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师-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顾晣臣预料,朝廷不会一直抻着朝鲜。毕竟,新君已经握权,压着敕封,并无任何好处。
  见几人汗湿脸颊,年龄大的,嘴唇都开发发白,终于大发慈悲,开口道:“本官也有些为难。”
  难为,即不是不可为?
  几人眼睛发亮,同时生出希望。
  “上使,还请上使相助!”
  抛出鱼饵,顾晣臣端起茶盏,任凭对方苦求,不再出声。
  最后,一名姓柳的大臣看出端倪,试探道,只要能请下敕封,无论上使提出什么条件,他们都会答应。
  话不会如此直白,意思却是八九不离十。
  众人先是一愣,很快反应过来,纷纷附和。
  “诸位许诺,晋城大君可知?”
  不提国君,只以晋城大君相称,无异于提醒,封与不封,绝对是天壤之别。
  几名大臣同时一凛,请求敕封的决心愈发坚定。
  “上使放心,小臣来之前,已经请示。”
  “哦。”
  顾晣臣颔首,神情放缓,道:“既如此,事情可为。”
  简单六个字,如拨开重重云雾。
  朝鲜大臣同时松了一口气,分毫不知,顾正使已磨利长刀,正等着宰杀剔肉。
  正德元年,六月下旬,朝鲜三度派遣官员,以纳贡名义入京,向明朝请求敕封。
  这一次,纳贡队伍的规模远超以往。
  三十多辆大车排成长列,满满堆着稻谷药材,上等皮毛,珍惜木材。另有十匹从女真处市来的健马,一对雪白的海东青。
  两名锦衣卫随队伍还京,携官文密信,直往北镇抚司。
  当日,朝鲜使臣被安置在四夷馆,请敕封的奏疏再次递送内阁。
  内阁看过,没再附上请驳回的条子。
  仔细读过顾晣臣的密信,朱厚照翻阅纳贡的单子,终于满意。
  “算尔等识相。”
  为求来敕封,朝鲜君臣下了血本,倾全国之力,将每年的贡品翻了几番。更写在奏疏里,二十年不变!
  按照顾晣臣提示,只一年,水花都溅不起,多几年,才能表达诚意。
  公平不公平,朝鲜君臣已无暇去想。新君正位,才是最紧迫之事。
  稻谷万石,给!
  百枝人参,只要不限年份,两百也给!
  药材百箱,木材千斤,全部没问题。数量不够,拆房子也给!
  顾榜眼老神在在,由浅入深,一刀接着一刀割肉放血。
  朝鲜君臣瘦成麻杆,仍要感激涕零。
  毕竟,能被割肉也是好事。连割肉的价值都没有,才真是要命。
  粮食药材送入国库,一分敕令终于颁至四夷馆。
  “允李怿嗣位,赐其妻诰命。”
  丘聚等了许久,朝鲜使臣仍跪在地上,石头一般。
  “诸位,接旨。”
  “哦,对,对,接旨。”
  正使率先回神,颤抖着手,接过黄绢,热泪滚出眼眶。
  不容易啊,当真是不容易!
  这道圣旨仅是通知,真正的敕封,需得朝廷派遣中官,往朝鲜颁旨。
  饶是如此,消息传回,新君和拥立的功臣也松了口气。
  得知敕封的中官已经启程,为免夜长梦多,当日便以“离宫休养”的名义,将废王流放。包括妻子小妾儿女,只带随身衣物,登上小船,前往江华岛。
  初次之外,朝鲜新君更立下国书,保证世代忠诚大明,每年三次纳贡,不少一粒粮食。
  “上使相助,我等感激难言,小小礼物,不成敬意,还请上使笑纳。”
  原本,朝鲜君臣想送美女。
  自永乐朝起,每隔数年,朝鲜便送美女入明。然而,除了太宗皇帝的宠妃,朝鲜美女极少能在天子后宫熬出头。
  先前朱厚照选妃,朝鲜也曾动过心思。却不知是何因由,送出的女子都被遣还。皇后不敢想,妃嫔都没捞着。退一万步,求个末等采女,照样千难万难。
  皇帝后宫之路走不通,明朝使臣,成为最佳选择。
  尤其顾晣臣,年少有为,前途无量,哪怕做个小妾,都是祖坟冒青烟。
  美人送上,顾榜眼却分毫不为所动,直接又给送了回来。
  正使不收,他人有心,也不能收。
  朝鲜君臣无奈,只能改成金银器皿,珍贵药材,好歹挽回些面子。
  六月底,明朝使臣启程归国。
  比起来时,队伍中多出十几辆大车,都是朝鲜君臣所赠,单药材,便有二十箱,兑换成金银,绝对是不小的一笔数目。
  朝鲜国君不能亲送,安排亲信大臣出城十里。
  “上使一路顺风!”
