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清末当悍匪-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泽林看了看萨哈达和赫布,无奈地摇了摇头,之后伸手从自己怀中拿出了一本书,扔在了桌子上。“你们也看看吧。”

    萨哈达和赫布都是巴什县本地大家族的族长,学问不敢说多高,但都精通满语和汉语,所以这书名他们也都认得——《万国图录——大清》。上面没有作者之名,不过看意思这书像是一套书中的一本。

    “这是我从大商内部得来的书,不过对方只给了我这一本,本来我也没在意,结果看完之后,才发现这作者眼界之高,料事之准,远非我辈所及。不!应该是当今大清也无一人能出其右。”

    这评价也太高了。

    “泽林,此书作者是……?”

    “对方虽然没有言明,但是我听说此人就是大商中那位地位最高董事长,至于他的名姓,我并不清楚。”

    被泽林这么一说,萨哈达和赫布都来了兴趣,反正有的是时间,这书也不算厚,二人一起读了起来。泽林也不说话,自顾自地喝闷酒。

    大约一个时辰之后,萨哈达和赫布看完了最后一页,二人皆是脸色铁青,相顾无语。

    好半天赫布才道:“这上面说的虽然有几分道理……但是那些断言都是真的?真的都发生了?”

    泽林哭丧个脸,点点头,“得到这书是在一年多前……初读之后,我也是呲之以鼻,以为对方不过是胡言乱语。”

    “结果呢?”萨哈达惊讶地问道。

    “京城里发生的事情都被他料中了……连朝廷停止在江南造船厂造船的事情,他都写出来了。”泽林很痛苦,一段注定悲剧的历史已经展现在他眼前,而他也将成为其中的亲历者。而赫布和萨哈达更可怜,被泽林一起拉进来,成了垫背的。

    王一正在与吴晓谈论事情。

    “不愿加入我们的多是一些旗人家族,现在多半也都老实了。”吴晓此时对着王一道。

    “也不会都老实吧?”

    “当然,部分人开始向盛京方面求援,也有往京城去的。”

    王一一笑道:“那就让他们去,把我们周围几个大城和军营都盯住了,特别是盛京将军旗下从直隶,吉林,黑龙江调过来的马队和枪队。”

    “队长放心,有专人在负责。虽然那边不通电话,但是有了无线电,联系还是很方便的。只要有风吹草动,不需片刻消息就能传递回来。”

    “虽然盛京派兵的可能性不大,不过也要做好心理准备。”

    “是,队长!”

    “还有,让教导员们加强对保险队员们的思想教育,枪杆子的思想一定统一。另外把宪兵队派下去,对于违法乱纪的保险队员一定严惩不贷!” 

第四十六章 蓝色梦想() 
“克里木战争本身并没有什么称道的地方,但它却是现代战争与传统*战争的分水岭。从这次战争之后,世界进入了现代科技战争时代。就在围攻塞瓦斯伯托尔的战斗中,蒸汽动力战舰第一次展出了勃勃生机。而这个时候,螺旋桨也已经开始在军舰上使用。对于螺旋桨的发明,我们经常会习惯的问,这东西到底是由哪一国的谁来发明的呢?历史课也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如果诸位研究过各国船舶在那个时代的发展,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就在同一时期,世界多国都在研发自己的螺旋桨,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各国都在宣称自己才螺旋桨的最先发明国。……这其中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大家都会在同一时间去研究一东西呢?……因为通讯的变革,因为开放,同时也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世界上的主要技术进步都会呈现出多国努力的多元状态,你有了发明,也许第二天其他国家同类的发明就已经出现了。一个国家很难再像从前那样,因为全球范围内的消息闭塞,而掌控一项技术好几百年。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说一个国家是先进,还是落后,它的节点在哪里?答案就是一个,就是看这个国家能否成为多元时代的一元,能否跟得上其他国家进步的脚步。就像动物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随着多元科技时代的发展,总会有一些国家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脚步,而同时又有几个国家从多元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根本上说,这就是大国崛起之路。”王一此时对教室中的学生一笑,道:“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班长王渤海站起身,高声道:“起立。”

    全员站立,道:“老师再见!”

