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娱高手-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民网:“《审判》——权威的不可抗拒”。作者:徐亦山

    近来,有感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弱者难以诉冤的不公状况,写了一本有关强权压迫个人的小说。原本自觉写得不错,直到看到叶予小友的《审判》,才觉自己有许多不足。

    很多读者看不懂《审判》,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它是一篇表现主义长篇小说,在我个人看来,即便算上国外文学,叶予小友的这篇《审判》也是表现主义的巅峰之作。

    那么,何为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作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

    在《审判》中,叶予小友一直在影射的是法,无处不在的法!而这法又不仅仅指法律,而是社会强权,舆论力量等一切超越个体而存在的社会力量。

    在K三十岁生日那天的清晨,他无缘无故被捕了。他确定这是一个错误,一个天大的玩笑,他想证明自己的被捕纯粹是一场误会,但身边的所有人却都对法深信不疑——这是一个在法的威慑下上演的有着既定结局的故事。他积极澄清,多方奔走,但却始终未能摆脱法的框架,在法的阴影笼罩下,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法是“被罪吸引过去的”,没有缘由却要求绝对服从。一旦开审,必然有罪。

    为什么?

    因为人们既定的思维模式!

    虽然《审判》还没完结,但我知道,K最终肯定是被处死了。因为,我认为,这就是叶予小友想要表达的东西——在社会面前,个人显得无助而又孤单,强大的社会力量和既定的思维模式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个人自信的反抗又能持续多久呢?

    法在K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此处为一大堆具体解析)……

    再联想到叶予小友这段时间的处境,我认为,他是在借这篇《审判》控诉。

    控诉什么?

    控诉那铺天盖地,毫无证据就妄加臆测的媒体!笔能杀人!近段日子以来那铺天盖地的黑海,便是社会力量压迫个人的**裸的例子!

    还控诉什么?

    控诉权威!

    什么权威?

    教师的权威!

    《笑傲江湖》之类的作品只是些畅销书,或许能折射一个作者的人品,不过在我看来并不够。

    但是,我不相信能写出《审判》这样拷问内心的作品的人,会是一个因虚荣而月考作弊的人。为此,我特地查了些资料,发现那个抓住叶予小友“作弊”的教务处主任,曾与叶予小友有过多次冲突,关系恶劣。

    那么,这个教务处主任所谓的“叶予作弊”言论,其权威性真的值得相信吗?

    这一场由教师的权威性和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构成的“审判”,真的公正吗?

    顺带一提的是,那些明知此事却故作不知的媒体们,你们良心何安?

    你们一时言论爽了,点击有了,人气和流量也高了,但你们可知道,你们差点毁了我国文坛未来的希望所在!

    我希望,有关部门能介入调查,还我国文坛的未来希望一个清白之身。

    此篇文章一出,顿时引来一片哗然声。

    徐亦山是谁?

    国内最顶尖的三大作家之一!

    在没有文坛领袖的现在,他和另外两人便是国内文坛的权威。

    而他居然力挺《审判》,称自己的作品“原本自觉写得不错,直到看到叶予小友的《审判》,才觉自己有许多不足”。

    这……这……这简直吊炸天啊!

    文章一发出,就被人民网放到了首页新闻处,而网友们的评论也接踵而来。

    大哭三万场:“怪不得看不懂,原来是表现主义作品啊!这些东西太抽象了,hold不住。”

    个把月:“‘我国文坛未来的希望’,徐老对叶予的评价好高啊!作为叶予的铁杆粉丝,不禁要为徐老点个赞!”

    一分钟算什么英雄:“徐老说得对,我早就怀疑那个狗。日。的教务处主任有问题了!像叶予这么傲的人,怎么可能会去做作弊这种事?”

    海味我自知:“强烈要求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叶予作弊事件!”

    **输球:“社会力量对于个人的压迫啊!唉,现在这种事太多了。前段时间不是有个新闻吗,一男子坐牢20年后,才被发现是被冤枉的。一生中最精彩,最有无限可能的时期就这么错过了。希望国家能谨慎执法,公正执法。毕竟,就像《审判》中所写的那样,在社会力量面前,个人的反抗实在是太无力了。”

    卑微之人:“强烈要求有关部门介入调查,还我国文坛的未来希望一个清白之身!”

    ……

    人民网:“《审判》——我罪故我在”。作者:陈彦琳。

    对于叶予这个文坛的后起之秀,我一直以来都是很欣赏的。有些读者或许有印象,我曾对他的《梦江南·昏鸦尽》做过一次点评。

    而这次,我又一次看到了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世人都说,苦难造就英雄。

    我是比较赞成这点的。

    我想,正是这场新闻媒体们对于叶予的“审判”,导致他写出了这篇《审判》。

    在看《审判》时,我的丈夫认为叶予讲的是社会力量对个人的压迫,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在我看来,叶予一开始或许是在写这个,但到了后来,他是在讲述更为深刻的东西。正如很多伟大的作品,起源于作者自身的感受,最终又超脱于作者自身。

    在叶予的笔下,罪感的痛苦与自我的存在是紧密相连的。罪感是个体性的,只有当个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开始探询自我存在的意义时,罪感才会油然而生。

    被捕使得K由一个被自身的身份、地位等等世俗的禁令捆绑着的人,变成—个只关注单纯生活,关注自我的自由人。

    他的生活变成了—个循环——越追寻生活的真谛,他的罪感就越深刻,他就越关注生活本身。

    K只要活着一天,K的罪就会有增无减。

    因此,一旦开审,必然有罪!

    为什么?

