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双大明-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设关口,筹建海军,清剿倭寇都需要大量的钱财,这是朝廷此次开海禁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以目前朝廷每年三四百万两的税收来看显然是不够的,现在最急需做的就是找钱。

虽然已经嘱咐严嵩去江南游说那些富商出钱支持,但成功与否谁也说不准,如果要保证财力充足,似乎需要一些措施来绑住那些富商”

想到这,李月轩脑子里忽然闪现出一个现代常出现的名词“股份制”,如果能将那些富商们拉来入股,那么他们的利益就会和朝廷的利益绑在一块,到时候就由不得他们反抗了,虽然开海禁必定会收益很大,但就现在这个时代商人的觉悟,恐怕还没那么超前的意识,要想让他们服服帖帖的跟着自己干到底,这个“股份制”倒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现阶段看来,这恐怕是解决财力最好的途径了,李月轩心里又盘算了一阵,在纸上写下“入股集资”四个字,然后不由重重的松了口气。

开海禁在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总体来说就这三点,现在看来,倒是也不难解决的,只是,这钱多了,最终是要改变国家的生活条件,说具体点就是改变百姓的生活条件,如果赚来的钱全部让那些官僚,王公贵族拿了去,百姓却还是穷的响叮当。

“嗯,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赚到前后那些股东看到有利可图,说不定会做出违法乱纪、损害到朝廷的事来,看来为了不必要的麻烦,到时候朝廷只有强制性买回他们手上的股份了”

想到这,李月轩脑子里不由想起早朝时李东阳提到今年大旱,北方好些地方都闹饥荒,这事说起来算大不大,算小却也不小。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就会引起了民众暴动。

“让老百姓有口吃的才最实际啊”李月轩不由感叹道:“若是现在有杂交水稻、玉米、红薯,土豆之类的农作物就好了,那些作物耐旱耐寒,生命力极强,到是很适合比方的气候,只是不知道这个年代有没有那种东西,自己平日似乎从来就没吃到过”

日后土豆、红薯、玉米这些农作物随处可见,只不过这些东西都不是中国的原产物,此刻也不知道传入中国没有,李月轩脑子里想了想,觉得有必要去调查一下,如果现在大明朝有了这些农作物,推广种植的话,起码可以让百姓们吃饱饭,就算的大旱的年份也不用太担心庄稼颗粒无收。

想到这,李月轩心里一动,急忙用毛笔将玉米、土豆、红薯的样子粗略的画了下来,起身向李东阳书房走去。大明朝各类事情,要说起来恐怕还没人比自己爷爷知道的多,而且如今还有管着天下粮仓的户部尚书在这,他们一定知道大明朝是不是有玉米、红薯这类作物。

满怀着激动,李月轩一路小跑到李东阳的书房,此刻,李东阳正和杨廷和在品茶闲聊,老爷子瞧见他火急火燎的跑进来,微微一笑,道:“轩儿,什么事这么急?看你汗都跑出来了”

李月轩微微喘了口气,忙将手中的纸递给李东阳,道:“爷爷,你有没有见过这几种东西”

李东阳接过李月轩递来的白纸,发现上面画着几副景致的小画,看模样似乎还是些植物果实。

李东阳细细看了眼那三种农作物,眉头微微一跳,略略惊奇的看着李月轩,道:“轩儿,你怎么会知道这些东西的?”

听到李东阳那口气,李月轩心里一喜,看来自己爷爷知道是见过这些东西的,他忙上前一步,欢喜道:“爷爷,你的意思是你见过?”

李东阳点了点头,道:“恩,这三样东西,爷爷见过两样,就是这个包谷和番薯”

“包谷和番薯?”李月轩疑惑的看了李东阳片刻,立即反应了过来,民间可不就是叫包谷和番薯吗,他急忙用手指着纸上的玉米和红薯,看着李东阳道:“是不是这两个?”