  顾晣臣拱手,登上马车。
  马蹄声声,车辙压过土路,卷起阵阵烟尘。
  送行众人站了许久,方才感叹一声:“上使为人磊落,不计前嫌相助我等,实是好人啊!”
  顾晣臣坐在马车,半点不知,自己被发了好人卡。
  即使知道,也不会放在心上。
  何况,这样的好人卡,多收几张也是无妨。
  与此同时,谢丕所乘官船,已抵达登州卫,卸下的“木材”,都被捆绑起来,装上马车,运往京师。
  时间紧迫,也为掩人耳目,运回的都是银矿石。需熔炼之后,方能铸造官银。
  回到国内,谢丕仍不敢掉以轻心。沿途均由卫军护送,更有自京城赶来的锦衣卫,把守马车四周,不许闲杂人等靠近。
  “陛下有令,欲营造豹房,需上等木料千余。谢郎中旅途疲惫,然圣命不可违,还请日夜兼程,赶往神京。”
  “臣遵旨。”
  这批银矿石,朱厚照无心交给六部。
  内府有工匠,可自行熔炼铸造。思及作为掩饰的木料,干脆大笔一挥,将原有的虎城、豹房和鹰房拆毁,空下地方,重新搭建作坊,以“玩乐”为掩护,充铸造官银之用。
  言官直谏,朱厚照压根不予理会。
  土地是朕的,房子也是朕的。是拆是建,都是朕自己出钱,不动国库分毫,干卿何事?
  天子一意孤行,和朝臣再度僵持。
  为“豹房”之事,朝堂火药味愈浓。
  注意力集中到豹房之事上,对江南之事的反应,自然慢了半拍。等回过神来,江浙的官员已是调的调、免的免。尤其宁波府,整座府衙,六品以上的官员,几乎被一网打尽。只剩几个经历知事,每日里战战兢兢,等着新府尹上任。
  刘公公的战斗力没发挥出一成,多数官员即告落马,愈发感到寂寞。
  无聊之下,想起船工的遭遇,袖子一挽,开始清算城内赌坊。
  “都给咱家关了!”
  敢开赌坊,定然势力不小。但再有势力,遇上东厂番子也是白搭。
  青皮混混,江湖中人?
  长刀砍下去,照样歇菜。
  关停两家赌坊,搜出的藏银竟达十万!
  银钱之外,更搜出几本账簿,看到记录在纸上的名字,刘公公嘿嘿冷笑,二话不说,直接向江浙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递帖子。
  “府衙的官手长,三司的官手更长。没想到啊,这布政使按察使也就罢了,一省学政,竟和赌坊扯上关系。”
  刘瑾眯眼,看到账簿上记录的银钱流向,冷笑不停。看到最后几个名字,多不认识,但送出的银两却是翻番。
  “抄录一份,送到杨佥宪处。找几个信得过的番子,仔细审审赌坊掌柜。”
  “是。”
  “去请刘玉过来,他送来的消息,帮了不少忙,咱家也该当面道谢。”
  “是。”
  刘瑾在江浙大展拳脚,杨瓒仍没登岸,同顾卿暂留双屿港,搜寻谢十六等匪首下落,顺便和押兵船的番商谈谈心,交流一下生意经。
  周、肖两位指挥使都没闲着,分别率领兵船,同熊指挥使一同巡查附近海岛,不放过任何可藏匿处。
  奏疏已经写好送出。
  剿匪的功劳,卫所官军占大头,杨瓒仅在末尾留名,顾卿更是名字都没有。
  锦衣卫行事,需得保密。
  为顾卿论功,当由北镇抚司奏请,天子钦定。
  放下笔,杨瓒抻个懒腰,捏捏后颈,似能听到关节咔吧作响。
  这要唤人,房门忽被敲响,传来顾卿声音。
  “杨佥宪,京中来人。”
  杨瓒忙起身,“请进。”
  房门打开,见到门外之人,杨瓒不禁有些诧异。
  “赵佥事?”
