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于文人入阁。地位高的吓人。况且有名一代。宦官专权,史上威名赫赫的人可真是少,从王振。刘瑾,冯保再到死了还不到八年的九千岁魏忠贤,可都是司礼监地首席。
当然,最高权力地所有人和决策者是皇帝。
今上崇祯即位,也说是要防止宦官专权。重用文臣。可没过三年,人人都知道大太监王承恩。可见宦官们的地位没有什么降低,这名吴文颂同知替司礼监的太监们传信,这和给大学士传信差不多,怪不得如此地惶恐。
可自己根本不认识,李孟很是纳闷的拆开了信笺,抬头是“恩公”两个字,通篇的字体工整漂亮,若不是身在古代,李孟几乎以为这是打印出来的小楷,想想也是,古代最高机构的人,文化素养是肯定是极高。
因为字体工整,所以对李孟来说,尽管没有分段和标点,还是大概能看明白了信上地内容,来信地这名秉笔太监自己还真是认识,就是去年腊月在济宁所遇见的那名跳河地老太监,信上说的内容不复杂,无非是感谢李孟的仗义相助,说是回京之后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安排的人才在济宁州打听到救人的是李孟,因为东虏大兵逼近京师,一时间也没有派人过来致谢云云,其余的都是什么义薄云天的套话,最后说随信奉上白银一千两,聊表谢意,希望李孟有机会进京,定当好生款待。
晃晃信封,里面掉出一张银票,是某钱庄的通兑一千两的银票,李孟摇头笑笑,当时帮忙还真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再说那两船精盐算上瓷罐,撑死也就是两百两银子,那用的了这么多。
不过这位“刘老伯”也就是现在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从当时的落魄不到半年就如此的显赫,真是不知道有什么际遇。
李孟也就是随口一问,没有想到坐在对面的吴文颂还真是知道这件事情,京师天子脚下,各种八卦,小道消息都是流传的特别广,刘福来从一个无品无级的老宦官,一下子到入司礼监为秉笔,虽然排名不靠前,可也是机要显赫的位置,凡是有兴趣的都愿意去打听下究竟。
这刘福来还没有回京的时候,所谓的罐装老青盐已经是在京城权贵之中有了风传,皇宫之内的青盐本就是没有什么存货,太监们都是拿外面的精盐说是青盐来应付着,可崇祯皇帝的嫔妃大多是宫外贵戚出身,外面有什么风吹草动,宫内很快就知道了,罐装老青盐的消息传开之后,就有人注意到宫内所用的漱口盐来。
负责这些的宦官想去市面上采买,可在济宁过来的那些罐装老青盐的数量本就很少,早就是被留作自用了,这些贵戚也是得罪不起,征发不来,好死不死还有什么那防伪的印鉴,造假也难,宫内的嫔妃又在索要,采买的太监无奈,只能是去求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王承恩也是没辙。
虽是小事,可也让人焦头烂额,就在这时候,刘福来带着青盐回到了京师,这可是原装的瓷罐老青盐,本来这刘福来出京采买纯粹是给这个老宦官随便安排个差事,没有什么指望的,谁想到居然买回来这么多俏货。
宫内的嫔妃高兴,还有些贵戚求着想分点,原本焦头烂额的事情,结果变成皆大欢喜的局面。
这刘福来也在王承恩的脑海里面留下个印象,听说刘福来也是进过内塾的,索性是给安排了个书办的活计。
明廷的宦官们因为有各个监司局衙门的差事,必需要有有文化和行政知识,所以从宣德年间就开始开设内塾,由翰林和资深的文臣来教授知识功课,教育水平相当不低,入了内塾才有将来担任各种内廷官职的资本,当然也有许多入了内塾,没有出息的,就和北大清华也有不少默默无闻之辈一样,刘福来就是其中一位。
书办相当于秉笔太监们的助手,整理文件,提供参赞,算是内廷权力团体的边缘,一般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太监担任,刘福来这等五十岁的担任,也算是少见。
内廷书办事务繁多,五十岁年纪来做,还真是有疲惫艰难,不过他做也有个好处,年纪大了,又是从最艰难处熬上来的,做事细致不遗漏,也没有争功的心思,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做人则是温和有礼,圆熟谦恭。
一个月下来,同事上司对他的印象都是大好,崇祯七年从一开始,陕西,河南,山西,四川各省的官军和八大营的闯军激战不休,各地的请示,请饷折子和军报,雪片一般的飞来,内阁和司礼监也是连轴转的忙碌。
这么高强度的公务繁忙下,刘福来辅助的那名秉笔太监病倒了,不能理事,崇祯这皇帝特别难伺候,王承恩也分不开身,等到四月份注意到这边的时候,却发现居然公文和事务没有耽误的,都是处理过了。
王承恩不用太费事就打听到了原因,书办刘福来勇于任事,这几个月来早去晚归,不惧辛劳,多做了许多事情。
本来在青盐那件事上,王承恩就已经是记住刘福来的名字,这次又有这等良好的表现,而且内廷上下对这个处事温和的老宦官都是印象不错,魏忠贤到台之后,内廷的宦官经历过一次大清洗,本就是缺人,此次既然有功,人又不错,索性是超擢提拔,从书办直接拔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位置,虽说是排名最靠后的那个,但这也是了不得事情啊,六部尚书排名最末的那个,可也还是尚书啊!
