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事变的发生?可惜,史书上一点儿蛛丝马迹都没有,我们也只能疑罪从无。'54'
  可以肯定的是,陈玄礼清楚太子与杨家的关系。洛阳沦陷后,唐玄宗曾经打算御驾亲征,令太子监国。杨氏兄妹得到消息抱头痛哭,贵妃娘娘则嘴含土块,以请求皇帝赐死的方式,梨花带雨般地进行劝阻,太子监国终于泡汤。'55'
  显然,杨国忠固然是死敌,杨玉环也是障碍。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杀了杨国忠之后还要杀杨贵妃——如果留下这个女人,谁知道她什么时候嘴里又会含块石头呢?
  杨玉环非死不可。
  这一点,皇太子、高力士和陈玄礼都心知肚明。至于他们是进行了密谋,还是心照不宣地听任禁卫军闹事,已经不再重要。就连唐玄宗,恐怕也看清楚了大势所趋,这才不但在马嵬坡放走了李亨,还对他的称帝表示追认。
  一切都那么机缘巧合,又那么顺理成章。
  当然,该上演的戏码还得照演不误。礼治的中国从来就是政治舞台,忸怩作态是必须要走的过场。因此,李亨即位之前,臣僚的劝进需要多达五到六次,太子才能装着不得已而顺从民意。总之,新历史总算拉开了帷幕,尽管拥戴肃宗的官员其实寥若晨星,正如他的政府不过草台班子。
  然而事实证明,这一步又走对了。肃宗即位的消息传出以后,当月就有安禄山手下五千同罗将士向朔方投诚,大唐的京兆尹(首都市长)和长安县令则在西市(外贸区)率众欢呼,杀叛军数千人,然后浩浩荡荡奔赴灵武。'56'
  接着,李泌(读如必)来了,带来了平叛方略。郭子仪和李光弼也来了,带来了精兵强将。这是肃宗时期最为重要的三个人物。有了他们,在灵武城楼草草登基的肃宗皇帝才不再是孤家寡人,大唐的复兴也才有了希望,虽然这过程漫长曲折得就像黄河,必须走过九曲十八弯。
  '46'见《旧唐书·韦见素传》,《新唐书·韦谔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47'以上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同时参看《旧唐书·肃宗纪》。
  '48'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同时参看两《唐书》之李倓传。
  '49'见《旧唐书·肃宗本纪》。
  '50'见两《唐书》之肃宗本纪,《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七月条。
  '51'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即认为“太子未决”是指没有决定何时动手。
  '52'见两《唐书》之陈玄礼传。
  '53'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两《唐书》之王思礼传。
  '54'请参看彭丽华《安史之乱》。
  '55'见两《唐书》之杨贵妃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
  '56'见《旧唐书·肃宗本纪》。
  平叛之路
  郭子仪是在动乱之初担任朔方节度使的,此后就成为帝国的中兴名将。他甚至两次收复长安,第一次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那里,另一次是从吐蕃手中。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吐蕃却来趁火打劫。即位一年多的唐代宗出奔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虚弱的帝国再次面临灭顶之灾。
  然而极具戏剧性的是,长安城里的吐蕃兵仅仅只是听说郭子仪率军将至,便弃城而走,跑得一干二净。'57'
  不过,两年后,他们又来了。
  这一次是跟回纥一起来的,郭子仪决定分化瓦解。他在回纥军前布下阵营,然后一身戎装出出进进。
  回纥兵喊话:刚才那位大人是谁?
  唐军答:郭令公。
  郭子仪担任过中书令,所以被尊称为令公。'58'
  回纥大惊:郭令公还在吗?
  唐军答:当然!
  回纥又问:天可汗(唐皇帝)呢?
  唐军答:万寿无疆。
  回纥说:令公如果真在,能让我们见见吗?
  郭子仪拍马而出,免胄释甲,投枪于地。
  回纥惊呼:郭爸爸,郭爸爸,果然是我们的郭爸爸!
  于是全部下马,向郭子仪行回纥大礼;子仪则握着回纥元帅的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方不好意思地说:早知道令公将兵在此,就不来了。要不我们一起打吐蕃?
