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清末当悍匪-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啊!”

    尼古拉回到一处别墅,他的同学安德森看到他回来很高兴。这里是他的住宅,安德森目前就职于大商工业实验室石化院,主要研究的就是大乙烯项目,算是乙烯三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与尼古拉*特斯拉既是同学,也是老乡,父辈也有些交情,所以尼古拉找上门来,他也不好拒绝。

    “怎么样?”虽然已经看出尼古拉眼中的兴奋,但他还是很人情地问了出来。

    “一切顺利,董事长人很好。”尼古拉平常属于不苟言笑的人,绝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科研上。像今天这样的喜形于色,除非在研究上取得极大的进展,不然在生活中很少能够见到。

    “这就好!”安德森笑道。

    王一经常去大商工业实验室,所以安德森对自家这位董事长倒是不陌生,偶尔也一起吃大锅饭。但是像尼古拉这样的单独招待,他倒是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心里也有些羡慕。

    “看来今晚要好好庆祝一下。”安德森提议道。

    没想到尼古拉却摇头道:“安德森,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明天我还要去实验室总部报到,需要早起,如果要庆祝,还是改天吧。到时我有了工资,我来请客。”

    这番话说得安德森一愣,不是因为尼古拉拒绝的失礼,而这话说得太周全,以至于安德森很难相信此言竟是出自尼古拉之口,这实在不像是尼古拉平日里的为人处事方式。

    “嗯!”好半天他才答应一声,“我让仆人给准备好洗澡水,你早点休息。”

    尼古拉点点头,眼中满是感激。 

第一百六十五章 清廷新军() 
李莲英刚陪慈禧看完戏,慈禧有些乏累,正在休息。不过看意思今天老佛爷的兴致并不高,脸色虽称不上阴沉,可也是愁眉不展,心绪烦乱。就是平日颇受几位宠爱的格格,今天也难得被训斥一次。

    “这奴才是越来越不好当了。”李莲英心中感叹道。“看来要让手下人注意些,别一个不好,再弄出血光之灾来。”

    李莲英也明白,老佛爷的心病其实就是东北那帮无君无父的人闹的,你们自治就自治呗,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你们不想着怎么过安生日子,成天在外边打打杀杀的。北边到现在都不消停,沙俄人三天两头就找总理衙门抗议,现在也知道抗议没用,还长本事了,竟跑到宫门前闹事。要说起来,他们也是操蛋,有本事打东北自治区去啊!打不过人家,就拿我们来找平。左宗棠大人刚去世,他们就开始在新疆闹了起来,每天都要求赔款割地,闹吧!什么时候把王一那个兔崽子惹急了,你们也就知道厉害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南边的法国人终于不闹了,至少不像从前那么闹了,虽然也出了四川的几个教案,但是总的来说,要比前几年老实许多。

    这两年大清总算过起了难得的太平日子,除了跟东边的日本矛盾严重之外,倒是没有太多操心的事情。虽然在大商造船厂订购的几艘战舰都被东北人弄去了那个什么非洲,不过从德国订购的几艘大舰这两年也陆续回国。日本人的海军在北洋面前完全没有任何的优势,所以也不足为虑。

    李莲英真寻思呢,小太监过来报,道:“老佛爷醒了。”

    一听这话,李莲英立刻收了思绪,进屋服侍老佛爷起身。

    过不多久,就有小门官来到李莲英身边低语了几句,道:“李总管,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求见。”

    李莲英不敢耽搁,看慈禧这边准备完毕,就走到慈禧身边道:“老佛爷,直隶总督李鸿章求见。”

    慈禧看了他一眼,道:“宣!”

