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隼窗峋缺
皇甫昌出了孤城,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更残酷,不仅叔父皇甫商已死,连靠山长沙王也已死去一年多了。皇甫昌在绝望中找出路,他先找到东海王请求进攻关中,时机不凑巧,东海王说刚与河间王讲和,不愿意出兵。
走投无路之下,皇甫昌只好使诈。他回到洛阳找老朋友杨篇密谋一次政变,这个杨篇当时在殿中任职,行事很方便,于是两人假称奉了东海王的命令,从金墉城里接出羊皇后迎入宫中,然后又招集留台百官,让羊皇后下懿旨,讨伐张方抢回惠帝。
这事突如其来,留台百官来不及反应,起先都信以为真,回过神来一琢磨才发现有诈,于是杀掉皇甫昌、送回羊皇后,假装这事没有发生过。
皇甫昌已死,但重围之中的皇甫重并不知道,他眼穿秋水,可该死的援军总不出现。
到了六月份,来了一个家伙自称是惠帝派来的御史,御史拿出一道说是圣旨的东西,说让皇甫重奉旨投降。皇甫重当然不乐意,而且对外面的局势很不解,惠帝怎么反过来帮河间王说话呢?这御史有假?
皇甫重不能确定御史的真假,所以不敢贸然抓起来问个究竟。但是御史不能动,御史随从可以动啊,皇甫重就把御史的车夫给逮起来拷问。皇甫重问车夫:“我弟弟皇甫商怎么还不来救我?”车夫说:“早被河间王杀了。”
皇甫重大惊失色,立刻杀车夫灭口,可惜消息已经走露,城内上下知道永远不可能有外援了,于是杀掉皇甫重,出城投降。
拔掉后院的那一颗钉子,河间王大喜之下将秦州改名为定州,可是他的好心情仅仅维持了一个月,然后就是个晴天霹雳。永兴二年秋七月,东海王传檄司、豫、徐、扬、荆、青、兖、并、冀、幽诸州,要与各州都督结盟,出兵进攻关中,相约“奉迎天子,还复旧都”。
原来此前东海王的种种低姿态并非真心,只是在麻痹河间王而已,自从去年八月荡阴之役后,他就蛰伏在东海国,看似超然世外实际是在运筹帷幄。这一年下来,他的三个弟弟分别担任了冀州都督(平昌公司马模)、并州都督(东赢公司马腾)、司隶校尉(高密王司马略),幽州都督王浚、豫州都督范阳王与新任的兖州刺史苟晞,都是盟友,晋王朝半壁江山已经听命于东海王。
时机已经成熟,东海王猛虎出山。
东海国隶属于于徐州,徐州都督东平王司马楙是无能胆小之辈,去年东海王失意之时投奔于他,结果被他拒之门外。东平王生怕东海王怀恨在心,十分担忧,长史王修于是劝他讲徐州让给东海王,王修说:“东海宗室重望,今将兴义,公宜举徐州以授之,此克让之美也。”
东平王听从了王修,于是东海王就以司空身份领徐州都督,而东平王则被打发到兖州接替苟晞为兖州刺史,东海王阵营里因此又增加了一个徐州。
扬州都督刘准与东平王一样也是无能之辈,此前他依靠度支校尉陈敏平定了石冰之乱,寿春大权实际就落入陈敏手中。东海王任命陈敏为右将军、假节、前锋都督,扬州也加入了东海王阵营。
至此从北到南,除了荆州的刘弘态度暧昧,其余诸州已响应东海王。范阳王、王浚等人招集各路都督会面,大家一起刑白马立誓结成联盟,推举东海王为盟主。
这一幕场景是不是很眼熟?
百年前董卓挟持汉献帝从洛阳迁到长安,引来关东诸侯盟津会师围攻关中,这段历史丝毫不差地复制到西晋末重演了一遍。“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之所以成为至理名言,就是因为不长记性的人太多了。
河间王眼睁睁被张方推进了火坑,事到临头后悔也来不及,好在东海王心中其实也没底,所以没有赶尽杀绝,给河间王留了一个机会。
当时担任太弟中庶子的兰陵人缪播,曾作过高密王司马泰的祭酒,东海王因为他是父亲的故吏,所以引以为心腹。缪播的从弟缪胤,是河间王前任王妃的弟弟,东海王派缪播、缪胤两人去长安作说客,劝河间王送惠帝回洛阳,承诺与河间王分陕而治。
此时河间王想当执政的雄心完全烟消云散了,只求能保住关中有个容身之地,他打算认输交出惠帝。结果张方不同意,他说:“今关中据形胜之地,国富兵强,奉天子以号令,谁敢不服!”
