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蜀汉的复兴-第3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皇,檀奴(关复)才十三岁,居然要上战场了。”

    “哦,我当何事呢。他是大司马的儿子,理所当然要在这个时候上战场嘛。”

    “可是,他才十三岁啊!而且这家伙就是个废物,四年多了,对上北宫三郎一次都没赢过。这样的小身板去了战场,能够起什么作用?”

    “哈哈哈哈~~婉儿啊,北宫三郎那是天赋异禀,打不过很正常的。檀奴这两年在五丈原学院里,体术已经从倒数第一升到中下段了。考虑到他的同学普遍比他大很多,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很不容易了。”

    “哼,还是大多数人都打不过嘛。哎呀,父皇啊,你是皇帝啊,下一道圣旨,让檀奴不要去并州,让他在长安陪我玩儿嘛。”

    “岂有此理,晋国冥顽不灵,在并州和冀州负隅顽抗。国家不得已二次征兵,已经明文规定五丈原学院四年级学生全部参军。檀奴是这一级的学生,那就不能有任何例外。若是事事都有例外,那还有什么规矩可言?”

    看着自己的女儿直接把头扭到一边不理自己,刘谌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好转过身来对着惊魂已定的张大妈道:“张大婶,你儿子又从军去了,你就这么舍得?”

    “嗨!陛下啊,我家那老三去年在潼关被石头砸晕了,回家修养了几个月。现在都跟好人一样了,如何不能再从军?别的不说,我们这一亭,附近的几个亭子里,除了家里是独子的,但凡好脚好手的男子全都去从军了。他一个二十来岁的好人,待在亭子里,就不怕别人戳脊梁骨?他不要脸我还要脸呢!”

    姓张的村妇说得轻松,但是刘谌却是知道:张家老三当时被潼关城墙上的石块砸得昏迷不醒好几天,醒来之后也经常头疼。回来修养的时间还不太长,在赶上季汉二次征兵后,就又报名了:这样经历过生死的老兵当然是各级征兵官最喜欢的,他非常顺利的再次入选了。

    “陛下诶,亭里每一旬都有城里的先生来宣讲。草民们也知道现在朝廷很困难,但是只要熬过去了,什么就都好了!”

    “哎,确实如此,只是,朕也不知道需要熬多久啊?”

    “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陛下,城里的先生说得很清楚,只有我们大汉的百姓才有自己的田地,只有我们大汉的百姓在受灾之后朝廷才会各种方法赈济,只有我们大汉的百姓,参军之后家属才有各种优待。老妇人活了五十多岁了,以前这里叫魏,后来叫晋,但都没有在大汉活得舒服!以前不要说陛下来帮我们割麦了,除了收税的时候,平时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就连一个小吏都看不到!所以,就凭这一点,我们就要支持陛下打到底!”

第四六零章 君臣一心否(一)() 
?    回到皇宫,负责政务的简单、糜照等人早已等候多时。

    这一年来,简无双等复兴社留守人员,对自己的兄长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们很清楚,今上乃是英主,性格不是很温和。当年乃是迫于形势立了他做太子。在刘禅禅位以后,这位上台,双方能否有效的合作,说实在的,大家心里都没底。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新皇上位后比刘禅好打交道多了:平时一般不管事,你需要他出面镇场子的时候他一定不会推辞。非但如此,对于朝廷内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和复兴社始终走不到一块的人,这位皇帝还主动的进行劝解或者镇压。

    自家老大可能和能够召唤流星雨的大魔导师刘秀一样,都是位面之子吧?这种性格的皇帝都能弄得服服帖帖。

    其实,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了解到几千年后的历史发展进程后,其所作所为,应该也和现在的刘谌差不多吧?

    “臣等拜见陛下。”

    “众卿免礼。嗯,现在全国的秋收陆续开始了。你们那边有什么需要朕去做的没有?”

    “臣等不敢,陛下主动到田间割麦,已经足以垂范全国。目前,雍凉二州各郡县官员,均已约定,农忙的这十几天,除必要的留守人员之外,其余人等全部下乡割麦。”

    “善!农民辛苦一整年,最要紧的就是春耕和秋收的这两段时间。今年的小麦收割期如此,一两个月之后,益州那边的稻谷收割,也是如此。”

    “臣等领旨。”

    “大司农,现在府库内还有多少存粮啊?”

