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不弄清楚完整的告示,心里总是没个底。这时候听得有人识字,能念出告示,“呼啦”一下全部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说道:
“这位先生,你识字?快给我们念念……”
“看看这告示说的条件是什么,是不是半卖半送?”
吴明晋挥手在鼻端扇了扇,工匠们身上的汗臭让他有点不舒服。不过这告示的他也很好奇,便捏着鼻子念了下去:
“……房子分两种:三、四层楼房,每个独间可供一家五口入住,作价白银50两,首付5两即可;上下两层独门独院,作价白银300两,首付30两即可入住。以上两种房子,余款可以选择三年内或者五年内按月支付,直到付清为止。全部付清后可得官府画押房契。”
这样的设计,是针对工匠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现实状况量身定做的。
夏天南手下的工匠们收入普遍比耕田的农民高,虽然楼房和独院的房价比这个时空大部分房子都要贵——明朝的房价惊人的低——但是无需全款支付,对于工匠们而言可以接受,而且这种新颖的支付方式给了他们一种错觉,“首付”的低廉让他们觉得自己占了很大便宜。
这样的房价,自然无法像旧时空的房地产行业一样获得暴利,但是现阶段起码能缓解一下资金的压力——至少分期付款能回收工匠们手中的工钱和奖金,减少开支。除去全是女工的纺织厂,另外几家工厂的工匠和学徒加起来,人数早已超过千人,而且还在增加,简陋的宿舍早已无法满足工匠们拖儿带口的需求,楼房和独院才是他们选择。
(。)
第二百三十二章 酿酒 一()
当然,古人未必能适应楼房的这种群居方式,等到经济能力上了台阶后,加上开枝散叶、子嗣增加,自然会选择独门独院的宅子,两种不同的房屋结构就很好地衔接起来,满足了不同梯次人群的需求。
吴明晋并不知道夏天南设计这种购房方式的初衷。他念完之后,狐疑道:“这首付是什么意思?”
有消息灵通的工匠告诉他,就是先付一笔银子,就像定钱,然后这房子就归你了,5两银子就能买进50两的房子。
听完告示的全部,众人纷纷议论起来。按工匠们的收入,手艺好评级高的,一年能有十几两银子的固定收入,加上一些奖励措施,一年收入二三十两、甚至五十两的也大有人在。但他们都需要养家糊口,家中还有妻儿老小,不可能几年不吃不喝买栋房子,真要买,按以前的规划也是存够了钱回老家买房置地。
可是这个分期付款的方式诱惑是在太大,5两银子,省着点花,几个月就凑出来了,以后每月只要出几百文,这个价码完全承受的起。
有工匠明显动心了:“要我说,5两银子就能买房子,我看成。有了房子,就能把我爹娘、老婆儿子接到临高来了,我就能为爹娘尽孝,天天都能看见老婆孩子了……”
“你个憨货,你放着好好的广东不回,非得要呆在临高一辈子吗?我看我还是存钱回广东……”
“你才是个憨货,广东再好,有你什么事?广州街面上好地段的房子你买得起吗?若是在乡下,又比临高强到哪里去?我看临高不错,你看东家把县城都拆了重建,好大的手笔。这临高将来总不会比广州乡下差吧?”
有人稍显犹豫:“可是连县城的城墙都拆了,官府会不会治罪?到时候东家倒台,我们买的房子还作不作数?”
“你懂个屁!官府又怎么了。临高的城墙都拆了,他县太爷敢站出来放个屁吗?知府派出几千大军都打到临高了,还不是被打个落花流水……”
吴明晋脸涨得猪肝一样,想反驳却又张不开嘴,他很想大喊一句,临高县令在此,逆贼对抗朝廷,终有被清算的那天!可是想想自己的处境,还是忍住了。再说,这时候站出来,岂不是成了那人口中的“站出来放屁的县太爷”?
老成点的人担忧道:“东家这算不算造反啊?会不会连累我们?”
