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途-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你我战功赫赫,却得不到徐达、常遇春那样的奖赏,因为我们是标弟的兄弟,所以我们不能超越他,叔叔要为他的儿子铺路,我们……”

    “别说了!”李文忠睁大的眼睛略显失神,呐呐道:“你应该在这里好生反省你犯下的罪行,而不是告诉我这些。”

    朱文正激动地说道:“这就是我最近反省的结果,你知道我错在哪里吗?我错在自以为是,我以为他会像亲生父亲一样爱护我、包容我。我从未想过真正背叛他,我只是跟他赌气,想要他正眼看看我,不要总是责备我。可是他对我永远不会像对朱标那样有耐心……”

    李文忠恢复了往日的镇定,淡淡地说道:“为人臣子本来就该牢记本分,是你自己想的太多,你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呢?”

    “好,好,是我白担心了,还是你看得透啊……”朱文正的声音越来越低,到最后几乎听不见了,如同他死水般的眼睛,再也没有半点波澜。

    盯着朱文正佝偻的身子慢慢走进屋里,李文忠心里如潮水般涌起阵阵殇痛。朱文正说的话他很早就考虑过,他不知道自己该庆幸还是该难过。舅舅朱元璋对他们的态度果然在慢慢转变,小时候的那些关爱早就渐渐转淡。有时他看到朱元璋对朱标的爱护也会忍不住羡慕,好在他还有父亲李贞的呵护,不会像朱文正那样偏激,所以他从不妄自尊大,以功自居。也幸好他只是朱元璋的外甥,而不是朱家长房的传人,这样的他不会膨胀自己的**,也不会威胁到朱家的家族传承,或许就是这个原因才让朱元璋对他比对朱文正亲厚吧。

    回到应天府,李文忠匆匆见过朱元璋和马秀英就返回营地,他知道不让朱元璋猜忌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做事、少说话。或许朱文正的猜测只是无稽之谈,可是朱文正的下场难免让他升起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还是远远离开这个权力中心为妙。

第三百七十章 敢跟盐贩子叫板

    朱元璋见淮东诸地全部平定,召集军事会议,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会上,李善长提出“俟隙而动”的主张,他建议道:“张士诚罪行累累,早就应该讨伐。不过以愚臣的观察,他虽然屡吃败仗,但其兵力尚未衰竭,土地肥沃,百姓富足,储积了不少钱粮,一时恐怕很难被攻破。我们应该先按兵不动,等到时局发生变化,有机可乘,再发动进攻。”

    胡惟庸等人立刻附和。

    但朱元璋瞧见徐达、刘基等人并未附和,就问道:“诸位大臣可有其他建议?”

    刘基坚决反对这种保守的意见,听到朱元璋发问,便驳斥道:“张士诚骄横残暴,奢侈腐化,早为天下人不满。他重用的一帮骄将如李伯升、吕珍之流,都是龌龊的小人,只知道依靠手下的将士追求升官发财。而执掌政务的黄敬天、叶德新、蔡彦文三个参军,又都是迂阔书生,根本不懂得夺取天下之大计。臣以为张士诚之流已是外强中干,实则不堪一击,王爷应当立即派遣大将率领精锐,出师讨伐,浙西可计日而定!”

    徐达、常遇春齐声赞同:“臣等也认为应趁我军大捷之际,直驱而入,不给张士诚喘息的机会。”

    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笑着对众人说道:“每个人的建议都不错,不过孤觉得先生的主张更符合孤的心意。你们认为呢?”

    他都这样说了,下面的臣子还能说啥,皆点头称是。

    朱元璋十分高兴,又对刘基说道:“孤决定就按你的意见去办,大事必定能够成功。你觉得何人可担此重任?”

    武将就是靠打仗立下功劳,所以将领都渴望领军出战,此时眼巴巴地看着刘基,期盼他能举荐自己。

    刘基扫视将领一圈,拱手道:“臣觉得徐将军、常将军英勇多智,可担此重任。”

    “与孤想的一样,那就让他俩辛苦一趟吧。”朱元璋哈哈大笑,“徐达、常遇春听令,孤现在任你二人为此次出征将领,即日领军出征,讨伐张士诚!”

