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辞别了罗八等人之后,萧楠带着萧祯顺北而上,两人一路游山玩水,走走停停,有时在城里客栈过夜,有时夜宿山林,有时借居民宿,这样的旅程虽略嫌清苦,对萧楠来说,却十分恣意逍遥,她原本有些担心萧祯受不了这个苦,会有抱怨。
让她意外的是,这娃一路上非但没有半抱怨言,反而一直持续一种莫明的振奋状态,不知不觉时间就滑到了六月底,六月底正值酷署时节,不管南北,都十分炎热,六月二十八这一日,萧楠姐弟来到了兖州袭庆府泰安县,在泰安县住了一夜之后,吃早饭的时候,萧楠对萧祯开口道:“萧祯,眼下天气太热,咱们在泰山寻个木屋,住上月余,再去其它地方如何?”
“姐姐安排就好,只要跟着姐姐,在哪我都无所谓。”萧祯边喝着手里的稀饭,边开口道。这娃跟随萧楠这二个多月来,除了在许昌停留了近一月,其它时间一直在路上奔波,即便是奔波的旅途中,萧楠也没忘逼他习武读书,可这孩子却没有丝毫怨言。
无它,萧楠见闻博广,又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上千年的知识积累,不管走到哪里,她总能将当地的的特色典故以及名人事迹娓娓道来,并添上自己一针见血的点评,走到哪都有故事听,还能享用当地的特色美食,这对于一个**岁的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乐此不疲的美事。
而萧祯远比一般的同龄孩子聪慧好学,萧楠的讲叙又深入浅出,趣味横生,只听得这娃如痴如醉,以前在家里的时候,萧楠也会结合书本和他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但那时候的感触,远不如现在这般脚踏在某方土地上,再听当地的名人名事感触来得深。
与萧楠相处的时间愈久,这娃娃就愈发的崇拜萧楠,姐姐如此的博学多才,功夫还这么好,自己身为她的弟弟,总不能给她丢人不是,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心里,小萧祯一路随萧楠风餐露宿,四处奔波,非但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振奋异常。
萧楠见萧祯不反对自己的决定,便暂停了旅程,在泰山腰上寻了个木屋,又置办了简单的锅灶,再从山脚下的村镇买了些米面油盐,又给萧楠买了些书和笔墨纸砚,准备一边避署,一边好好体验一把古人所说的寄居山野,闲看涧流云海的隐居生活。(其它她在桑榆村过的差不多也是这种生活,只不过那里周围都是熟人,而泰山完全是陌生的地方。)
萧楠是通元境高手,自是不怕山中猛兽,再加上山中凉爽,几乎感受不到酷署的气息,姐弟两人居住此地,日出习武、作画读书,日落伴清风明月而眠,日子过得好不快哉。转眼间,二十余天的时光就过去了。
七月二十三,萧楠买回来的粮食吃完了,她带着萧祯下山买采,来到县城之后,发现街面上出现许多篷头垢面的灾民,萧楠不由微微一愣,她来到这个世界五年多了,尚是第一回到看外面有这么多的灾民,吃惊之下,左右瞧了一圈,拦住一个看上去颇有几分学问的老者,开口问了一句:“老先生,这是怎么回事,街上怎的来了这么多的灾民?”
