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守备是正五品的官职,若是五品文官那可了不得,要是五品的武官,那就没有什么人瞧得起了,南北两直隶的世家勋贵子弟,四五品的武官职衔挂在身上的遍地都是,算不得大事。
原因很简单,武官统兵,兵无饷银不行,可大明的财政处处拮据,就连所谓的京师精锐和九边悍卒都是有如乞丐流民,半饥半饱。领着一帮叫花子的头目,那也就是个有能耐的叫花子罢了。
哪比得上那些府县的牧民官员,几年下来,若是捞了几千两银子,那都是以清官之名到处传颂的,收入相差如此悬殊,这武官五品六品的,还真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了。
不过,对于余风来说,这可是实实在在的高升了,从六品的闲置千户,一下子成为有职司的五品守备,算是在大明的军事系统中有了那么一点小小的地位了。以往灵山城的大小官僚,可以视余风这个虚职千户、盐运巡检为无物,眼下却是再也不能如此怠慢了。
一方守备,算的上就是地方上的军头了,可是有权自己招募兵丁,建立自己的字号了的。而且,这股力量,和灵山卫还没有多少关系,一个是地方卫所,一个是都指挥司的下辖兵丁。换句话说,等于是从地方的民兵,一下子变成了地方驻军。
地方上和驻军要不要搞好关系,这毋庸质疑了。出了盗匪衙役们平定不了怎么办?找驻军;倭寇海贼来了怎么办?找驻军。这可是朝廷的兵马,要是地方上不好生伺候着,万一有事的时候,指望谁去?而且这驻军,还都是本乡本土的子弟,比起外地来的那些乱兵们,自然是要亲厚的多了。
既然是灵山守备,这军营自然是要安置在灵山城的。余风在灵山城外安置下自己的营盘,打出了自己的字号,招兵买马起来。
前任守备童山在的时候,倒是有千余兵丁,不过既然是调任,这些兵丁,自然是要随着童守备移防的,倒也不会给余风留下什么。真正余风感到实惠的是,有了这个守备的官职,他可以名正言顺的招兵了,而不是像以前想招点盐丁,还要顾忌别人的说法。
山东都指挥司给灵山守备划下的兵员定额,是两千八百人,也就是说,朝廷发放粮饷的时候,是按照这两千八百人来发放的,像前任童守备,手下千余兵丁,发放粮饷也是按照两千八百人发放,多余的自然是被他吃了空饷,进了自己的腰包。这种做法,在大明的武将中,极端的平常,做武官不吃空饷,简直就和文官不收孝敬一样难以想象。
余风可没有打算干这个事情,两千八百人,听起来很多,实际上,按照他的西班牙军事顾问维克拉斯的说法,也就是两个步兵方阵的数目,还真是不够看的。如果不是因为钱粮上的瓶颈,他倒是想招那个三个五个步兵方阵的兵练着。
当他提出建军的设想,吴嫣然和他手下的那些账房先生,就对余风的经济能力进行了一次算计,即便是招两千兵丁,粮饷按照每月一两银子计算,光是兵丁的吃用就要花费三千两银子左右。这还不算武器铠甲这些开支,如果按照盐丁的标准武装起来的话,那么,余风每个月在养兵的开支上,就要达到八千两以上。
得到这个数字,余风并不惊讶,养兵本来就是流水般花钱的事情,花钱并不怕,至少,目前他来钱的地方,还是能够支持这些开支,甚至还能有些盈余,但是,既然花了钱,那就得将事情办好,真正练出一只能打能战听话的兵马来,才不枉费了这些银子。
“灵山城外的风字营招兵吃饷了,听说一个月一两银子的饷钱,每顿还管吃饱呢?”
“扯淡了不是,城外不是啥山字营吗,还一两银子的饷钱,我呸,我们村的三狗就在那里当兵,前些日子捎信给他老娘,到现在一个子儿都没拿到过,还要家里置办衣裳!”
“老子懒得给你说,山字营,那是什么鬼玩意,这是风字营啊,余先生的风字营,余先生知道不?你不是前段日子想当盐丁的吗?连余先生都不知道,啐,晦气,老子不和你说了!”
