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蜀汉的复兴-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哎,朱提和成都的鸽站还是不稳定么?”

    “是的,十羽信鸽传递消息,一般只有两三羽才能抵达。有时甚至一羽都没有。乌蒙家的人猜测,可能是横断山区附近,猛禽太多,导致信鸽飞越过来要冒极大的风险。所以,还是人力传递可靠一些。”

    “好吧。”对于朱提王的日常,简单就不是特别上心了。毕竟,从当年在成都不敢出阵,从而被全国军民鄙视的那一刻起,刘璿的政治生命可以说就已经终结了。

    接下来简单又非常认真的审阅了皇室诸人的综合报告,这一番工作下来已经是日上三竿,接近午时了。

    抬手,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简单道:“你那边还有没有特别要报告的?”

    “回禀长史,今日是没有的。”

    “嗯,那就这样吧。先吃饭,然后本官要午休一会儿。下午未时的时候,叫令绪过来见我。”

    “诺!下官告退!”

    所谓令绪,乃是裴越的表字。而裴越,则是蜀汉前任光禄勋裴隽的长子。

    裴隽和现在晋帝国的尚书令裴秀一样,出自闻喜裴氏。两人的关系是:裴隽的哥哥叫裴潜,裴潜的儿子叫裴秀。晋国的裴秀管蜀汉的裴隽叫叔父,叫裴越为堂弟。

    话说这裴隽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因为其姐夫被任命为益州长史,就欢欢喜喜的跟着姐夫姐姐去益州玩。结果去了那里后遇上刘焉故意派出张鲁堵塞益州和关中的交通,这就回不去了。不得已留了下来。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蜀汉内部也有闻喜裴氏的存在。

    (蜀汉内部还有河内司马氏的存在呢。早年因为刘焉的关系,东州派的第一代其实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华。)

    裴隽去世得早。其长子裴越先是担任蜀汉羽林军团的督军。后来关彝开府,整个东州派最先向复兴社靠拢,裴越就此进入大司马府,做了马过麾下专管农业的典农校尉。

    “属下拜见简长史,不知长史相招,有何差事派下?”

    “呵呵呵,令绪来了啊,坐,请坐。”简无双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些超级世家培养出来的孩子了,这讲究礼仪简直到了变态的地步,让一直都放荡不羁惯了的他很不适应。

    但是,工作要紧嘛。所以简无双还是难得的双腿并拢,端正的把屁股放到自己的双脚后跟上:“这次请令绪过来,就是想问一问,今年的春耕差不多结束了吧?”

    “长史容禀,目前我大汉除了陇西四郡和凉州两郡外,原有的二十二郡中,武都、阴平、汶山三郡是以种植冬小麦为主,所以不存在春耕的问题。剩下十九郡,大规模的春耕已经全部结束。各地秧苗的培育已经开始。到了下月中下旬,就要开始插秧了。”

    “善,今年预计南方十九郡的稻田面积能有多少?”

    “呃下官查阅一下哦,南方十九郡,预计种植水稻的田地,今年是一千九百万亩,比去年增长了四百万亩。”

    “增长这么多?是因为占田令么?”

    “此乃其一,还有就是大司马在前年年底从东吴搬了五万人过来。其中有四万人进入国家民册,光是这四万人,新开垦的田地就不下一百万亩。”

    “很好!如此算来,今年的七月间我们至少能有两千万石粮食税收,扣除各种俸禄后,再怎么也有八百万石粮食入库。”

    “是的,只要今年不发生什么大的灾害,理论上应当是如此。”

    “呵呵呵,我益州到底是天府之国,遍及全国的农业灾害在我益州可没那么多。嗯,今年刚刚开始铺开的土豆种植,有多少亩?”

    “呃长史恕罪。因为此物是刚刚向全国推广,所以不少农户心存疑虑。典农衙门虽然在司闻曹的配合下组织了多轮的实地劝说,但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这东西的种植居然和水稻育秧时间冲突,所以各地农户的精力也很有限今年三、四月间,一共种植了三百万亩的土豆。”

    “呵呵呵,这个东西在我益州稍微靠南的地方,那可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啊。也就是今年兄长的命令下得晚了一点,不然南中那边去年十月开种的话,现在都收获一季了无妨,今年春天种下去,夏天收获的时候差不多水稻也该收了,到时候那些百姓就知道,大司马拿出来的这个东西,到底是如何的惊艳!”