李东阳见他激动的模样,十分不解,这不就是番邦的东西吗?有什么好激动的。不过老爷子还是点头道:“恩,就是这两个”

“哈哈~太好了,爷爷,你可真是帮了我大忙了”李月轩此刻当真有些喜不自禁了,本来是想来问问的,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没想到大明朝还真有了这几样农作物。

不过,李东阳可弄不明白了,他疑惑的看了眼李月轩,问:“轩儿,你问爷爷这个是做什么,这些东西都是番邦的东西,吃起来虽然别有风味,不过始终比不得我大明朝的稻米好吃”

李月轩知道这个时代玉米、红薯啊这类东西是个新鲜事物,李东阳即便博览群书,也不一定会有太多了解,面对李东阳的疑问,李月轩也不去做太多解释,这些都是从现代了解的知识,如果贸然说出来,恐怕反而会给李东阳带来更大的困惑。

“爷爷,这些东西虽然没有稻米好吃,不过却十分容易种植,特别适合北方这种旱地,产量比起稻米来也高出不少,轩儿曾经在海外看到过一个农家一亩地里的番薯足足有几千斤呢,如果我大明朝能大面积种植这些作物,百姓们就不用饿肚子了”

李月轩这么一说,李东阳也不禁露出个惊讶的表情,他也不过吃过一次而已,并不太了解这些包谷和番薯,对于他们是否适合旱地种植以及产量就更不清楚了,此刻听李月轩说起这东西有这么多好处,李东阳也不由激动起来,急急问:“轩儿说的可是真的?这番薯、包谷当真这么神奇?”

李月轩忙不迭的点点头,道:“恩,绝对错不了,爷爷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现在大明这些作物可多?”

李东阳将白纸递给同样一脸惊讶的杨廷和,向李月轩摇了摇头,笑道:“大明朝哪会有很多,爷爷上次能吃到也不过是有个学生从吕宋(今菲律宾)带回来给我尝尝鲜的,咱大明现在恐怕还没几个人认得这几样东西”

“竟然还没有传进我大明呀”听到李东阳的话,李月轩不免有些失望的叹了口气,他刚才听到李东阳知道这些作物,还以为至少大明应该有一些了,没想到竟然是从菲律宾带来的。

正在李月轩有些沮丧之时,杨廷和忽然开口道:“月轩,这几样东西,我似乎也见到过”

“杨伯父也见过?”听到杨廷和的话,李月轩像是又看到了希望,眼中发出湛光芒向他看去。

杨廷和瞧着那白纸上的图画,缓缓道:“这几样东西,前些天我在金陵见到过”

“金陵?”李月轩微微一愣,忙问道:“有多少?”

“似乎不少,当时有位商人送我的就足有五十斤,恐怕他自己家中的就更多了”杨廷和微微沉吟道。

听到杨廷和的话,李月轩心里一阵猛跳,光送他就五十斤,那人家里显然更多了。他急忙又问“杨伯父可知道那名商人叫什么名字?”

“那人以前倒也是个读书人,名叫徐经”

七十九章 锻炼身体

 “徐经?”这个名字李月轩还是第一次听到,他微微沉吟,想来江南的富商多,不知道也不足为怪,不过要是提起这徐经的曾孙,那恐怕就没几个人不知道了,徐经的曾孙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

不过李月轩哪会知道徐经三代之后会出这么个牛人,此刻他满怀激动的向杨廷和问:“杨伯父,这徐经现在在哪?怎么样才能找到他?”

杨廷和正欲说话,忽然想到了什么,眉头不由微微一跳,眼神微微睨了李东阳一眼,发现李东阳脸色如常,才小心的道:“这徐经乃是苏州江阴巨富,字悦中,祖上都为商人,经营数代,现在已经是江南举足轻重的大商贾了”

李月轩微微点头,这希奇的东西一般都是那些财大气粗的有钱人先去买来人前炫耀的,普通人家哪能买的起。这倒好理解,不过商人因为他们社会地位不高,他们身上一般都有一股铜臭味,总喜欢用钱来显示自己的阔绰和与众不同,似乎也是对某种潜规则不满的表现。

不过听杨廷和说这徐经似乎还是个读书人,想来应该不是寻常商人,他微微沉吟,继续问:“杨伯父刚才说这徐经以前也是个读书人,这是怎么回事?”

听到李月轩问起,杨廷和脸上变的就不大好看了,他眼神不由又向李东阳看去,发现老师似乎并没有什么表情变化,才讪笑道:“其实这徐经的过往我也是不大清楚,不过似乎并不大光彩,老师或许知道些”

杨廷和似乎很怕在李东阳面前谈论徐经的事,这不由让李月轩好奇起来,他眼睛看了看杨廷和又看了看李东阳,最后还是向自己的爷爷问:“爷爷,你也认识徐经?”