这样的对话,在灵山四周的县城,乡镇中慢慢的传播,几天的时间,差不多这方圆几十里都知道余先生现在是朝廷的大官了,现在在招兵买马呢。
远一点的地方的人,还在观望,毕竟他们虽然知晓余风的事迹,但是都是传说的成分居多,他们本身,没有受到过余风多少的恩惠,但是灵山当地的人,尤其是家中有适龄青壮的人家,就有点坐不住了。
前段时候,巡检司招收盐丁,余风虽然主要是面对军户子弟,但是,对于灵山的其他地方的人,也开放了名额,虽然招收的标准高了一些,但是,也实实在在的招收了几百人。这几百人这几个月做下来,家里都是跟着受益了的。一个盐丁一个月一两五分银子的饷钱,光是凭着这份饷钱,家里有人当盐丁的,都可以过上小康人家的生活了,而在巡检司当盐丁,吃得饱穿得暖,三天还能吃上一顿肉,虽然说操练得辛苦一点,但是也值当了。
前些日子,在海滩上砍了几百倭寇的脑袋,虽然在官面上没有弄出多大的动静,但是在民间可是反响极大,这些都是盐丁们干的啊,真真是在护卫乡里,谁都能想象得出,要是那几百倭寇上岸了,会把这地方糟蹋成一个什么样子来。不管是不是参加了这场战斗的盐丁,都因为这事情,回到家里的是,都能收获到不少羡慕感激的眼光,一时之间,当盐丁竟成了青年们最羡慕的去处。
既能护卫乡里,又不搅民,还有着丰厚的饷钱,这样的事情,怎么不让人趋之若鹜。眼下余风的风字营一开张,听说是余先生余巡检招兵,上次没有赶上趟的,这次动心的,都纷纷而来,有人也说了,这不是招盐丁呢,是招兵吃饷呢,这些人的回答很简单:我管他招什么呢,反正跟着余先生没错,没看见大家都来报名,就你明白,你当大家是傻子啊!
从盐丁和薛家岛的青壮中,抽出一部分人,搭起自己军队的架子,然后,招收兵丁充实军队,余风是这样规划的,也亏得前一段时间,盐丁们训练的刻苦,此刻被抽调出来的,放在这新建的军中,起码一个小旗的水平是跑不了的。当然,原本在灵山卫名册上的那些最先跟着余风的盐丁,这次算是光荣回归了,通通作为骨干补进了军中。
其实盐丁也罢,风字营的兵丁也罢,在余风的心中,倒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反正是自己手中的力量,实际上,盐丁更像是现代军校培养出来的基层军官,通过训练,实战,他们已经能够完全胜任这军中的大部分小旗总旗甚至百户的职位,这也是这风字营一经过招兵,马上就能成军的原因。
军队拉起来了,剩下的就是操练了,这一点余风不用过多的担心。军队的里操典,都是原来的一套,经过维克拉斯他们的补充加强,显得更加合理了,只要严格按照这个操典去操练,不用几月功夫,一只能打的兵马就能初见雏形。
也有人吃不得这操练的苦头,每日里累得像死狗一样,还尽是练一些不靠谱的走动、队列之类的东西,齐步走,转向?你看看,这哪里像是朝廷的军马,倒是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可要是动作稍微不对,旁边就是当官的棍棒皮鞭下来,要是心有怨言出言顶撞,立马就是军棍伺候。
能到这里当兵的,家境都不是甚好,虽然朝着丰厚的饷钱看,有些平日里有些家里娇生惯养的主儿就吃不住劲了,宁可不干这营生,竟然串联起十多人,开了小差。
余风对付这样的逃兵的法子,很是简单,抓起来,打五十军棍,枷号三天!抓不到人的,当初担保做中人的,照样抓回来,按照这个法子同样处置。同时告晓全军,念在初犯,给予小惩,若有下次,直接斩首,以正军纪!
