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塞纳河,右边是卢浮宫,左边是左岸。
仅仅是这些外墙的精美程度就让张枫惊叹不已,所以张枫非常期待第二天的卢浮宫之旅。
巴黎,除了卢浮宫,还应该去看一下位于协和广场橘园美术馆收藏的莫奈巨作:睡莲
当走进椭圆形的大房间,张枫立刻便被布满四壁这无边无际的池水与莲叶震撼到了。
坐在长条凳上静静地观赏着“睡莲”,仿佛那些莲叶随着微风随波荡漾起来,一种宁静的感觉油然而生;而凑近画面细看,却发现那些油彩仿佛又融化成波光粼粼在湖水中,让人看不清摸不到,只能感叹莫奈的神来之笔。
观赏这副莫奈在吉维尼故居完成的晚年巨作也让张枫对之后的“睡莲”原型“…莫奈花园”之旅充满期待。
橘园美术馆一层是莫奈的睡莲,地下则是汇集着140多幅以雷诺阿、塞尚、毕加索、卢梭、莫迪里阿尼、马蒂斯、洛朗森等为代表的巴黎艺术鼎盛期的画家作品,有时间的话可以在入口处租一个中文讲解器慢慢欣赏。(很奇怪橘园都有中文讲解器而卢浮宫却没有)
巴黎,除了卢浮宫,还应该去看一下位于协和广场橘园美术馆收藏的莫奈巨作:睡莲
当走进这间椭圆形的大房间,立刻便被布满四壁这无边无际的池水与莲叶震撼到了。
中午,在巴黎的第一顿正餐,米其林三星,三星还是很震撼的,让张枫都有些动容。
一顿法式午餐居然整整花了张枫3个半小时时间,吃完后,张枫匆匆赶去“老佛爷”。
老佛爷始于1893年,宫殿式的装修看上去富丽堂皇,但不得不说也过于陈旧了,现在的老佛爷多了一个观光的用途,很多中国团队都会到这个地方,其实,真正本地人多去左岸的“bonmarche“,友人说这是巴黎最法国的商场,共2幢楼,一幢是百货,另一桩全是吃的,爱马仕的新店也在边上。
巴黎的第一天便在这时赶时散中很快过去了,但张枫知道,第二天他将把一整天奉献给伟大的卢浮宫!
在去法国之前,张枫在火车上恶补了一下卢浮宫知识。
这座世界上最著名、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馆从一开始的皇宫,经过8百多年的扩建及变革才达到现如今不可超越的规模。
博物馆中分为8个类别37万件藏品如果想在一天时间内看完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如何规划卢浮宫“一日游”也是门技术活儿。
说到卢浮宫,人们一定会先想到“蒙娜丽莎的微笑”、“米洛的维纳斯”,没错,再加上“胜利女神”的雕像,便是卢浮宫著名的镇馆三宝。
卢浮宫是一个传奇,想要观赏它就要先了解它,行前推荐观看央视录制的纪录片'卢浮宫之旅1…3',便会对规模宏大的卢浮宫有一定的认识,比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为什么会出现在法国?卢浮宫地下为什么会有古老的石墙?(有兴趣还可以看看'路易十四'和'拿破仑传',这两位对卢浮宫日后的辉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会发觉,了解得越多越觉得在卢浮宫的时间安排得不够多)。
事先确定自己最想看的藏品,并做好这些藏品在哪个馆的功课,再带上一本'蒋勋的卢浮宫'一书,相信当踏入卢浮宫淹没在艺术品的海洋中时不至于一下子没了方向,既浪费时间又没看到自己最想看的藏品。
张枫的目的还算明确,镇馆三宝必看,张枫注重油画和埃及馆,虽说有着一定的目标,可一天时间还是非常局促,所以第二天很早张枫便匆匆赶往卢浮宫。
巴黎的早晨,天气晴朗,天空中密密麻麻布满一道道航班飞过的轨迹,壮观,回想昨天,我们也曾是空中的一员。
