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禅在每个人心中占据的分量不同,所理解的含义也不同。禅在刘禹锡的心里是灵澈的,每当他失意之时,就会想起高僧的淡然超脱,而他亦会在污浊的世事中追寻高雅。他的《陋室铭》流露出其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在苔藓攀附的陋室,没有繁华的装帧,只有葱郁的青草和几竿修竹。居住在陋室的人,弹着古旧的七弦琴,阅读佛经。远离纷欲,在清贫中知遇简单的幸福,过往微不足道的起落,都散作烟尘吧。如果可以,就在这间陋室里,和旧物相处,四季掠过,转眼就地老天荒。

  都说一个坐禅的人,入了虚境,会忘记时光。不知饥饿、不知冷暖、没有悲喜、没有杂念,他们会忘了自己从何而来,甚至与自己相关的一切都可以忘记。思绪里只有菩提禅境,只觉自己静坐在云端,心中一片悠然与空茫。许多和尚坐禅几十天,只许饮少量的水,穿薄衣在雪地里,周围的雪可以融化,而他依旧安然禅定。而高僧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坐化涅槃,他们的肉身不会腐坏,与天地恒长。我们每日苦苦追寻的过程,对他们来说,都是虚空。曾经向生活讨去了多少,离开的时候都要双手归还一切。

  这就是所谓的债,相欠的,就要归还。记得刘禹锡写的一句诗:“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千帆早已过尽,岁月依旧如流,人生再多沧桑的往事,比起亘古不变的大自然来说,都是云烟过眼,稍纵即逝。与其碌碌地追求浮华的名利,不若在陋室里读经参禅,只当是一个风尘满面的人,终于找到一间可以遮风避雨的客栈。就算你还要远行,也等喝一碗热茶,捂暖了身子,才不怕红尘的风刀霜剑。佛祖对每一个生命都含着悲悯,你哭泣的时候,悲伤的时候,都有一双眼睛看着。

  想起刘禹锡的字,梦得。或许他也是一个爱做梦的人,只是他梦得清醒。如果可以,就让我寻一间陋室,关上这扇深秋的窗子,做一场禅梦。在梦里,他无须知道我是谁,而我只对他吟一句诗:“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第十章 庐山,一场云林雾海的梦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

  十年,我喜欢这两个字,意味着一切都远去,一切都不复重来。时光给我剩余的,就只是回忆,十年风雨,十年心事,当我再回首过往,还是会被记忆的碎片砸伤。十年前,我为了追慕一轴山水,去了奇秀甲天下的庐山。其实我在那并没有与谁结缘,只是山峦深处的烟云险峰真的令我难忘,还有三叠泉下那场流水的放逐,让我从此对水的眷念至死不渝。十年,庐山的苍松云雾没有丝毫的改变,而曾经那个身着一袭白裙的女孩,早已更换了容颜。

  当年苏轼在庐山脚下的西林寺墙壁上,题下了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带着哲思与禅理的诗句,似乎总藏着一段令人不能破解的玄机。仿佛走进庐山,就如同走进一段云烟的梦幻,我们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却永远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峰峦丘壑,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不同的姿态。无论是一株松,一片云,一座山峰,在每个人的眼里,都可以构思出一种意象。大自然蕴含了无穷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在前所未有的景象中,过着平淡的日子。

  我去庐山,依靠的都是脚力,翻越了五六座山峦,才抵达它的边缘。下山亦是如此,漫长的石阶仿佛没有边际,直到将我最后一丝意志消磨殆尽,才重返到滚滚红尘。都说十年修得同船渡,在三叠泉的瀑布下,遇见了一个为我划船的船夫,如果说这也是一段缘的话,那我到老都不会相忘。友说:“渺渺尘世,芸芸众生,相见便是有缘,同渡更是难得。佛家信缘,应该教人惜缘。”曾几何时,我们都相信了宿命,凡事爱去追究因果,那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重逢和离散,我们都不敢轻易地付出和拥有。

