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代内阁大臣可以说是已经做到了臣子的巅峰,只有入了阁才能最大限度的去实现自己治国的理想,阁臣理想当中的皇帝最好是一个提线木偶,能够终日缩在宫里不问世事,治国这样高难度的工作只需交给他们做就好了,所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蒙蔽皇帝的视听,如果是一个昏君那也就算了,可但凡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就不可能任由臣子的摆布,但文官集团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就算内部分为无数派系,但对待皇权的态度永远都是高度一致的,比如粉饰太平,就算天下民不聊生,但最终传到皇帝耳朵里的,多半也是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什么的。
皇帝只要不想当一个聋子瞎子,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去了解天下真正的情况,外臣既然不可信,那么皇帝能够信任的也就只有身边人,太监虽然也不是什么好鸟,但他们是天子的家奴,日日夜夜伴随皇帝身侧,从情感上都要比外臣亲近许多,得了天子信任的太监不但可以成为天子的耳目,还成为对抗臣权的最有力的武器,可以说太监能得到皇帝多大的信任,他们手中的权力就会有多大,皇帝有顾忌不能去做甚至不敢去做的事都可以交给大太监去办,久而久之太监就成了皇帝手里的一把刀,一把让外臣闻风丧胆的屠刀,不想死就得归附。
十几年前普天之下为魏忠贤建生祠的官员多如牛毛,官员或许敢不把天启皇帝放在眼里,却没有人敢不把魏忠贤放在眼里,现在权倾天下的魏忠贤没有顾虑不在乎名声,他要做好的唯一角色就是踏踏实实的成为天启皇帝最忠实的狗,让他咬谁就咬谁,没让他咬的照样去咬,终于让其成为让百官闻风丧胆的存在,这固然可以说是离不开天启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也可以说是天启皇帝有意为之,来源于天启对文官集团的极度不满,所以扶持魏忠贤对抗整个文官集团。
天启英年早逝,崇祯继位没多久便以雷霆手段灭了魏忠贤,失去魏忠贤这号旗帜性人物的阉党,顿时变得一蹶不振,在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的强势反扑下节节败退,终至一蹶不振,灭了阉党之后的东林党人随即开始将矛头对准自家阵营,开展轰轰烈烈的党同伐异斗争,全然不顾当时的大明天灾不断遍地烽烟,在这群自我标榜为‘君子’的东林党人眼里,国家的命运最后会走向何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将大明的朝堂变为东林的一言堂,老百姓死不死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只要他们自己活的滋润就可以了,这也是后世为什么会说大明其实亡于东林党的原因之一。
朱慈炯拥有现代人的眼光,对于大明何以会走向灭亡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也甚至太监权重就是一颗毒瘤更是一把双刃剑,用的不好最终很有可能刺伤了就是自己,但朝堂上的文官尤其是哪些不知所谓的‘东林君子’是个什么德性他更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不是不想出手,但在自己的皇权没有彻底稳固,天下未能安定的时候他只能选择容忍,但容忍是有限度的,朱慈炯发现自己的忍耐力越来越差,似乎已经快到了一个临界点,触之必发!
身为天子!大明天下的主宰!朱慈炯发觉自己非但没有感受到身为九五之尊的无上荣耀,反而事事缩手缩脚,大臣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把他困在深宫之中,北伐之战前夕,他还做梦想要来个御驾亲征,醒来以后才发觉那真是做梦
所以现在的朱慈炯的情感越来越亲近宦官,太监虽然有太多太多的毛病,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对朱慈炯忠心耿耿,同样不爽儒家大臣,而且大明的太监要想做到高位,很少有不学无术之辈,因此朱慈炯也很放心的把事情交给太监去做。
就拿崇祯假死之事来说,朱慈炯身边的三大太监知之甚详,但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将此事透露出去半点风声,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一点,只有皇帝的信任才是他们作威作福的资本,皇帝如果倒台了,遭殃的第一个人就会是他们这个群体,丁卫甲假传遗诏的时候根本算不上朱慈炯的心腹,自己甚至都做好了以死守口的准备,但朱慈炯并没有杀他,反而委以重用,这又如何能不让其死心塌地的去为朱慈炯卖命,示之以利不如结之以恩就是这么个道理。
第两百二十章烦扰(12)()
三大太监当中的苗宣更不用说,身为朱慈炯的大伴,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来形容绝不为过,要说苗宣会对朱慈炯有异心,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对朱慈炯来说办事能力怎么样是其次,忠心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族一个小团体同样如此。
所以朱慈炯很放心的把全民教育这样的头等大事交给苗宣去督促,因为他虽然不确定苗宣一定能办好,但可以肯定的是苗宣一定会用心去办,若是换一个文臣去办,阳奉阴违、欺上瞒下、官官相护什么的,就算能办好还不知道要耽搁多少时间,偏偏全民教育这件事朱慈炯根本等不起,因为这关系到他对旧式官僚动手的底气!
