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哎呀!”二丫似乎给李彦的突然出现吓了一跳,拿起蘸水笔敲了敲他的脑门,咯咯笑道:“三娃,吓死我了,你怎么会突然出现呢?”
“给你这个,”李彦晃了晃手上的铅笔。
二丫放下蘸水笔,将铅笔捧着手上,甜甜地笑道:“三娃,这就是说过的铅笔吗?”
“对,这个就是铅笔,”李彦点了点头,顺手拿起二丫面前绘制的稿纸,这回却不是那些福禄寿喜的图案,而是一些镂空的花,李彦很快看出这是窗格的样式。
古代的窗户以木材为框与格,然后贴上窗纸,为了保护脆弱的窗纸,木格一般都比较密集,以各种几何图案构成。
二丫绘制的这些图案,多数也是这种,以简单的套方、球纹、海棠纹为主,许是因为不熟悉的缘故,都画得比较简单,看上去别有一种简洁美。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是以花草、动物形象为图案,便有些活泼、灵动。
“哎呀,姐是胡乱的画的!”二丫伸手要抢,李彦哪里能让她得逞,身子往后一缩,拿了稿纸便离开窗台。
“二丫,画的不错,我这就去和木匠师傅说说,按照这些个图案,制作你的房间窗格,”李彦朗声笑道,大步向门外走去。
二丫撅起了小嘴,狠狠地跺了跺脚,突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又很快意识到什么,慌忙向左右看了看,掩着发烫的脸庞坐了下去。
在有经验的木匠看来,二丫绘制的这些图案很是儿戏,不仅粗陋,也很不严肃。
不过在李彦的要求下,他们自然只得从命,反正是替人干活,能拿到工钱便行。
通过近距离的交流,知道这个时代的门、窗以及各种木作设计的图案花纹有很多种,李彦便动了搜集的心思。
恰好这些木匠都已经知道李彦想要长期招募李大为、李小为兄弟干活,便趁机询问能不能招募他们。
李彦原本以为这些手艺人会更乐于自己单干,用后世的话来说,那毕竟是自个的事业,却未想到这个时代的工匠,所能揽到的活计并不是那么丰富,一年之中总要有许多日子找不到活计。
何况大部分木匠所做的不过是苦力,赚点辛苦钱而已,反正是被人雇用,长期的自然要比短期更好。
了解到木匠们的这个想法,李彦顿时大喜,他正愁人手不足,便有人送上门了。
回到明代最缺的是什么?自然是人才,虽说这些木匠也算不得很杰出,但起码能算作“熟练工人”,而他们的手艺,正是李彦所需要。
李彦决定,凡是愿意加入的,全都签下来,然后进行重新安排。
虽然宅院正在建设,还有大量的木作活计,李彦仍然抽调出一部分木匠,进入新辟的李记工场木工坊机床作,以尝试制造两种可以提高木匠劳动效率的机器:锯床和圆棒机。
如果说锯子、木刨只是工具,那么锯床和圆棒机则能算是真正的机器,由此更可开启车床制造时代的到来。
在现代,车床又被称为“工业之母”,可见其作用非常重要,木工车床虽然只是其中的一支,却可以为制造更多功能的车床奠定基础。
想到可以造出历史上最早的车床,李彦也是充满斗志,与他一样热情高涨的还有兴奋的李小为,其他人则比较迷茫,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他们拿着手上的锯子,不停地摇头:“让锯子自个动起来,这不可能吧?”
