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工-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贷生息是一种办法,直接投资实业赚取利润效果也一样,以李彦层出不穷的金点子,收益未必会低过高利贷。

    李彦现在不缺项目,要不是人手不够,再多的银子他也能消耗掉,当然也要稳扎稳打,不能操之过急。

    李彦现在手上一共是四个官督商办的项目,造船厂、车辆厂、煤厂和铁厂,造船厂和车辆厂选在天津,可以直接从运河取材料,煤厂和铁厂都在滦州,那里产煤,附近也有铁矿,距离天津也很近。

    四个厂建成以后,预计工人都会有好几千,为了工厂的安全,李彦甚至弄到了一营兵丁。

    朝廷的意思,本来是让天津卫,或者调附近的卫所兵,不过因为辽东用兵,这些地方也没有什么兵,李彦就趁机提出用厂矿的银子,再练一营新兵。

    明朝的惯例是统兵官和平常的带兵官分开,实行两套班子,只有京营实现了统一,李彦这个营也依照京营的做法,编制为营,而不是千户所。

    李彦被任命为这个京滦厂卫营的统领文官,至于募兵、练兵和筹饷,都自行解决。

    因为有朝廷的旨意,李彦很快圈定了建厂需要的地皮,这个时代的人口密度并不是很大,政府也更加权威,不会出现后世因为拆迁而弄出大量扯皮的事情。

    至于有主的土地,依市价赔偿就是,算下来也不会很多。

    因为可以征调劳役,手上还有募兵的权力,土地的整修也相当之快,四个厂子,李彦最先集中力量在滦州竖起了几个高炉。

    这几个高炉并不是炼铁高炉,而是用来烧石头的,准确地来说,是高温焙烧石灰石与黏土,生产出来的就是水泥。

    作为穿越者,李彦当然不会忘记建筑的黏合剂水泥,在怀柔铁厂建成以后,便让徐洪试着烧制水泥,因为高炉和鼓风机的改进,高温焙烧已经不是问题,烧制水泥也比想象中的更加容易。

    差不多用八成的石灰石与二成的黏土,研磨后混合放入炉中焙烧,然后在加入石膏混合研磨,最后得到的就是水泥了。

    当然,过程看似简单,但要规模化生产却不容易,工艺、设备、配方等都要进行反复的比较和优化,虽然滦州的水泥厂已经竖起高炉,但效率还是让李彦很不满意。

    水泥厂是李彦自己投资兴办的,倒不是说他想独自赚钱,而是这种新东西刚刚出来,要拿着去说服官员和商人,会比较麻烦,不如先做起来,等有了效果,恐怕大家就会抢着打听了。

    就好像这次四个厂招商,如果是大张声势去招商,说不定那些精明的商人反而存有疑虑,远不如现在这样,搞得神秘一些,激发他们的兴趣,来得效果更好。,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39章 工厂投产() 
为加快施工进度,除一些徒刑犯外,李彦还动用职权,征调地方劳役,北方天气来得寒冷,春节刚过,距离春耕尚有一段时间,此外还大量招募流民,用以工代赈的名义,让这些人充当力工。

    虽说劳役并不为人所喜,以工代赈也不支付工钱,不过李彦却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上学机会,只要是在工厂付出劳动,他们的子女皆可以进入华夏技校学习,读书识字,学习技术。

    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能让子女上学,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虽说名义上的社学免费,实际到地方都变味了,穷人家的孩子能读书上学的很少。

    而华夏技校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即便考不上科举,也能在华夏厂作技术员,老百姓不知道啥叫技术员,用他们的话来说,那就是工头。

    因为这样的举措,本来是被强征劳役的百姓,怨言也少了许多,至于那些离开了家园的流民,更是对未来充满希望。

    而对李彦来说,可以在短时间里快速扩大华夏技校的规模,以应对未来工厂投产以后,对技术人才的大量渴求。

    当然,这些技校的学员,在短时间里还无法成为技术能手,但现在就打基础,作储备,等到工厂经过初期的发展,步入对技术的要求更高的时候,才是这些学员发挥作用的时候。

    至于技校的教员,主要是一些落第的秀才生员,他们虽然不懂技术,但教书认字,以及简单的计数都不是问题。

    李彦也尽量对这些教员进行培训,他编写的基础教材也确实比较基础,虽然里面有很多新东西,譬如表示数字和运算的符号,标出句读的符号,部分简化的异体字,以及一些“物理”、“化学”理论等。

