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红之日-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住民及非原住民共同合作经营的企业。但是正当他积极筹备策划时,不幸于1950年1月21日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终年才45岁。黄忠孝的去世,是黄氏家族和建源公司的又一重大损失。在这以后,由于国际及东南亚形势的不断变化,加上过去几十年来一直辅佐黄氏家族的许多专业经理人员先后退休病故等原因,建源公司的经营已大不如前。1961年7月,创建并经营了98年、盛极一时的建源公司即在印尼销声匿迹了。在其他各地的建源公司则改组为“建源私人有限公司”,分别由黄氏家族各兄弟及其子女独立经营。

    盖棺定论话得失

    黄仲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属东印度甚至全世界最大也是最着名的华侨企业家,他对当地社会及华侨经济贸易的发展都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爱国华侨,可惜过去的史书对他这方面的评价是不足的。

    黄仲涵幼年即受到父亲对他进行的热爱祖国文化及家乡的教育。黄志信曾亲自带他回福建同安家乡探亲,了解祖国家乡的风貌。他在三宝垅受过福建私塾的教育,经常喜爱阅读三国演义等书,敬崇孔夫子的礼教学说。黄仲涵是印尼华侨中第一个带头剪掉辫子的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革命党人向海外华侨捐募,黄仲涵曾经“轩辕后人”的名义,捐出五万盾。1915年,蔡锷将军在云南发起讨袁的护法之役,他汇寄了2万5千盾,以响应这次伟大的革命活动。1916年,当荷印最早的一间华侨中学三宝垅“华英中学”创办时,他是该校创办人和主要资助者。他曾捐助10万元叻币建筑新加坡华侨中学大礼堂一座,后被命名为“黄仲涵纪念堂”,他曾捐建新加坡闽侨创办的道南学校三层大厦。此外,武吉知马华侨中学校园80英亩土地也是他捐献的,等等。

    1924年,他和另一着名侨商黄奕住曾相商筹划返国投资,在祖国兴办工业,可惜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而未果。过去有些材料说黄仲涵加入过荷兰籍、英国籍甚至日本籍等。事实真相如何,值得研究。由于1908年荷印殖民政府曾单方面公布实行“荷印籍民条例”,因此,黄仲涵在荷印居住时期,曾被认为是荷印籍民,是可能的。但是,1921年他移居新加坡后,在英国殖民地,他没有称自己是荷兰籍民,也没有加入英国籍。事实上,按中国国籍法的规定,他是一个中国籍民,一位爱国华侨,至少是具有双重国籍的华侨。他从未退出中国籍。

    建源公司是黄氏家族的有限公司,它没有吸收外资股份参加。建源公司黄氏家族三代人近百年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代表了印尼华侨、特别是华侨商业企业家整整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华侨商业企业都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艰苦奋斗的道路,有的发展起来了,有的衰败了,但绝大多数侨商都只处于从属的中小商业性质,像的建源公司发展成那样大的规模是极个别的。但是,黄仲涵生前就已敏锐地看到:总的说来,华人的企业在第三代面临危机。因此,他极力把他的儿子派到欧美各国留学,精心培养,以便成为他的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他希望他的公司和事业永远存在。然而,狭隘的家族式经营的华侨商业企业,虽在历史上曾经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却未必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