有人神秘地卖弄小道消息:“你们都不用担心,我听说了,东家准备接受官府招安,只是价码没谈拢而已,到时候就有了官家的身份,这房子的买卖自然作数。”
众人吃下了定心丸,纷纷说道:“这样就好。”
便有人开始打大房子的主意:“反正都不用一次付清,还不如借点钱,凑足30两,买独门独院那种,每月付的银钱不到一两,咬咬牙,倒也不是背不起……”
有人附和道:“是啊,半卖半送的好事,干脆就买个大的。若是广东,上哪找这样的买卖,典房倒是便宜些,可那终究不是自己的房,房主还能赎买回去,住着不踏实。”
吴明晋忍不住开口:“你们这些无知之徒,这叫什么半卖半送,明明没少一文钱,不过是收钱的期限放宽而已……”
工匠们不乐意了,纷纷开口呛他:“你懂什么,5两银子的房子,不是半卖半送是什么?东家又不是全做善事,每月只要给几百文,已经够仁慈了,你还想怎样?”
“看你识文断字,是个读书人,否则就凭你这句话,老子抽你信不信!”
吴明晋气得七窍生烟,又不愿和他们争执,掉了身份,丢下一句“真是夏虫不可以语冰!”,拂袖而走。
夏天南并不知道吴大县令的“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的行为,他采纳林伟业的提议后,开始筹备建酒坊。
烧酒的师傅倒不像炼铁的工匠,必须上广州城找,府城就有,不过手艺比不上省城的而已。林伟业倒不计较这个,只要会做烧酒就成,他只负责点拨关键的流程。
按夏天南的规划,东边从南园、纺织厂起,沿着文澜河一直到博辅一带,都是工业区,那么新建的酒厂自然也建在这块区域。和钢铁厂等重工业区分,而且防止重金属污染,酒厂选在了钢铁厂、兵工厂上游,与纺织厂相邻。
大明如今的世道,酒水买卖一年不如一年,府城内总共才两家酒坊,一家勉强经营,另一家濒临倒闭。夏天南不缺这点银子,把两家酒坊全部买下,连人带家什全部打包运到临高。
酿酒的数十位师傅、学徒除了这门手艺,其余什么也不会,家中也无田可种,能找个新东家做老本行,自然高兴。两家酒坊资历最老的师傅一个姓田、一个姓袁,对酒坊的构造和造酒流程了如指掌,在他们的指导下,谭二率领施工队入驻,开建新酒厂。
既然是酒厂,肯定不能照搬酒坊的那种小格局。除了酿酒的蒸酒甑桶不变外,其余存储酒水、原材料的仓库等建筑都是按工厂的标准建造,高大宽敞。
作为原料的高粱只是粗粮,南北都有,不值钱,很快就搜集了几百石。田师傅和袁师傅看着堆积如山的高粱,对视一眼,忧心忡忡。田师傅对指挥堆放高粱的林伟业说:“东家,我们看了新打的水井,水质很不错,如果用米麦,能酿出不错的酒水,可是用高粱就浪费了这好水,而且高粱做的酒卖不上价啊……”他没有明说,粗粮酿的酒都是给穷人喝的,卖不了几个铜板。
林伟业反问:“用米麦酿酒利润如何?”
田师傅语塞了。用粗粮酿酒买卖不上价,用稻米等口粮酿酒虽然卖价高,但是因为米价太贵,成本也高,利润自然就低。他和袁师傅又只会酿造普通的酒水,没有什么祖传的秘法,做不出什么美酒,没有竞争力,所在酒坊自然就经营不下去。
(。)
第二百三十三章 酿酒 二()
林伟业对田师傅说:“你不说我也知道,用米麦酿酒卖价高些,但是成本也高,利润很低,粗粮酿酒卖价低,更不赚钱。现在我就是用粗粮酿一种酒,卖米麦酒水的价格,甚至还高些,你说能赚钱吗?”
听了林伟业的话,田师傅和袁师傅两人眼睛都亮了,难怪东家有底气把酒坊规模建的如此之大,原来是有独门秘诀。
“不过,我丑话说在前头,你们师傅和学徒,要和我签个契约,把家眷全部接来,五年之内不能出临高一步。当然,工钱翻倍,年底酒卖的好,还有奖赏。”
这是要保住酿酒方法的秘密了,两位师傅都不觉得奇怪,这算是行规了,何况工钱翻倍,年底有赏钱,比起在原来的酒坊倒闭丢了饭碗,强太多了,因此均无异议。
明确了思路,接下来就是酿酒了。有银子开路,酒厂的各项设施很快就全部到位,接下来就是泡粮、初蒸、焖粮、二蒸、加曲等等,这些都是原来的酒坊做熟了的流程。在田师傅和袁师傅两人的带领下,酒厂很快正轨。
几日后,发酵的高粱已经变色,学徒们拿着木耙用力搅动着。田师傅伸手抓起一把,用力一攥,成了一团,松开手后掉在地上立即散落成粉状。田师傅点点头,对林伟业说:“东家,酒粮发酵讲究个‘攥成团、落地散’,这高粱新鲜,井水也好,酒粮发的不错。”
从高粱发酵的环节开始,林伟业就一直守在酒厂。他虽然对这个思路有信心,但是毕竟没有经过实践,心里还是有些惴惴。对于田师傅的说辞,其实他并不懂,但也点点头,免得露怯:“不错。现在关键就在上锅。”
上锅之后不就要出酒了吗?田师傅心中颇为失望,还以为从蒸粮到加曲有什么秘诀,没想到就这么出酒了,照这样下去,还不就是十几文的高粱酒?