卢浮宫分为三大馆,“德农馆”、“苏利馆”、“黎塞留馆”。
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批准改建大卢浮计划,贝津铭作为改建计划的负责人及设计师,设计了玻璃金字塔作为卢浮宫的新入口,使巨大流量的游客有了一个中心点,从这里出发去三个馆都是等边距离,游客可以轻易选择自己要去的位置,而在此之前,每天上万的游客必须从卢浮宫唯一的通道“德农馆”进出,并在各个长距离的各馆之间疲于奔波。10
第324章:《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
玻璃金字塔在建成初期曾引起大部分法国人的反感,但是现在看来,张枫不得不佩服密特朗与贝津铭超前的意识。
卢浮宫西侧,“太阳王”路易十四骑马像,很有趣。拍了几张照片后,张枫来到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下的游客中心。
来这之前,张枫还听到了一个事情,就是前不久爆出从中国流出假门票被查获的丑闻,但事情从另一方来看,得知偌大的卢浮宫居然没有电子验票系统?!这着实让张枫啼笑皆非,而在这事件不久后,张枫进入博物馆时,向工作人员出示门票,结果人家依旧连看都懒得看一眼。
“拜托,有点职业精神好嘛?!”张枫很无语。
卢浮宫木有中文讲解器!虽然张枫不在意,但是出国的玩的游客,很多还是对英语不太好。
如果对古埃及文明感兴趣,其实在卢浮宫就能得到极大的满足,埃及馆5万多件藏品,年代跨越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4世纪,这些丰富的埃及古文明藏品大多与拿=破仑有关,当然,对于埃及来说,拿=破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掠夺者,但是,也因为在拿=破仑的影响下,推动了学者对埃及古文明的研究、破译了古埃及文字,所以对于拿=破仑对埃及的所作所为很难做一个是非评断。
张枫倒是很惊叹,当初他是怎么把那么大量的、巨型的石雕等物倒腾回法国的?!那简直就是一个巨量工程!古埃及的金饰……
拉姆西斯三世石棺,高达一米八,是用整块粉红色花岗岩雕成,表面刻满法老王入葬的仪式,画面精美绝伦。
著名的“书记坐像”,距今已有4千3百年的历史,完全写实的风格让这个雕像栩栩如生。关于这个雕像的资料网上搜搜一大把,张枫也看了许多,所以也就没有多做停留。
各款人形棺柩,张枫开玩笑说古人是不是在身前像选服装款式一样选自己的棺柩呢?
走了几步,张枫发现了很让人震惊的木乃伊,身上覆盖的衣服很奢华,应该是个大人物,可惜张枫看不懂介绍,实在是乱。
埃及馆,在欣赏古埃及藏品时千万别忽略了陈列这些藏品的宫殿,因为其中一部分,当然是最华丽的那一部分,曾是法国君王名册上最为显赫的国王…路易十四的寝宫。
公元4世纪左右,古埃及已经进入希腊与罗马古文明时期,希腊文明取代了古埃及,并影响了整个欧洲。
米洛的维纳斯就是公元前2世纪希腊的人体美学杰作,这件作品影响了全世界美术学习者对人体构造及美学的认知。
有个学者的话很有意思:埃及人只懂得立正,到了希腊才学会了稍息。一种在休息状态的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平衡感、带动的肌肉走向等等生动的塑造,在那个年代被希腊艺术家们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件伟大的作品仅仅是看一眼、拍张照是远远不够的!
