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勃留索夫日记钞-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他们身上找到“天 才诗人”的自我感觉。因此,寻找“天才”或“异才”成 年,在勃留索夫声名尚 为勃留索夫交友的主要动因。 未低落时,他十 分欣赏年轻的伊万

柯内夫斯科依①,他
认为 他才华横 溢,是俄 国文坛的 希望。勃 留索夫与 安德 别雷的交往,最 初也是出于“寻找天才”的动机。他
① 伊 万
):即奥柔斯。俄国哲理诗人和抒 柯内夫斯科依( 岁时游泳溺死。天蝎出 情诗人。是当时颇有影响的象征派诗人。 年出版了他的遗作《诗与散文》,由勃留索夫作 版社于
序。
英、中译者
第 35 页
称别雷为“俄国最风趣的人”,兼有“令人炫目的才华和 怪僻乖戾的个性”。这些都曾强烈地吸引了勃留索夫。他们 之间的交往维持了很长时间,直到别雷由于某种原因对勃 留索夫失去了原有的尊敬。 然而,勃留索夫与芝娜达 吉 比 乌 斯 及 其 丈 夫 德 米 特里 梅列日科夫斯基①之间的长期交往,却是在另一种 动机的支配下。 年底,勃留索夫在彼得堡初次拜谒 他们时,无疑是被访者享有的声誉吸引了他。不久,莫 斯科的文学活动日趋活跃,这使得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 觉得回访勃留索夫是值得的,也是有利可图的。勃留索 夫在日记中对他们夫妇冷嘲热讽的描述并未能掩饰住他 对这层关系的心满意足,尽管梅列日科夫斯基自负,而 吉比乌斯虚浮、刻薄且穷奢极欲。作为一个有抱负的诗 人和文学流派的创建者,勃留索夫需要得到他们两人的 首肯和褒赞。天蝎出版社成立后(勃留索夫曾是它举足 轻重的人物),勃留索夫和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双方都从 对方身上猎取到很多好处。在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眼里, 勃留索夫有望成为俄国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那样, 年,勃留索夫曾短 时期地 他们夫妇就可以利用他。
① 德
梅列日科夫斯基(
家、哲学家。受到波特莱尔、爱伦
):俄国象征主义诗人、文艺批评 年出版处女诗集 坡影响。
年发表论文《论现代俄国文学衰 《诗》, 推崇法国现代派诗歌, 落的原因及新流派》,反对现实主义文学,提出新艺术的三要素: “神秘主义的内容,象征的手法以及艺术感染力的扩大”,被认为是 俄国象征主义的宣言书。他的代表作是三部曲长篇小说《基督与反 基督》。 专著《列夫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和创作》, 力图从宗教思想的特性认识作家的创作。十月革命后,反对苏维埃 政权,流亡法国,最后死于巴黎。
中译者
第 36 页
杂志的负责人,这份宗教哲学方面的 刊物正是由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主办的。但这次合作并 未持续很久。数年后,在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加入《天 秤》刊物一事上,勃留索夫和这对彼得堡夫妇发生龃龉, 双方态度都很强硬,互不让步。至此,双方的“互利关 系”宣告破产。在他们交往的那些年中,勃留索夫与吉 比乌斯在私人关系上纠缠了很久,有时明争暗斗,有时又 相互恭维利诱,谄媚奉承(勃留索夫与梅列日科夫斯基几 无私交)。当然,他们的来往基本上都是事务性的,因为他 们的世界观相去甚远。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们选 择了相互敌对的立场。这一事实从根本上导致了他们相互 关系的终结,而且,吉比乌斯也因此抑制住了她对勃留索 夫,这位共过事的朋友可能有过的好感。 显然,勃留索夫并非是一个为交朋结友而交朋结友的 人。他与人私下交往时,显得坦诚、友善且应酬得当。但 在公众场合下,他却往往表现得孤僻而冷漠。他时而像暴 君般威严而冷酷,时而又像魔术师表露魔包里的奥秘那样, 把他的智慧精华欣然奉出。在年轻诗人们眼里,这位同行 前辈严厉得乃至于苛刻。霍达谢维奇,勃留索夫弟弟的同 学和好友,对勃留索夫从崇拜渐而转向失望,后来,每每 提及勃留索夫时,都用的是极为反感的语调。据说,这是 年曾粗暴无礼地对待霍达谢维奇的结果, 勃留索夫在