  来者不是旁人,正是锦衣卫南镇抚司佥事,赵榆。
  
  第一百零五章 杨佥宪的计划
  
  赵榆此次南下,身怀两道命令。
  “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顾卿,剿匪有功,升同知,赐飞鱼服,赏金十两,银一百五十两,绢帛十匹,宝钞五万贯。”
  “敕钦差南下都察院佥都御使杨瓒,剿匪有功,授中顺大夫,赏玉带。赏金十两,银五十两,珊瑚树一株,珍珠一斛,宝石两盒,绢帛十匹,宝钞三万贯。”
  敕令宣读完毕,顾卿杨瓒分别领旨谢恩。
  赐服金银便携带,俱送入长安伯府。将黄绢交由两人,赵榆的任务即告完成。
  “恭喜顾同知,杨佥宪。”
  南下之前,牟指挥使透出话,江南事了,即有乞致仕之意。
  按照永乐朝留下的规矩,历代锦衣卫指挥使,无论是否出身勋贵,必须执掌过诏狱。
  北镇抚司现有同知一人,佥事两人。行事谨慎有余,魄力不足。常年跟随牟斌办事,建树不多,算是不功不过,难以服众。
  这样的人压在头上,北镇抚司不出声,南镇抚司也不会服气。
  相比之下,顾卿出身勋贵,才能兼备,较德焯勤。入锦衣卫之后,屡次建功,擢其为指挥使,明显更合适。
  天子下旨升顾卿为同知,大加封赏,即是表明态度,不出意外,牟斌之后,接任锦衣卫指挥使之人,必将是顾卿。
  思及此,赵榆难免有些羡慕。
  然也仅止于此。
  出身和官职,决定两者的路截然不同。自国朝开立,尚未有南镇抚司佥事升任锦衣卫指挥使。
  一则,南镇抚司掌锦衣卫内部事务,抓捕得罪的都是同僚。纵然坐上高位,也未必安稳。二则,习惯南镇抚司规矩,接管北镇抚司,定然左支右绌,束手束脚。
  既无可能,羡慕乃至嫉妒,实无必要。
  待顾卿接过黄绢,想起此行目的,连少许的羡慕都消失无踪。
  “下官此行,是为清查江浙镇抚。”
  品级改变,态度也随之变化。
  在顾卿面前,赵榆少去几分随意,多出几分郑重,更多则是肃然和谨慎。
  “此事,我已知晓。”
  江浙事发,牟斌即怀疑当地镇抚使出了问题。经淮安扬州,屡次遇到事故,更将可能性提高到九成。
  “赵佥事可带足人手?”
  “顾同知放心,下官已安排妥当。”
  “那便好。”
  顾卿点点头,没有继续问。
  南镇抚司办事自有章程。纵然是锦衣卫指挥使,也不可多问。知晓人手足够,准备妥当,顾卿便撂开手。如赵榆支应不暇,需要帮忙,自会出声。
  两人商议时,杨瓒正身坐在桌旁,一遍遍看着敕令,似不在意,耳朵却竖了起来。
  出于习惯,两人未避开杨瓒,说话的声音却不高。
  杨瓒竖起耳朵,也只能听个大概。
  清查江浙镇抚?
  据他所知,南京也有锦衣卫衙门。清查江浙,南京六部可以瞒住,当地的锦衣卫衙门却是未必。
  对方会作何反应?
  杨瓒蹙眉,总觉得赵榆的来意,并不如话中简单。表面之下隐藏着暗流,仅一层窗户纸隔开。欲探究竟,却发现纸后还有玻璃,半点捅不破。
  沉思时,顾卿赵榆已商议妥当。赵榆无意多留,行礼告辞。
  杨瓒在桌旁神游,经顾卿提醒,才乍然回神,向赵榆回礼。
  “赵佥事一路辛苦,可先歇息。明日,本官遣人送赵佥事登岸。”
  “多谢。”
  赵榆笑着道谢,转身离开。
  房门关上,杨瓒按了按额心,心里仍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起身走到榻边,面朝下扑倒。
  眼尾余光扫过,绯红映入眼底,倏地支撑起双臂,以最快速度坐起。
  顾卿站在榻边,看着杨瓒的表情很是微妙。
  似好笑,又似无语。
  杨瓒很是尴尬。
  一个大活人站在旁边,竟给忘了!
  眼大漏神,还是锦衣卫本领高强?
  想想,还是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锦衣卫身负监察百官之责,必要时,存在感定能降到最低。不然的话,仿佛五百瓦灯泡一般,锃光瓦亮,还如何神出鬼没,趴房顶记百官的小纸条。
  扯扯嘴角,杨瓒就要起身离榻。
  不想,肩膀竟被按住。
  扫过按在肩上的手,看向俯身轻笑的顾卿,杨瓒张张嘴,不自觉的喉咙发干。
  “顾……同知?”
  这是作甚?
  难不成老天终于开眼,看在他工作努力,为他实现愿望?
  按照期望,彼此的位置是否不太对?
  依杨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