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皇太子-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现在今上看上了人家姑娘,非要立其为后,还拿诏书说事,这道诏书就如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让他们只能是高山仰止徒叹奈何

    朱慈炯说道:“你们曾经对朕说过,领兵在外的武将一旦势大便会骄横不法,所以要委派督师,最后被朕驳了,何也?因为武将要想势大难制,最重要是要有对其忠心耿耿的私兵,然现如今大明九军何来私兵一大明的每一位战士忠心的对象就只有大明也只有朕!武将可以领兵打仗,战时可以执行军法,但若想谋反,哼!他麾下的战士第一个就会将其拿下,如此一来朕要文臣去督师去掣肘,甚至说难听一点是去骗政绩又有何用!让一群对武略一只半解的文臣去对军队指手画脚,大放厥词吗!”

    “归根究底,只是制度问题罢了,要想永绝武将之乱藩镇之祸,靠的不是文官而是制度,是完善的制度形成的约束力!”

    “外戚干政甚至祸乱社稷也是同理,想要彻底根绝,并非只是娶个民间女子便能高枕无忧的,身为文臣理应找出外戚干政祸国的源头是什么?是主少国疑还是母族势大已有凌迫皇权之势,还是其它原因,找出来以后将其堵死,制定完善的制度,而不是僵化脑筋不知变通,试问诸位爱卿你们能防的了一时能防的了万世吗!”

    “大明祖制勋贵之女不得入宫为后,那么朕倒要问问,成祖徐皇后出身中山王府可是勋贵之女,仁宗张皇后之父彭城侯张麒,可是勋贵?宪宗吴皇后乃三品指挥使吴俊,舅舅是怀宁侯孙橖,可是勋贵?英宗钱皇后之父安昌伯可是勋贵!”

第三百四十七章选秀(21)() 
真是狡辩呐天子举的几个例子当中可有一个是女儿当了皇后以后后封的,照这么算起来先帝的周皇后之父还是嘉定伯呢

    至于徐皇后那是运气好,成祖靖难的时候只是燕王妃,靖难之役后才顺势成的皇后,如此一算,这中山王府当真是洪福齐天,两百多年前出了一位燕王妃,最后正位中宫,两百多年后又出了一位定王妃,看今上的架势恐怕劝谏多半已是无用,况论他们的劝谏理由也未必能站得住脚

    只是如此一来,中山王府当真是显赫到了极点,一门两公不说,只怕又要多出一条一门两后,而且魏国公还有一孙,如今还是英武军的主帅,按今上的雄心壮志来看,日后成就只怕也是难以估量

    徐丹俏生生的站在那里有些不知所措,朱慈炯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说的她一颗少女心狂跳不止,什么叫王道霸气,什么是气吞山河,可不就是高高在上的大皇帝现在所表露出来的姿态吗?

    这六位大臣在外朝哪一个不是威风八面,那个姓高的老头甚至都要以死相逼了,现在还不是如同鹌鹑一样低下了脑袋。

    突然间,徐大小姐觉得嫁给大皇帝似乎也不错,至少要比那个软绵绵只会在她面前唯唯诺诺的小白脸要强上一万倍,何况她被册立的还是皇后,中宫大位难道不是天下间所有的女人都梦寐以求的位置吗,她能揽入怀中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诸位爱卿可还有什么要说的?”朱慈炯默然问道。

    高弘图沉声道:“陛下,老臣以为”

    “还是以为不妥是吧。”朱慈炯冷笑着打断道:“高卿无非是想要说立徐氏为后弊大于利一类的话,但是让朕违背先皇之命背上大不孝的恶名那是万万不可能,徐氏是定王妃也好皇后也罢,朕的正室非其莫属,诸卿若是定要阻拦,朕为了不违背父命,唯有待后宫诸女产下皇子之后禅位与他,做个安安逸逸的太上皇,到了那个时候在立徐氏为太后总可以了吧。”

    六臣皆是无语,万民称颂的一代雄主圣武皇帝居然当着大臣的面耍起了无赖,还禅位做太上皇这不是典型的欲盖弥彰吗?咿呀学语的孩童知道什么?这天下还不是你说了算,还迎娶太后翻遍史书也是闻所未闻吧。

