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莺雄-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刻这样一副担子交在她手里,又是一句,“爷相信你。”

    郭文莺苦笑,可她不相信自己啊。

    江太平是什么人,她能把他压在东南叫他动不了窝吗?她能剿灭他的势力,让他再不能发兵北上吗?她心里真的一点底都没有。

    可是身为东南指挥使,这担子她不担,又能交给谁?谁又有能担得起呢?

    所以她只能扛下,望着路怀东带去的西北军精锐,自是忧心不已。

    路怀东走后,新建的新南军就剩下六万人了,两万水军,四万陆军,与江太平所率的十二万人马相差一倍。

    江太平此人奸诈无比,对外只说自己有三万人马,但封敬亭早探得他手中的兵至少有十二万之多,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要想对付他,就像瘦子打胖子,总是差着那股子劲儿。

第二百五十章 军纪

    陆启方也有些忧心,所以在封敬亭走后,便来找郭文莺,一见面便道:“文英啊,你心里可有章程?给老夫说说。”

    郭文莺苦笑,“先生逗我玩呢。”

    陆启方正色道:“老夫怎会开玩笑,身为一军统帅,又是钦差,你心里没数怎么行?”

    郭文莺自是知道他的意思,思索道:“这会儿说什么都过早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陆启方捋着胡子,“那你第一步想做什么?”

    郭文莺深吸一口气,“整顿军纪。”

    东南三省皆是富裕之地,而越富裕的地方就越会滋生**,官场如此,军中也是如此。

    原来西北之地荒无人烟,士兵们也没多少娱乐,通常都是练兵,吃饭,睡觉,最多跑到宋城鬼混一回,还常常被郭文莺带人拎回来打板子。所以西北军的军纪是最严明的。

    可东南本地的兵却不是如此,他们有太多的娱乐,太多的诱惑,偷懒、耍滑、逛窑子,聚赌,滋扰地方,都养了一身的叼馋懒坏的臭毛病。有这帮老鼠屎在,甚至把一些原来的西北军士兵都带的歪歪了,大有跟着有样学样的趋势。

    路怀东掌管军务之时,过于注重练兵,对将官和士兵中的风气并不多管,郭文莺跟他提过几次要好好整顿一番,路怀东也深以为然,只是局势变换太快,没等他们拟定好策略实行呢,他就带兵走了。

    不过既然现在军权在她手里,她就少不得要拿那些炸刺的开刀了,她带的军队,绝对要有铁一般的纪律,若不能一心为百姓,一心保家卫国,这样的军队也没什么战斗力,又如何以少胜多,打败江太平?

    陆启方倒是对她的决定很支持,他们在东南驻扎了快一年了,各种弊病都出来了,也是时候该整顿整顿了。

    两人制定了整顿计划,把原先西北军的军规拿出大部分来用,小部分做了简单修改,随后让人写了张贴在军中各处。军中所有人限三天内必须背过。

    将官六品以上者由徐横带人检查,下级士兵由伍长一级对士兵进行检查,凡不能背过军规者军法处置,重打一百军棍。

    为此,郭文莺还专门抽调五百人组成了纪律监察队,对士兵的背诵情况进行再次检查。

    军令下达后,新南军的上下军兵都没放在心上,背军规而已,谁还真的检查啊?除了少数士兵真的下功夫去背之外,大部分人都且过且过,没一个时辰便抛之脑后了。

    三天时间到了,这一天正午,郭文莺便下令开始全营检查。

    这时候,那些士兵才开始慌了,有多少个真正能背过的?错一个字,磕巴一句,打一棍子,那是真打啊,监察队监察执行,顿时军中各处都传来了噼里啪啦打板子的声音,哀呼,叫喊声此起彼伏。

    军中将官也有些吓傻了,见徐横真的领着一帮手持大棍的监察队进来,一个个在中军大营里面面相觑。

    徐横只一句,“从左侧第一人开始,背吧。”

    那左侧第一个是个校尉,只磕磕巴巴两句就背不出来了,徐横也没多话,挥手叫人带下去,片刻外面就响起一阵惨呼声。

    军帐里的将官这才知道,这回是玩真的了,结果有九成都挨了军棍。

    打了一下午,郭文莺见差不多了,下令再给两天时间,若是再背不过打两百军棍,接着再给一天时间,背不过打三百军棍。

    三百军棍,这是摆明了要活活打死了啊。

    军中人人自危,都埋头开始背军规,不过三四天的功夫,除了特别脑子不好使的一些,几乎所有人都背会了。

    紧接着郭文莺召集全体兵士在演武场集合,当众宣布,“既然军规你们都会了,那么接下来就按着执行,谁若是违反军规,必严惩不贷。”

    她眼神凌厉,气势不凡,一双凤眼在最前面的士兵脸上扫过,被她看到的,都莫名低下头去。

    也有那不服气的,等她一转身,就骂道:“小白脸子,装什么横样?”