“能,当然能!”李彦对车床的了解也不多,加上并不觉得车床有什么神秘,因而敢想。
人的思维就是这样,司空见惯的东西都觉得很平常,然而在新事物诞生之前,即便是一把锯子、一只刨子,也可能是无法想象的。
李彦的优势就在于,他敢想,并且见过现代的各种机器产品,触类旁通,能够引发他想象的联想点也更多。
与科学的成果相比,科学的方法同样很重要,所以李彦并不着急,而是按部就班地给每个人分配任务,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制作相应的样品进行试验。
李彦也是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凭借超出时代的眼界,以及更为丰富的知识结构与科学研究方式,主导研究的进行。
相对来说,这两种机床的功能单一,结构也很简单,特别是锯床,其核心就是一把高速旋转的圆锯。
从直锯到圆锯,这个简单的变化立刻让锯子的连续运动变得简单,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结构,依然让他们一筹莫展。
打制圆锯不是问题,问题是要让圆锯转起来,而且要转得快,驱转方便,这就比较难了。
李彦让人搜集整理出这个时代与转动有关的各种物品,小到合页、门枢、连枷,大到马车、水车、石磨、纺车,其中马车与纺车的结构无疑是最接近锯床要求的。
实际上,马车与纺车所使用的结构大体类似,都是轴承,而且是滑动轴承,也就是一根圆轴,装在圆承的圆形孔洞中。
李彦觉得,或许可以试试滚动轴承。
————————
ps:滚动轴承,具体来说滚柱轴承最早出现在元代,为郭守敬所发明,用在天文仪器上,在两个圈之间安装了四个滚柱,严格来说并不是机械用途的轴承,但已具备滚柱轴承的基本结构。
第74章 滚珠轴承()
制作轴承的工作显然不是仅凭木匠便能完成的,李彦只得从锁具坊抽调擅于打制铁件的工匠加入,并对外发布招募信息。
锁具坊的生产运转逐步流畅,这个时候抽调工匠必然会降低弹子锁的产量,对近期收益造成负面影响。
不过李彦更明白轴承优化所含的价值,与滑动轴承相比,滚动轴承所受的摩擦力更小,仅仅是将现有的滑动轴承换成滚动轴承,就可以将马车、纺车的运转效率提升一大截。
何况有了滚动轴承,便能制成锯床与圆棒机,乃至其它车床,这几乎是划时代的,将会使生产力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因而李彦几乎是不计成本与收益地调动手中资源,投入轴承与木工车床的开发,甚至抽调锁具坊技术最好的徐洪、以及标准坊的刘铁锁。
“你们看一下,图纸上的这种轴承,能不能做出来?”李彦将绘制出来的图纸分发给几位工匠。
图纸上的轴承看上去很简单,大体包括三个部件,内圈、外圈及滚珠。
“这个是轴承?”徐洪与刘铁锁都是经验丰富的工匠,都曾打造过铁质或铜质的轴承,但对纸上的这个图案却有些陌生。
但这种惊讶只是片刻的工夫,他们很快明白这个图所代表的意思,不约而同发出一声惊呼:“妙!”
徐洪拿手拍着大腿:“在内外圈安装滚柱,转动时滚柱滚动,所受阻力当大为减少,妙!”
不是每个人都明白滚动代替滑动的意义,李彦拿了一枚弹子锁的圆柱形弹子,向其他人解释:“如果是一块木板放在地上拖行,要费很大的力气,但做成车轮滚动时就不要用什么力气;而这个内外圈,便相当于弯曲起来的道路,滚珠就是车轮。”
李彦更关心的是这样的轴承能不能做出来,滚动轴承的结构并不复杂,但对工件的机械性能,以及加工精度都有很高的要求。
“这个球”徐洪迟疑地看了刘铁锁一眼:“做是能做,但要做到这个精度”
“能做,要花工夫,”刘铁锁截去刘铁锁的话头,瓮声说道。
“那就好,”李彦欣喜地拍了一下手,车床与其它东西不同,就算是耗费更多的时间,一旦做出来,却能够极大提高制造效率,还是值得投入的。
不过,李彦还是追问了一句:“如果是这种规格的轴承,十二个滚珠,需要多长时间?”
“给我半个月,”刘铁锁大声说道,看上去有些迫切:“最多一个月!”
