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5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无忌面前的桌面上,摆着一份黄『色』的圣旨。

    前来宣旨的太监刚刚离去。

    赵无忌的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掠过,最后落到了面前的圣旨上。

    少年温和的声音在石屋中响起。

    “皇上旨意已到,李定国,刘芳亮,秦翼明,虎大威四人皆为总兵,刘文秀为副总兵,马万年升副将,其余将士,亦是皆有封赏。”

    众人顿时都是面『露』喜『色』。

    杜红儿今日依旧是一袭红衣,脸上蒙着黑『色』的面纱,只见她美目弯弯,含笑柔声问道:“却不知皇上升大人什么官职?”

    “皇上封本官为镇南侯,命本官继续坐镇广西,为国镇守岭南边疆。”赵无忌的语气隐隐有些低沉,不过此时兴高采烈的众人并未注意到这一细微之处。

    “既然皇上有令,那我等便早早返回岭南吧。”年轻气盛的马万年颇有些兴奋地说道,“末将打算跟随骑兵一起,从陆路返回岭南。”

    马万年的话,暗藏了几分少年的私心,衣锦还乡乃是人生一大乐事,他跟随赵无忌不到一年,便因军功升任副将,达到自己舅舅花费了几乎二十多年才到达的位置,心中的兴奋可想而知。

    他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自己的『奶』『奶』,石砫土司秦良玉。

    赵无忌看了一眼面前的兴奋少年,微微一笑,“皇上不允许我军从陆路返回,不过若是万年你只带着几个人赶路的话,想来并无问题。”

    秦翼明顿时脸上便『露』出了讶异之『色』,“这又是为何?骑兵走陆路回岭南,便利快捷,却不知皇上为何不允?”

    刘芳亮和李定国等人交换了一个会心的苦笑后,对秦翼明笑道:“秦将军,你跟随咱家大人久了就知道了,当今的皇上,对于咱家大人,可是忌惮的紧呢。”

    赵无忌听了,心中微微有些不悦,他轻咳一声,正待开口,却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有些急促的敲门声。

    商敬石急忙一个箭步上前,来到门前,伸手将木门拉来。

    几个身影从黑暗中一一浮现,有些蹒跚地走进屋中。

    走在最前面的,是水军将领张名振,在他的身后,几个熟悉的面孔依次在众人面前出现。

    带着一只眼罩的袁时中,拄着一根拐杖,走路姿态有些僵硬,左腿上装了一只木腿的朱成矩,以及跟在最后面的,那个脸上带着悲戚之『色』的英武少年。

    “袁时中,朱成矩!你二人没事真是太好了!”

    赵无忌急忙站起身来,激动地迎了过去。

    “本官可是担心死你们了,你二人身上这伤势……”

    袁时中勉强笑了笑,随即脸上『露』出忧『色』,伸手将身后的少年拽到了前面,“大人,郑家起了内『乱』,施琅造反,只有他和郑五爷逃了出来。”

    赵无忌这一惊,非同小可,他急忙上前,一把拉住站在面前的郑成功,“施琅造反了?你父亲怎么样了?”

    少年坚强的外表,此刻突然宛若冰山般迅速融化,他猛地扑进赵无忌的怀中,身子一颤一颤地,泣不成声。

    赵无忌轻轻拍着少年宽厚的后背,眼圈也有些发红。

    “你放心,师父会替你报仇的。”

    第四卷终。

第九百七十二章明清议和() 
大明崇祯十四年七月十五日,宁远城。

    在辽东巡抚方一藻和祖大寿,吴三桂等人的祝贺声中,赵无忌恭恭敬敬地从曹化淳手中接过圣旨,转身交给侍立一旁的商敬石。

    二十多天前,满清大汗皇太极驾崩,睿亲王多尔衮扶保皇太极和庄妃之子,年仅三岁的福临为大汗,而自己则在众多满清贵族以及重臣大将的拥戴下,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清摄政王。

    而大清第一勇士马福塔,则被诛灭九族,罪名是企图行刺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摄政的当天,便派出了一支极为正式的使臣团,前往京城汇合先其一步的大学士刚林,与大明商谈议和之事。

    这是为了履行当初和赵无忌两人之间的君子协定,手握大权的多尔衮,当务之急是迅速地掌控人心,稳固政权,铲除掉那些暗中忠于皇太极的力量,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迅速议和,也是为了安定赵无忌之心。