    随后关于对她的咒骂声,议论声不断,背地里那些士兵都称她“郭小白脸”,“郭兔爷”,还有的说要把她压在身子底下,撮弄死。****一片,极尽侮辱之能事。

    郭文莺听在耳中也不理会,只下令把监察队从五百提升到两千人,开始在营中各处记录士兵违反军规的情况。

    初时她并没管束,只叫人都记下来,在一个月以后,开始集合大算账。

    先是在宁德附近几处妓、院抓嫖,把在妓、院胡混的将官和士兵一律抓起来,然后又在各大赌坊抓赌,紧接着有私自出营,在营中围众聚赌,喝酒闹事,打架生事的,都一概抓了起来,情节轻的打板子,情节严重重判,有带头闹事,不听军令的,直接推上断头台砍头。

    就在营门口单空出一片地儿,一排排士兵跪着,后面是刽子手挥舞着大刀,片刻后便脑袋落地,所有砍下的头颅挂在营门口示众。

    这一下吓得许多人都破了胆,他们见真是杀人,再不敢随意出营生事,跟指挥使对着干了。不过在心里还是暗骂,“小白脸子没好心眼,这郭大人可真是阴狠的厉害。”

    随后郭文莺又颁布一条军令,谁敢背后辱骂上官,骂她小白脸,兔爷的,一律重则五十,士兵之中可以互相监督,上报者给予奖励。

    此令一下,谁还敢骂她,就算背地里骂,也不敢让人听见,恨极了也只能在心里腹诽一下。

    不过从这天起,营中风气整肃一新,士兵和将官们一心扑在练兵上,再不敢随意生事了。

    就这样闹了一个来月的整顿军纪,终于渐渐划上了句号。

    紧接着开始大规模的练兵,水军和陆军相互配合演练,而一些原来没装上船的武器,也都开始大批量组装了。

    说起来郭文莺在这方面的行动速度,要比路怀东要快,力度也大得多,也难怪封敬亭走时把东南留给她,而带走的是路怀东了。

    因为他知道,郭文莺是真有主意的,而路怀东除了会打仗之外,别的方面照着郭文莺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单论整治人的本事,他就不及郭文莺半分。

第二百五十一章 练兵

    盐场经营大半年,盈利颇丰,那些钱大部分都用来造船了,随着一批批的战船如下饺子一般下了水,新南军的水军也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郭文莺让人把修炼水军的地方拉到了海边,距离北茭船场不算太远,就近在海上进行演练。

    徐海对此甚是欢喜,他原先也曾提过把演练场拉到海上,只是封敬亭颇多顾忌,怕违了禁海令,被人弹劾,就一时没敢应。

    不过郭文莺就没那么多顾忌,她一不想升官,二不想发财,甚至现在这个指挥使也不想再做了。自来富的怕穷的,穷的怕横的,打架就怕不要命的,她一无所求,只一心想把东南局面维持好,打败江太平,行事自然比之封敬亭肆无忌惮的多。

    其实有许多事,封敬亭想到了,但碍于身份总是不能实行,但郭文莺不一样,她早就想着等这仗打完就找个机会死遁,挨骂也罢,被朝中之人弹劾参奏也罢,她一点都不在乎。谁要惹急了眼她,她是什么事都敢干的。

