肥就该供不应求了。。。。。。”
姜瑞洋点点头:“好,我这就去联系经销商。”
林寒又想起来:“对了,这两天运些有机肥卖到田湖村,让田湖村的村民们都先用上。”
。。。。。。
第124章 省气象局(第二更)
汉东省京州市,省气象局。
现任局长章士候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一张报纸,看得津津有味。
他时不时地扶一下搭在鼻梁上的黑框老花镜,斑白的两鬓之间,是一片宽敞光亮的额头。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他,遗憾地错过了“50后”称号的末班车。等他刚刚进入校园,却不幸地碰上一场长达十年的华夏浩劫。
十年间,亲身经历了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他的学业也断断续续走完,勉强从三代贫农转职成为一个知识分子。
适逢动乱结束、恢复高考,章士候稀里糊涂地考进了后来改名为汉东信息工程大学的原汉东气象学院。
然后他就进了吕州气象局工作,担任一个小科员,步步高升,一直干到现在的省气象局局长。
章士候绝对不知道,他一个吕州气象局的小科员,是怎么选到省气象局,还一直做到局长的。
但不管怎么说,已经五十多快六十岁的他,升任副部级已经基本无望,估计再过一两年就会调任虚职,准备退休了。
当着这个关口,章局长行事难免就要多一些迟疑,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有冲劲和事业心了。
比如,前不久云州市气象局上报,说当地有家名叫万象的公司,成功帮助气象局修正预测结果,及时防范了一场登陆临海县的强台风,为挽救人民财产做出巨大的贡献。
当地气象局局长亲自推荐,希望省气象局能够与万象合作,提高灾害性气象的预测准确性。
按理说这是件好事,万象收费也不贵,省气象局虽然不是什么财大气粗的部门,但一年拿个几百万出来还是没多大压力的。
但章局长稍一调查,就发现这个万象从成立至今,连一年的时间都不到!
除此之外,这家公司虽然成长十分迅速,名气也有一些,但却并没有设立任何专门的气象服务机构。
这让他如何不顾虑重重。
气象灾害可不是小事,严重的时候,连国家领导人都会亲自下指示,万一出什么幺蛾子,他可担待不起。
于是,这件事从提出来到现在,一直都被搁置,就算偶尔拿出来说一说,也大多没什么结果。到最后,就连云州市气象局,都很少提起了。
毕竟是老一辈,章士候电脑用得不太惯,还保留着看报的习惯,各种报纸都会看一些。
此时,他一翻报纸,动作忽然一滞。
却是报纸上的一篇配图报道引起了他的注意。
《震惊!从护林员到福布斯揭秘林寒的传奇历程!》
文章一侧的配图,是一个青年站在台上,双手张开,面带自信笑容,似是正在演讲。
文章开头:“为何他能与马谈笑风生?为何他能获得阿里的千万投资?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个人的奋斗,还是历史的进程。。。。。。”
章士候扶了下眼镜,注意力渐渐投入到这篇报道上面,神色一点一点地有了些变化。
片刻过去,他将报纸放下,一边用手指敲着桌面,一边微皱眉头喃喃自语着。
“万象。。。。。。阿里。。。。。。”
。。。。。。
几天之后,一辆卡车载着数百袋有机肥,从尚阳镇的万象堆肥厂驶出,最终一路开进田湖村。
卡车开动不久,一辆迈巴赫豪车也从后面跟了上来。
车里面坐着两个人,一个是林寒,另一个则是他前不久才雇来的私人司机,四十多岁,长相如性格一般稳重,话不多,开车时很专注。
林寒本来打算招一个保姆和一个司机,但最后只招到了一个让他颇为满意的司机,至于保姆,还没有着落。
原因无它,却是他招保姆的标准实在有些另类年轻女大学生,身份干净,勤劳能干。
本来,家政公司那边得知万象的年轻老总要招人,表现得相当积极。结果一听到这个标准,态度立马就变得有些古怪,还有意无意地询问了一些林寒的私人问题。
也不怪家政公司想多,毕竟这标准怎么看都不像是招保姆的。
对此,林寒的解释是,高素质的保姆让人放心省心,而且交流也方便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