    毕竟赵无忌的黑旗军现在还在辽东。

    相比锐意进取,不断开疆拓土的皇太极,相对温和的多尔衮打算作一个守成之君,停止对外扩张的脚步,转而开始休养生息,消化和建设前几年清军打下的大片土地。

    并且有传言多尔衮执政的当日,便秘密召集了一批满清重臣以及那些最顶级的满清贵族,定下了向黑旗军,向赵无忌全面学习的重大国策。

    在山东,在辽东,赵无忌都是以八千兵马,打得十万清兵节节败退,溃不成军,痛定思痛之下,多尔衮决心‘师明长技以制明’,当然这个明指的是赵无忌,而不是崇祯。

    明清议和,对两大帝国来说,都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关于此事,赵无忌也特意给崇祯上了一道折子,提出了议和时需要注意的两个地方。

    一是可以议和,但不赔款,不纳贡,这一点赵无忌相信崇祯能采纳,毕竟当初朱元璋留下的祖训便有不赔款不纳贡这一条。

    而崇祯特意将任命赵无忌为镇南侯的旨意拖到此时方才由曹化淳送达,也有借着赵无忌驻军辽东,在议和期间给满清施加军事压力的意思。

    而赵无忌也是心领神会,隔三差五便会派遣刘芳亮率领重骑兵前往明清边境之处,巡逻演练一番,以震慑清兵。

    抱着不同目的,急于议和的明清双方,很快便在短短的半个月达成了和议,双方约定,互相保持现有的疆域不变,双方互为兄弟之邦,互不侵犯,在黑旗军的威慑下,多尔衮派去的使臣并未敢提及赔款或是纳贡之事。

    和议达成,双方皆大欢喜,只有赵无忌有点遗憾在心。

    因为他折子里的建议,只有不纳贡不赔款得到崇祯的采纳,另外一条,则因种种的原因,没有写到和约中。

    赵无忌希望能在和约中写上,恢复朝鲜的大明藩属国身份,同时解除满清和朝鲜的藩属关系,以达到削弱满清的目的。

    在刚刚结束的辽东一役中,无论是松锦之战,还是杏山之战,都有部分朝鲜士卒以及大量的朝鲜民夫参战,助纣为虐,给清兵增添了不少的助力。

    这笔跟朝鲜王的账,赵无忌打算以后再算,暂时先把朝鲜和满清割裂开来再说。

    不过在清廷使臣的强烈反对下,急于达成和议,以便抽出力量去对付流寇的崇祯并没有坚持这一点。

    此外赵无忌还建议崇祯封赏满清饶余贝勒阿巴泰,并留下阿巴泰在锦州,利用他的身份和影响力,拉拢和分化满清贵族,结果陈新甲、陈洪范等人以担心激怒满清,引发清军入寇为由,说服崇祯皇帝拒绝了赵无忌的请求。

    同时崇祯也拒绝了赵无忌将阿巴泰送往京师的请求。

    听闻满清大汗皇太极当初曾在阵前被阿巴泰给气得口吐鲜血,当场昏倒,对于这位这么能拉仇恨的奇人,崇祯既不敢把他留在锦州,也不敢把他放在自己的身边,更不敢大张旗鼓地封赏阿巴泰。

    到最后崇祯只给阿巴泰封了一个『荡』寇将军的闲职,至于阿巴泰的去向,崇祯下了一条含混不清的旨意,让赵无忌自己决定,只要不在京师和辽东就好。

    但崇祯不知道的是,阿巴泰自己也不想留在辽东或是京师。

    身为满清最顶层的权贵之一,阿巴泰可以得到满清最高级别的情报,大明朝廷官吏的腐败以及流寇的猖獗,阿巴泰比崇祯自己都清楚。

    留在锦州要面对危险的多尔衮,留在京师,则要面对同样危险的李自成或是张献忠。

    所以阿巴泰想跟赵无忌返回岭南,做一个有职无权的富贵王爷,哦不,富贵将军。

    没奈何之下,赵无忌也只得暂时将阿巴泰带在身边,不过他随后又命图赖前去旅顺口,让他打着阿巴泰的旗号,在那里收拢和吸纳那些忠于阿巴泰的士卒和百姓。

    毕竟作为努尔哈赤的亲儿子,阿巴泰在满清那边还是有着很强的号召力的,这样的影响力不用未免太可惜了。

    赵无忌可不怕激怒多尔衮,被钢筋水泥加强起来的旅顺口,堪称固若金汤,极其的易守难攻,多尔衮若是昏了头去攻击旅顺口,赵无忌睡觉都会被笑醒。

    依仗坚固的城池和险要的地形,只要兵械和粮草给力,就连沈志祥手下的那两三千皮岛士卒,都能在力保城池不失的前提下,给予攻城敌军以重大杀伤。

    其实赵无忌原本举荐刘文秀接替沈志祥镇守旅顺口,但是没有获得崇祯的许可,不但如此,兵部尚书陈新甲也以返回岭南的途径各地,民生疲敝,无力供应军队粮草,担心士卒扰民为由,拒绝赵无忌的黑旗军从陆路返回岭南。