    下个海算什么,等郭爷收拾了江太平,还想远洋打倭寇呢。

    水军训练由徐海负责,陆军训练则交由徐横,兄弟俩都很尽心尽力,一时间新南军军纪严明,训练刻苦,没时间想些歪的邪的,倒是前所未有的齐心了。

    郭文莺把这两件事都整好了,随后又在船场开了小型的军器处,把封敬亭给她留的二十万两银子都用上了,开始造大型战船和火炮、火铳。

    这钱既然封敬亭给了,她也不想白白放着,她要这么多钱没用,也不想把他的东西据为己有,倒不如全部拿来建军队了。

    江太平也不是个老实的,据说他也在加紧制造武器,也请了能人造船,他的船都停在港口,时不时也拉出去到海上训练,瞧那意思,竟像是要和新南军打海战了。

    郭文莺料定他心思不纯,和陆启方商量着把水军人数增加,另外再把原有的船只进行大方位的改良和替换,新军器处所造的武器,小半供应陆军,大半则全部上船为水军装备。

    陆启方很是赞同,笑道:“文英,你还说你不行,老夫瞧着你谋划的好着呢,就是王爷在,也没你这魄力,你居然都敢下海了。”

    郭文莺笑,“王爷那是顾虑多,哪像我野人一个,出了事大不了把命搭上,倒能一门心思对付江太平了。”

    陆启方点点头道:“这倒是真的,若换了旁人,诸多顾虑,放不开手,可没你这么大胆子。”

    郭文莺忙道:“有陆先生在,我胆子才大,若是就我一个,也不敢如此。”

    这马屁拍的陆启方甚是舒服,不由捋胡须微笑,暗道自己果然没看错人,这丫头就是个领军的好材料,关键时刻也能豁得出去,真是越看越满意。江太平终日打雁,没准最后真叫这小丫头要了他的命。

    按照他们的布置,一切都紧锣密鼓的展开着。

    到了十二月,京中传来消息,端亲王妃薨世,亲王府致哀,封敬亭滞留在京都置办丧事。这时候路怀东所带的三万人马也在逐渐的向京城逼近。他们不敢走得太快,一路停停走走,走走停停,沿途一边剿匪,一边关注各方情势。

    相比较于京中气氛的紧张,东南这边还算平和,最起码维持着表面的平和。此次回京,徐茂没跟着一起回去,封敬亭除了带走了路怀东和路唯新之外,他的那些班底几乎都留给了她。她也搬到钦差行辕去住,俨然完全接替了封敬亭的位置。

    虽然许多人对她成了钦差之事并不满意,但她本身就官职颇高,又不过是代行钦差事务,谁也挑不出错来,也只得默认了。

    这几日江太平曾两次下帖子请她,都被郭文莺以‘有事走不开’为由婉拒了,这个时候她不想和江太平有任何联系,更不能给他机会对自己下手,所以没有必要,绝不会往他跟前凑。

    东南三省也有不少官员求见她,其中还有傅家那个三老爷傅冬平,郭文莺连见都没见,她不是不想和东南官员搞好关系,只是现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她不是封敬亭,虚与委蛇的事做不来那么完美。

    她一门心思都扑在造船和练兵上,时不时去盐场看看近况,日子倒也过得充实平稳。

    徐茂经营的盐场这大半年收获颇丰,除了能供应王府开支,不少军费开支也是从其中出的。这半年徐茂又新开了几个大盐场,制盐技术过硬,品种繁多,再加上特有的搅拌机和搅拌技术,盐场所出的盐比同等盐场品质都要好,卖的价也不甚高,一时订单无数,生意好的不得了。

    只是卖盐一直受朝廷管制,有多少盐引出多少盐,封敬亭手里的盐引并不很多,一时销售有限,不易打开市场。

    左右现在封敬亭走了,郭文莺便把方云棠给她的那些盐引都拿出来,让徐茂代她运一批盐去卖,所得的钱打算留一部分,剩下的也都拿去造军器。

    徐茂虽疑心她的盐引从何处而来,不过她是王爷心腹,自也不敢多问,何况那些钱也没用在别处,便尽心力为她办事,一大盒子盐引,皆是没成本的,竟狠狠大赚了一笔。

    其实郭文莺也不是没私心,她也想赚些钱留着以后花用,但封敬亭给她的钱她不能要,便把心思打在盐引上了。盐是封敬亭,盐引是方云棠的,她一分本钱也没有,便妥妥赚了十万两,五万投了军器处,另外五万则揣进了自己腰包。

    她让心腹的张强和皮小三把五万两银票,连着上次围剿倭寇私藏的珠宝,一起悄悄带回京,交给奶娘许氏,让奶娘在京中买宅子置地。有了这些东西,他们一辈子都不愁吃喝了,日后做不做官也没什么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