“哎,听说是今年黄河上游缺堤,草原那边发了大灾,无数草原灾民涌进幽州蓟一带,引发了幽州大乱,现幽州那一块的百姓都在往中原跑,这不,近几日都有数千人跑到咱们泰安县来了,若是官府再不好好引流疏导,一个不好就要出大乱子咯。”那老先生摇头叹道。
萧楠闻声大吃一惊,黄河缺堤,草原受灾百姓涌进幽蓟一带,那契丹人会否趋机打进来,将当年太宗夺回来的燕云八州再抢回去?意念落到这里,萧楠顿感心惊肉跳,历史上的宋朝是所有封建王朝中最富裕的一个朝代,却时刻活在兵戈的威胁之中。
究其因便是燕云十六州不在大宋的掌握之中,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失去了这块区域,国家就仿若失去了一个天然屏障,契丹铁骑只要振臂一挥,就能兵指中原,历史上的宋太宗想当英主,铁了心想将这片土地拿下来,结果非但未能如愿,反而为此失了性命。
真宗性情偏弱,不如其父英勇好斗,军事上他斗不过契丹萧太后,不敢也没本事去契丹手中抢夺燕云十六州,为了保国家百姓和自己的平安,在两军对垒僵持的时候,提出与辽史议和,送以无数银两钱币和锦帛丝绢,与辽人签下了历史上有名的耻辱协议“澶渊之盟”。
眼下这个新宋因某位尚书的介入,整体国力比历史上的北宋要兴盛强大很多,不管是济经还是军事都是如此,按理说来,辽应该没有胆量在这个时候入侵中原,但辽人生性嗜血好战,再加上现受了大灾,生存受到威胁,多重刺次之下,很有可能让他们不顾一切的向宋发起兵戈。
意念落到这里,萧楠一颗心不由自主的跟着提了起来,她身为这个时代的一份子,这个时切的一切都与她惜惜相关,兵戈一起,她和她的家人都会受到牵累,新宋虽不积弱,却已有近二十年没有打过仗,再厉害的部队,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部队,一直没有实战的磨砺,平常哪怕训练得再好,拉上战场,对上那些久战之兵,孰胜孰败,还真不好说!(未完待续。)
第二百章、皇长子赵佑(上)
“姐姐,姐姐,你在想什么?”萧祯见萧楠听完那老者的话后,便一直望着街道上的流民发呆,脸上神色变幻不定,连唤了她几声都没反应,焦急之下不由拉着她的手轻摇了几下。
“没什么,萧祯,姐姐带你去幽州走一趟,你敢不敢去?”萧楠回过神来,转头看了拽着她手的萧祯一眼,一脸若有所思的开口道。
“幽州,就是刚才那位老先生所说的,正在动乱之地么?”萧祯眼珠一转,歪着头问。
“不错。”萧楠回答。
“姐姐敢带我去,萧祯又有何不敢?”萧祯小胸脯一挺,十分勇敢的回答。
“那地方正在动乱,再加上又与辽人交界,一个不好,就有可能发生战争,一旦起了战争,姐姐也不能完全保证你的安全,你当真不怕?”萧楠盯着他又问了一句。
“萧祯不怕。”萧祯闻声微微一愣,漂亮的小脸上不由自主的掠过一丝犹豫,最后牙一咬,一脸坚定的看着萧楠回答。
“好,咱们家萧祯果然是长大了,已有了小男子汉该有的勇敢和担当,既然你有此胆量,姐姐便带你去那幽蓟之地走上一遭,顺便看看,被咱们太宗陛下收回来的那片河山是何模样。”萧楠眉眼轻扬,口中大笑两声,一脸豪气干云的接口道。
萧楠虽然决定了去幽州,却并没有立即出发,一来这个时候天气炎热,动乱之地容易爆发瘟疫,二则她想看看朝庭的应对之策,以当今朝庭的兴盛,她可不相信,面对这样的大事,朝庭会长时间没反应,为此,又在泰山住了十日左右,到了八月初,才退了木屋,备了些干粮和各种内外伤所需的药物,整了一个大包裹,扔上马背,带着萧祯朝幽州而去,出了泰安,一路北上的时候,路面上仍不时有流民的身影。
不说萧楠姐弟二人,但说幽州和汴京,幽州之乱从六月底就开始了,六月中旬开始,就不断有草原上的流民涌进幽蓟二地,刚开始的时候数量不多,再加上朝庭有令,对于草原百姓,要友好相待,不得无故欺压别人,以免挑起纷争!为此,幽蓟二地的父母官对这些草原流民使用的是安抚和疏导的政策,并未第一时间向朝廷奏报。
草原受灾,这两地官员也是知情的,原以为只要帮他们缓过这一段时间,草原那边的灾情稳定下来,对方就会退回去,哪知这一次的灾情比他们想像中的要严重很多,从六月中旬到六月底,每天不断有流民进来,到了六月底,幽蓟两地的流民已超过了十万。
后续每天还有流民源源不断的往里面涌,如此一来,幽蓟两地的官府可就吃不住劲了,从七月初开始禁止流民的进入,禁城令一开,从草原涌来的灾民都聚集在城外,随着人员越积越多,最后暴发冲城之乱,而已进入城内的流民因数量太多,得不到好的安顿,缺衣少食,饥饿难熬之下开始四处抢夺食物。