张方这番豪言壮语说出来连自己都不信,关中的真实处境他与河间王最清楚,如今关外联军几乎就是战国六雄的联合,外加鲜卑,而自己仅有半个秦国的力量(秦国当时有大粮仓蜀中,河间王没有),这仗打起来必输无疑,但张方又不得不睁着眼睛说瞎话,因为河间王抵抗到底,他张方还有一线生机;如果河间王放弃抵抗,他张方就是罪魁祸首,必死无疑。
因为张方的反对,也因为河间王对东海王的不信任,还因为河间王也存在侥幸心理,缪播、缪胤两人并没有完成使命,河间王表示坚决不交出惠帝,张方担心这两人继续游说会动摇河间王的决心,打算杀之而后快,缪播、缪胤吓得不敢再开口,滞留长安等待时机。
此时张方已完全是赌徒心理。关中号称金城千里是因为它与中原之间有崤山横亘,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易守难攻。河间王最好据险而守伺机而动,因为关中有粮有空间,而关外联军则不可能持久,咬牙挺一下,最后拖不下去要求和谈的还是东海王,这个结局可以参考当年的“关东诸侯讨董卓”。
可是张方当时保命心切,准备拿关中十万大军作赌注来个孤注一掷,他向河间王建议主动出关进攻,说什么:“我手下还有十几万兄弟,带着皇帝打回洛阳绰绰有余。大王留镇关中,派成都王收集旧部夺回邺城,然后我再北上消灭博陵公(指王浚,王浚的爵位是博陵公)。如此,天下就可安定,无人再敢反抗大王。”
这个方案实在太冒险,直接被河间王否决。河间王让张方领十万大军屯于霸上,静观关东局势,然后再作打算。
结果这一等还真等出了转机。
先是匈奴刘渊帮了河间王大忙,东赢公在并州连遭败绩,腾不出手来给东海王助拳;
接着冀州也发生变故,成都王此前在邺城经营多年,颇有恩泽,兵败之后不少旧部蛰伏到了民间,成都王被废黜的消息传到冀州,就有昔日帐下督阳平人公师藩等人为之鸣不平。公师藩自称将军招揽成都王旧部,汲桑、楼权、郝昌等邺中故将纷纷响应投靠,许多生活无依的贫民与背井离乡的流民也赶来投奔。公师藩军很快就扩充至数万,他们以迎接成都王为名,纵横司、冀、兖三州。在攻陷了阳平、汲郡两郡杀死太守李志、张延之后,公师藩攻打邺城。平昌公在邺城时日尚浅,左右将领中有人暗通公师藩,与之里应外合,幸好有广平太守丁绍与兖州刺史苟晞及时救援,平昌公才保住了邺城,保住了性命。事后平昌公对丁绍感恩戴德,为其生立碑。但是公师藩虽然被打退,却依然游魂冀兖,这两州也自顾不暇了;
冀州之后是兖州,东平王让出徐州之后自己承制都督兖州军事,兼任兖州刺史。所谓“承制”意思就是代理皇帝行使权力,东平王并没有被惠帝授权,因此他这个“承制”实际是矫诏,不过苟晞还是顺从的让出了兖州,其中原因有二:一、东平王是王族,苟晞是庶姓;二、苟晞的兖州刺史也不合法,是范阳王承制任命的。
东平王失一徐州得一兖州,心满意足,按说这事就该结束,偏偏又起波折,河间王见缝插针,派出了一个使者叫刘虔的给东平王下旨,表示惠帝承认他这兖州刺史。刘虔见了东平王,挑拨他杀掉苟晞,东平王也担心苟晞继续与他争兖州,竟然真的打算下手。这下范阳王不乐意了,他再次任命苟晞为兖州刺史,而将东平王转为青州都督。
东平王不接受这一任命,兖州刺史是惠帝封的,你范阳王奈我何?再说大家都是郡王,我凭什么要听你指挥?一气之下,东平王带着兖州与豫州刺史刘乔联合,加入到河间王一方去了。
东海王起兵时各藩镇势力分布图
而令关东联军损失最惨重的,则是豫州刺史刘乔的易帜。刘乔与豫州都督范阳王之间的关系始终不融洽,刘乔两年前临危受命出任豫州,平定张昌立下大功,在豫州根基已深,像范阳王这种年轻的权欲旺盛却又没有立过殊功的王室新贵,自然无法令刘乔这种老臣折服。刘乔是年过六旬的睿智老人,对于局势自有判断,河间王固然是劫驾,但是那些整天将忠君爱国挂在嘴边的也未必就是忠臣,因此他的反应与荆州刘弘相似,较为持重。此时范阳王正欲趁机扩展权势,充当征讨关中的急先锋,难免就觉得刘乔有点碍手碍脚了,特别是范阳王移镇荥阳之后,觉得许昌的反应越来越懈怠,心生不满,就起了换人的念头。
