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定襄以北百里开始,隋军开始筑城。
城是分东中西三路筑的,三路平行,每路相距三十里。往北五十里,再筑一城,三百里外,则三十里筑一城,以此类推。
说是城,其实只是军事要塞,如果正好是在地形险要的地方,就因势而做,比如建在山上,围起土墙,土墙外还有拒马式的木栅,再把周围的坡削陡些,让马很不容易上来,只留两条相对较缓的进出通道。
不过定襄以北的大草原上山地较少,平地较多。平地上,一般是筑起方城:挖一条围成四方形的大沟,宽二十步(约二十来米,马要跳过去也不大容易),深十尺(古时十六尺为一丈,一尺约合今天的二十四厘米,十尺有两米多高),挖出的土则砌成十步宽,一人高的土墙,土墙上再立起两尺高、两步宽的“墙基”,上面再竖五尺高的木栅,每隔两步一个“垛口”,五步一个“拒马”。
土城并不大,长宽各三百步,城中央堆一个十尺高,长宽各五十步的土台,土台周边是五尺高的木栅,正中立一十尺高,长宽各十五步的“瞭望塔”,塔顶只有长宽各五步,既是观察哨,也是烽火台。塔的下层则是守将的“指挥中心”。
土台四周的空地上,是居住的“兵营”………营帐,帐篷是牛羊皮的,适合北方的高寒,还建有有土坯的库房,以及马厩。城设四门,其实是十来步宽的一道缺口,“城门”前有吊桥,供人马通行,战时则可以把吊桥吊起………吊索是铁链而非绳索,以免被射断,并且“城门”附近还备有“拒马”,以备不时之需。
大军建这样的一个“城”,天气如果好的话,通常五六天就已具规模,然后留下一千步兵和部分辎重部队,继续完善。为了加快速度,一些守具是在内地加工过的半成品,筑城的时候也使用了杠杆、滑轮等一些“机械”
五千人的一营步兵,可以分配守五座这样的“城”,弓弩等都是平均分配的,重型弩可以安置在土台上。
每座土城,都挖掘了水井,实在干涸无水的,则备有储水窖。
这样的一座城,对付万人左右的突厥骑兵,守个三两天是没有大问题的,隋军可以调动骑兵和邻近城的守军增援。一座城,就是一个“兵站”。
第一百零五章 与阿史那咄苾的恶战
张须陀手下,有五卫二十五营(各镇随征的都是骑兵,稽胡营也是骑兵),算起来,可以守(或者说建)一百二十多座城,可以深入突厥境内一千余里(定襄以北百里乃至两百里还是隋的领地)。
类似的,西路的杨义臣也一时找不到大仗可打,所以,他也开始筑城,出五原百里开始,和张须陀如出一辙。他的手下,也有五卫大军。
东路,窦建德在大捷之后,也不见的突厥人的踪影。他的筑城,只有一路,从阿史那叱吉的大帐以北百里开始,三十里一城,往北百余里后(也就是当日大捷处稍北一点)转向向西。
于是乎,从这一年的六月下旬开始,漠南草原上,开始了一场“造城”运动。
“造城”,显示的是一场决心:大隋至少在已经建造起城堡的地方,将维持一种长期的军事存在,抑或说,不会因为天气、季节而轻易放弃。到冬季来临时,隋的北疆,将远推出数百里,突厥人将会失去他们最水草丰美的土地。
然而,我心里清楚,筑城并不能实现我扫平东突厥的目标。
东西南北广袤万里的草原和大漠上,要建立起多少这样的城堡?要驻扎多少军队?这些军队需要耗费多少金钱和粮食?大批的粮食物资需要从内地转运,人力物力耗费将何等巨大?即使城堡建起了,突厥人的侵袭,又当如何?
防守不是目的,进攻才是取胜的手段!
其实,“造城”运动更多地是一场心理战。
希望突厥人被迷惑,心理上首先撑不住,主动与我进行大战。
茫茫原野上,我找敌,不如使敌找我。
另外,建立起后勤基地,当然也是需要的。
在步兵大规模建造城堡的时候,骑兵仍然在寻找着敌军的踪迹。
窦建德漠南大捷后的第五天。
西路,一支由右武卫的一万五千骑兵为主,并得到榆林、云中两镇和刘鹞子的稽胡右营加强,共计两万七千骑兵的“快速支队”,在大将军秦琼的亲自率领下,行进在五原以北约八百里的草原上。
一骑快马疾驰而来,却是秦琼派出的探子。
“大将军,前方三十里,发现大队突厥骑兵!”
