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潮湿的空气,也让桑叶上涂上了一层露水,这种潮湿的桑叶,会让蚕宝宝生病。
杨端午看了下,蚕房墙角的石灰,早已经被潮湿的空气浸透了。
很快,杨端午让劳力们送来了很多石灰,另外还有木炭,这石灰可以吸收多余的水分,木炭还可以除去空气中的一些异物。
随着桑蚕的逐渐孵化,为桑蚕另建一个蚕房便是重要的事项了。
有了之前的经验,新建的蚕房更加防潮,也更加通风,杨端午还专门设置了老鼠陷阱,只要有老鼠出没,一逮就一个准。
越来越多的桑蚕,出茧也越来越多。杨端午一个人,是完全忙不过来了。
虽然这批劳力愚钝,但杨端午还是成功的教会了他们。
这收集蚕茧看上去简单,但过程中却有很多讲究。
这桑蚕成茧,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之后,破茧而出大约只需要三至五天的时间。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蚕茧,那么一旦蚕蛹咬破蚕茧,破茧后的蚕茧,就没有缫丝的价值了。
杨端午拿到这么多土地之后,已经把明年的事情都规划好了。
这些蚕茧,是其中的关键。
杨端午亲自去蚕房,挑选了一批外表坚硬的蚕茧。这外表坚硬,说明蚕茧的营养好,也就说明里面的蚕蛹比较健康,那么,这些蚕蛹破茧而出后,相互之间交配产下来的蚕子,便是来年重要的养殖对象了。
除此之外,绝大部分蚕茧,是需要经过处理的。
杨端午让劳力把吐丝成茧的蚕蛹小心翼翼的取出来,这些新鲜的蚕茧里不仅有存活着的蚕蛹,还有很多不利于蚕茧长期保存的水分。
杨端午需要让蚕茧里面的蛹死掉,阻止蚕蛹的破茧,另外,也要尽可能除去里面的水分。
这方法有很多,最好的便是烘茧。
话说这烘茧是一种技术活,好多人把握不好尺度或方式,甚至直接把蚕茧烧着了。
常规烘茧,要么是在天气好的时候,拿到太阳底下晒,要么,是拿到蒸笼里面烘干。
这虽然也可以达到目的,但是很耗时间,而且,效果也一般般。
杨端午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在养蚕的路上,杨端午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杨端午用竹子特制了一种圆筒,用细细的竹片上上下下的搭起了近百个格子,圆筒中间,是一根圆圆的竹筒。
杨端午把收集过来的蚕茧一个个小心翼翼的放进这圆筒上的格子里,再把这个圆筒,放进一个中空的铁器内。
这个铁器,也是杨端午精心设计制作的,这个铁器的四壁比较薄,下壁是直接用来加热的,因此做的比较厚。
当整理出一批蚕茧后,杨端午便把着塞满蚕茧的竹筒放进这个中空的铁器内,然后把这个铁器直接放在火上烤。
这烘蚕茧,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便是是蚕茧能够里外都受热均匀,这样蚕茧能够顺利解舒,为下一步缫丝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保证竹筒里面的蚕茧都能够受热均匀,杨端午还在竹筒上面加了一个把手,在加热的过程中,由劳力通过把手来转动竹筒,后来,杨端午又改进了这个装置,劳力可以很轻松的转动这个竹筒。
这样干燥蚕茧,可以不受天气的影响,而且一次性可以大批量的干燥,大大的提高了效率。
但杨端午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样干燥出来的蚕茧,耗时还是比较久,而且,上下层蚕茧,还是容易出现受热不均的现象。
“端午,这个已经很好了,”谢灵在一旁劝解说,“你这方法,比我之前用的方法好很多了,我之前要一天做的事,你现在只要一刻钟就能干燥那么多蚕茧。”(未完待续。)
107 淡然如烟(感谢粉丝)