  吐蕃闻讯,连夜撤兵。'59'
  由此可见,郭子仪已被视为大唐的守护神。难怪唐肃宗这样对他说:家国虽然是朕的,却全靠您的再造。'60'
  但,要论战功,却是李光弼第一。'61'
  现在看来,玄宗朝可谓番将如云:安禄山是粟特,高仙芝是高丽,哥舒翰是突厥,李光弼则是契丹。这个契丹酋长的后代几乎天生就是将星,不但足智多谋,英勇善战,而且执法如山。有一次,某侍御史违抗军令被捕,提拔此人的诏书却到了。李光弼说:今天原本杀侍御史。如果宣诏,那我就杀御史中丞。如果他拜相,我就杀宰相。
  皇帝派来的宦官吓得半死,只好不宣诏。'62'
  强将手下无弱兵,李光弼的部属也艺高人胆大。有一天早晨,史思明的猛将李日越带了五百精兵杀过来,却看见李光弼的人悠闲地躺在战壕里吹口哨。李日越从没见过这样迎接战争的,忍不住问:太尉(李光弼)在吗?
  答:昨晚走了。
  李日越又问:你们有多少人?
  答:一千。
  李日越再问:带兵的是谁?
  答:牙将某某。
  李日越叹了一口气说:那我投降吧!
  投降在李光弼的意料之中。头天晚上他离开时,就曾交代领兵的牙将:明天,史思明手下定有一员猛将来袭。如果来了,你们不要出战。如果投降,带他来见我。
  没想到,李日越还真的降了。
  更没想到的是,史思明的另一员猛将也来投降。
  于是大家说:请问元帅,这是怎么回事?
  李光弼说:人之常情罢了。史思明听说我在城外,一定会派人来。李日越抓不到我,一定不敢回去。另外那员猛将听说他在我这里受到款待和重用,当然要跟着投降。'63'
  这可真是用兵如神。
  也难怪,郭子仪受命之日,就推荐了李光弼。
  实际上,洛阳沦陷以后,唐玄宗之所以还能在长安苟延残喘半年,原因之一就在郭子仪和李光弼。尤其是当年五月二十九日的嘉山(在今河北省曲阳县)会战,两人携手并肩大破叛军,斩首四万,史思明披头散发光着双脚狼狈不堪夺路而逃,河北沦陷各郡纷纷起义归顺大唐。'64'
  不难想象,这时,如果唐玄宗不听杨国忠的怂恿,而是接受三位大将的建议,让哥舒翰坚守潼关,派郭子仪和李光弼进攻范阳,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遗憾呀,遗憾!
  现在,皇帝变成了肃宗,不会出问题了吧?
  不,继续遗憾,因为没听李泌的。
  李泌也是神奇人物,据说七岁时就被玄宗赏识。当时皇帝正在下围棋,宰相张说拿起一粒棋子说: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应声而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呵呵,更高明!
  也就在这时,还是忠王的肃宗跟李泌成了朋友。册封皇太子以后,更是尊李泌为先生。他们在东宫度过了不寻常的岁月,对于李林甫的打压都有切肤之痛。但是,当已经登基为帝的肃宗要将李林甫挫骨扬灰时,李泌却不同意。
  皇帝问:过去的事,先生难道忘了?
  李泌说:当然没有,但是太上皇还在成都。太上皇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如果听说陛下在翻旧账,不知道心里面会怎么想。那时,只怕陛下富有四海而不能奉养。
  肃宗大惊失色。他抱着李泌的脖子哭道:朕错了,朕考虑不周。如果不是先生,差点不能成为孝子。但,朕之大孝至德,莫过于收复两京,削平四海,解万民于倒悬,迎父皇回长安。那么,依先生之见,逆贼何日可平?
  李泌答:两年。
  肃宗问:为什么?