接下来的经过,李孟和吴文颂就都不知道了,刘福来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从求死之人进入内廷的权力核心成为司礼监的秉笔太监,这等祸福变化实在是云泥之别,思前想后,一切的转机都是济宁州遇到那位古道热肠的年轻人。
成为秉笔太监之后,就算是一二品的大员当面也要恭恭敬敬的叫一声公公,过来讨好的权戚贵富不计其数,愈发显出当日不留姓名的那年轻人的可贵。京师这些人叫的这声“公公”,怎么也比不上当日叫的那声“老伯”。
刘福来托人在济宁寻找那天救人的人,虽然李孟没有留下姓名,不过送刘太监回宫的两艘船还是能查到,何况济宁城内对李孟贩卖老青盐的事情只不过是心照不宣,要查肯定是许多的蛛丝马迹,河道衙门和盐运使衙门,济宁州的知州衙门,还有几家皇商的消息网络和关系网都是被动用了起来。
没用几个月时间,很快就查到盐政驻胶州巡检李孟,刘福来本想派人答谢致意,谁想到东虏女真鞑子入寇,兵峰直逼北直隶,一时间京师附近风声鹤唳,交通断绝,也出不得京城。
正文 第八十一章 认亲 忠心 巴结
到了这时候,才算是安静平稳下来,这胶州同知吴文颂和这刘福来算是同乡关系,刘福来得势之后,他主动过去巴结,得了个外放胶州同知的职位,也是顺路,正好是把这封致谢的信件捎带过来。
看完信,听完吴文颂的讲述,李孟跟着长吐了口气,整个一件事情就像在现代听说某某人中了大奖彩票一样,光是听着就感觉如此的不可思议。
那位老宦官的面目在李孟的记忆中已经是有些模糊不清,不过看着那么凄惨的老人能有这样的好运气,李孟也是替他高兴。看看手中的那张一千两的银票,李孟摇摇头,心想那两船的盐货算上船资甚至加上给老宦官的几十两银子,也就是二百两左右,对方居然一下子给了这么多。
自己也不缺钱,犯不上占这个便宜,当下客气的问坐在那里新任胶州同知吴文颂说道:
“真是麻烦同知大人跑这一趟了,本来想也就是萍水相逢,谁想到刘公公居然找到了,真是”
看着李孟承认了这个事情,吴同知的态度愈发的客气,甚至可以说是恭谨,听得李孟说“麻烦”,居然站起来笑着说道:
“无妨,无妨,一点小事而已。”
又是让李孟感觉很是别扭,心想我也不过是和刘太监一面之缘,这吴同知也不至于势利到这种地步。
也就是李孟是穿越而来,如果是这个时代的人。就会觉得吴同知地表现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魏忠贤权势最大的时候。大明上下流传造生祠,称九千岁这个大家都知道。京师还流传着这样地段子,说是文武大臣都是纷纷拜魏忠贤为义父,礼部尚书某某对魏忠贤说,小的年纪大了,无法拜九千岁做义父,不如让我儿子给九千岁做个干孙子如何,时人都说。果然是礼部尚书。懂得礼节。
上面虽然是个笑话,可也说明司礼监地权势如何的炽烈,京师百官。许多号称名臣风流的,尚且如此对宦官太监奴颜婢膝,何况是因人得官的小小同知。
实话说,李孟现在也感觉有些高兴,倒不是自己有个显赫的宦官熟人。而是觉得多了一位熟人。穿越到这个世界上之后,李孟始终感觉有些孤单。灵山卫所那些同龄人很快都成了他的手下。进入胶州城和山东各处之后又都是和些商人盐枭打交道,彼此都是利害关系,互相的提防算计,也没有什么可以说句闲话地人,缺少朋友,多认识一个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地人,多一个谈话的对象,总归是让人感觉到愉快。
李孟刚想问说能不能通过驿站送封回信回去,想了想却没有开口,驿站在几年前就没有了,要是还有这驿站,想必闯军的李自成还在做驿卒,而不是出来造反,自称闯将。
“敢问大人,可有什么方法把信送到京师去,真是想不到这位刘公公还有如此地际遇,在下也想写信祝贺一下。”
吴同知的脸上一直是保持最和蔼客气的笑容,听到李孟这么询问,当即回答道:
“这个简单,知州衙门那边派出个衙役专程走一次就是,贤弟是巡检,刘公公也是内廷的秉笔,这不是公事往来吗?”