现在看来苗宣干得很不错,甚至已经超过了朱慈炯的期望,崇祯十七年十月底,被称之为打响教育改革第一枪的‘苏州校案’,苗宣一口气将包括苏州府知府阮成方在内十八名官员斩杀,震惊整个大明,杀的官员虽不算多,可却让朝野上下惶恐不安,无数官员无不暗自揣测,苗宣会不会成为大明的又一个魏忠贤。
由不得百官不惊惧,实在是魏忠贤留给百官的恶名太过炽烈,五十岁以上的官员大多都是从那一时期走过来的,那样的文官灰色时代,但凡是带个官字都不愿意再经历一次,苗宣杀官如屠狗岂能不让他们惊骇莫名,一时间弹劾苗宣妄杀忠良、草菅人命的折子如雪片一般飞上朱慈炯的案头。
然而百官注定要失望,朱慈炯对待‘苏州校案’的反应出奇的平静,面对来势汹汹的满朝官员,只是指着满着的奏折冷笑,言称可以将‘苏州校案’交由检察院审理,若是苗宣确实滥杀无辜,他就将苗宣拿下查办,若是苗宣没有徇私舞弊,那么为阮成方等一十八人喊冤,弹劾苗宣滥杀无辜的官员就与阮成方同罪!
阮成方死不死没人关心,百官弹劾苗宣也没指望能把苗宣怎么样,说到底苗宣都是今上的大伴,治罪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百官唯一期望的就是想让苗宣有所收敛,不要妄图自己成为刘瑾、魏忠贤一样的人物,可朱慈炯这话一出,顿时如同在百官的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检察院是什么地方?现在锦衣卫虽不受今上重视,可几乎所有官员都认定,检察院就是另一个锦衣卫,是今上用来惩治官员的地方,交给检察院审理,最后倒霉的除了他们自己不会有别人,何况话又说回来了,阮成方本身就是自己找死,根本怨不得别人,今上说这话不但是明确表示支持苗宣对官员动手,更是表露出惩治不法的莫大决心!
‘苏州校案’至此告一段落,百官纷纷偃旗息鼓,对苗宣杀官之事再也不提半句话,甚至不少官员私底下已经串联是否要向苗宣投诚,有了今上的铁腕支持,不难想象苗宣日后定然又是一个权倾朝野的人物,早点投过去,对以后的仕途多有裨益呐。
除此之外的更多官员则在观望,观望苗宣下一步会有什么动作,一方面希望苗宣收敛一些不要搞的风声鹤唳,一方面又希望苗宣能乱杀一通,落下口实,成为百官日后扳倒权阉的理论依据。
但是很显然苗宣没有让朱慈炯失望,苏州一顿杀鸡儆猴,就完全看出所谓的儒家文臣大多都是软骨头,各府县官员再也不敢克扣半钱教育基金,相反还积极投入到建校招生的伟大浪潮中去,大小印刷坊日夜赶工,印刷算数和启蒙教育课本,只要新式教育不学经典,在儒家官员的眼里就不存在威胁,老百姓识几个字不一样还是百姓,难不成读了几天书就能翻天了不成。
百官乡绅的配合也让苗宣的工作轻松了许多,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南直隶地区相继落成乡学近万所,不过对于如今的大明百姓来说三两银子一年的师资还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所以招生的时候应者寥寥,大户人家的子弟不屑来这新式学校学那些杂七杂八的玩意,请个教授先生来家中传授经典才是正途,而穷苦人家的孩子到了八九岁的年纪,差不多已经算的上是半个劳力,读书不但要交银子还白白损失劳力,怎么算都是亏本生意,所以各乡学三月初正式招生的时候,愿意花银子的少的可怜
出现这样的状况倒是让朱慈炯始料未及,原本还打算借鸡生蛋来个以学养校的算盘彻底落空,这也只能怪朱慈炯高估了这个时代百姓愿意接受教育的热情,也可以说是朱慈炯办校施行不教经典的计划不仅骗过了读书人也骗过了百姓,去读一个没有前途的学校,认识几个字能有什么用,还要损失家里的劳力,怎么算都是亏了血本啊!