  当年我去了庐山脚下的东林寺,与白莲许过一段盟约。而与东林寺只有一路之隔的西林寺,却不曾拜访。一次错过,或许就该是一生,没有深刻的遗憾,却总又觉得少了些什么。如今再读苏轼的《题西林壁》,脑中却浮现出与西林寺只有一面之缘的塔。不知道西林寺的墙壁上,是否留存了苏子的墨迹。当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动了他疏旷的诗情,写下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唯独这首《题西林壁》,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深刻哲理,让读过的人倍感亲切自然。

  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只在一首简单的诗中,便得到至美的表达。我们就是那山中的人,在模糊不清的云雾中,尽力看清草木的容颜、岩石的风骨,追寻一种生命的真意。苏轼的诗,言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他写诗全无雕琢习气,总是用质朴无华、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清新豁达的意境。他的诗词,一如他宽若大海的襟怀,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在宋词年代,苏轼的词超越了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狭窄。他的豪迈,不是铿锵坚决,而是俊逸洒脱。

  这一切,都因了他和禅佛结缘,一个参禅悟道的人,心性难免圆通自在。寂寞时可以开花,错过了可以重来,黯淡后可以惊艳。所以苏轼一生经历宦海浮沉,多次遭贬,却依旧能够做到明净豁达。他早已习惯了人世的磨砺,视这些为旅程中不可缺少的风景。一路游走,在不同地域留下许多风流痕迹,多少人在他笔墨下徜徉,只为沾染一些清俊风骨和悠然淡定。他在镇江金山寺与一个叫佛印的和尚极为要好,常常聚在一起品茶吟诗,在杭州亦和许多西湖寺僧交游,共参禅理。

  苏轼的佛缘不仅在诗词中呈现,就连他至爱的红颜知己王朝云,亦被其称为“天女维摩”。这个比他小了二十六岁的绝代佳人,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对他不离不弃。王朝云死后,苏轼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又写下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他们之间的因果,或许也是一段禅缘,虽说在一起过着烟火一样平实的生活,可是诗书情禅一直相伴。这个天女维摩王朝云,是为了还一段情债而来,所以才会为苏轼痴守在人间。待到情缘尽去,任凭苏轼如何挽留,也觅寻不到她一点气息。

  时光流走,如此决绝,也许在我们还不明白的时候,它已经告别过了。盘点十年岁月,究竟哪个人,哪片风景,在心底留下深刻的一笔。多少因缘际会到底还是擦肩而过,重整记忆那段破碎河山,记起的不过是春去秋来。以为漫长得恍如隔世,其实不过走了短短几丈,匆匆老去从来都不是风景,而是离人。曾经把青春当作金钱来挥霍,后来才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青春却是一去不返。留住的那一点念想,也被流光磨得薄淡,终有一天会形影全无。

  我与庐山,此生不知是否还有缘相见,曾经那个淡如浮云的约誓,已随清风飘散。就像苏轼,他与庐山那一别,亦是永远,此后人世浮沉、流离失散,就算佛缘深刻,也顾不了那许多。我和苏轼一样,到底没有看清庐山真实的容颜,只在云林雾海中做了一场梦。梦里我可以做主自己的人生,想要导演一出完美的戏,戏没开始,梦就醒了。都说性情中人爱做梦,只是沉在梦里再久,也会有清醒的一天。如同别离,我们用整颗心来珍惜时光,时光还是要将你我抛弃,在无处安置的时候,各奔天涯。

  我早已在佛前承认了自己的懦弱,所以我不想风波四起,唯愿相安无事。就算心中有不可遏制的执念,也要让自己朝着安定的方向前行。且将一切都看作阳光雨露下疯长的野草,春天里再多葱郁,秋来自会枯黄。其实出世并不难,是我们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只要我们隔得长久些不说话,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人以为你还存在。禅定的时候,可以做到连自己都忘记,又何必勉强别人非要记住自己。不禁低眉一笑,相逢刹那,离别刹那,在尘世中栖息,无须把一切都看得真切。

  第一章 误入桃源,忘却人间万种心

  白云庄

  门外仙庄近翠岑,杖藜时得去幽寻。

  牛羊数点烟云远,鸡犬一声桑柘深。

  高下闲田如布局,东西流水若鸣琴。

  更听野老谈农事,忘却人间万种心。

  ——宋·石佛显忠

  相信所有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向往那落在云烟之境的世外仙源。在那里,没有人世纷争,无须记住时光往来,就连生老病死,都是上苍对大家的仁慈。听说这世间有缘之人,才可以借流水孤舟,来到避秦乱的村庄。然而你只能远观,不能近处,因为村庄的人都镶嵌在画境里,生活在梦中。他们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早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只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质朴的乡村,恬淡而满足地活下去。