但是杨端午却还是不满意,通过多次尝试,最终杨端午发现,蚕茧需要多次分别干燥,每次干燥的温度还是不一样的。
为了增加干燥速度,杨端午在铁器的左右侧壁各开了一个口,有了空气的对流,蚕茧的干燥速度也得到了提升。
杨端午匠心独运,在桑蚕从成茧到破茧的过程中及时的对桑蚕进行烘干处理,桑蚕的利用率得到大大的提升。
杨二丫已经出嫁到李家一个月了,出嫁后两日回家省亲了一次,也就是吃了午饭,匆匆就走的,阿圆一直问娘亲去了哪里,杨端午只有一味地哄他说二丫去做生意了,过几天就会回来。
“端午,你看你姐姐用过的梳子,丝绳,碗筷,我都不舍得用,每天总是要看上几次,就好像二丫还在房间里一样。”谢灵说着又流泪了。
杨端午拍拍谢灵的肩膀,柔声安慰道:“娘亲啊,姐姐只是嫁到了镇上,咱们坐牛车就两个时辰的事,又嫁得不远,你若是想念姐姐,随时都可以去看姐姐啊。”
“她已经是李家的人了,娘怎么可以经常去看她呢?再说了,虽然不是远嫁,可村里距离镇上毕竟还是有段路程的。这么来回自然也是不方便的。”谢灵叹了一口气道,“你姐姐留下来的面摊子,这几天都是你舅妈在弄。不过你舅妈的手艺没有你姐姐的好,并且很多人都是冲着你姐姐的年轻美貌而来吃面的,你舅妈形象你也知道。年纪也大了,哪里会你姐姐那样的魅力。如今倒是生意越来越差劲了。”
“生意是不好,可是倒也没亏本。横竖舅妈在家里都是无事可做的,来做做面条也是好的。反正有多少赚多少呗。”杨端午说。
谢灵说:“我正打算把面摊子生意给关了算了。”
“这可不行,娘啊,这个面摊子可是姐姐守了两年才打出的名声,如今虽然没有过去那么好的生意,可总是有办法赚到钱的。丢了实在是太可惜了。”杨端午说。
“能有什么生意可做呢?”谢灵摇摇头,“你舅妈做的面条,不好吃。这也没办法。”
“面条是一样。一定还有别的可做的。”杨端午自信地说,“娘给我点时间考察考察呗。”
“你啊,也快要嫁人了,平时多学点刺绣。家里的事。有我们在。你就少操点心吧。”谢灵心疼地抚摸杨端午的头发。
杨端午在蚕房里转了一圈,打点清楚了之后,便带着农具。去了田里。
这桑树基本上都成活了,没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了,只要偶尔给松松土,施点肥,便可以慢慢长大了。
眼下,最让杨端午操心的,便是那水稻了。
田间,杨端午赶时间种下去的水稻,已近长成绿油油的一片了,看这长势,几个劳力都觉得不可思议,很可能是下种子前,这土地渥肥渥的好。
杨端午挽起衣裳,蹲在田间,伸手拔了一株秧苗出来看。
这秧苗的根须是长得不错了,主根已经渐渐退去,长出来的须根也分布的均匀,叶子也都挺直的很。
杨端午判断,这些秧苗已经可以进行移种了。
这移种,是水稻种植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步骤。
把稻谷发芽后播种的田地叫秧田,这时候的秧苗相互之间都挨得紧,长得也很整齐,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毛毯。
当秧苗成熟之后,就要及时把秧苗移种到稻田里了。
为了能尽快完成秧苗的移种,杨端午把谢灵也叫到了田里一起帮忙。
这把秧苗重新移种到稻田的过程,称为插秧。
插秧是个技术活,秧苗与秧苗之间,不能太近,否则相互之间会争夺养料,会导致水稻长得慢,稻谷也会又小又瘪。也不能太远,否则浪费了多余的土地,也是很可惜的。
三个劳力都是农活出生,这插秧的速度倒是很快,只是,这左一下,右一下,秧苗插起来,总不是那么笔直。
“都先休息下吧,”杨端午抬头看了看天,又看了眼已经完成的稻田。眼神中,似乎流露出一丝无奈。
“来,喝口水,”谢灵把早就准备好的茶叶水递给杨端午,这在太阳底下干活,出的汗多,茶叶水往往能更解渴。
杨端午接过瓷碗,一饮而尽。这略带甜味的茶叶水,是杨端午的最爱。
这插秧的日子,天气要好,如果是雨天,秧苗很容易东倒西歪,不利于长根。
可晴天也有晴天的烦恼,这五亩地的秧苗,要尽快都种到土里,否则,秧苗一旦失水,就算种下去也活不久。