李东阳脸上不喜不怒,看不出什么心思,淡淡道:“以前我当过他的考官罢了,多年前的事了”

“这么说,爷爷和这个徐经还是旧识?”当过他的考官,那徐经就相当于是李东阳的门生了,正所谓熟人好办事,李月轩想要徐经手里的土豆、红薯,有了这层关系,那就容易多了。

不过李东阳语气冷淡,似乎并不像提到老熟人的样子,却是让李月轩一头雾水。心道,莫不是自己想错了。

这也难怪,徐经和李东阳还有唐伯虎之间的那段往事,李月轩又怎么会知道。

原来弘治十二年的会试,李东阳是主考官,和他一起的还有另一个主考官,当时的礼部侍郎程敏政,而徐经和唐伯虎正是那年的考生。

当年的试题是李东阳和程敏政出的,因为这两人都是饱学之士,所以出的题目也相对冷门刁钻了点,考试完了,大部分的答卷都是差强人意,就在这时,程敏政拿着两份对答如流,言辞犀利的答卷,甚为欢喜道:“此二卷必是唐伯虎、徐经所答”。

当时,程敏政出的题目是出自刘静修的《退斋记》,以四子造诣为问,题目出的极是刁端,难住了很多考生,忽然得到这两分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的试卷,会欣赏也是难免,不过却不该这样说出来的。

当时,唐伯虎和徐经进京后就常去拜访程敏政,特别在他被钦定为主考官之后唐寅还请他为自己的一本诗集作序,在这样的情况下,程敏政的这句话显然给了别人抓小鞭子的机会。

没过几天,果然出事了,这些话被在场的人传了出去,结果引的一帮平时就嫉恨程敏政的人去弘治那告状去了,都说程敏政受贿泄题,并且要求严查。程敏政这人极有才华,平日就恃才傲物,得罪了不少人,这下子真是墙倒众人推了,一下子,一帮人都附和起来,什么“不查会尽失天下士子之心”“不查不足以服众”之类的话弄的宏旨也信以为真了,然后就把程敏政、唐伯虎、徐经先抓了起来,立案侦察。

由谁查的呢,正是李东阳,李东阳接手后,将程敏政取卷的举子拿出来查了查,结果发现程敏政夸赞的那两试卷的考生原来不是唐伯虎和徐经的,这事查到这,应该能说明程敏政并没有泄题给徐经和唐伯虎了。

而就在这时,徐经在大理寺衙门里因为受不了酷刑,竟然屈打成招,招供了自己用了一块金子从程敏政那换得了考题的始末。这下子,李东阳的调查结果和大理寺那边就出现了矛盾,为了给程敏政洗清冤屈,李东阳只好再去问徐经,结果这次徐经又说上次是屈打成招的,说自己并没有贿赂程敏政,这样出尔反尔的话,怎么可能让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相信。于是,两人和李东阳又到弘治面前打起了口水丈,结果在这期间,程敏政在牢中抑郁成病,弘治将他放回家疗养,只是没过几天就死了。

见到程敏政死了,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也不说什么了,李东阳乘机替程敏政平反,弘治便赦免了程敏政的罪责,并加赠礼部尚书,太子少保。而揭发此事的给事中华昶以“言事不察实”,调离北京,任南京太仆寺主簿,唐伯虎也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

这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不过李东阳却是难以忘怀,当年,要不是徐经挨不住刑罚冤枉程敏政,他就不会死去,想起这些,李东阳自然会把责任归到徐经身上,所以刚才深知李东阳过去的杨廷和提起徐经时,才会显得那么畏首畏尾。

不过李月轩对于这一切并不了解,他此刻关心的是这个徐经是不是有红薯、土豆。见着李东阳那冷淡的模样,李月轩心知恐怕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美好,他也释然了杨廷和那样的表情,他换了副语气,小心道:“爷爷,难道你和徐经有过节?”

李东阳微微一叹,沉吟片刻,才道:“算不上什么过节,都是过去的事了,这徐经说起来倒也算不得什么坏人,如果不是那次他。。。哎,罢了。轩儿如果要找他帮忙,爷爷可修书一封与他,让他带着红薯、土豆进京来”

“好啊,这样就太好了”李月轩忙不迭的点了点头,虽然弄不清李东阳和徐经的过往,但能得到李东阳的支持,他十分开心。

三人又商量了一阵,这件事就算是这么定下来了,李东阳和杨廷和一人修书一封即刻送往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