    自从东北自治区出兵打败法国占领东南亚,建立南五省之后,接着又在非洲占了莫桑比克。虽然对大清来说,这也是开疆拓土之功,但是正所谓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之前在北圻清军接连被法国打了个灰头土脸,最后虽然在冯子材的领导下,取得了反攻的胜利。但是了解清廷的人都知道,那不过是强弩之末,多亏东北的南洋舰队在严复的领导下,于台湾的基隆和淡水,全歼了法国远东舰队。不然镇南关大捷,也只是一时之胜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局面。

    说东北是人心所向,并不为过,如今多少督抚大员明面上跟清廷虚与委蛇,暗地里却和东北暗通曲款。这种事别说李鸿章,就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几位铁帽子王爷,甚至林慈禧都不敢轻易去查,万一一个不好,那就是牵出萝卜带出泥,真把人逼上梁山,但凡有人喊了反号,恐怕就是烽火连天,到时整个大清可就乱了。

    虽然现在从疆土面积上来说,东北即便加上莫桑比克,也无法与整个清国相比,但是工业产值,人均收入,粮食产量等等,现在的清国完全与东北不在一个档次上。

    李鸿章跟着小太监进了紫禁城,最近他日子也不算好过,北洋水师在日本长崎闹的那么一出,到现在也没完事,跟日本人谈来谈去的,倒是没吃亏,可成天让小鬼子缠着,老李也难受。相比于此,最近发生的事情则更让他头痛,英法美等国的传教士竟然跑到四川修教堂,强行传教。而加入其中的所谓教民说白了就是一群地痞流氓,仗着洋人的势力欺压当地百姓。结果日积月累终于爆发了出来,四川各地民众开始焚烧教堂,并且围杀了那些仗势欺人的教民,连带着几名外国传教士也被牵涉其中。列强当然不会袖手旁观,最后闹到他李鸿章这,要是给列强赔礼道歉吧,民众不答应。反之,列强不答应。

    一堆事都压在李鸿章身上,就是一个累啊,劳心劳力,还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今日回京进宫也是受了慈禧的传召,商量的就是应对东北自治区的事情。

    “前一阵子,爱卿随庆郡王前往东北查看陵园,一路,不知对东北现在的印象如何?”慈禧说话时,没有什么表情,这让李鸿章有些为难。若是如是禀告,怕是会引得老佛爷不高兴,可是要说假话,恐怕也瞒不过上面的那个女人。

    “回太后的话,东北一切安好,不过那边民众开始不尊王道,只知东北,而不知君王,确实令人担心。”李鸿章这话说的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朝中大臣也没少为此事奏议,但是清廷本身对此也没有丝毫的办法。打也打不过,暗杀更是不敢搞,一个不好,东北寻了借口,王一这货就敢挥兵南下。北京离东北之近,但凡脑袋里没被灌大粪的,心中都是一清二楚,因此这段时间朝中迁都之议就没断过。要不是慈禧舍不得京城的园子……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越往南,汉人的势力越强大,各地督抚的势力也越强大。朝廷一旦迁都,难保不出个野心份子,要是弄出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出现,那时可就得不偿失了。

    慈禧看了李鸿章一眼,端起一旁的茶杯,不紧不慢地喝了一口之后,才道:“东北乃我大清祖地,若是任由这群*奸佞闹下去,我们大清可就失了根本,不知爱卿有何建议?”

    奸佞!

    这是慈禧第一次在李鸿章面前给东北自治区定性,李鸿章也是一惊,虽然面色依旧,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内心里却是翻江倒海。他心里对此其实是有准备的,也知道宫里不会对东北总是放任不管。毕竟东北存在一天,就是对清廷威信的巨大伤害。当初承认和允许东北自治,也是在飞艇的威胁下,迫不得已。不过话又说回来,真与东北较真,即便他李鸿章对自己的北洋再有信心,可面对东北的百战之兵,也没有丝毫的把握。

    “太后,非是臣下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东北实力强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若想有所建树,必须从长计议!”让李鸿章与东北对战,他是一百二十个不愿意。只是慈禧既然问下来,而且也给他指了方向,他也不敢逆了老佛爷的意思,于是只得硬着头皮道。

    “哦?”慈禧眉梢一挑,看着李鸿章道:“爱卿详细说来。”

    李鸿章这时偷偷瞄了慈禧一眼,心中恍然大悟。若说慈禧想要真正的收回东北,应该是有几分这样的心思,不过现在看来更多的是面对东北时的不安全感,缺乏自保的能力。

    “臣下以为,东北之所以敢有不臣之心,要说是民心所向,怕是未必。我大清乃是天下正统,万民归心,而东北所依仗的不过是穷兵黩武的军力!瞧东北这几年之行事,每每与他国有争端,必然兵戎相见。古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东北只知武火烈焚,而不知文火相济,终是有失中和之道。眼下虽然看不出问题,但是时日一长,必酿倾覆之患。所以目前我大清只需以静制动,一旦时机出现,便可手到成擒。”

    李鸿章说的这些话,慈禧爱听。

    “李爱卿所言甚是!”