    “回禀陛下,去年五月各军出兵以前,长安、成都、汉中三大库房内存粮三千三百万石。经过一年的消耗,在上个月,已经降到了一千九百八十万石。”

    “什么?”刘谌只是不管事,但不代表他什么都不懂:作为穿越者表明身份后的福利,他是现在除了关彝之外,唯一能够进入大司马府那栋独栋小楼里的人。在那栋楼里,是穿越者穿越近二十年来,陆陆续续的写下的回忆录——其主要内容就是后世的发展轨迹、政治经济学、科技树等。

    所以,这位皇帝现在的学问和见识猛涨。他当然知道库存粮食低于两千万,若是这时候来个旱灾蝗灾的话,朝廷就难以为继。

    “陛下,这也是没有办法。大司马在本次东征前,一次性征兵十七万。这十七万新兵的安家费就高达十七亿,此外还有随军的民夫,征调的异族人员、牲畜等,都要发钱。朝廷一下子放入市场的钱超过了二十五亿……虽说发的都是钱,但是这些新兵的家人拿到钱后主要还是用来买粮食。为了保证粮价稳定,我们不得不敞开供应粮食。所以,大军还未开动,库存就已经减少了四百多万石。

    战事起后,潼关这边还好。每月耗粮不过五万石左右。并州方向,在大司马的主力方向,我军粮道通过吕梁山维持后,每月耗粮高达三十五万石。至于大将军的幽州战线,虽然兵力只有大司马主力的三分之一,但由于路途遥远,加上马匹众多,因此这每月耗粮也在二十万石左右……如此算下来,一年时间,我国光是供应三支出征兵团,也每月需要消耗存粮六十万石。加上有些粮食在运输途中被敌军焚毁……一年下来,这三支兵团至少消耗了七百五十万石粮食。然后再加上这一年留守兵团七万余人的消耗、朝廷官员的俸禄等。能够在今年秋收开始前,还能有一千九百多万石的库存量,臣等只是觉得侥幸。”

    侥幸什么?当然是今年是个好年景,非但不用赈灾,反而还可以收税了。

    “哎,朕明白了。大司农辛苦了。”

    “不敢,臣等开始的计算过于乐观。对粮道维持需要的耗费计算不准确。以为光是凭借库存就能支应三年以上。这是臣等犯了大错!”

    “哎,事事难以预料啊,当初庙算的时候,我们可都没有想到要去翻越吕梁山维持粮道啊。不过现在好了,西河粮道已经彻底打通。嗯,大司农,大司马那一路每月粮耗已经下来了吧?”

    “圣明无过陛下,现在西河粮道彻底打通,并州一线每月粮耗已经降到了二十五万石以下,加之今年的秋收应该很是不错。臣等有信心在今年十月以后,重新把库存恢复到两千五百万石以上。”

    “甚善!”对糜照的计算表示了肯定后,刘谌转身看向简单:“长史主持征兵,应该还很顺利吧?”

    “非常顺利。四月大司马的征兵令发来,虽然碰上雍凉秋收逐渐开始,但国内百姓还是踊跃从军。到现在,五万新人已经征召完毕。”

    在这里,简单在国内征召的,大多数是新征随军民夫。而关彝需要的兵额,更多的是从以前的随军民夫里征召。毕竟,这些人跟着军队高强度的工作了一年,无论胆色还是纪律性,都比刚刚从农田里找来的新人要强得多。

    “长史这个以新换旧的方略很好,就这么办吧。大司马有没有说,这新征的五万人,他要加强到哪里?”

    “大司马说,现在冀州、并州的战事都已经陷入僵局。接下来的局面,就是汉晋两国国力的比拼。谁先撑不住谁就会主动进攻,然后就会露出破绽。那个时候,才是决战之时。所以,大司马的意思是,这五万人,还是先集中训练比较好。呃,至于集训的地点,为了节约成本,臣等准备把他们安置在华阴。”

    “嗯,可。说到华阴,前将军那边还好吧?是否需要补强?”

    “陛下放心,华阴那个地方,已经被前将军修筑得滴水不漏。前将军前几日还来信说,只要陛下有信心,他还可以把守军削减到五千人。仍然足够保证华阴万无一失。”

    “呵呵呵,朕可不是司马安世那个鼠辈,潼关城墙上掉了几块夯土就吓得把十万中军放在洛阳一点都不敢动……。不过华阴毕竟是长安的唯一屏障,所以,兵力不用补强,也不要再减少了。”

    “臣等遵命。”

    “那么东吴呢?”