于是东海王承制转任刘乔为冀州刺史,豫州刺史由范阳王兼任。当时的冀州刺史是太原人温羡,也是个有威望的老臣,被封大陵县公,比刘乔的爵位还高。温羡当时是双方都在争取的人物,河间王曾召他入关做中书令,温羡没有应征,他的冀州刺史是惠帝任命的,刘乔跑去赴任,温羡会不会让位还是一个疑问。
刘乔声称这不是天子诏令,不接受东海王的调遣。范阳王去许昌赴任,结果半路上被刘乔派兵阻截,赶回荥阳。范阳王大怒,任命心腹刘舆为颍川太守、刘舆的父亲刘蕃为淮北将军,带兵攻打许昌。与此同时,东海王任命琅琊王为平东将军,镇守下邳监徐州军事,自己则领着三万人屯兵在萧县,与右将军陈敏率领的扬州军会师,打算攻打许昌。
刘乔一边布置防线,一边派儿子刘祐屯兵于萧县灵璧与东海王对峙,同时刘乔还上书惠帝,声称刘舆胁迫范阳王司马虓矫诏、擅动兵马意图不轨,因此请命讨伐。说是讨刘舆,实际就是讨范阳王,将司马家儿的过错推诿于旁人,这就是当时的游戏规则。
五、烟消云散
声势浩大的关东联军在短短一个月就有并、冀、兖、司、豫五州丧失战斗力,另外徐、扬二州被刘乔堵在半路,无法威胁关中。
联盟摇摇欲坠,河间王心花怒放,他原本已在降与不降之间摇摆,如今又觉得张方那个冒险的建议有可行性,他让惠帝下诏给东海王等人,命令东海王等各自罢兵回国。
这道诏书不出意料地被关东诸侯集体违抗了。
河间王于是任命成都王为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拨给千余士兵,去邺城招安公师藩;又派出建武将军吕朗去驱逐高密王司马略,镇守洛阳。
吕朗很快占领了洛阳,高密王弃城而逃,一直向东逃到海滨做青州都督去了。
十月丙子,惠帝再次下诏,责令镇南大将军刘弘、平南将军彭城王司马释、征东大将军刘准共会许昌,与刘乔协同并举;另外又以张方为大都督,领关中军出关,与吕朗等人一同奔赴许昌,诛杀刘舆兄弟。
次日,也就是十月丁丑,惠帝又下诏命令成都王作为刘乔的援军,据守河桥保卫洛阳;惠帝意识到刘乔的官衔不高,不够指挥如此多军队,于是给刘乔升官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
这两道诏书的效果大打折扣,荆州都督刘弘与扬州都督刘准都对出兵的命令置若罔闻,唯一有实际行动的是宛城的彭城王。
彭城王与刘乔会师,一同进攻范阳王,范阳王遭遇大败,与刘舆一起弃军北逃,一直逃出豫州,逃过黄河逃到冀州境内。刘舆的弟弟刘琨当时是范阳王司马,去向汝南太守杜育搬救兵,返回途中听闻范阳王军败,于是也弃军北逃,刘琨的父亲刘蕃逃得慢,成了刘乔的俘虏。
几乎与此同时,萧县又传来捷报,刘祐大破东海王、陈敏联军,东海王退回徐州,陈敏退守扬州历阳——看中原大乱的陈敏此时已经萌生逆心,一个月之后,他就在江南造反了。
张方十万大军驻扎在霸上尚未出关,关外局势就已经逆转,捷报接踵而来,乐得河间王信心盲目膨胀,又生出执政当权的野心。
河间王正摩拳擦掌,荆州都督刘弘上了一份扫人兴的奏折,内容是国家如今内忧外患,希望各路诸侯以大局为重罢兵言和。
刘弘说:“如今边陲无兵把守,国家军队都被调到中原来打内战。各位股肱大臣不知大体,意气用事,相互仇杀,流毒越来越深,危害越来越大。万一此时散居边境的蛮夷乘虚而入,那我们就如同‘卞庄刺虎’故事中自相残杀的老虎一样,自己将自己送入了虎口。微臣恳请陛下快快下旨,诏令河间王、东海王罢兵言和,守土保境,抵御外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