①《新路》,彼得堡,
担任过《新路》
年复刊 后改名为《 生 活问 年。 ,记者,评论 帕尔茨奥夫( 家,属于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宗教哲学社团成员)主编,系宗教哲学
题》,月刊。最初由彼得
社团机关刊物,吉比乌斯和梅列日科夫斯基为其主要撰稿者。 英译者
第 37 页
但也有人认为,即便无有此事,霍达谢维奇也同样会对勃 留索夫产生反感。霍达谢维奇认为,勃留索夫为了诗可以 背叛一切。吉比乌斯笔下的勃留索夫所钟爱和追求的仅仅 是成名成家,而在霍达谢维奇看来,勃留索夫一心一意爱 着的乃是艺术。总之,勃留索夫所爱的在实质上可合而为 一,那就是空中楼阁。
勃留索夫在俄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具有的独特地位不可 避免地导致了文学界对他生活经历的探讨远胜于对他作品 的研究,因为,他的独特性不仅在于他的文学信仰是典型 的象征派式的,即相信文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而且还在于 他精心保存了大量的生平资料。勃留索夫认为,诗人尤其 应该在表现时代精神时体现出自身的重要性。他至少早就 敏锐地感觉到了自己思想中的时代气息,并且,在他自己 的诗《世纪末》中,他也看到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已渗透进 字里行间,成为诗歌的组成部分。当勃留索夫还只是个少 年时,他就致力于自传的准备工作。他此举不免引人发笑, 但他的自负却又令人难以忍受,两者交织在一起,给我们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那些富有青春朝气的笔记,每本都 冠之以《我的生活,自传素材》的标题,这些笔记也确实 为后来整理出版有关他的许多重要文献提供了材料。勃留 索夫日记乃其中的一种。要理解勃留索夫的作品,就必须 求助于他的传记材料,而这也许正是勃留索夫精心保存生 平资料的意图所在。 勃留索夫的日记在他去世后才出版,但他生前已经发
第 38 页
表了一批自传性的作品。在自传体小说《我的青春》的序 言中,他阐明了自己对于自传的看法,遣词造句中似乎带 有几分卢梭的腔调。他说,诗人的职责在于传达自己的灵 魂,没有人会感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无足轻重,乃至于对把 它传达给他人毫无兴趣。诗人的精神在本质上并不比他人 的高贵,但他感觉敏锐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就自传式 的记录而言,它所感兴趣的不仅是表达作者本人的内心世 界,刻画他人的性格和传达时代精神也都是它所关注的。 年夏,勃留索夫在爱沙尼亚的雷瓦尔(即塔林)①海 滨写作《我的青春》时,曾计划一俟完稿即将之付梓。在 他看来,这本记载他已逝年华的书,堪称“时代灵魂”的
报道,如果不及时公之于众,那么,五十年后它就将失去
其意义。倘使《我的青 春》果能于
年问世的话,它也
年版)的
许会成为勃留索夫的诗集《第三警卫队》(
完美的指南,然而,勃留索夫未能如愿以偿。当然绝不会 因为《我的青春》之没有及时问世而怀疑勃留索夫在自传 问题上所持的信念。 青年时期的勃留索夫,正如日记中所表现的,既敏锐 地意识到了时代的变迁,也强烈地感觉到作为一个年轻的 艺术家要拓展自己的才华是何等不易。 年,他怀着无
比激动的心情拜读了玛丽亚
巴西珂塞娃 的 日记,这使
入帝俄。 迹。 玛丽亚 中译者
爱沙尼亚:西面和北面临里加湾、波罗的海和芬兰湾。 世纪初并 年又加入苏联。塔 林(旧称雷瓦尔)是 年独立, 世纪古 其首都,铁 路枢纽和波罗的海港口。有教堂、城堡等
中译者 巴西珂塞娃(
):俄国画家、回忆录作家。
第 39 页