    说到这里的时候,简单和糜照都不屑的笑了起来:“陛下,吴狗那边完全不用担心。根据躬行前些时日的奏报,三万会稽军已经进入建宁郡,在躬行给他们找的一块山间小盆地驻扎了下来。盆地的四周高地全都是孟家、李家的私兵。会稽人对此也是毫无异议。至于陆幼节率领的十二万吴军主力,呃,据闻,他们前些时日已经从舞阳县北上。臣等估计,要么永安,要么涪陵。”

    “嗯,永安被孙定烈经营得铁桶一般,倒是不需要朕太过担心。涪陵郡如何?”

    “陛下,臣等昔年在涪陵郡深耕七年,对那里再是了解不过。那个地方,一万以上的军队进入后,粮道是无法长期支撑的。十二万大军敢全部进入,不需要我军伏击,只需大踏步后退就能拖死对方。若是陆幼节真的这么犯傻,臣等才是觉得庆幸之至!”

    “善,诸位,现在局势已经明了。鉴于晋国还有相当力量,我大汉无法将其迅速击溃。现在,战事陷入僵局,比拼的就是两国的国力。昔年,秦赵决战,双方数十万大军在长平对峙三年。两国都是咬牙坚持,史载两国运送粮食的延绵道路上,尽是孩童和女子……最终,先撑不下去的赵国被迫换将求战,结果基业损毁,只能坐等灭亡。今日,汉晋对峙之势,与昔年秦赵之战何其相似?朕已有觉悟,便是皇室都要节衣缩食,便是要朕砸锅卖铁,我们也一定要坚持下去。朕深信,最先倒下去的,一定是晋国!”

    “陛下圣明!臣等必以此为念,支撑前方将士的衣食。为我大汉一统天下,倾尽全力!”

第四六一章 君臣一心否(二)() 
?    西元273年六月,当关彝的长子关复跟着第一批援军来到介休的时候,他看到的景象着实与他的想象差距太大,颇让他有些瞠目结舌。

    整个介休城,已经完全变了样子。以前低矮破旧的城墙,已经被全新的竹筋水泥墙所取代。城墙上的到处凸起,也表明这是一座新的棱堡。

    当然,关大司马以前在郿县的时候,不到两个月就浇筑出了安国城那样的要塞。所以,三个月,把介休变成新的要塞,这个,还在关复的预想之内。

    但是让他不能理解的是,现在,全军上下,似乎过于松弛,根本就没有一点战备的紧张感。

    到底是双方近二十万大军在这里对峙。所以这里的百姓早就跑光了。然后关复就看到,在介休的北侧城墙外面,多出了无数个绿色的平整场地。

    这些场地整齐划一,长约莫五十仗,宽二十多仗。在场地内,有很多白色的线条,场地边上,却是有着两个带网的门。

    在这里的每一块场地上,都有二十个人分穿两种颜色不同的衣服为了一个球在拼命争抢。而两个门附近,也各有一个人站在那里,紧张的注视着球场内的一举一动……

    待得进入城内后,年仅十三岁的关复更是瞪大了眼睛:由于居民的全部出逃,什么秦楼楚馆是没有的——这么小一个县城,就算有也没法保障全军的生理需要。非但这些没有,便是酒店客栈什么的也没有。

    取而代之的,是无数大写的棋牌室……

    “孩儿拜见父亲(义父),一年不见,父亲身体康健,儿不胜欣喜。”

    “哦,檀奴来哪。过来,让为父看一看,嗯,很好,又长高了一点。嗯,三郎,你这个年龄怎么不竖着长呢?又壮实了不少啊。家里的人都还好?你们的弟弟妹妹怎么样?”

    “曾祖母、祖母、姨奶奶、两位母亲,姨娘身体都很康健。辉弟马上就要从长安蒙学毕业了。听他的意思,是想先去龙首原学院,然后再到五丈原学院。二母生的弟弟有八个月大了,皇甫姨娘生的妹妹也有七个月大了。士安先生(皇甫谧)每旬都来探视,一切都很好。”

    “善,坐吧。说一说,你们想去哪里就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