    “同学们再见!”

    这时一帮学生就冲上讲台,把王一围了起来,问这问那。

    王一现在是在大商的海事学堂中上课,其实也没什么具体题目,从某种角度上更像是他在大商附属小学每周末做的演讲一样,与其说是在传授知识,还不如说是在给学生灌输一种理念,进而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现在课堂上坐着的不仅仅是海事学堂的学生,还有校长英国人吉米*凯兰,以及大商造船厂的总经理张敬孝。吉米*凯兰在王一上课的时候,会带上一名翻译,有不解的就会在课堂上直接提问出来,完全没有大清那种过了分的尊师重道。王一倒是挺习惯这种互相讨论的感觉,虽然对老外他还不至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也算彼此帮助的良师益友。

    吉米*凯兰,四十多岁,英国人,曾经是位船长,后来*经过旗昌洋行的查理*法玛介绍,才跑到了营口。当然这期间的考虑,银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过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吉米*凯兰不但航海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而且对舰船设计制造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他都是大商海事学堂校长的不二之选。

    除了作为海事学堂的校长外,吉米*凯兰还在其他方面给予王一极大的帮助。例如从英国购买2000吨的水压机,例如轧钢机,冷轧机,卷铁皮机等等。说不夸张的,没有吉米*凯兰,王一的大商钢铁公司至少要晚开张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不过说起来,吉米*凯兰对王一的吃惊更大一些。

    首先他对王一的背景感到好奇,不过在初步了解之后,就完全是震惊了。作为一名这个时代的英国人,而且还是一名海军军官,吉米*凯兰的骄傲无处不在。但是当他见到大商的工业实验室,见到工业实验室里出现的各种发明创造,诸如电话,电灯等等,他甚至怀疑上帝是不是搞错了,把自己错装进一个黄种人的躯壳里。

    当然,这个时候的吉米*凯兰还保持着自己的骄傲,作为海军强国船长的骄傲,可是当他看到王一所编写的《海权论》,听取了王一对于各种新技术对未来海事战争影响的预测,他终于把这个孩子,当成了与自己同一个层面上的人。而他对于自己国家教育的专注,甚至让吉米*凯兰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尊敬。

    王是上帝赐给大清唯一的机会。吉米*凯兰总是如是想。

    当然了,《海权论》并不是王一写的,美国的那位马汉先生也没写过这本书。海权论只是一种理论,它由马汉提出,作为支撑美国海军战略的依据。他的相关理论都散布在他的各本著作中,旁人将他们编辑整理在一起,才有了所谓的《海权论》。

    相比于吉米*凯兰,张敬孝每天要忙得多,事实上他已经很久没见到自己的父亲了。而他每周的休息,就是来海事学堂听王一讲的这一堂课,总共也只有半天的时间。但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听完王一讲课,他都觉得自己仿佛焕然一新,精力充沛。

    “先生掌控着偌大的集团,每日尚能将课程准备的如此精彩,引人入胜。而我只负责一家船厂,却已经是焦头烂额。”张敬孝对着王一感叹道。

    王一心说,自己就一甩手掌柜的。

    不过要说王一每天都在瞎胡混,那也有点丧良心。他每日五点半起床,之后便开始从平板电脑上抄写书籍。等吃过了早饭,王一就会去给医学院那一百多口子上课,从早上八点一直到十二点。中午的时候,王一会一边吃午饭,一边处理大商的具体事务。下午的时间,王一或者去武校基地上课,或者去工业实验室进行指导研究,有时也会去各地进行调查探访。晚上的时候,王一会陪沈雅芝和童千佳吃饭,一起说会儿话,王一自己忙,两个丫头也忙,她们都有各自的学业,所以每天见面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入夜之后,王一就会继续从平板电脑上抄书,然后在晚上十点的时候,睡觉。

    吉米*凯兰和张敬孝,这时来到王一的身边,笑道:“董事长,今天的课很有意思,让人听了以后受益匪浅。”

    “凯兰先生您客气,在下愧不敢当。哦,对了,听说之前您要求的帆船训练舰也已经完成修建到达了,不知我能不能去见识一下。”

    吉米*凯兰大笑道:“当然可以!”

