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工-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大人还说,轻敌冒进乃是用兵的大忌,萨尔浒四路出击,导致大败;辽沈之战前,袁经略想要四路进军,收复抚顺,结果失去了整个辽东,李大人觉得,与其冒进,不如顿兵坚城,吸引建奴来攻,先防守而后进攻,这就叫‘防守反击’。”

    “臣以为骆将军所言甚是,此时应当固守,而不可轻言进攻,”一直沉默不语的熊廷弼站了出来,熊廷弼是坚定的防守主义者,坚决反对王化贞的冒进。

    “熊大人此言差矣,李大人能以一万兵大胜建奴,王大人天纵奇才,如何便不能攻取河东?”

    “骆将军方才也说了,复辽军养精蓄锐,准备一年有余,且辽南乃敌薄弱之处,趁虚而入,方才有金州两次大捷。广宁兵多为溃兵、疲兵,人饥马乏,防守尚且不足,何谈进攻河东?”熊廷弼立刻出言反诘。

    “熊大人的意思,复辽军两次金州大捷,不过是趁虚而入,也算不得赫赫战功?”

    “王大人,你知道熊某不是那个意思!”

    “敢问熊大人是何意思?”,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57章 敌退我进() 
李彦没有能够看到朝堂上群臣争吵的盛况,不过骆养性传回来的消息,却让他警觉起来,看来朝中诸臣再度出现冒进的倾向。

    李彦很不明白,为什么几次三番失利以后,那些身居高位者,为何还是看不清形势,辽沈十八万大军灰飞烟灭,王化贞居然想要以六万兵力横扫河东,这简直是笑谈。

    “王化贞或许是想立不世之奇功,”复辽军诸将之中,灭虏营参将刘文炳最能洞悉这等鬼蜮伎俩,他呵呵笑道:“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就好像大人一样,要是广宁,或者熊廷弼干涉咱们复辽军,大人会不会奋起相争?”

    “大人肯定会说,咱们复辽军可不能让那些蠢笨如牛的堂官给瞎指挥,”不等李彦说话,刘文炳已经阴阴笑了起来。

    李彦指了指刘文炳,笑骂道:“你这个狗头,本官岂会如此称呼朝中诸位大臣?”

    “不管大人是否承认,复辽军上下,从大人到诸位将领,也都是不愿意朝廷插手复辽军的事务,于公来说,复辽军是全新的军队,换了谁来都无法驾驭,因为他们不懂,”刘文炳笑着指了指王国兴、巩永固、宋大牛、崔石头等人。

    “大人要是不信,不妨问问这些兔崽子都是怎么想的!”

    “滚,你这个阴森森的家伙,你还不是这么想的?”王国兴作势踹了刘文炳一脚,笑着骂道。

    其他人也都是面露微笑,显然是赞同刘文炳的说法,只有茅元仪脸色有些凝重,所谓将不专兵,在复辽军显然是一句空话。

    “我们这样想,王化贞也会这样想啊,他本不过是宁前道佥事,也就是茅大人现在的位置,月余时间,经宁前道,忽而为辽东巡抚,这个升得快啊,想来是意气风发、急于立功证明自己,”刘文炳依然是一副不阴不阳的模样,笑得很是诡异。

    “他要能守住广宁,就是大功一件,要是不能,想着去进攻河东,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哪里能有什么功劳,”李彦不忿地说道,他已经开始考虑金州的地位,金州以及他这个辽东道,显然都是要接受辽东巡抚节制的,不过李彦肯定不会跟着王化贞去发疯。

    问题是,如果王化贞发动,金州势必要受其影响,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辽西军去送死。

    “大人这么想,可朝中大臣不怎么想,当今皇上也未必会这样想,”刘文炳摇了摇头

    “正如熊廷弼守辽一年,国人不以为有功,不过是被鞑子劫掠了两次,便群情汹涌,交章弹劾,以至于去官离职,直到辽沈战败,辽东数百里山河沦陷,大家这才发现,原来熊廷弼做得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换一个地方,从辽沈换成了辽西,诸位大臣与皇上就未必觉得,守住就是胜利,不说灭了建奴,起码也能将辽阳、沈阳收复啊,这不仅仅是王化贞的想法,也是群臣的想法。”