秦琼闻言,精神不由大振,他已经在草原上行进了五日,除了几千的突厥游牧民,根本连敌人的影子还未见过。
“敌军有多少?”
“不下五万。”
秦琼不由倒抽一口凉气,好不容易找到了突厥人,却比自己多出一倍还多,打起来未必有胜算。
“派出十名骑兵,再探。”
十名骑兵领命而去。
“我军左近,可有友军?”
“回大将军,按照部署,大军主力,尚在四百里外,附近只有阙达可汗(阿史那达度)助战的人马,在我军西南八十里,另有右翊卫并银川、夏州两镇骑兵共两万余,奉命在我军右翼行动,估计在我东南百余里。”
“立刻派人通报杨大帅,另外,向东南、西南两路友军派出快马,请他们前来助战。”
“大将军,敌情不明,可要等等看。”刘鹞子说道,他而今已经升到了正六品的折冲郎将(倒不是因为战功,而是朝廷为了备战,把稽胡营兵力由三千增加到了六千)。
“战机稍纵即逝,敌军距我不过三十里,如何等得?”不待秦琼答话,骠骑将军、榆林镇总兵杜伏威先说道。这几年杜伏威并未立到大功,所以升迁不快,早想能再立军功。
过了约莫一个时辰,探子快马回报,却是当面的突厥人并非阿史那俟利弗的部队,而是阿史那咄苾的旗号。
杜伏威倒有些悻悻然:“出兵前,大帅说过,朝廷旨意,专打俟利弗,对劼利所部,还是不要为敌,这一战眼看是打不成了。只是劼利此来,不知为何。”
秦琼也有些失望:“既是阿史那咄苾的人马,我军倒不宜与其起冲突,全军转向东南,让过再说。”
隋军有意避战,阿史那咄苾却是有意冲着隋军来的。
就在隋军转向后不过半个时辰,阿史那咄苾的骑兵突然向隋军左后翼的稽胡右营发起了攻击,刘鹞子猝不及防,被突厥人射伤,幸而右后翼杜伏威部支援。
秦琼接报。立刻组织全军与敌对战,这是真正的以骑兵对骑兵的战斗。
隋军虽然英勇,但他们面对的突厥人,有七万之众。纵然秦琼、杜伏威等都是勇将,但隋军显然是落了下风,只能便战便往南撤,然而敌军实在太多,到了黄昏十分,隋军还剩下万余骑兵,被五万敌军围住。
“想不到我从军十余年,南北大小百战,今日竟要落得个全军覆没!”秦琼英雄之余,此时也不免感伤。
“阿史那咄苾实在可恶,我不打他,他倒成心与我大隋为敌!”杜伏威恨恨道。
“而今事已至此,无话可说,我等只能拼死杀敌,报效朝廷!”
“拼死杀敌,报效朝廷!”
奋战之间,突然阿史那咄苾部阵脚大乱,杜伏威喜声叫道:“援军到了。”
秦琼高声道:“弟兄们,援军到了,我等再拼一把力,杀将出去,与援军会师!”
一番搏杀,两军终于相会,却见来者也都是突厥打扮。领先的一员二十岁左右的年青将军操着半生不熟,带有陇右口音的汉话喊道:“可是秦大将军?”