    对于大帆船的实物,王一还真没亲眼见过,所以很想去见识一下。在穿越前,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非常因为喜欢漫画海贼王,也因此对海洋也充满着想象和憧憬。只是随着年岁的增大,海洋也逐渐失去了神秘的色彩,于是他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头上的星空,经常会一个人驾车,带着昂贵的天文望远镜去观星。

    虽然海事学堂与大商造船厂名义上都归张敬孝管理,不过两家其实并不在一个地方,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码头和场地。

    今天的天气称不上晴朗,多云,但也并不阴沉。海边的空气非常湿润,比内陆凉快一些,带着一股淡淡的咸味。海事学堂的码头边停靠着一艘巨大的帆船,这就是王一花巨资从英国订购回来的三桅风帆加蒸汽动力混合航海训练舰,总排水量为680吨,可搭载三十名学员,目前还没有起名字。

    “这就是我们的风帆训练舰,他的姐妹舰还在建造中,董事长是不是该给她起个名字?”吉米*凯兰这话多少有些拍马屁的嫌疑。

    王一却很受用,与他同来的沈雅芝和童千佳早已经跑去船边观看,不时感叹几声,似乎还想要登船看看。

    “既然是我们海事学堂第一艘船,那就叫蓝色梦想吧!”

    张敬孝重复了几遍,点头道:“好名字。”

    吉米*凯兰也跟着拍马屁。

    在海事学堂中,王一转了一圈之后,在张敬孝的陪同下,与校长吉米*凯兰告辞。

    “走,去船厂转转。”王一对着张敬孝笑道。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大商造船厂已经初具规模,现在仅有的两座船坞都已经开工,除了几十名外国技师之外,还有很多人都是王一从马尾造船所和江南造船所招募来的。

    开工的两座船坞中,一座船坞正在建造给旗昌洋行的杂货商船,这是大商造船厂所接到的第一笔造船订单。而另一座船坞则保密得十分严格,周围建有高木栏,有保险队员持枪护卫,没有王一的允许,连张敬孝都无法带人进入参观。这里面在建的是一艘全钢验证战舰,总排水量为860吨。去年在江南造船所曾制造完成了一艘全铁舰——金瓯号,排水量196吨。王一对大商造船所这艘新船的研制,并没有太大的心理期待,毕竟是白手起家,困难重重,虽然有大商钢铁厂的全力配合,但想要完成这样的技术跨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王一觉得,这船能在1879年之前研制出来,他就已经很满足。不过如果研制不顺,晚上一两年,也没太大的问题。

    不过张敬孝却没这样的想法,每天都会抽时间去验证舰这边走一走,每一次技术上的突破都让他欣喜若狂,热血沸腾,而且第一时间都会给王一打电话。

    王一有时觉得,与张敬孝相比,自己似乎更像一个老头,少了一份创业的激情。 

第四十七章 西南战争后的畅想() 
说实话,若单从防御角度来说,以王一手中的资料,造飞机远比造军舰简单得多。不过没有军舰显然对于中国的海洋利益维护非常不利,而指望北洋,指望李鸿章,指望清廷,王一的脑袋没被驴踢,所以打从回来起,就没做过这方面的痴心妄想。

    当然,王一不放弃战舰的研制,同样也不会放弃飞机的研制。而工业实验室中,仅材料和机械两系,就有将近三十人在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而其中的重点就是活塞式航空发动机。这都是工业实验室中的绝密研究项目,所有研究员无论是外国,还清国的,都只有到了项目解密之后,才可以离开大商,离开工业实验室。不过没个十五六年,这事也就别想了。

    今天是1877年9月25日,王一站在自己办公室的巨大世界地图前,目光停留在了日本的鹿儿岛。

    “先生在看什么?”千佳挽住了王一的胳膊,轻声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