    徐达、常遇春急忙上前叩谢领命,退下后又对刘基深表谢意。

    刘基谦虚道:“是王爷赏识你们,下官不过略微一提罢了。”

    随后众人也上前恭喜徐达、常遇春。

    李善长冷眼旁观,他心中又气又妒,刘基屡屡反对他的意见,这次不仅当众驳斥了他的意见又获得朱元璋赏识,实在让人愤懑。然而朱元璋在上面坐着,他半点不满的心思都不敢表露,面带假笑上前恭喜了徐达、常遇春就拂袖离去。

    会后,朱元璋正式宣布讨伐张士诚,他叫刘基拟定檄文列举张士诚的罪状,痛骂张士诚不忠不义,反复无常。其中有一条罪状便是“恃其地险食足,诱我叛将,掠我边民”。

    檄文一贴出来,众人便知道张士诚引诱朱文正反叛的事情彻底惹怒了朱元璋,不管是真正的理由也罢还是借口也罢,朱元璋这次都不打算轻易放过张士诚了。

    因为江浙同时出现了两个吴国,朱元璋的吴国被百姓称为西吴,张士诚的吴国被百姓称为东吴。百姓们都在奔走相告:“快点跑路啊,西吴要攻打东吴了!”

    看好张士诚的人则认为西吴不足为惧,特别是张士诚的几个部将照样花天酒地,夜夜笙歌,只把朱元璋的檄文当笑话对待。

    看好朱元璋的人则认为东吴败势已定,有些头脑灵活的富绅趁机捐钱送粮,预祝西吴大军凯旋而归。

    当然也有鼠首两端的人,这边讨好着张士诚,那边巴结着朱元璋,例如方国珍之流给朱元璋送了贡品又给张士诚送粮。

    同时元廷坐山观虎斗,元廷疲于对付各路起义军,加上内乱不休,已无暇攻打张士诚和朱元璋,所以巴不得两方尽快自己打起来,打得越激烈越好,等一方败亡另一方也折损得差不多,朝廷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一举消灭两支反叛军队。

    这次朱元璋派出了二十万大军征讨张士诚,统帅是徐达,副将军是常遇春,昔日|他为了对付陈友谅,倾国之举也不过二十万大军。现在他财大气粗,随便派支队伍就有二十万人,当然敢跟江浙最富的盐贩子叫板了。

    东吴人还在嘲笑西吴人都是穷光蛋,打仗用的都是烧火棍,却不知朱元璋的军队早已乌枪换鸟炮,军力、装备全面提升。且不提朱元璋缴获了陈友谅百余艘精良战舰,光看他这次派出的军队人人着铠甲,手持火铳,随军携带的火炮和粮食都装了十几条大船。若非有如此犀利的战备,将领们哪愿抢着出战啊!

    出征前商量作战计划的时候,常遇春与叶兑发生了争执。

    常遇春、徐达都认为应该直接攻打张士诚的老巢平江,只要攻破平江,张士诚的其他地盘就可以不战而降。

    常遇春还有个私心,想立刻抓到张士诚为朱文正报仇。他和朱文正颇为熟络,甚至还教朱文正学习射击,两人称的上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他的妻弟蓝玉更是气愤地嚷着不杀张士诚誓不为人!

    蓝玉现在还没显山露水,只是个小将领,在朱文正坚守洪都的时候,他曾被派去支援洪都。当时陈友谅大军围困洪都,他不得而进,每天看到江面漂流的无数浮尸和洪都上空的烽烟战火就能想象朱文正守城有多艰难。可惜那时他兵力不足,不敢跟陈友谅直接较量,只能在远处观望,心中替朱文正担忧。

    好在后来四万将士生生硬抗下六十万敌人,这都不叫奇迹,应该叫神迹了。如此显赫的功劳,就是封个爵位都不为过,然而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表彰几句。蓝玉都替朱文正不值,他性格耿直,就写信去劝慰朱文正。朱文正恰是情绪低落的时候,见他信中为自己鸣不平,立刻引为知己,一来二去,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现在好朋友出事,蓝玉无法责怪朱元璋,就恨死了引诱朱文正反叛的张士诚,极力劝常遇春直接征讨张士诚。

第三百七十一章 遇春想要掘人坟

    相比文官而言,武将之间的倾轧现象不多,毕竟是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袍泽,感情自然要深厚些。然而最近武将的连番折损让一群将领垂头丧气、闷闷不乐,憋着无名火无处发泄。

    谢再兴叛变致死,虽然下场不值得同情,但其背叛的原因却让人难受。你说好端端的,朱元璋干嘛非要强行嫁人家女儿呢?马秀英也搞过一次集体相亲,将领和姑娘自由选择就没出问题,朱元璋却非要蛮横地指派酿出祸事。