这一来,军中那些抱怨操练辛苦的声音,顿时消失不见。大家这才想起,这里可是军营,大明朝惩罚兵卒法子五花八门,什么军棍,鞭挞,箭穿双颊,甚至枭首,这打几十军棍然后枷几天,还真的算是轻的。军法如山,这话可不是说说玩的,别说斩几个逃兵,就是斩杀几个操练懈怠的兵卒,还真是可能的。
第70章 人到用时方恨少()
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个守备官职,余风除了当初的惊讶之后,后来表现得都是很是淡然。倒是跟着余风去了济宁的孙大海一干护卫,隐隐猜到了一些什么,但是,也仅仅是猜测而已,得不到余风的许诺,再给他们一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拿出去乱说。
余风心里清楚,这事情,十成中九成九是徐元良在其中出了力。但是,他却不想这事情让别的人知道。从一个虚衔千户一下变成实职守备,简直就是一个三级跳,要说上面没有人,这谁也都不信的。官场上讲究的是个虚虚实实,尽管这虚实到了最后,还是能被有心人挖掘出来,但是,余风还是不想现在就将徐元良的身份扯出来做大旗,好牌不是打出去来厉害,留在手里才是最有威慑力的,也算是给自己加了一道护身符吧!
有了小环在,徐元良的身份是再怎么也保密不住的,那时节,讲究的是各为其主,小环是徐元良的贴身丫环的时候,自然是事事都为徐元良着想,但是,一旦成为余家的人,自然是面对余风的询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得知这徐元良是定国公的幼子,饶是余风心里有了一定的心里准备,还是惊叹了半天,不是说这些将相公侯家的子弟都是纨绔,除了吃喝嫖赌啥都不懂的,怎么会出了这么一个异类。不仅仅走出府邸,来到民间,还对那些民生之事如此关切,倒像一个微服私访的官员一样。要知道,大明的勋贵都是武功起家,朝廷上有规举,除了军中任职,是不可能担任任何的地方官职的,这徐元良如此作为,倒是让人真的看不透了。
国公府的事情,除了一些极端机密的事情,又有多少能瞒过小环这个贴身丫环的,甚至连国公世子身体孱弱,一直都是靠着名贵药材吊住性命这等秘闻都给余风说了出来,照着他这么说来,除非是老天爷眷顾,不然的话,这世子八成是要比国公爷早走的,这么说起来,这徐元良倒是很有可能承袭这个爵位。
余风听到这些,倒也没有什么表情,只是叮嘱小环,以后这些国公府上的事情,不要在别人面前说起来,哪怕是内宅都不行。至于当初去济宁的护卫,都得到他的严令,这次济宁之行,都不许在挂在嘴边,若是敢有人违反这条禁令,直接打断腿了开革。
余风这边做的风平浪静,但是,济南那边,却是小小的热闹了一阵。一个地方上的千户调任,算得了多大的事情,这事情根本就用去兵部,直接在山东的都指挥司衙门就可以办了。按照大明的规矩,这官员的调动任职,地方上五品,京城里四品的,都是要经过吏部和文选司,武职的话,则是要经过兵部和武选司。不过,武职的话,不是参将以上的,兵部和武选司的那些大佬们,根本不会注意,守备,嗤!守备也叫官吗?
所以,这调任的文书,就是象征性的在兵部和武选司打了一个圈。直接就发回山东了了。这还是都指挥使为了凑趣,本来徐元良也就是在拜谒的时候,稍微提了一提这事情,但是,这都指挥司一听,就上心了,这才多大的事情,难得这定国公公子放在心上,不如干脆将这千户提上一级,也算是卖了这定国公府的一个人情,日后见面,也多个谈资不是。
至于这余风,能被国公公子如此关照,自然有人要去查一查的,要是是国公的亲信人儿,少不得看僧面看佛面,就算日后不能照拂多少,至少,不照拂对方,也不会去为难对方。但是调查的结果却是很令人诧异,这余风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和南京的定国公府实在是拉不上什么关系,也不知道怎么会让徐公子这么上心。
不过,也了徐元良的这么随口一提,倒是多了不少的好处,至少,这守备的职称到手,少不得要派人带着银子到济南的各个衙门走动,将剩下的手续补全,各路大神小神,都要去拜一拜的,就是余风亲自去也是应该的。天可怜见,余风身边就一个生手师爷,帮他处理巡检衙门的文书之类事情,真正知晓这些规矩而且能四处帮他走动的人,那是一个也没有,等到余风反应过来,应该干这些事情的时候,距离升迁文书下来,已经足足过了半个月了,有了徐元良的招呼,倒也没有人怎么见怪,无非是背后嘀咕几句,乡下人没有规矩而已。
亡羊补牢般的请自己的老丈人出马,去济南去办这些事情,眼下余风手下的职位多了,给老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