    能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新东西,是李彦挑选教员的主要标准,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些奇怪的说法,但也有很多人头脑更灵活,能够理解并觉得豁然开朗。

    李彦编写的这些基本理论,并不复杂,想一想也能明白,数学、形学中的一些知识,也未超出这个时代的认识,只是在表述上更加简单直白,读过书的人其实很容易理解。

    除了识字还是用三字经等儒家发蒙读物,李彦要求其他科目上,教员要严格按照教材教授学生。

    而在这其中也会出现一些对新学说来了兴趣、肯用工钻研的教员,李彦对此总是大力支持。

    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后,提前筹建的水泥厂,还有窑厂等,很快开始运转,并开始少量提供。

    砖瓦木石等物料,也有从官窑征调的,也有用钱购买的,总之是在商人认购股份的银子逐渐到位以后,几处工厂的建设差不多同时拉开了帷幕。

    李彦也主动让商人派出人手,参与工厂的建设,这样他们放心,李彦也有很多可用的人手,这些商人派来的,总要比那些胥吏好用很多,当然具体的安排,必须服从他的统筹。

    为此,李彦还成立参与投资的商人了解工厂情况、参与决策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具体管理工厂的管委会,并给一些人封了吏员的身份。

    由于是刚刚筹建,加上李彦的后台足够强大,暂时还没有人来找他的麻烦。

    而在具体的投资方面,李彦也是作了倾斜,譬如铁厂主要是山西、福建、广东的商人,山西的潞铁、福建的建铁,还有广东的佛山铁,差不多是大明冶铁水平最高的,有了这些商人的加入,就能从这些地方弄来更多熟练的工匠,以及销售通路。

    虽然说这几个厂主要还是供给军用,但李彦还是希望它们面向的范围可以更广一些。

    其他如船厂也是闽商、粤商,还有经营木材的浙商、湖广商人比较多,至于车辆厂和煤厂,倒是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技术,不同地方的商人也就更多,南直隶、北直隶以及河南、山东的商人都有。

    由此可见晚明的商业贸易还是相当发达的,当然这也是相对来说,因为运输、税收及管制等方面的原因,民间的商人虽多,能办起大厂,或者闯出连号的,却不是很多,多数商人所做的,还是货物的贩卖,其中盐商最富,其次才是丝商、布商、粮食商、木材商等等。

    有些东西看上去不值钱,但因为消耗得多,其中蕴藏着的财富也最为可观。

    在动员各方资源与力量的情况下,几个厂子的建设进度都相当之快,其中煤厂是第一个开始产出的。

    滦州本来就产煤,李彦这次利用职权,直接将原来的几块挖煤点圈了起来,严格说来,煤的生产一直没有停。

    不过滦州的煤原本开采得并不多,也主要供给周围几个县烧柴、取暖,零星有些窑也会用到,总的来说用途不多,用量不大。

    原来的采煤点也主要是浅层的煤,李彦就在这些点扩大开采的规模,清理场地,增加绞车等工具,修建道路,并在煤场的外面,开了煤市。

    除提供铁厂炼焦炼铁,煤市上的煤也对外发售,但比较起来,数量相当有限,主要是煤的用途还不是很多,天气也逐渐转暖,煤的主要用途之一,取暖的需要也就越来越少。

    李彦见到这种情况以后,就设计了一种新式的炭炉,也很简单,铁皮包着耐火砖的内层,中间是圆形的炉膛,也就是烧蜂窝煤的煤炉。

    与普通的炭炉相比,这种煤炉无疑更适合家庭使用,一个煤球足够做好一顿饭菜,一天一夜也就三四个煤球,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城中市民,也都能够用得起。