如此一来,城内的秩序很快就被打乱,一开始是流民单方向的抢夺,没多久就发展成为流民与本城居民的混战,到了七月中旬,大规模的混乱冲动暴发了,而此时汇聚在幽蓟两地,城内城外的灾民已近二十万,幽蓟两州的本城常住人口亦不过五十万左右。
在这种双方人口比例不是太大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冲突暴乱,官府根本控制不了,朝庭虽在燕云之地派有常驻军十万,但这十万有一大部份驻扎在瀛州,幽蓟各只有一万驻军,一万驻民想要控制数十万流民造成的混乱,根本控制不了,再加上没有朝庭的喻令,军方也不敢使用雷霆血腥的震压手段,为此,幽蓟之乱愈演愈烈。
如此一来,不仅草原涌进来的流民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幽蓟两地的百姓受此冲击,又跟着新添了无数无家可归的流民,这么多的流民仅凭幽蓟两地已然容纳不下,无数的流民又冲出幽州城,顺南而来,涌入下面的各个城市,
当地官府眼看事态发展超出了自己掌控的范畴之内,惶恐之下这才八百里急报上奏京都,七月二十一日,当今官家收到奏报时不由大吃一惊,立即召来朝中诸臣,紧急议事。
幽蓟之地以前一直是由杨家军镇守,只是近些年来,边境安宁,辽人也没有任何不轨动作,杨业身体又不太好,便申请回朝,真宗允了,将其从幽蓟调回了京都,幽蓟的镇守兵马则换成了左卫将军崔怀清,崔怀清乃宋开国大将崔彦进之幼子。
崔怀清其人本领一般,擅钻营,其父过世之后,太宗念其父之功,对崔家兄弟两人颇有照顾,太宗过世之后,此人与真宗关系不错,真宗即位,崔怀清已成为左吾卫副将,数年后,杨业从幽蓟两地归来,真宗便派此人前幽蓟,接管了杨业之位。
崔怀清在京城虽没表现出什么过人之处,风评倒也不算太恶,再加上又是名将后代,真宗有它安排,诸臣虽略感惊讶,却也没什么人反对,他刚去那两年,幽蓟风平浪静,哪知到任的第三年,就发生了这样的大事。
真宗瞧着奏报,心头又惊又悔,如果是杨业在幽蓟,绝不可能让区区流民演绎成现在这般模样,可这崔怀清是他自己送上去的,此刻也没什么好说,只能召朝臣紧急商议,好在这个时候,朝中贤臣良将众多,大家聚在一起之后,没多久,以江阁老为首的朝臣们很快就拿出了解决方案。
方案有二,一,为了防止辽趋机兴兵,朝庭立即派杨业为主帅,率十万大军前往幽蓟镇压动乱,杨业到任之后,幽蓟兵马统一由杨为节制,崔怀清降为副将;二,同时派遣赈灾钦差与大军一同前往,派军,一为平乱,一为防止辽趋机兴兵。
而幽蓟之乱平息下来之后,接着是振灭和安抚,为此,此次幽蓟之地的重点在于抚,必竟区区二十万的流民造成的动乱,只要辽不趋机兴兵,有杨业带领的十万大过去,很快就会控制局面,幽蓟两州的动乱控制容易,但要让这两州的秩序恢复正常,将所有的灾民安顿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于这个钦差的人选,江阁老并没有多置一词,最后由众朝臣议出由皇长子赵佑出任钦差,户部侍郎张逊为辅,随大军一同前往幽蓟。(备注。原历史上真宗有六子,赵佑为皇后所出的嫡次子,但前面五个儿子没有一个长大,现是新宋,很多事不按正史发展。)(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一章、皇长子赵佑(中)
皇长子赵佑乃真宗嫡妻江皇后所出嫡长子,现年已有十八,赵佑既是嫡又是长,江家还有江阁老这个名震天下的重臣,按理说来,这赵佑本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可不知为何,当今圣人一直绝口不提立太子之事,朝臣曾多次上书议封太子,官家皆不与理会,声望如日中天的江阁老对此从不发意见,如此一来,议封太子的声音逐渐就少了。
现幽蓟事起,有朝臣建议皇长子赵佑为钦差,官家二话不说,当场就允了,有那心事活络的朝臣见状脑子立即飞速运转,嗯,官家一直不立太子,该不会是一直在找机会考校太子的本事吧?毕竟当朝太宗曾下有遗旨:赵氏皇室子孙挑选储君,贤者优先!皇长子若真能处理好这次幽蓟两州之事,当他返朝之时,太子之位只怕也就落定了。
宋太宗的这一道旨意注定了赵氏子孙的继位这一块定然要较往朝艰难很多,但皇室若真能按此旨意执行,选出来的每一代储君都是有德才兼备之人,虽在选储君的时候,竞争会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