一道道流程下来,不到二十天就到了上锅的环节。林伟业把夏天南、司马德、谭山等人叫了来,见证奇迹的诞生。
众人随着田师傅蒸酒的房子,才到门口就额头出汗,里面的蒸汽扑面而来。
“跟你说了多少遍,拉风箱不是拉锯,压住慢慢来!”里面袁师傅正在呵斥学徒。蒸酒大灶旁边拉风箱的学徒赶紧放慢速度。
田师傅解释道:“东家,蒸酒要慢火细蒸,才能把酒气全蒸出来,火一大,蒸发的太快,反而没有酒出来。”
一口直径七尺的大锅放在灶上,但在外面仅仅能看到锅沿,因为锅上还套着一个五尺出头的大木桶,完全将锅套在里面,这木桶严丝合缝的,木板拼接的地方还用材料抹平,外面又围着几层厚布。在这大木桶上半部分的开着几个小口,有几根铜管伸出来,而这大木桶的正上方则放着一口浅底大锅,边上还竖着个木架梯子。
田师傅向众人介绍:“下面这个大锅叫做地锅,中间这个叫做蒸桶,上面那个就是天锅,等下在地锅上铺满酒粮酒母,然后慢火细蒸,酒气上升,那天锅里放着冷水,酒气在天锅上凝成酒水,掉在天锅下面的露台上,然后顺着铜管流出来,这就做出酒了。”
林伟业听的很专注,田师傅观察着他的表情,发现这个东家其实对酿酒的具体流程并不很清楚,那么自己期待的所谓秘方恐怕也是镜中月水中花了,忙活一番却是做的高粱酒,心里不由叹了口气。
那边袁师傅在蒸桶上一摸,低头看看灶里的火,抬头说道:“东家,可以蒸酒了。”
田师傅看着林伟业点头,连忙吆喝说道:“起蒸桶,下酒粮,去外面井里打水去。”
那蒸桶上有木杠,几名学徒过去,吆喝了声,齐齐力,把那蒸桶抬起,地锅边上早就有人准备好了,把一桶一桶的酒母酒粮倒入地锅的大蒸屉中,等倒的差不多,又用木耙将酒粮铺平。
学徒们喊着子,将蒸桶放下,把早就预备好的湿布仔细的围在蒸桶和地锅的结合部,防止蒸汽露出,那炷香很快燃尽,学徒们急忙挑着扁担去担水。
袁师傅一直看着蒸桶,等到第五个人挑水进来之后,蒸桶上半部分开始有蒸汽冒出,立刻喊道:“加水!”
立刻有学徒工踩着木架梯子上去,人手传递,把一桶桶冰凉的井水倒入天锅。蒸桶上半部分共有四根探出的铜管,每个铜管下面都已经放上了酒坛子。
“出酒了!”有人一声喊,一股浓烈的酒味弥漫开来,这味道很冲鼻,丝毫谈不上香味,人皱起了眉头。
田师傅见状,解释道:“这前面的酒水叫‘锅头’,也叫‘酒头’,等二锅、三锅的酒水一起出来,掺和在一起,就能卖了。”
关键就在这里了,林伟业做出指示:“头锅和尾锅都倒掉,只留中间第二锅酒!”
田师傅愣住了,不管是高粱还是米麦酿酒,没听说这样的做法啊。不过东家这么说了,只能照做,当即和袁师傅指挥着把第一锅酒和尾锅酒全部抬出去倒掉。
没了第一锅酒的刺鼻酒味,第二锅酒出来后,蒸酒房内顿时弥漫这一股炽烈但不刺鼻的酒香。人闻到酒香,都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连拉风箱的学徒都放慢了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