    因为理性。

    理性一旦起作用,罪就滋生。

    这种罪并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的杀人、抢劫;是从被提醒犯罪的那一刻起;理性疯狂运转;按照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方式去检验一切行动;罪由此蔓延。

    人类往往过高估算自身认为无往不胜的理性;用逻辑思维方式煞有介事地制造出一系列标准、准则等规范性的东西;试图把整个人类生活和人本身都纳入这逻辑物的城堡中接受审判;法或权利正是这一创造物之一。

    人类每一个个体在不同的层面参与到运用理性、制造所谓规则的庞大工程之中;其实自己就在制造罪;罪行是每个个体犯下的;而人类伟大的理性迟迟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人类的处境和命运不由自我决定;往往被笼罩于人类创造物自身运行的秩序之中;这种对个体而言非正常的状态;其实是人类给自己设计的滑稽出路——只有被它,被人类自己处死;才能真正脱罪。

    也因此,《审判》虽然还没完结,但结局肯定是K被处死。

    K绞尽脑汁想弄清自己犯了什么罪;试图为自己脱罪;无可奈何赴死,都不过是罪犯———人类自己讲给自己听的幽默或寓言故事。

    当然,我并不是在说叶予在自承作弊门和代笔门的真实性。我刚才也说了,《审判》里的“罪”,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罪”。所以,请媒体朋友们不要断章取义。

    因媒体们的“审判”,而动笔写下这篇小说,最终又超脱于此,对人类自由意志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

    这是我理解的《审判》。

    这篇后于徐亦山出现的文章,始一发出,便在网友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同是国内最顶尖的三大作家之一,同是认为《审判》是部经典之作,观点却是完全不同。

    一个认为K无罪,一个认为K有罪(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罪”);一个认为是社会力量对个人的压迫,一个认为是对人类自由意志的探索;一个认为叶予在控诉媒体们的“审判”,一个认为叶予后来又超脱于此。

    唯一相同的大概只有三点:一、K最终将被处死;二、力挺叶予。

    结局哀伤:“看标题还以为是黑叶予的,看了全文才知道是力挺叶予的。不过,陈教授讲的东西我不是很明白诶~”

    我对你:“@结局哀伤,在人类自身构建起来的规则框架下,没有人能经得起理性的自我拷问。因此,理性一旦起作用,罪就滋生。陈教授认为,叶予超脱了媒体们的‘审判’,对人类自由意志进行了探索,简单点讲,就是在探索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本地区老大:“一旦开审,必然有罪。徐老和陈教授虽然都这么认为,但二人看法完全不同呢。徐老认为是因为个人在强大的社会力量面前太过无助,如蜉蝣撼树,简单点说,就是冤枉,说你有罪,你就是有罪。而陈教授则认为是因为没有人能经得起自身理性的‘审判’,理性一旦起作用,罪就滋生。”

    念君:“我擦,连评论都看不懂,我去看《审判》是不是毫无希望了?”

    东西南北:“叶予这是文坛领袖的节奏啊!给力!!!”

第八十九章 丑事被曝

    由徐亦山和陈彦琳带头,各种或有名,或无名的作家、评论家、思想家、哲学家等等跳了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的支持徐亦山的看法,认为叶予是在控诉社会力量对个体的压迫,有的则支持陈彦琳的看法,认为叶予超脱于此,是在进行人类自由意志的探索。

    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提出,审判是对“审判”本身的审判。

    《叶予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论社会强权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论人类的自由意志》

    《笔能杀人,舆论力量的影响力》

    《历史上那些死于社会力量下的希望》

    《由《审判》看我国法治问题》

    《罪感与自我存在之间的关系》

    ……

    唯一相同的便是,他们认为《审判》是表现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叶予绝不可能是一个会月考作弊的人,要求有关部门介入调查作弊门的真相。

    整个文坛有份量的人都站出来要求有关部门介入调查,那还了得?

    再加上那沸腾的民意。

    次日,中央立即就此事召开了紧急会议。

    因一次月考作弊事件而惊动中央,叶予大概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审判》连载第四天,都市报销量暴增一倍。

    “老板,来份都市报。”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一边从钱包里抽出张五元纸币,一边说道。

    “不好意思,都市报卖完了。”报刊亭老板一脸苦笑,这已经是他今天第241次这么说了。

    “什么?!”孩子拿钱的动作顿时一滞,“没有都市报,你开什么报刊亭啊?!”

    闻言,报刊亭老板只得解释道:“前段日子很多读者都说狂生叶予的新小说太垃圾了,都市报销量大减,我今天就进得少了。”

    孩子顿时一撇嘴,道:“那些人懂个屁!像《审判》这种表演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他们当然看不懂咯!没文化,真可怕。下次记得多进点都市报啊!”

    说完,将钱包放进书包里,臭屁地一转身,背着书包走了。

    老板在后面顿时抹了把汗——孩子,是表现主义,不是表演主义。

    ……

    “老板,来份都市报。”

    “不好意思,都市报卖完了。”看着面前的青年,报刊亭老板第242次说道。

    “我晕,怎么又没了?!我都跑了三个报刊亭了!”青年懊恼道。

    老板再次解释道:“是这样的,前段日子很多读者都说狂生叶予的新小说太垃圾,都市报销量大减,我今天就进得少了。”

    青年撇撇嘴:“太垃圾?没看到徐老、陈教授等人都力捧《审判》吗?!那些人自己看不懂就瞎说!下次记得多进点都市报啊!”

    目送着青年离开,老板叹息一声,转头向旁边正看着《审判》的老友问道:“老李啊,你是大学教授,懂的道理多。你说说,为什么这么多人来买都市报?他们中绝大多数应该都看不懂吧!我也正是考虑到这点,才进得少了。结果……唉。”

    老李抬头,笑了笑,道:“正因为看不懂,所以要买。”

    ……

    《审判》连载第五天,《审判》完结,都市报销量再涨六成。

    文坛因为《审判》争论得更凶了,甚至,除了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