    “呵呵呵,下官也对此很是期待呢。这东西产量如何下官不知道,但下官知道的是,这东西不挑地,什么山区、沙地都能种。如果真如长史所言产量极高的话。最多明年,我大汉的耕地面积可以翻倍!”

    “你会看到的。我家兄长说,大汉的耕地面积,即便只是现有的二十二郡,只要人力足够,就算开出一亿亩的耕地也不用奇怪。”

    看了看嘴巴大得可以塞下鸡蛋的裴越,简单笑了笑,另外起了一个话题:“此次我国北伐,抽调了大约十万民夫,各地的春耕没有什么劳力不足的问题吧?”

    “还好,大司马和大将军都是体恤百姓的人,到了今年的二月间,就放回了大量的随军民夫返乡。所以只是有的地方春耕的时间晚了一点,其他的倒是无碍。”

    “那就好啊。嗯,对了,孔硕(王颀)那边你去看了没有?”

    “下官本来计划今年二月那边开始培育秧苗的时候就过去,但王从事说现在都是秧苗,看不出什么东西来,叫下官今年七月收获前赶到就可以了。”

    “嘿嘿嘿,这个王孔硕,还真是小孩子脾气。这宝贝还要藏起来么?哎,说起来,这土豆到底还是有很多不足的,本官以前曾经试着连续一个月把土豆当主粮,结果各种不舒服。所以这东西也就是能果腹用。真要我大汉人人都吃好饭,还要看孔硕那边的成绩啊!”

第二六二章 异样的春耕(二)() 
说起来,从西元265年的十月关彝把王颀忽悠在南中扎根开始,截止到今日,王颀已经在南中以及南中之南晃悠了两年多的时间了。

    对于汉族这个早年侵略性极强,战斗力极其彪悍的凶残民族来说,哪里的土地适宜耕种,一般都是会收进来的。从黄河到长江,从长江到珠江,只要适合农耕,管你那块土地上有什么原住民,要么赶走,要么同化,之后大中华就开始在那里种地,从此之后,这里就是华夏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

    在东亚大陆,中南半岛对于汉民族来说真的是个例外。

    这里土地肥沃,河流众多,气候温暖湿润,一年至少可以种两季水稻,有的地方甚至可以种三季。但汉民族最多把手伸到中南半岛的北端,之后再往南走就是千难万难。

    究其原因,一是路程远,二是环境差,三就是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主体民族京族是个战斗力也很彪悍的民族。至少在现代越南的史书上,抗击“北虏”并且大胜的记载比比皆是

    (中南半岛早期的历史缺乏可靠记述,比如柬埔寨这地方以前的文化人都是用一种树叶做文字载体,完全无法长时间保存。所以京族到底何时成为中南半岛优势民族还不好讲。)

    两年半前,王颀被关彝那句青史留名忽悠得热血沸腾。关彝回转成都后不久他就组织了一支队伍顺着澜沧江南下。结果因为不熟悉水文地理,在汹涌的澜沧江里差点喂了鱼虾。随行一百余人的队伍,失踪,淹死了七十余人。

    第二年,认真做了准备的王颀再次组织了一支三百余人的队伍南下。这一次倒是到了澜沧江的下游,来到了水域面积无边无际的洞里萨湖附近。结果被这里的蚊虫叮咬后,三百余人集体打摆子(疟疾),大量的探险队员病死,而王颀本人也差点死在了那里。

    这一次无功而返后,王颀痛定思痛,重新放下身段,向周边的南中土著学习各种在密林中生活的经验。关彝在成都也经常写信给予指导。到了西元267年,随着马义那边的玉石挖掘终于取得丰硕成果,越来越多的南中人前来投奔的时候。王颀在马义的帮助下,再一次组织起五百余人的探险队南下。

    这一次南下非常顺利,一行人很快来到洞里萨湖。然后王颀终于发现:这洞里萨湖不过是湄公河暴涨的时候一个倒灌形成的天然的蓄洪场所。真正的湄公河其实是在另一个方向。然后他们又调转方向,继续朝着湄公河下游前进。最终在接近湄公河出海口的地方,看到了一大片稻田。