山东到北直隶京师所在,可不是现代那种方便的交通,派人走一次花费当真是不小,不过都是衙门地花费,不用吴同知自己花钱,又是讨好了别人,何乐而不为。李孟自然也不会去争辩什么,点头笑过就是。
两边地信笺来回,若不是军情的加急快马,没有一个月是不要想有消息地,李孟也没有放太多的心事在上面。
汤老二被开除和骑马盐丁被扣饷的事情在李孟的安排下特意传到了各个盐丁队之中,算是又给众人警示了一次,这汤老二家里面还有个哥哥,父母的年纪也不小,回到家中之后,父母兄长都是觉得脸上无光,而且今后不能熬盐卖盐,收入变少,生计也是受了不小的影响。全家人在邻居面前都觉得抬不起头。
李孟把发饷的规矩又是变动了下,现在他的手下一共两千二百人,这些人的饷银,李孟都是要亲自的发到手中。
以往发饷,都是把钱交给盐丁队的队长,然后他们再下发,钱是在谁手中拿的,自然就是给谁卖命,这些盐丁当然知道现在谁是做主领头的人,可长此以往,心思还真是确定不了。
这次该规矩索性是都给变动过来,轮换驻防的时候,由李孟带着帐房和书办一同发放,实名实银,发放到个人,而且每个盐丁接到饷银,都要立正肃然的大声回答:“谢李大人放饷!”不要小瞧这种口号式的语言,潜移默化的作用很是强大,慢慢的就会在这些年轻质朴的盐丁心里面培植印象。
九月下旬,李孟已经是感觉要加衣服,穿着单衫在早晚之间已经感觉有些寒冷,李孟终于意识到,现在的天气不是凉爽,而是比现代温度要低了许多,冬天更长些。
莱州盐和登州盐,缓慢而又有效的朝着济南府和兖州府渗透,相对于淮盐盐商来说,李孟他们的盐货质量更好,价格更低,而且销售渠道更加的繁多,淮盐商人毕竟是外来户,他们把盐销售到州县的官营盐商那里,依靠这些人来官盐私卖。
依附李孟的那些莱州和青州盐商盐枭,都是很草根的阶层,买卖盐货,直接就找到了那些地方上的豪强士绅,所谓私盐的零散售卖,大都是通过这些地头蛇来进行,李孟的那边人头熟悉,门道摸的清楚,直接就是找上门去。
这些地方上的豪强士绅,对于本地州县里面的官盐盐商并没有什么畏惧之心,之所以一起经营买卖,不过是利益的结合罢了,可莱州李二郎和莱州盐竿子的赫赫威名。他们却都是耳闻一二,或许还有某些倒霉鬼的现身说法,自然是要小心对待,何况李孟那边的盐贩盐商并不是仗势欺人,走的是大家发财,公卖公卖的路子,这些地头蛇自然是乐意跟着一起发财,共同致富。
所有的事情都是缓慢而有规律的进行中,李孟焦躁的心情稍微是放松了些,郭栋那些辽民铁匠制造的火铳,枪管逐渐的加粗,口径不断的加大,铅子和火药的用量也是越来与大,效果也是越来越接近李孟的要求,射程和威力都是跟着变大,尽管和要求还是有不少的差距,但毕竟是找到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