“一个月?”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李彦还是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他又看了看徐洪,后者显然缺乏更多的信心。
十二个滚珠的曲径,误差必须控制到一厘,甚至五分之一厘以下,以纯手工制作,稍有失误必须从头再来,一个月的时间确实不算多。
李彦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尝试一下,并制订了三套方案,以刘铁锁主导的滚珠轴承、徐洪主导的滚柱轴承,以及李大为主导的木质滑动轴承,并让他们组成一个专门的“作”——轴承作。
与滚珠轴承相比,滚柱轴承内外圈之间镶嵌同样规格的圆柱体,形态与弹子锁的弹子相似,但对材质、精度的要求更高。
轴承虽然是李彦车床计划中的关键,但是要造出一台车床,哪怕是最简单的木工锯床,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更多,李彦发现他手下能用的人还是太少了。
为了摆脱人手欠缺的困境,李彦打算招募更多工匠,并着手培养理想中的新式人才,开办专业学堂,招收不同年龄段的幼童、少年入学,学习数学、制图以及机械等知识。
他将石柱子、郑书、包有才等人叫到一起:“从今天开始,柱子不仅负责宅院建造,还要将工场这一块的事情管起来,并筹备专业学堂。”
石柱子在宅院建造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协调组织能力,李彦看在眼中,非常满意,决定给他加些担子。
石柱子也明白李彦的意思,这意味他将拥有更多权力,并可发挥更大作用,心中感激,起身深深一礼:“柱子定不负东家所托。”
李彦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他坐回去:“你办事,我还是放心的。”
石柱子心中一热,重重地点了点头,这才坐下。
工场目前下设制造弹子锁的锁具坊、尺具的精作坊、刚成立的木工坊,以及轴承作,除制造与实验,李彦还从中挑选部分既懂手艺也识字的工匠,观察整理各道工序的加工方法,并搜集相关资料。
李彦将这些人组成一个专门的“技术科”,要求石柱子通过这个科,管理工场的生产活动,并将各种技术资料系统化、规范化。
新办的学堂被命名为“技校”,学员通过学习技术资料和操作实践,快速培养成为合格的工场工匠,或者进一步学习计算、几何、制图、机械等科目,成为技术员。
“具体的要求,以及一些做法,已经写在这里,你先看看,有什么问题等会提出来,”李彦将几张写得满满的纸递给了石柱子。
石柱子恭敬地接过那几页纸,眉头微微皱了皱,虽然已经见过许多次,他对这种奇怪的书写方式依然不适,那些奇怪的符号也就算了,分开句读,确实便于阅读,只是这个横排怎么看都觉得不舒服。
李彦没有顾及石柱子的想法,转过头继续安排包有才的工作:“庄园,包括田庄和工场的对外事务依然由你负责,近期有两件事比较重要,一是招募工匠,越多越好,不管是什么手艺的,皆可列入考察,包括识字的;二是招收技校学生,以李家家丁、长工、工匠的子女或亲属优先。”
包有才也是起身行礼:“少爷放心,有才一定将事情办好。”
李彦点了点头,也知道包有才那点和石柱子争宠的小心思,不过自从闻香教事件以后,两人的关系倒是融洽了许多,这种竞争也显得更加友好和良性。
“银钱方面,还是郑书打理,”李彦看了一眼面无表情的郑书:“账上的银子,应该还够用吧?”
“这些日子,账上进款包括向夏熙的借款二百两、天津窃案的赏银二百五十两,日前闻香楼支付番薯、包谷的货款及韭黄种法的预订款一百六十两,总计六百一十两!”郑书扳起手指,一一道来。
加上最早用黄金菜从闻香楼换来的一百二十两,李彦前后收入七百多两银子,建造宅院、招募家丁、长工用去一些,账上还有四百多两,应付眼下的需要绰绰有余。
制造弹子锁的投入不小,但因为锁具坊是属于锦衣卫,材料、人员都是调拨,并不需要李彦太多投入。
不过在郑书看来,这种状况并不正常:“家丁三十人、长工三十五人、作坊雇工二十七人、刑徒三十三人、各类短工七十八人,每天支付工钱及吃食的花费,为纹银八两左右”
“要继续招募工匠,并兴办技校,所需花费会更大,而当前日常的稳定收入为零,可以预期的也仅为田庄待收的韭黄、菘菜,数量很少。”
郑书的意思很明显,虽然账面上银子不少,但每天都有支出,却看不到收入,如此坐吃山空,显然不行,总不能一直指望李彦投机取巧。
而且四百多两余银,还要扣除二百两的债务,并不宽裕。
“再过几日,等到弹子锁开卖,便有流水和收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