巴西珂塞娃是一位定 居巴黎并在巴黎受教育的俄国画家,二十四岁时死于肺结 年,即她 核。她的才华直到她死后才为世人所认可。 去世三年后,她的日记在巴黎出版,引起了艺术界的极大 年予以连载,勃留 兴趣。 俄国的《北方使者》 也在 索夫正是这样才读到了她的日记。他发现自己与玛丽亚 巴西珂塞娃在许多方面都极为相似:有天赋,自恃天才, 少年时就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定在非同寻常的高度上,并 常常因担心不能实现夙愿而急不可耐。她十五岁时写道: “人为了得到一切,应该逃避生活,尽快地逃避; …要独 是的, 立于众人之外,尽一切可能;要获得勇气和力量 这种力量是 勇气和力量!不论是何种意义上的力量! 令人敬畏的;是强大的;是人类幸福的顶峰……”十八岁 的勃留索夫读了这段文字后,激动地写道:“我必须写,我 必须写些什么!……生命不会等待……前进,向着胜利!” 在某种程度上,勃留索夫的同时代人吉比乌斯、霍达 谢维奇和别雷以及玛丽娜 茨维塔耶娃(玛丽娜是位才华 横溢的年轻女诗人,她曾希望引起勃留索夫对她的注意, 但被对方漠然置之。 等人笔下所描绘的勃留索夫与他本 ) 人日记中所出现的形象有很大差别,的确,这些人过度渲 染了中年或老年勃留索夫的性格特征,但这也并不能造成 两个完全不同的勃留索夫形象的出现。对勃留索夫肖像的 不同描绘与其说互相矛盾,不如说互相补充:自传弥补了 勃留索夫的一些为他人所疏漏的性格特征。例如,自嘲就
①《北方使者》:彼得堡,
年起向新艺术开放。 年。 文学、科学和政治刊物,
他对自传的热情备受鼓舞。玛丽亚
英译者
中译者
②参看附录《劳动英雄:关于勃留索夫》。
第 40 页
是他重要的性格特征之一。他显然很欣赏自己所扮演的 “瓦列里 勃留索夫”一角,但他也欣赏那些看透他的人, 诸如哲学家尼古拉 费约得洛夫①以及他的校友皮尔斯基。 一天晚上,尼古拉 费约得洛夫和皮尔斯基整晚都在卖弄 着他们的那种老于世故,他们盯着勃留索夫看,并且“像 西塞罗似的辩论家”那样大笑不止。 勃留索夫惊人的创作力很晚才为人知晓。玛丽娜等人 经常说他只知道勤奋地写作,而缺乏“灵感的火花”,并用 他的一首诗为证,因为在这首诗中,勃留索夫把灵感称为 “忠实的老黄牛”。青年勃留索夫在一次狂欢宴会后,回家 一连写了十一首商籁体诗和两首长诗。无论这种说法有多 夸张,他的激情和灵感是不容忽视的。然而,他无疑也是 一位诗艺精湛的诗人,因此,他丝毫不用掩饰自己创作的 艰辛。 除了勃留索夫的日记外,有人还发现了另一研究角度, 即从勃留索夫的学生时代入手。那时,勃留索夫热中于研 究拉丁语诗人和那些彪柄罗马史册的伟人,他们对他的诗 歌构思和自我形象塑造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他自命不凡地 以苏拉②自诩,并通过各种途径自吹自擂。这有其可笑的 一面,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为实现未来成为伟人这一目 年的话,那么, 标而实施的一个步骤。如果他生活在 他所崇拜的偶像必定是拿破仑。然而,这位倨傲的、创作 了《杰作》和《这是我》的诗坛明星,居然曾在他的教授 面前战战兢兢,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这简直耸人听闻。
):俄国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其 ① 尼 古 拉 费约得洛夫( 英译者 思想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有极大影响。 中译者 苏拉(前 前 ):古罗马统帅,独裁者。
第 41 页
在过去的五十年中,许多关于勃留索夫的研究文章都 被染上了政治色彩。年轻时的勃留索夫对政治漠不关心, ,他却成了一名共产党员,并情愿为新政 权的文化事业服务,直到 年逝世。勃留索夫之从政, 在苏联批评家看来,是弥补了他创作上的过失,尽管他的

然而,
诗作本身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完全不相适宜,而在其他更 多的人,尤其是与他同时代的移居国外的文学界人士看来, 此乃勃留索夫一大缺憾。机会主义这一名称用于勃留索夫 如果不说是温和有余的话,至少是很贴切的,这一事实使 得对勃留索夫作品的文学价值做出公正评价具有一定难度, 而且,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人们也许会说他是自寻麻烦, 因为主张艺术揭示艺术家灵魂的正是他本人。 对于一位在某种特殊环境里被仓促地盖棺论定的作家, 我们也许有必要对他予以重新考察。但就对勃留索夫的研 究而言,在那些英语国家里却不是重新考察的问题,而是 研究工作几乎尚未开始,尽管那里可能有他的读者。不论 是重新考察还是着手研究,从日记入手都不失为一个良好 的开端,况且还有与勃留索夫同时代的两位杰出人物(也 许并非如此)对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