张枫看到一个让人惊叹的作品,是赫耳马佛洛狄忒的雕像,凹凸有致的身形,细腻的皮肤,却有着双性的生理特征,暂且不说这背后的故事,仅仅是观赏这逼真的质感就让人叹为观止。
“神般存在的雕像,45度上仰自拍像,手中的可不就是爱疯4嘛,这是古人为预言千年后乔布斯的杰作吗?”张枫自语道,因为眼中的雕像实在是神奇。
“蒙娜丽莎的微笑”位于“德农馆”的“蒙娜丽莎”厅,这个超大的房间是专为这幅画而建造,安保森严,于2005年4月才对外开放,在此之前,要想一睹蒙娜丽莎的芳容可是件困难的事儿。
但是,现如今,防弹玻璃、电眼系统、防盗装置和面前永远人山人海的游客,终究还是隔山隔水,难以近距离静静地欣赏这幅旷世神作,“蒙娜丽莎的微笑”已成为游客在法国“到此一游”的标准照。
与“蒙娜丽莎”面对面的是“迦南的婚礼”,它长近十米,高近七米,是卢浮宫中最大的一副油画,占据了整面墙。它的面前也永远是人头攒动。
是一幅主题提取自“新约”中基=督第一次施展奇迹的故事,而作者却将故事借题发挥地反映了当时处于豪富鼎盛时期的威尼斯富足盛况。
作者将意大利威尼斯画派华丽、巨幅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它原属威尼斯的圣乔治教堂,后被取得法国大革命胜利的拿破仑带回法国。
在那个年代,便有类似现代导演客串自己影视一角的小插曲,这幅画中最前排中央那个白衣抚琴的男子据说就是作者本人。
能在卢浮宫静静地坐着只为欣赏一幅画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拿=破仑一世加冕图。
画面中出现的2百多个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列出来作为肖像,
以欧洲的惯例,“君权神授”,但事实是教皇被迫参加加冕,原稿上真实地反应了当时拿破仑为自己授冠的事实,但因为原稿中的拿破仑有负面形象之嫌,所以改动后就变成现在所看到的拿破仑已完成加冕,正在为约瑟芬公主加冕。画中被改动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教皇抬起的手;比如被添加上去的、其实是缺席的约瑟芬之母,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圆拿破仑一个完美的加冕仪式,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越是了解油画背后的故事,越是会对画本身着迷,了解越多越不能自拔。
张枫闲逛来到了一副很神奇的画之前,这幅画花费了作者3年多的时间,画作的精美程度及画背后的故事让这幅巨作流芳百世。
作者: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作品名称: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dante et virgile au enfers
作品尺寸:225x281
作品年代:1850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这幅画的主题取自于《神曲》中所描绘的,但丁被维吉尔邀请一起游览地狱的场景(左边的2个路人才是但丁与维吉尔,头戴橄榄枝环的是但丁)。
第325章:地狱的七宗罪。()
但丁作为13世纪最具神话特色的诗人,他因主张自由而反对教皇,被教会流放。但是他却成为了封建中世纪向现代资本主义过渡的开端。
维吉尔是古罗马诗人(公元前70…19年),被公认为“罗马最伟大的一位诗人”,他的三部主要作品中,前两部都是田园牧歌式的诗歌集,《牧歌集》(Eclogues)和《农事诗》(Georgics),第三部是屋大维打败所有敌人而成为罗马第一位“奥古都斯”的历史巨变发生后,维吉尔下定决心编写一部巨著,讴歌罗马帝国历史的叙事性长篇诗歌:史诗《埃涅阿斯记》(Aeneid)。这是罗马诞生的另外一个版本:特洛伊战争中,希腊人打败了特洛伊人,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Aeneid)逃出来,历经艰辛四处漂泊,最后来到罗马定居,他带领的一批幸存的特洛伊人成为后来的罗马人的祖先。这个版本与“母狼养大的两个孩子创建罗马”同样著名。但丁和他时隔1300年,但但丁却视他为老师。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唯美主义画派大师,所描绘的内容,以寓言、神话、爱情为主,喜欢以宁静,幸福理想化来表现。
这幅画却一改布格罗作画常规,以狂烈,鲜明的色彩,来表现地狱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在画面最中心的位置,是2名互相厮打的罪人,其中一人抓住另一人的侧腹,并撕咬他的喉咙,这说的是暴怒。紧接着他们后面,是一名无力摊躺在地上的人,他漠视眼前发生的一切,这说的是懒惰。而更远处,的人群,分别描绘了傲慢、妒忌、贪婪、贪食和色欲。
布格罗这幅《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一改以往柔美的人体,将肌肉画得相当详细,动作刻画得相当夸张,要数布格罗生涯中最有张力的画面之一。地狱中的罪人,表情痛苦狰狞,为他们生前犯下的罪孽赎罪,而但丁和维吉尔在一旁默默地看着,维吉尔一只手挡在但丁身前,意为不要去干涉他们。布格罗将心中的七宗罪用这种方式排列了顺序,最忌讳暴怒,然后是懒惰,这也正符合布格罗的性格。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生活,以勤奋的心态对待艺术。所以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主题往往都是轻松自然,宁静而欢快的。如果说布格罗的一生是一幅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