    “噗呲”徐大小姐听了这话,终归没忍住笑出了声,大皇帝那么厉害,这话说的怎么跟个赌气的孩子似的,实在是叫人忍俊不禁。

    史可法心里沉叹了一声,尽管知道今上说的是玩笑话,可这话无疑也表示了其决心,高弘图还想以死相逼呢,今上直接来一出退位娶妻,你还能怎样,只得出列说道:“先帝之命为人子者自当遵从,何况先帝赐婚之日,陛下乃是定王,自那一日起徐氏便已是定王妃,只是因年岁不及故而完婚之期稍延罢了,徐氏女以妃位入主中宫,一如徐皇后故事,倒也算不得违制,老臣遵诏便是。”

    文臣列班第一的内阁首辅大人都表态没有意见了,高弘图等人就算再怎么不甘心也只能遵从旨意。

    朱慈炯笑了笑道:“既然诸位爱卿再无异议,朕便册立徐氏为皇后,入主坤宁宫。”

    “臣徐弘基谢陛下隆恩!”魏国公仆倒在地,然后见徐丹毫无反应,刚要责备两句,突然想起,现在的孙女已然是皇后,与他已是位属君臣,再想如往日那般责备,实在有些欠妥。

    好在徐丹没有被彻底震傻,很快反应过来盈盈一福谢了皇恩。

    朱慈炯龙颜大悦道:“朕与皇后大婚一应事宜着礼部依制去办,朕之圣寿乃是十月,大婚吉日就在十月内挑选,钱尚书可明白。”

    钱谦益慌忙道:“臣领旨。”

    “嗯。”朱慈炯应了一声道:“选秀之事就到此为止吧,中宫已立后宫亦实,内阁各部十年之内无需再操持选秀琐事,忠心体国办好手里的差事方为正道。”

    “臣等遵旨。”

    朱慈炯看向史可法说道:“史可卿随朕去御书房议事,其余人等都退下吧。”

    “恭送陛下。”

    御书房内,朱慈炯一直紧绷着的神经总算是松了下来,心里也在暗自庆幸,多亏了半个月前去见了父皇一面,说服父皇亲笔拟了一道赐婚诏书,否则今天想要让这几个大臣知难而退,满朝上下心服口服还真有难度,那个高老头没准真能在御阶上溅上满头血,他的光辉形象在春秋工笔下说不得也得留下不光彩的一笔。

    和朝堂比起来,朱慈炯还是更愿意在御书房内议事,现在每个月两次的大朝会和原本定期改为不定期的小朝会,朱慈炯是越来越懒得参与,一帮子大臣要么找出各种各样鸡毛蒜皮的小事来跟你扯皮,要么就是更例行公事一样来汇报,朝堂上说了一遍还不算,下了朝这奏折跟雪片似的恨不得把你给埋了。

    朱慈炯越来越能体会大明为什么会弄出这么个太监批红制度了,纯粹就是给这些无关痛痒的奏章给烦的,所以让司礼监的太监先看一遍,把那些个不重要的鸟事和皇帝不关心的小事全部剔出来随便批复了了事,真正关心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只要皇帝不是像天启那样喜欢殆政的木工,基本还是亲自批复的,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为啥动不动就一二十年不上朝,估计也是不厌其烦的缘故。

    朱慈炯现在也是一样,真正能够影响到民生乃至推行各种政治措施,都已经习惯在御书房召见内阁和各部阁高官去办理,之所以还时不时上朝,纯粹就是在外朝百官面前露个面混个脸熟,省的史书上把他说成和嘉靖和万历一样,最后把圣武之治的功劳全部堆在内阁的头上。

    朱慈炯径直走到御案前坐下,看见史可法要行礼,挥了挥手道:“史爱卿乃朕之肱骨,大明柱石之臣,你我君臣齐心大明方能长治久安,这里也没外人,繁文缛节的能免则免吧,自己搬张凳子坐。”

第三百四十八章办事(1)() 
史可法还是规规矩矩的磕头行礼,此乃臣节岂可轻废,和有没有外人没有半点关系。

    “平身吧。”朱慈炯也很无奈。

    一旁伺候的小宦官端来一张凳子让史可法坐下后,便自顾退了出去,这也是朱慈炯的习惯,对于动不动就要几十个人伺候感到很是不习惯,尤其是像御书房这样的私密所在更是如此,因此能在朱慈炯御书房接见大臣的时候还在一旁侍候的太监宫女,无一不是亲信中的亲信,整座皇宫里面两只巴掌都能数的过来。

    “朕几个月前交代内阁办的几样事情办的还不错。”朱慈炯笑道:“尤其是裁撤锦衣卫,连朕都感到颇为棘手,没想到却被你轻描淡写的给化解了。”