    综观建源公司三个时期发展的历史,重视培养和使用有专业经营管理及技术知识的人才是它获得发展成功的原因之一。黄志信、黄仲涵及黄宗宣、黄忠孝三代人,都十分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黄仲涵的儿子大都受过欧美高等教育及专业培养。黄仲涵、黄忠孝都先生选拔了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经营管理技术人才在建源各地公司或部门中担负重要职务,全权委托任用他们担任建源各地公司或分公司、工厂的经理、会计师、主任工程师、部门的主任等高级职务,且服务都达几十年之久。不少人直到年迈才退休。他们忠心耿耿地为黄氏家族及建源公司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在当时其他一些华侨工商界中只信用亲戚和同乡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荷兰及英国殖民者都曾千方百计企图排挤或兼并建源企业。荷兰殖民者在1921年第一次大战后,企图以建源公司在战争期间获得利润为理由,要其缴交3500万荷盾的巨额“战争税”,后又曾企图以7000万盾之价收购建源企业,但都没有得逞。黄仲涵去世后,英、荷殖民政府都曾想法征收其遗产税。建源公司虽遇这些困难,但仍然能继续经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民族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形势下,华侨工商业如要继续获得生存和发展,只有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有人认为,如果当时黄氏家族已成为印尼籍民并把建源公司扩展为当地原住民合资共同经营,也许后来不致于销声匿迹。华侨工商业家如不参加当地国籍和改变经营方式与结构,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李文斯抛射炮与飞雷() 
李文斯抛射炮因其发明者而得名,最早是在一战期间由英国的李文斯上尉研制出来。从1916年开始到30年代中期,它一直是各国列强最主要的化学战武器之一。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也曾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装备过中国第一支化学战部队,并且参加了“八一三”抗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过一定贡献。本文所要介绍的正是这一段近乎湮没的。

    一

    1916年初,英国皇家工兵部队组建了一个特种连来研究喷火器在战场上的运用,即着名的“z”连。其指挥官是土木工程师出身的威廉霍华德李文斯上尉,当时他正致力于研制各种燃烧武器。当时的喷火器还不是二战中那种小型便携型号,相当庞大和笨重,最大的一种要近14米长的战壕才能够展开,射程也不远,士兵们不得不冒着极大危险爬过战壕把大油罐拖到最前沿。李文斯受德军用铁制通气管改造成简易臼炮的启发,制作了一个简陋的类似“掷雷器”的武器,用底径12英寸、高20英寸的12加仑油桶焊接成身管,弹丸则是用3加仑油桶改制成的,试射时这个装满易燃油料的弹丸被投射出183米(200码),着地引爆后把燃烧着的油料撒布在相当大的一块面积上,综合效果超过了当时的喷火器。

    埋设在协约国与同盟国战线中间无人地带的李文斯抛射炮

    通过对不同的密封垫、抛射药和点火具的试验,李文斯上尉只用了一周时间就把这个试验品发展成实用的杀伤性武器。第一次实战是在1916年7月25日,尽管只有三分之二的抛射炮得以按计划发射,但三个预定目标一枪未发便全被摧毁,实战效果令人满意。李文斯从工厂订制了专用的炮管和抛射炮弹,并不断加以改进,不久即达到320米的射程。1917年4月发射药和点火电路再次得到改进,使射程进一步增加到1189米。所有皇家工兵部队特种连都接受了使用这种武器的训练。1917年4月4日阿拉斯战役中李文斯抛射炮被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一次齐射便把2340枚毒气弹投到德军阵地内,释放出近20吨光气,使德军伤亡惨重。李文斯仍在继续改进他的发明,在战争结束前使其射程达到了2286米。

    标准型李文斯抛射炮的结构十分简单,只是一根0。914米(3英尺)长、内径203毫米(8英寸)的滑膛钢管,底部封死并呈圆球形。在安设炮位时,炮管底部垫有一个钢制的圆形底座,底座中间凹下的部分与炮管底部的形状相吻合,用来防止炮身因后座力而钻入地下。使用前先计算好目标方位,将炮身的三分之二以一定角度埋入地下,再按顺序装入抛射药、密封装置和炮弹,并将各门炮的发火具用电线联接起来,在远处以电钮操纵齐放。该炮可根据战场情况,以排为单位、或者以几个排为单位来决定怎样使用,一般一次齐射25发。通电后抛射药将炮弹从管中射出,几秒钟后在敌方阵地上空,tnt炸药炸开弹体并释放出装填物。通过改变炮管埋设的角度和抛射药药量,可以达到相应的射程。

    李文斯抛射炮齐射(上)和炮弹爆炸(下)时的壮观场面

    李文斯抛射炮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用来投射燃烧弹,并不是一种专业的化学战兵器,偶尔也用它来抛掷集束手榴弹,作为对地面炮火的一种补充。它的特点是弹着点不十分准确,但可以通过多发齐射,来覆盖一个相当大的面积,英国人很快发现它更适宜用来投放化学战剂,毒气弹逐渐成为其主要弹种。加上它成本低廉、制造容易,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从而使得该炮最终成为一战期间比较完善的一种主要化学战武器,交战各国纷纷仿制并装备了各种口径的李文斯抛射炮