“正是秦琼在此。”
“大将军,末将阿史那社尔,奉父汗之命,来为大将军助战。”
原来,来的是阙达可汗阿史那达度的人马。
此刻,阿史那咄苾也稳住了阵脚,阿史那社尔带来的,只有一万人马,虽然已经与秦琼合兵一处,较起阿史那咄苾,依然落于下风。虽然已经是夜色降临,东突厥军继续围攻不止。
又是一个多时辰的厮杀,双方此时都已经是精疲力竭,就是阿史那社尔所部,也已经折损了三四千人。
阿史那咄苾也是硬着头皮,他没有想到,这支隋军是如此难打,自己的七万骑兵,已经损失近三万,不过隋军连同阿史那社尔所部,此时也不过剩下一万七八千人,他决心咬牙坚持,全部吃掉这股隋军。
幸好此时,阿史那达度亲率的一万人马也赶到了战场,而右翊卫两万骑兵也赶了过来,战场形势立刻大变,阿史那咄苾慌忙北走,隋军追出二十里,也收兵回营。
此战,阿史那咄苾损失了一半人马,而秦琼所部两万七千,只剩下不到一万人,阙达可汗也损失四千人。隋军虽胜,却是惨胜。
右武卫等部主力大损,奉命调回五原休整补充,杨义臣将主力屯集于五原以北五百里地域内,全力筑城,并将此事上报太原行在,以及为阿史那达度请功。
其实,阿史那咄苾还是很有些战略头脑的,虽然现下里隋军不曾主动与自己为敌,但是他心里有数,阿史那俟利弗一旦覆灭,自己必将是下一个目标,届时,孤立无援的自己只有待人宰割的命运了。兄弟虽然阋于墙,但是面对一个更强大的共同敌人,倒也不妨适度地“合作”一下。
不过阿史那咄苾低估了隋军的战斗力,出动七万主力,以为灭掉不足三万的隋军“易如反掌”,却反而吃了亏。他有二十来万兵马,如果调动十万大军,此战恐怕真要是另外一个结局。
第一百零六章 阿史那俟利弗在哪里
那么,阿史那俟利弗在哪里?
北方。
作为纵横草原的枭雄,阿史那俟利弗也绝非无能之辈。
突厥的广阔地域,被大戈壁分作了漠南漠北。
阿史那俟利弗深知,隋军此番来势凶猛,自己如果分路迎击,必然是处处失利。
他决心集中优势兵力,击破一路敌军。
阿史那俟利弗把目标选在了北路的韦云起。
相比起东中西三路彼此易于支援,北路显然要孤立得多。
而且,隋军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只能够控制漠南,要出动大军穿越戈壁,深入漠北,是非常困难的。
用一句后世的话,阿史那俟利弗可以“以空间换时间”。
目前能够威胁漠北的,只有北路的隋军。而这一路隋军,兵力相对最为薄弱,又主要是以室韦、契丹等民族为主,汉军极少。
如果打败北路隋军,阿史那俟利弗可以进一步重新控制契丹、室韦的广大地区,南可以威胁北京,东可以威胁辽河流域,甚至控制靺鞨人,并且与东方的高句丽呼应……
应该说,阿史那俟利弗的眼光不错。北路的隋军,只有泸河、朝阳、红山和那河四镇官军,以及韦云起的两千亲卫,共计两万二千(原本一镇设步军三千,骑兵两千,但定襄镇设步军三千,骑兵五千,前文已述。这几年因为备战,参战各镇除定襄仍然是八千,均调整为步军三千,骑兵三千,与其他几路基本只出动各镇步兵不同,这四镇还各出动了两千步兵。),另外是契丹、奚、霫和室韦夷军十五万,基本是骑兵。
相对而言,北路军是以骑兵为主。而当时各镇只配备的神臂弓和连弩,车弩、床弩这样的“重型武器”没有配备。
阿史那俟利弗亲自率领了二十万主力,还带来十二万与自己结盟的铁勒人。
大业十五年(公元六一九年)七月二十七,两军在今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东部的呼伦湖畔交锋了(呼伦湖一带本是室韦人的领地,当年李子雄收服室韦诸部时,这一带连同少量室韦人被突厥控制)。
隋军的四千弓弩手可以发挥的火力自然有限,接下来的骑兵交锋,隋军人数上居于下风,韦云起只好下令退军。
但是阿史那俟利弗步步紧逼,他已经决心全歼北路隋军。
二十八日,两军再战,韦云起、李子雄到底是懂韬略的名将,带部占据了有利地形,凭借弓弩,勉强支撑了一个局面,僵持到了二十九日。
但是两部室韦军却擅自撤退,陷大军于险境。幸而铁勒人的斗志也并不旺盛,隋军得以突围。
两战下来,北路隋军已经损失了三万余,其中两万二千汉军,损失竟达四成。
八月初一日,隋军退至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西麓,据险而守。韦云起斩临阵脱逃的两个室韦都督,另立新都督,稳定军心。
当日,八千室韦援军到达。阿史那俟利弗继续进攻,韦云起拒绝部下东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