    史可法心中一喜,今上能对内阁这几个月来的所作所为持肯定态度,那么至少说明今上对于文官的印象多少有了些改观,看来日后只需尽心去办好手里的差事,用不了多久便能将因甲申之变,文官不作为而让今上产生的恶劣印象一点点扳回来。

    史可法心里这么想,嘴上却恭声说道:“北方数省这些年来饱受肆掠,锦衣卫早已是名存实亡,南方数省虽未遭受大的兵灾,但因帝都在北,南方锦衣卫两百年下来也早已没落,绝大多数在籍的锦衣卫实际上早已成了寻常百姓,甚至多有生计无着的老弱之辈。”

    “臣召他们进京,他们定是以为陛下想要重振锦衣卫,因此心甘情愿的来了南京,南京有近卫军震慑,即便知道了陛下的用意是要裁撤了他们又能如何,何况陛下恩旨,被裁撤的两万四千多名锦衣卫,老弱皆可分得田地成为民户,精壮可以应选整训成为各地有司的衙役,从此而后再不用为生计犯愁,自是毫无怨怼之心,如此顺利也就不足为奇了。”

    朱慈炯点了点头,史可法说的也是实情,锦衣卫在大明的历史上确实辉煌过几次,却被后来强势崛起的东西厂狠狠压制,甚至到了堂堂的一品都指挥使见了五品的东厂厂督都要磕头行礼的地步。

    崇祯继位之后,铲除魏忠贤,东厂因此而没落,但是被打压的太狠的锦衣卫那个时候也仅仅只剩下一口气,何况锦衣卫身为特务组织,一向都很不受文臣待见,对文官偏听偏信的崇祯自然也不可能去恢复锦衣卫的往日荣光了。

    现如今大明山河尽复,公检法等部门很快就会覆盖全国,要想这些部门正常运转,除了做文职工作的官吏外,还需要数量庞大的执法队伍,这些人从哪里来,一是不断反正的降兵,另外就是从已然百无一用的锦衣卫中去筛选,如此一来七七八八加起来,能够充斥到各地衙门充做执法人员的衙役加起来就接近十万,已经勉强能够保证各地有司的正常运转了,当然这些不包括云贵两广在内。

    南方不同于北方,北方数省经历了大乱,可以说是正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没有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地方势力,各新兴衙门的建立几乎不会遭受什么阻力,这些人整训结束之后便能够立即投入到各有司维持治安,巡检执法等等。

    但南方没有受过大的兵灾和匪患,大地主、大资本家遍地都是,几省各府州县的衙门与地方豪强之间狼狈为奸,想要在这几省推行新政,无疑要受到极大的阻力,所以经过天眼大半年的暗中查访,对于为祸地方最深的八百六十多门阀,朱慈炯才决意铲除掉,没有了门阀豪族的掣肘,失去依凭的地方官府再想以各种借口阻扰新政推行,恐怕就要有些力不从心了。

    慢慢将思绪拉回到现实,朱慈炯再问道:“废除屯兵进行的如何了?”

    “回禀陛下,屯兵和锦衣卫的状况相差无几,四川、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因为战祸,屯兵已然不复存在,这几省只要不恢复屯兵就可以了,至于安徽、江浙、两广、云贵等地,内阁已经行文废除屯兵令,并按陛下的意思将屯田分成给原屯兵播种,虽然现在消息还没传回来,不过此等德政,老臣以为屯兵必然欢欣鼓舞,绝无推据的道理,至于那些个屯兵将领,内阁也已行文调其入京,自可将这些人的不满消弭于无形。”

    “很好。”朱慈炯点头赞道:“这才是内阁乃至各部门、各级官府应有的态度,当官的只要把心思多放一些在办实事上,多考虑到民间百姓的疾苦,天下何愁不能大治,大明何愁不能中兴,要是把心思放在什么‘争国本’、‘大议礼’这些动不动就能扯上几年十几年的事情上,官员还有什么心思去治理国家,社稷又岂能不走向衰败!”

    史可法连忙称是。

    朱慈炯道:“如今大明国事渐趋平缓,朕今日单独召见你,是给内阁下达新的任务,朕希望内阁乃至朝中百官,还需尽力尽力去办好差事才是。”

    史可法立刻站起了身躬身说道:“臣定当尽心竭力,办好陛下交代诸事。”

    “坐下吧。”朱慈炯抬手虚按了一下道:“史卿可知道甲申之变时,李自成的大军何以会在两日内攻陷北京雄城?”

    史可法稍稍思考后说道:“依老臣看,若非奸贼兵部尚书张缙彥打开正阳门迎反贼刘宗敏部入城,北京足以支撑一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