滇黔桂烟土贸易() 
言归正传,兰台接着梳理鸦片与民国政治的关系。这一期要谈的是在民国政治史上赫赫有名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人组成的新桂系。不管有多少人正面描写新桂系三巨头如何励精图治,如何建设广西的;但是有一个事实很少有学者在媒体上提到:新桂系的资金,超过六成来自云南鸦片从广西贩运到广东的运输费、云南鸦片在广西本地产生的消费税。简单说吧,没有云南鸦片,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在广西啥也干不成。

    在民国,云南、贵州是鸦片在南方主要的产地。“云土”质较高,“黔土”质稍次。而云贵烟土经广西贩卖到经济发达的广东以及港澳地区在当时是中国一条财富之路。

    广西是云贵烟土重要的过境省份,云南烟土过广西主要有三路:1、由云南富州,经广西镇边、靖西、龙州、宁明海渊抵广东钦州、廉州,此路运烟数目大,千人上帮;2、由云南广南府经剥隘、六丰,到广西百色,或由广南、黄草坝等地经西林、西隆到百色,再经南宁转梧州下广东,此路数目很大;3、由滇边运往南宁。

    由于鸦片生意在民国法律上是不合法的,因此运输鸦片也就存在被当地驻军没收的风险,因此鸦片商队就必须贿赂各地驻军,以求得鸦片的安全。具体模式新桂系三巨头之一的黄绍竑在回忆录里写的极为清楚——

    烟帮头子组合商人一定数量的货物或现款,由百色用马驮或人力肩挑运到云南或贵州,这叫做上帮。也有不少单独的烟贩自备了资本或货物,闻知上帮的日期随同出发的。所以上帮的人马往往多至数百人,浩浩荡荡向目的地出发。烟帮到了目的地,就把货物交给当地的有关商号发售,或在当地的街上公开直接以货易货,收回同等价值的鸦片烟土,然后开帮回来。据我所知道的烟土最多的一帮,就有50多万两。

    关于军队的保护费,都是由烟帮头子做中间人,与军队、烟商两方面事前商定的。比如烟商每两愿出保护费3角,就由烟帮头子与军队方面商量分给军队2角或2角多,剩下的则归烟帮头子收入。也有些烟帮头子有自己的货物或资本直接经营的,获利更大。这每两3角保护费,系指由云南贵州等地运到百色而言。百色以下,又有各段的保护费。统计由百色入口到梧州等地出口,每两烟土要缴纳保护费毫洋六七角之多。烟商只要货到广东等地销售,还有利可图,也就愿意缴纳了。如果无利可图,就要求军队减轻保护费,好似要求减税一样。如果当地军队死硬地收费过高,烟商划算不来,他们就设法改道,横直条条路都可以通广东的。军队收了保护费,并不负完全的保护责任;如果遇到更强的军队中途劫夺,无力抵抗,一致遭受损失,军队方面并不负赔偿责任,只是烟商倒霉罢了。

    军队从事这种护送任务利润极其惊人,按照黄绍竑回忆,仅护送十万两鸦片过境,他的连队就获利“3万多元”。上一篇中兰台给大家普及过民国士兵平均月收入大约在八元左右,按照一连120人计算(抗战前一个连绝无可能有这么多人),每人平均至少能分到250元,相当于31个月的薪水。也就是说,本来民国一个士兵的月收入就已经超过拥有一百亩土地的5口之家自耕农;而参与一次武装护送鸦片则相当于一次性获得了155个自耕农一月劳作所得。

    新桂系巨头:没有缴获的鸦片我们不可能统一广西

    新桂系三巨头: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资料图

    第一次滇桂战争在很多作家笔下都写的壮怀激烈,但在当事人看来,这就是一场“鸦片之战”。按照桂系三巨头,滇桂战争桂军总指挥黄绍竑的回忆:

    滇桂战争是云南唐继尧因不得志于四川而改图两广。所谓“不得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