    这样赵无忌也只能乘船返回,此举让赵无忌颇为郁闷。

    随意敷衍了一会满脸笑容上前道贺的辽东巡抚方一藻几句,赵无忌便偷偷对曹化淳使了个眼『色』,曹化淳会意,两人心照不宣地踱了开去,慢慢地远离众人,来到一处较为僻静的所在。

第九百七十三章狙击施琅() 
给崇祯上折子的同时,赵无忌当初还派人给曹化淳送去一封书信,具陈利害,表达了自己想要镇守辽东之意。

    赵无忌在书信中说明,只要自己能镇守辽东,便可省下朝廷每年征收的几千万两辽饷,此举不但可以让底层的老百姓大大地缓一口气,也可以有效地改善朝廷当前财政亏空的状态。

    宫中有三大太监,王承恩这人赵无忌不熟,高起潜和赵无忌是死对头,而曹化淳此人,不但为人精明,对崇祯忠心耿耿,并且为人十分的明事理,当初在山东,赵无忌与曹化淳也曾一见如故,非常投机。

    所以赵无忌才会写信请曹化淳帮忙。

    眼看四周再无他人,还未等赵无忌开口,曹化淳便率先说道:“大人之意,杂家已经明了,当日平台召对之际,围绕大人奏折中提议,几位阁老互相争执不下,户部李阁老和礼部蒋阁老皆赞同大人的提议,而以兵部陈阁老为首的其余众人,则是坚决反对,杂家眼看反对派人多势众,是以便在最后,提议皇上,将此事拿到次日的大朝会上,交由群臣讨论解决,却未曾想……”

    说到此处,曹化淳禁不住也是摇头叹气,“原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杂家却没想到,文武百官,竟然有九成以上者,反对大人镇守辽东,而全然不顾大人此举可节省数千万两辽饷的好处。”

    “杂家弄巧成拙,在此向赵大人致歉了。”曹化淳说到此处,随即弯腰,深深向赵无忌施了一礼。

    赵无忌急忙上前将曹化淳扶起,“曹公公这是哪里话来,您能仗义援手,下官已是感激不尽,如何还敢责怪曹公公?”

    赵无忌嘴上说得轻松,心中却是充满了阵阵的愤懑和不甘,以及深深的惋惜。

    京师中的朝臣百官,已经是如此的腐败和沉沦一气,不可救『药』,而崇祯这个猪队友,也果然如同历史上一般,在自己给他的三个选项中,选择了最坏的那一项,完美地避过了其余两个正确选项。

    若是自己不能镇守辽东,那就应该放弃锦州等地,退守宁远,此举能节省大量钱粮,减轻朝廷负担,也能将明军原本不多的精锐兵力集中起来,形成一个随时都可以打出去的,紧握的拳头。

    结果崇祯选的是命以巡抚方一藻为主,率领吴三桂,祖大寿等人镇守辽东,并不放弃锦州和杏山,塔山等城,将原本就不多的三万兵马,继续给分散了出去。

    赵无忌自己也对能留辽东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崇祯皇帝一贯对自己怀有戒心,但削减辽东兵员,放弃名存实亡的关宁锦防线,节省下大量辽饷,给百姓以喘息之机,这个提议的利国利民之处,赵无忌就不信朝中那些人精般的大臣都看不出来。

    依旧维持庞大而低效的关宁锦防线,依旧继续征收每年数千万两银子的辽饷,除了那些在征收和使用辽饷中能得到好处的食利团体强烈反对外,也有着其余大臣只顾自己身家『性』命和财富,而漠视百姓幸福和安危的因素。

    毕竟辽饷又不用他们自己掏钱,出于对满清的恐惧,他们本能地就希望守在辽东的士卒们越多越好,至于百姓的死活,与他们何干?

    朽木不可雕也,对这些腐朽无能的朝臣们,赵无忌准备彻底放弃他们。

    定了定神之后,赵无忌拱手对曹化淳笑道:“下官其实还有一事,有求曹公公。”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