    所谓占城稻,乃是占城地区(中南半岛南部)的人民,经历了上千年的选种育种才人工培育出来的优质稻种。所以在王颀这个时代,占城稻啥的是没有的。但是关彝和王颀需要的并不是已经培育成熟的占城稻,而是需要这里的,具备着和蜀汉内地的稻种有着明显差异的稻种。

    蜀汉的稻种,口感好,产量低,不耐寒又不耐旱,精贵得很。而在关彝看来,在大家都吃不饱饭的时候伺候这样的稻种那纯属矫情。所以他的目标就是:口感无所谓,产量高就好,要是还耐旱就更好——至于耐寒,这个就不奢望了。那是以后在北海道去找到新的抗寒稻种后才能实现的事情。

    而中南半岛的原始稻种,很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所以这一次,王颀成功了。

    时间来到西元268年的2月,回到永昌郡不韦县的王颀开始用新的稻种培育秧苗。到了这一年的三月,秧苗已经全部长成,他就开始试着插秧了。

    “土地都丈量好了吧?”

    “回王从事的话,都再三测量过了。全部都是难得的平整土地,一共是四亩。土质也全都是一样的。”

    “善,那就开始吧。”王颀说完这句话,就开始脱外套、挽裤脚。

    听到消息赶来看热闹的马义这下子坐不住了:“孔硕兄,您真的要下田插秧?”

    “理当如此嘛,我等既然已经是复兴社的股东,当然要学习孙定烈,只要是自己分管的这一块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躬行前些日子不也是亲自下矿井挖矿么?”

    “这不一样的,马义毕竟不到三十岁嘛。”

    “呵呵,躬行是欺负我老?要不这样,咱们都下田去,看看谁插得好?”

    “呃,好吧。左右,快来帮我卸甲。”

    现在永昌郡官职最大的两位都做出下田插秧的架势了,剩下的什么永昌太守、不韦县长啥的该怎么做,还要教吗?

    一群官员嘻嘻哈哈的提起裤脚下了田,不少人刚一下田干脆就栽倒在田里起不来了,看得王颀一阵火大:“去去去,都滚上田垄去。不要来给本官添乱。”

    然后他转过头,看到在水田里站的稳稳的马义,总算是眉头舒展了一些:“躬行,开始吧。”

    “善!”

    然后两个人就真的像一个老农一般在水田里开始插秧了。

    “孔硕兄,这四亩地你是如何安排的?”

    “嗯,两亩新稻种,一亩成都平原的籼稻,一亩南中的糯稻。成都稻和南中稻我都是精挑细选的产量最高的稻种。成都稻这边,巅峰产值是一季每亩六石,南中稻是四石半。”

    “兄长去交趾那边找到稻种的时候是七月份吧?有没有就地计算一下新稻种的亩产?”

    “嘿!怎么可能。那个地方的土著凶残得紧,看到我们拨弄他们的稻田,个个拿着木耙、镰刀啥的就杀过来了。我们这边言语又不通,根本无法解释。所以抢割了大约两三分地的水稻就上船撤了。不过后来在船上我们估算了一下,新稻种一分地的产量大约是七升到八升的样子。”

    “嘶,这么说,亩产八石?”

    “难说。我看那些交趾的土著根本不懂什么叫精耕细作。这新稻在我的手上,我想冲击下亩产十石。”

    “兄长大志向啊!小弟佩服!若是真能普遍实现亩产十石,那我大汉必将彻底摆脱缺粮之苦。”

    “哎,但愿如此吧。说起来,贤弟你那边也不错啊。前些日子你送给我家夫人的翡翠套装我看到了,端的是晶莹剔透,让人极为迷恋。这可是将来我大汉新的财源啊。话说,你怎么还一直在存货?”

    “没办法啊,大司马的意思是,翡翠玉也好,各种宝石也罢,都要在本次北伐彻底结束后才能公诸于世。不过小弟也能理解哪,雍凉那一块地面,不比我们益州简单多少,不,应该是更复杂。”

    “嗯,为兄早年在陇西做太守,确实深有同感。世家、异族都是很难处理的。再加上这些年雍凉总是旱灾并着蝗灾,都没有哪个年份算得上是丰年。”

    “所以兄长在这里所做的一切才是意义重大啊!这些年来我算是看明白了,这大汉要复兴,关键就两项,一,人口。二,粮食。至于其他的,不过是为了迅速增加这两项的数量所做的种种辅助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