杨端午叫一个劳力挑了担水,把还在田埂上摆着的秧苗淋下水。
另外,找了根长绳子,绑上两根树枝,交给另外两个劳力。
这两个劳力走到稻田的南北两头,按照杨端午的要求,把绑在树枝上的绳子拉的笔直,再把树枝插到了稻田里。
“接下来,大家沿着这绳子插秧,”杨端午用同样的方法,将稻田里分割成了好几个小长方形区域。
几个劳力插了一辈子秧苗,这么新鲜的方法倒是头一次遇到。
不过,按照杨端午这方法来做,秧苗好似列队的军人似得,笔直笔直。
另外,相互之间的距离,也是刚刚的好。
杨端午把稻田是彻彻底底的利用上了。
在几个人的汗水努力下,只花了两天时间,就把这五亩地都插上了秧。
太阳西沉,一阵凉风吹来,杨端午和谢灵携手走回了家。
经过这几天的劳累,杨端午总算可以休息一下了。谢灵也赶紧去烧开水,给杨端午洗漱用。
杨端午坐在竹凳上,用力的捏着自己的小腿肚。
这插秧绝对是个体力活,杨端午是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汗滴禾下土”了,对于重生前偶有的浪费粮食的行为,杨端午也是深感愧疚。
晚饭后,杨端午早早的上床休息,只是睡到深夜的时候,小腿肚子,竟还不时的有抽动。
翌日。谢灵早早的起来。去集市上选了个猪蹄回来,加了点红枣和太子参,炖了给杨端午补补身体。
经过谢灵的照顾,杨端午倒是很快就恢复过来了。
但是杨端午却还是不满意。通过多次尝试。最终杨端午发现。蚕茧需要多次分别干燥,每次干燥的温度还是不一样的。
为了增加干燥速度,杨端午在铁器的左右侧壁各开了一个口。有了空气的对流,蚕茧的干燥速度也得到了提升。
杨端午匠心独运,在桑蚕从成茧到破茧的过程中及时的对桑蚕进行烘干处理,桑蚕的利用率得到大大的提升。
杨二丫已经出嫁到李家一个月了,出嫁后两日回家省亲了一次,也就是吃了午饭,匆匆就走的,阿圆一直问娘亲去了哪里,杨端午只有一味地哄他说二丫去做生意了,过几天就会回来。
“端午,你看你姐姐用过的梳子,丝绳,碗筷,我都不舍得用,每天总是要看上几次,就好像二丫还在房间里一样。”谢灵说着又流泪了。
杨端午拍拍谢灵的肩膀,柔声安慰道:“娘亲啊,姐姐只是嫁到了镇上,咱们坐牛车就两个时辰的事,又嫁得不远,你若是想念姐姐,随时都可以去看姐姐啊。”
“她已经是李家的人了,娘怎么可以经常去看她呢?再说了,虽然不是远嫁,可村里距离镇上毕竟还是有段路程的。这么来回自然也是不方便的。”谢灵叹了一口气道,“你姐姐留下来的面摊子,这几天都是你舅妈在弄。不过你舅妈的手艺没有你姐姐的好,并且很多人都是冲着你姐姐的年轻美貌而来吃面的,你舅妈形象你也知道,年纪也大了,哪里会你姐姐那样的魅力。如今倒是生意越来越差劲了。”
“生意是不好,可是倒也没亏本。横竖舅妈在家里都是无事可做的,来做做面条也是好的。反正有多少赚多少呗。”杨端午说。
谢灵说:“我正打算把面摊子生意给关了算了。”
“这可不行,娘啊,这个面摊子可是姐姐守了两年才打出的名声,如今虽然没有过去那么好的生意,可总是有办法赚到钱的。丢了实在是太可惜了。”杨端午说。
“能有什么生意可做呢?”谢灵摇摇头,“你舅妈做的面条,不好吃,这也没办法。”
“面条是一样,一定还有别的可做的。”杨端午自信地说,“娘给我点时间考察考察呗。”
“你啊,也快要嫁人了,平时多学点刺绣,家里的事,有我们在,你就少操点心吧。”谢灵心疼地抚摸杨端午的头发。
杨端午在蚕房里转了一圈,打点清楚了之后,便带着农具,去了田里。
这桑树基本上都成活了,没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了,只要偶尔给松松土,施点肥,便可以慢慢长大了。
眼下,最让杨端午操心的,便是那水稻了。
田间,杨端午赶时间种下去的水稻,已近长成绿油油的一片了,看这长势,几个劳力都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