    李彦点了点头,刘文炳很准确地把握住了群臣的心理,面对失败时惶恐,失败以后又觉得不甘心,总觉得建奴不过如此,伸个巴掌出去就能拍死。

    事实上,建奴就像一只小强,怎么拍都拍不死。

    而大明本身已经是病势沉重,因为轻敌,反而被建奴扑上来咬了两口,不停地流血。

    血流越多,大明越孱弱,却偏偏看不到病根,还以为自己是那个老大帝国。

    这一点在王化贞的身上体现得很明显,看看他最近的奏疏,以及发给金州的文告,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自信。

    “王化贞也不少空口胡言,谁都知道广宁的六万兵肯定打不过建奴,所以王大人提出了几条很有建设性的战策!”刘文炳阴阴地笑了起来。

    “第一条,王大人要借蒙古兵四十万,往攻建奴。”

    “第二条,王大人说他已劝服李永芳为内应,到时大军过河,就能得到海州。”

    “第三条,王大人还派出了毛文龙攻取了镇江,并准备联络朝鲜,到时候东西呼应,自然能使建奴首尾难顾,一鼓而下。”

    看到刘文炳说得正经,复辽军诸将忍不住都笑了起来,王国兴笑着骂道:“王化贞以为他是在下棋?还是最早版本的兵战棋?这也太过想当然了吧!”

    “王总兵,你这么说就不对了,别忘了咱们复辽军就是下棋下出来的,或许王大人真的能成功呢?”刘文炳笑着看了看茅元仪:“参谋部觉得呢?”

    “若是王大人真的能借来四十万蒙古兵,劝降李永芳,或许真的能打下海州,不过以建奴兵的战力,恐怕不是那些凑起来的蒙古兵所能对付的,建奴依然可以各个击破,海州还是守不住,蒙古人也只能退走,”茅元仪摇了摇头说道,参谋部对战事自有一番推演,却也是不太看好。

    “参谋部认为,辽西六万兵的素质与辽沈之战时的明军相比,还要不如,辽沈之战,还有数万各镇精兵,广宁的辽西军,差不多都是乌合之众,而且士气极度低下,很容易崩溃,战力很值得怀疑。”

    “至于蒙古军,所谓四十万,估摸着大部分都是牧民,再说蒙古人和建奴一直在私底下有来往,同样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走得很近,所以才会有沈阳的蒙古人作内应,打开了沈阳的城门,参谋部认为,蒙古人出兵四十万的可能性根本没有,即便是出一部分兵,也就是呐喊助威,打打顺风仗,根本不能作为依仗。”

    “至于镇江军,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要不是我复辽军鼎力支持,毛文龙连活下去都成问题,即便是现在,镇江军也不具备野战能力。”

    “而我们辽东军,”说到这里,茅元仪顿了顿:“复辽军经过两次金州大战,弹药补给相对紧张,但若是真的要出兵,可以再次上演一次浑河之战,当然,以我复辽军的战力,建奴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行。”

    “可是我复辽军也得付出极大的代价,”李彦摆了摆手,作为后来者,并且与复辽军有着紧密的联系,李彦是很在乎军队伤亡的。

    茅元仪点了点头:“是的,建奴最擅长各个击破,正如浑河之战,川浙兵孤立无援而被围歼,我复辽军若是前出金州城,参加大规模的会战,很容易陷入相同的境地。”

    “复辽军不怕牺牲,但绝不作无谓的牺牲,我是不会让复辽军置于这种局面的,”李彦抬头看了看诸将,又对茅元仪说道:“李永芳呢,他能被王化贞劝服?”

    “这一点似乎由情报部来说更合适,”茅元仪道。

    得到李彦的示意后,包有才清了清嗓子,道:“李永芳在金州打了败仗,回去给老奴训斥了一通,给撵到海州一带,整理辽南军务,才让王化贞抓住了机会。”

    “这件事挺不好说的,李永芳确实有可能投降,毕竟在建奴那边,汉人也没啥地位,看看金州之战就知道了,汉军就是炮灰,呵呵,跑题了”包有才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不过呢,现在这种情况,就算是李永芳原来真的有打算投降的,如今也是不能了,因为这消息差不多已经传开了,奴酋不会不知道,既然知道了,那就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李永芳还在和王化贞联络,甚至有些正大光明的意思,那就不太对劲了,”包有才呵呵笑道。