这种情况想要得到改观,除非第一批新学学生通过考核正式步入官场的时候才能实现,也只有到那个时候,全民教育计划才能在大明的土地上遍地生花。
免除学费!每年给每所学校补贴两千两银子!朱慈炯当机立断做出了这个石破天惊的决定!满朝大臣也终于明白天子兴办全民教育的决心!一所乡学一年两千两银子,一万所一年就是两千万两啊,好在这笔银子是内库出,否则高弘图也不用在内阁办公了,天天跑去御书房哭穷时间估计都不够。
朱慈炯心也在滴血,两千万两可不是小数目,关键还不是一锤子买卖,保守估计,培养出第一批能够迈入基层官场的学子,起码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亿两!朱慈炯内库银子很多,比国库都多,可花费的地方同样不少,就算加上满清后续赔偿,最多能支撑个三四年,后面的就要看大明联合银行能在三四年后为他带来多大的利益了,这也是为什么高弘图和他哭穷哭了那么多次,眼巴巴的看着战争赔款,朱慈炯却始终不松手的原因。
现在全民教育还只是在南直隶部分地区开展,要是铺向全国,朱慈炯分分钟就得破产
第两百二十一章烦扰(13)()
朱慈炯身边三大太监,苗宣主抓教育,韩赞周则负责内库银两调度,这可是大明立国以来内库当中从未有过的巨额财富,交给韩赞周,至少说明在朱慈炯的心里韩赞周已经能够当做心腹对待。
韩赞周原本是南京的镇守大太监,在南直隶这一块绝对算的上一号人物,但是若真要论起来,就凭他镇守太监的身份还有点不够看,至少原本身在北京内廷司礼监里面随便一个秉笔就能让他万劫不复,这些年他在南京着实捞了不少银子,可真正落在自己手里的不足一成,其余的全部孝敬了上面,否则南都镇守这样的肥缺怎么也不会落在他的头上。
直到朱慈炯南下,韩赞周才算苦尽甘来,朱慈炯即位之初便信守承诺,将其提拔为司礼监首席秉笔,真正的内廷第二号人物,从此而后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了。
对于苗宣,韩赞周由内而外发自肺腑的恭谨,人家是侍候天子从小到大的老人,地位有若泰山之稳,别看苗宣常年不在宫中,但韩赞周心里明白的很,只要苗宣看他不爽,他的好日子基本也就到头了,内廷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生存法则比外廷残酷十倍不止,要想活的滋润,不仅仅需要揣摩皇帝心思,如何逢迎皇帝心目中的第一宠宦宠妃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不仅是苗宣,就是丁卫甲,论地位丁卫甲比他韩赞周还要低些,甚至在朱慈炯心目中的份量,丁卫甲也赶不上他,可韩赞周同样刻意结交,只因为丁卫甲是苗宣的义子,苗宣北上玩出那一手偷梁换柱的把戏,丁卫甲绝对是居功甚伟。
能在内廷混上位,机遇、贵人、察言观色等等缺一不可,宦官可不像外臣存在什么天高皇帝远的说法,一步踏错就是万劫不复,所以大太监没有人是笨蛋,整个内廷除了苗宣以外的任何人都没有持宠而骄的本钱,韩赞周如是,丁卫甲亦如是,丁卫甲不过就是苗宣的义子,就算在北京一役中立了大功,可他要是敢仗苗宣的势为非作歹,恐怕用不着朱慈炯出手,苗宣自己就出手灭了他,毕竟现在的苗宣就算深得朱慈炯倚重,可离权倾朝野还远的很,何况朱慈炯不是朱由校,圣武一朝也绝不可能出现魏忠贤,这一点苗宣比谁都明白。
韩赞周北上,如今丁卫甲就是朱慈炯的贴身大太监,见到朱慈炯双手抚额有一下没一下的敲着,不禁有点心疼道:“万岁爷,酉时已过,是否起驾春和宫,用过晚膳好生歇息。”
“你不说朕倒差点忘了。”朱慈炯苦笑道:“被内阁这几个老家伙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