    李彦就在煤厂办了煤球作,又拉拢一些商人办起了锅炉厂,因为专利不受保护,想要凭着这些赚很多钱不容易,但只要销售做得好,起码在初期能赚上一笔。

    在这个时代,因为运输难题和榷税的混乱,跨地区的商业贸易成本相当之高昂。

    以陆路运输来说,主要是靠人背肩扛、牛马驮运,马拉大车、牛车的可靠性并不高,在官道上也是很少能看到,或许手推车可能多一些。

    即使明军中的炮车,也有很多是手推车。

    道路的情况、车辆的可靠性和成本,以及畜力的珍贵,都使得陆上的运输很不方便。

    华夏机器厂制造的车辆虽然做出了一些改进,但主要是在精密制造和工艺管理方面,可以更快地制造出品质更好的双轮马车,或者马拉大车。

    机器厂与精作坊合作,试制的弹簧防震装置、滚动轴承型的车轴,以及带侧向偏转车轴的四轮马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技术上来说,包括四轮马车在内,都不算太复杂,关键在于工艺水准及成本,在李彦看来,不能量产,依然只能算在试验阶段。

    滚动轴承和弹簧的难题便在于量产,不过使用在一些高端马车的制造上并不是问题,四轮马车与二轮马车相比,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载重量特别大,但对道路的要求相对较高,似乎并不适用,所以非常少见。

    车辆厂的目标还是集中资源,使用华夏机器厂的精密制造工艺和管理,制造更加结实耐用的车辆,并抽调一部分力量加入精作坊,希望能够早日解决滚动轴承的量产。

    至于民用的载人马车,特别是使用了弹簧防震、滚动轴承的高端二轮马车、四轮马车,还是安排在机器厂车辆作制造,李彦虽然不在乎技术流动,但他也要考虑赚取回报以滚动发展,并让最尖端的技术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如此,他才能拥有改变这个时代的力量。

    与陆路相比,这个时代最为有效的运输方式还是水运,运河的南北漕运,就是大明王朝的主动脉,不过这条生命线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因水位落差而存在的大量水闸,水患或干旱缺少而带来的麻烦,以及多处榷税的钞关等等,在这条运河之上,几乎能看到大明所有的问题。

    在很多时候,运河是只允许漕船通过的,但在大部分时间里,这条规定似乎很少被执行,大量的货物通过这条生命线,从南方运往北方。

    与中前期相比,海运的规模也在渐渐扩大,但与漕运相比,计划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李彦不会忽视大海,他在天津造船,一开始便是对准了大海。

    年前进入都水司时,李彦便开始为造船准备,搜求熟练的造船匠,以及造船的图纸,在船厂具备生产条件以后,便开始动用人手,制造第一艘一百料的海船。

    与造车相比,华夏厂在造船方面的技术积累明显不足,也只能从头开始,慢慢摸索积累。

    此外,李彦也通过购买、征调等手段,弄了二十几艘大小的海船,试着组建一个从事海贸的船队,并与一些福建、浙江、广东的商人合作,打算开辟一条海上贸易路线,这几个地方的商人,多少与当地的海上有些关系,有的甚至也做过海上贸易。

    不过这个船队刚组建不久,辽东的战局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40章 请战辽东() 
明朝当前的政治军事局势,李彦自以为并非他所能改变,他所能做的,也就是不断尝试在华夏商报、华夏文学,以及兵战春秋上面发表一些观点独特的文章,希望能够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

    譬如发展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并规范工商业的税收,以补充国库收入;譬如练精兵,主动进攻,争取杀伤建奴;又譬如完善法制,推行考成法,用更加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官员的是非功过,他甚至隐晦地提出一种新的投票决策机制,以取缔朝堂上的争吵不休。

    但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已经大权在握的东林党很难接受这种方法,反而是失势的三党,竟然用他的观点对咄咄逼人的东林做出反击。

    至于训练精兵,朝廷倒是没有什么意见,一直都在下旨意,但就是没什么效果,至于发展工商业和海贸,倒是引起了一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