  李泌说:贼心如此。臣早就发现,逆贼但有斩获,总是全部运回范阳。这就是苟且之贼,岂能拥有中国?可见不足为虑。但,王者之师,讲究的是“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这就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稳扎稳打,谋定而后动。
  具体的设想倒也简单:由李光弼、郭子仪和皇帝自己各率一军,从河北、河东和扶风交替出击,让敌人疲劳奔命于千里,不战而溃。待来年开春,便命西北各军与李光弼联手直取范阳,覆其巢穴。逆贼退无所归,留不心安,势必人心惶惶斗志全无。届时,我军四面围歼,可以灭此朝食。
  显然,这是斩草除根一劳永逸的方案,肃宗却在同意之后又反悔。原因也很简单:他太想收复长安和洛阳,根本等不到两年之后,也不认为范阳有多重要。'65'
  ◎安史之乱大事年表
  公元 年号 月份 事件
  755 天宝十四载 十一月 安禄山反于范阳
  十二月 洛阳沦陷,封常清、高仙芝被杀
  756 至德元载 正月 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六月 潼关失守,哥舒翰投降
  唐玄宗出逃,马嵬坡事变
  太子李亨与玄宗分手
  安禄山军进入长安
  七月 李亨在灵武即位
  757 至德二载 正月 安庆绪杀安禄山,即皇帝位  九月 郭子仪与回纥联手收复长安
  十月 收复洛阳
  759 乾元二年 四月 史思明在范阳称帝
  九月 史思明占领洛阳
  761 上元二年 三月 史思明被杀,史朝义即皇帝位  762 宝应元年 四月 玄宗、肃宗崩,代宗即位  十月 唐与回纥联手收复洛阳
  763 广德元年 正月 史朝义自杀
  闰正月 回纥大军回国,安史之乱平
  不听李泌之计的结果如前表所示,长安和洛阳虽然如愿收复,战争却又延续了五年,洛阳也再次沦陷。而且,安史之乱的最终平息,还要拜叛乱集团的内讧所赐: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后是安庆绪被部下史思明斩首,然后是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绞死,最后是史朝义自杀。
  如果他们团结一心呢?
  难讲。
  可怜大唐人民,却得为两任皇帝的错误决策埋单。宝应元年(762)十月,帝国第二次收复洛阳。由于借助了回纥的力量并有过协议,回纥兵进城以后便疯狂掠夺,大火竟累旬不灭,残暴程度不亚于“叛匪”。政府军也以河南地区是“贼境”为由,所到之处一路掳掠,时间长达三月之久,肆虐程度也不亚于“同盟军”。洛阳城的建筑物全被毁坏,士农工商无论贵贱贤愚都只能以纸为衣。'66'
  这可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民为国本。洛阳民众的苦难,其实暗示着帝国的未来将命运多舛,只不过当局者还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直到一个文明在溃烂中沉沦。
  '57'见《新唐书·郭子仪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广德元年十月条。
  '58'令公一词的解释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广德元年十月条胡三省注。
  '59'见《新唐书·郭子仪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永泰元年十月条。
  '60'见《旧唐书·郭子仪传》。
  '61'见《新唐书·李光弼传》。
  '62'见《旧唐书·李光弼传》。
  '63'见《旧唐书·李光弼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乾元二年十月条。两书所记时间不同。
  '64'见两《唐书》之郭子仪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五月条及胡三省注。
  '65'见《新唐书·李泌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七月条、十二月条。按,李泌论李林甫事与提出平叛方略,《资治通鉴》分别系于至德元载七月和十二月。但《新唐书》记载肃宗“抱泌颈以泣”之后有“因从容问破贼期”一句,则应是同时。本书所述肃宗语,亦糅入了李倓论孝的观点,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66'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宝应元年十月条。
  


第四章
  走向沉沦
  宦官乱政
  沉沦从宦官监军那天起就开始了。
  广义地说,宦官就是宫中的男性工作人员,由于星空中帝座之西有宦星而得名。早期的宦官,包括士人(生理正常的良家子弟)和阉人(割去阴茎的男子),东汉开始才全部使用阉人。明代以宦官充任十二监主管,结果所有宦官都被尊称为“太监”。就像侵华日军,官兵都叫“太君”。'1'
  以阉人为宦官,当然是为了保证后宫嫔妃的贞节和皇家血统的纯正,防止出现让帝王丢失脸面的丑闻。因此,古代君主制国家,包括埃及、波斯、印度、罗马、阿拉伯、俄罗斯、朝鲜、越南,都有阉人充当宦官,英文名叫e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