    唉,这个错误带来的影响还不止这一点呢。

    老爹死了,两个闺女能不难过吗?这可好,大女儿谢翠英整天跟朱文正吵架,导致朱文正暴怒消沉,迷恋其他美色,最后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二女儿谢翠娥在徐达府中郁郁寡欢,导致徐达都不愿意回家,时常拉着常遇春借酒浇愁。

    兄弟不痛快,常遇春自然也不痛快。但是他不爽又能如何?他总不能冲到朱元璋的面前指责朱元璋做错了吧,所以他把发泄的瞄头对准了张士诚,大叫一定要把害朱文正误入歧途的张士诚千刀万剐,把张士诚的祖坟刨出来,让他祖宗也别想安宁。

    不要以为常遇春只是说说而已,这家伙还真能说到做到。

    至元十九年,常遇春与徐达在九华山下设伏,打败了陈友谅的军队,斩首万余,捉敌三千。徐达原本要把三千俘虏呈报给朱元璋,谁知常遇春杀人杀上瘾了,胆大包天,竟敢不经过请示,连夜将三千俘虏全部活埋。

    事后朱元璋虽然愤怒常遇春不听命令、妄自杀俘的举动,但他又欣赏常遇春的作战本领,最终口头警告,令其将功抵过。后来常遇春屡建奇功,朱元璋心里的那点愤怒也随之烟消云散。

    叶兑没有常遇春那种急切报仇的心情,他只是从当前局势客观地分析,认为应该先攻打杭州和其他地区,才能剪除掉张士诚的羽翼,到时候平江自然不攻自破。

    朱元璋听完众人意见,决定采用叶兑的策略,说道:“张士诚出身盐枭,他手下有几个愍不畏死之徒,一旦张士诚穷途末路,这些曾经与他同甘共苦的人定会拼死来救,若是湖州、杭州援兵四至,军力集中,我们就不易取胜了。不如先攻湖州、杭州,分散张士诚的兵力,让他来回兜圈,疲于奔命,再趁他的军队无法援救时各个击破。只待他的羽翼一除,平江自成囊中之物。”

    众将领听后心悦诚服,无不佩服朱元璋卓越的战略眼光。

    常遇春纵然心有不平,也只能服从军令。

    然而朱元璋最聪明的一点不是他精通战略战术,而是他从未忘记笼络人心,他对出征大军宣布:“此行不得妄杀一人!不得抢掠百姓!不得毁人房屋!不得***|妇女!凡尔百姓,果能安业不动,即我良民,旧有田产房舍,仍前为主……”

    见到常遇春满脸的不以为然,他还特地私下把常遇春叫到一边叮咛道:“你这次出征不可随便杀戮,不可侵毁他人祖坟,尤其是不要挖张士诚母亲的坟,免得刺激东吴人民,增加抵抗心理。”

    常遇春嚷道:“哪个多嘴多舌的人在王爷面前乱说。”

    朱元璋见他还不服气,生气地警告道:“你若再敢乱杀俘虏,挖人祖坟,便提头来见!”

    常遇春表面喏喏点头,口服心不服,想着只要出征了就可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到时候随便找个借口或者偷偷挖了张士诚母亲的坟。

    安排好战事,朱元璋回到府中,一脸疲惫。

    马秀英让人端来热汤,一边帮他脱去外袍一边按摩着他的太阳穴,说道:“我听闻出征部署已经安排妥当,你这几天就好生歇歇,不要再劳累了。”

    “这些事哪用你来做,你身子不好,才该歇息。”朱元璋拉着马秀英坐下,叹气道:“虽然出征部署安排妥当,可我总担心会出什么事情。”

    “怎么了?”

    “还不是那常遇春,平时我指哪他打哪,这次非要犟着先打平江,还嚷着要掘张士诚的祖坟。我下了死命令,他才勉强服从,也不知有没有听进去。我就怕他那唯恐天下不乱的性子激起东吴百姓的愤慨,整出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给我军平添阻碍。不行,我还是把他换下来心里才踏实。”说罢,朱元璋就欲换袍出府。

    马秀英急忙拦住他,“阵前换将是为大忌。常将军性子直,他这样做也是因为文正。你若不放心,我再让常夫人劝劝他,他是个明事理的人,不会乱来的。”

    提到朱文正,朱元璋脸上闪过一丝痛苦,重新坐下,哑着嗓子嘀咕道:“这小子倒交了个实诚朋友……也罢,你去召见蓝氏,我去看看铁柱。”

    朱文正夫妻被软禁后,王氏病情愈发沉重,无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