  之所以向往那个也避春风也避秦的桃源,是因为现世的生活,就像一个刽子手,总在毫无防备的境况下,残忍地宰割我们。措手不及的时候,刀刃上已经沾染了斑斑血迹,想要去向时光讨一个说法,可是又能怎样?日子过得愈久,受得伤害愈重。只是生命里,总会有自己钟情的一日,有些人把这一日撕下来,装进行囊,伴随自己海角天涯。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漂泊,而漂泊是为了寻到梦里的桃源,在一个远离伤害的地方,淡然而慈悲地活着。

  直到读了宋朝高僧石佛显忠的禅诗,一首《白云庄》朴素天然,让人在宋代的炊烟中忘却人间万种心情。恍然间似乎明白,原来我们一直追求的高深禅意,只在质朴的农事间、在茅舍篱笆内、在鸡犬相闻中、在桑麻田埂下。而禅,是这么的清淡,如同山间的茉莉、荒径的野菊,清淡得没有一点色彩。就像一个享受过繁华的人,懂得此间真淳的意趣;一个品尝过沧桑世味的人,只想喝一碗飘着山茶花的水;一个看惯了刀光剑影的人,只想枕着涛声,听一夜渔樵冷暖的闲话。

  真正的开悟,就不再端坐蒲团探询禅理,不再设法得知玄机。或许有这么两个僧者,同一天皈依佛门,一位已经彻悟,一位还不曾入境。就像一树梅花,南枝早已次第开放,北枝还没有抽芽。我们总是喜欢设下陷阱,在林花落去的时候,等待重逢。岂不知,会有迟来的相遇,被夹进人生昨日的书笺里,短暂的瞬间,就已是隔世。人生有太多的意外,我们都不能阻止,因为我们太卑微。在不能预测明天的时候,不如淡定心弦,于桃源里,饮食烟火,了悟禅意。洁净的云彩飞去,而我们还在白云庄里,为一只牛羊驻足,为一声鸡犬沉迷。

  向往繁华的人,梦想成真后,心中会是无边的落寞。而向往淳朴的人,心想事成时,却会得到一种惬意的满足。在逼迫的俗世中、寂寞的流年里,没有人会拒绝无争的桃源。自古以来,避隐山林的人,并不全是郁郁不得志的儒生雅士。亦有许多尝尽世味的人,遍赏世间繁华,只想寻找一剪淡泊时光,度完余下的日子。浮华的世态,只会将一颗心,涂染得色彩缤纷,失去往日纯净的姿态。而素朴的农庄,却可以褪去人世所有瑰丽的颜色,在一杯白开水里,享受简单的幸福。

  回到宋朝的一场炊烟里,俨然看见一位诗僧,竹杖芒鞋,在青翠的山岭寻幽访胜。一路上,牛羊或聚或散地放逐在田野间,桑林深处,隐约听得到鸡犬声。高低的田畴,有如布下的棋局,简洁中,带着不为人知的深意。潺潺溪流恰似人间仙乐,滚滚沧浪总是带给心灵太多的破碎,我们都需要细水长流的温暖。而这位隐居禅林的高僧,亦被这农家恬逸的田园风光所感染,在老农畅谈农事的乐趣中,忘却了世间种种忧烦。

  这是禅,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的禅,在一花一草间,在一山一水中。因为简单,所以洁净;因为清淡,所以慈悲;因为宁静,所以珍贵。多少功名都弹作了白纸,多少往事皆分付了秋红。就连寺院的钟鼓、经卷、青灯都不及田园的草木有禅意。而这一切,只在于看风景的人的心境。一个跋涉多年的人,始终会眷念乡野素朴的风情。这缕农舍的炊烟,印证一无所有的清白,踏过小桥流水,方能显露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这梦里的桃源,还有谁在忧愁明日的饭食该去哪里寻找,有谁忧愁褴褛的衣裳无处补缀?岂不知,挽一朵浪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