    李鸿章继续道:“不过,我大清也并非没有问题,首先就是兵制败坏!太后,恕臣直言,如今八旗,绿营,面对东北,如以卵击石,皆无一战之力。而实力稍强的蒙古各军,如今与东北之间也是暧昧不明,实在不足为凭。”

    这才是慈禧最担心的问题,手底下没有可用之人,没有可用之兵。

    “那依爱卿的意思呢?”

    “裁撤旧军,编练新军!”

    慈禧听完没说话,李鸿章心中也是惴惴不安,新军之事朝廷也是早有议定,不过真向慈禧提出奏议的,他李鸿章倒是第一个。

    沉默片刻,西太后将话题转到了其他问题上,没把新军的话题进行下去。

    等到出宫之后,李鸿章坐在轿子里,沉吟不语,心中像被压了块石头,也没弄清慈禧对编练新军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这让他有些把握不住未来清廷的走向。

    不过等他刚到家门没一会儿,宫里的旨意就跟了追了上来。

    当宫里的太监把圣旨读完之后,李鸿章愣在了原地,是在太监的提醒下,他才想起接旨。其实圣旨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让李鸿章提出编练新军的军制以及人选。慈禧的意思很明确,这事虽然由李鸿章负责,但是新军却并不归在他手上。慈禧允许李鸿章向新军中安插势力,但是军队指挥,还是在朝廷的名义下。

    简单说,这就是顶替八旗和绿营的清廷官方新军队。

    这是补昨天的一章,刚刚完成复诊,耳鸣虽然还在,不过没有前一个星期那么严重了,希望下个月身体能完全恢复正常。 

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一样又一样的历史() 
清廷编练新军的消息没多久就传遍了大江南北,说来即在大家的意料之外,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因此少不得又是一番议论纷纷。叫好者有之,担忧者亦有之,不过多半都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跟他们本身没有任何的关系。

    自从太平天国之后,清廷的军制就一直处于一种十分奇怪的状态。作为正规军的八旗和绿营,吃着国家的粮饷,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打仗的时候最多是个帮衬。而作为清廷战争的主力,各地团练确是丝毫不受国家的照顾,打仗在最前,吃饭在最后,能活着,也是靠各地督抚用厘金养着,于是就变成了督抚们不是私军的私军。后世军阀大战,其实也是在这时留下的根患。'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李鸿章正在为新军的事情烦心,事情是他提的,慈禧也交给他做。至于怎么做,也只有个模糊的框架。

    周馥这时道:“大人,我看此事不如这样办,先在一地试行,若是可以,再在扩大范围推广,若这时证明有效,而且没有问题,再在全国推广。这样一来,虽不敢说万无一失,但终究是要稳妥许多。”

    李鸿章点点头,觉得周馥的建议不错。

    “务山,你觉得该由何人主持新军的训练工作?”

    新军的人选也是李鸿章头疼的问题,他手下能征惯战的人不少,不过大部分都是野路子出身,要说了解西洋陆地战法,也不能说没有,不过多半都身兼要职,而且水平有限。想要达到东北保险队里,吴晓,王晓小,项龙,郑海涛,严复,赵子光这样能够坐镇一方的上将,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参谋体系,军队体系,北洋还真没这号人。

    周馥摇摇头,显然也没有合适的人选。

    “大人,人选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建立的是新军示范营,在这一点上,下官同意务山的安排!不过这位营官必须符合两个条件,首先一定要是我们自己人,其次在朝中关系不能太复杂!”说话的是薛福成,字叔耕,此人乃是李鸿章的二号谋士,论地位仅次于周馥。不过之前一直在外地做官,算是李鸿章的得力外援之一。因为在中法战争中有功,所以从浙江绍台道升任了浙江布政使,也算一方封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