    “聪明绝顶王大人,这回怕是让人给耍了,嘿嘿,”刘文炳阴阴笑了两声。

    “行了,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王化贞的策略根本不行,”李彦轻轻吐了口气:“本官会上疏朝廷,表明复辽军的看法。”

    李彦此举也只是尽人事、听天命,虽然他取得了两次胜仗,但是涉及到辽东战守方略这样的大事,他能位置所能起到的作用还是不大,这是辽东巡抚王化贞、辽东经略熊廷弼、新任兵部尚书张鹤鸣,以及内阁和皇上才能够决定的事情。

    也正因为金州的两次大胜,以及镇江大捷,使得满朝文武的心气顿时高涨,王化贞的进攻方略居然得到了更多支持。

    原本与李彦关系不错的东林派兵部尚书崔景荣已经因为辽沈之战去职,新任兵部尚书张鹤鸣与东林的关系并不密切,在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张鹤鸣是明显偏向王化贞。

    另一位兵部尚书王象乾受命总督蓟辽,具体负责蓟州一带防务,并不直接参与辽东战守决策。

    随着史继偕、朱国祚、何宗彦、沈榷等人相继入阁,东林派在内阁中也不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何况东林派系的官员,也有不少人是支持王化贞的进攻战略。

    而正在途中,即将上任的内阁首辅叶向高,却是王化贞的座主,两人有师生之谊。

    加上熊廷弼的脾气也确实不好,从前得罪过很多人,因而在朝堂之上,支持王化贞的人倒是占了多数。

    当然,并非所有的大臣都会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因私废公,但这种情况肯定存在。

    也或许对个人看法的不同,影响了大臣们对两种方略的判断,亲近王化贞的人或许认为王的才略更值得信任,失去客观性也属正常。

    何况,王化贞的三面进攻方略,与熊廷弼的三方布置之策相比,也确实更有吸引力,要不然满朝的文武也不至于拿个人的前程开玩笑,起码他要觉得王化贞不会将事情搞砸,要不然出了问题,大家都得被牵连。

    “其实,这件事倒也难说,”刘文炳笑了笑:“所谓经抚之争,明面上看是方略不同,说到底,恐怕还是涉及到权力。”

    “谁的方略胜出,谁就能拥有辽战的主导权,得到举国财力、半数兵力的支配权,这是何等的诱惑?至于各自的方略能不能实现,或许王化贞也根本没打算进攻河东,这就有很多变数,只要不像袁应泰那样丧师失地,一切都还好说!”

    “也或许王化贞确实以为自己能行,但支持他的,未必都觉得他能行,这其中的猫腻,谁又能够说得清楚?”

    刘文炳的话让李彦愣了许久,套用鲁迅的那句话来说,他是不惮以最坏的想法来看待官僚的,哪怕是东林党中的一些人,恐怕也没有那么纯洁,所谓方略之争,或许正如刘文炳所说的那样,其中猫腻,谁又能够知道?

    不管怎么说,李彦还是给汪文言、左光斗、徐光启、孙承宗、刘一燝,乃至朱由校去了信函,说了自己的想法,而在给朝廷的奏疏上,李彦则旗帜鲜明地反对冒进。

    朝廷对于金州、镇江大捷的封赏也已经下来,加李彦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仍管辽东道;王国兴实授总兵,加都督同知;毛文龙为镇江参将,其他人也各有封赏。

    对于这些封赏,李彦并不如何看重,不过有一点非常重要,至少在职衔上,同为右佥都御史的李彦,已经能够和王化贞平起平坐。

    熊廷弼当初在朝堂上声称金州战报若是确切,他愿意保举李彦为辽东经略,不过他的奏疏被朱由校给驳了回去。

    熊廷弼与王化贞的经抚之争,也终于向不可挽回的境况之中滑落,逐渐成为意气之争,凡是对方支持的,另外一方必定反对。

    李彦反对冒进的奏疏入朝以后,熊廷弼再次请辞经略,并保举李彦,再次被驳回以后,熊廷弼难得策略地提请李彦开府金州,巡抚辽南,统辖辽南的金州、复州、盖州、海州四卫,沿海诸岛,包括镇江堡的毛文龙部。

    熊廷弼此举意在分王化贞之权,王化贞在朝堂之上得到肯定,无非是广宁收拢溃兵之功,以及毛文龙收镇江,所谓镇江大捷在金州之战的光芒之下,已经颇不起眼,而只要李彦开府辽南,那么王化贞在辽东战略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