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第三帝国-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他分兵东西两线,以数月的时间,横扫各地不服,形成席卷天下的大势之后。

    那些原本抱着观望态度的隐士、名士,无不被刘曜取得的成就所震惊!

    不愧是当世圣贤!

    天下十三州,大半落入其手!

    若不是刘曜不忍心见到华夏内部发生战火,恐怕他已经击败了刘宠、刘虞,登上了帝位!

    他这些作为,早就随着《三王停战协议》一起,依靠先进且强大的宣传工具——帝国时报,传遍了天下。

    居住在襄阳山林之间的庞德公与司马徽等隐士、名士,也通过阅读帝国时报,获知了刘曜的相关事迹。

    “楚王命麾下臣工上奏选官之条陈,却只给三日期限,可见其心甚急。”

    刘曜不可能不急,治下各地的地方官良莠不齐,不少都是之前花钱买的官职。

    他的政令再好,得不到执行也是白忙活。

    他必须尽快选拔一批有本事的人,替换掉地方上的无能之辈。

    否则再拖几个月,他好不容易积攒的民心,恐怕将会消耗一空。

    清晨,阳光还不是特别刺眼,在丹水河畔,庞德公与司马徽、宋忠三人结伴而行,人手各拿着一份帝国时报。

    刚才说话的正是司马徽。

    他们手中的报纸,印刷于三日之前,乃是帝国时报的第十期。

    负责传递报纸的驿员,快马从长安沿着武关道,一路赶来襄阳,只用了三天时间。

    武关道是秦驰道之一,乃是利用秦岭北侧灞水河谷和秦岭南侧丹水河谷连接开辟而成。

    它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和岭南的交通要道,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军事上的特殊作用更备受重视。

    唐德宗时明令规定:“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即其地位在诸驿路中仅次于“大路驿”潼关道。

    唐代以后,武关道虽失去国道地位,但作为西北与东南地区间联系的捷径,仍发挥重要作用。

    帝国时报是刘曜为了宣传停战协议提前创办的报刊,他原本的计划是等天下一统之后再创办报纸。

    他认为既然有需要,那就把报纸办起来。

    与后世的报纸类似,帝国时报也划分了几个板块,不过目前只有四个面,几乎是一个面对应一个板块。

    三天前出版的帝国时报,第一版面为时政,主要内容讲述了刘曜召集众臣工在建章宫前殿议事,透露了选官的消息。

    第二版面为时局,讲述了陈王、鲁王治理各自境内的一些动作。

    前两个版面的内容皆出自于报社,至于后两个版面的内容,皆由有署名的个人撰写。

    第三版面为论坛,有数篇不同署名的人撰写的文章,大概是针对如何增加人口、提高百姓收入的看法和见解。

    第四版面为故事,连载着一部名叫《洪荒演义》的小说。

    在第四版面的末位,还留下了一个小方框,里面介绍了投稿与联系报社的途径。

    因为帝国时报是有偿的,而且价格还不便宜,所以能看得起报纸的人非富即贵。

    襄阳有百姓集团的产业,故而专售报纸的业务,暂时交给了百姓客栈。

    刘曜甚至考虑到普通百姓不识字,特地要求客栈的说书先生,增加一个工作内容,那就是替老百姓读报。

    帝国时报从六月底问世,每三天出一期,到今天已经出了十一期。

    庞德公与司马徽、宋忠自第一期便成为了报纸的忠实读者!

    刘曜治下境内的士人们,几乎是有一个算一个,无不对报纸这种新奇的信息载体推崇至极!

    不仅仅因为报纸的发明者是刘曜,而是通过报纸,可以让他们更加便捷的获取时政时局等信息。

    这仿佛给士人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透过这扇窗,他们可以不用登门拜访,便可获知文稿作者的思想。

    他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投稿给报社,进而将他们的思想传遍天下。

    七天前,司马徽获得了报社合约作者的资格。

    这第十期报纸上,有一篇关于乡亭自治的言论,便出自于司马徽。

    庞德公比司马徽大十岁,他比后者更有耐心。

    在司马徽投稿成功后,庞德公仍然忍住了投稿的念头。

    而宋忠就没忍不住,三天前通过销售报纸的客栈递交了一份文稿。

    “德操,你应该再等等,待选官之法确定之后,再做计较!”

    司马徽受刘曜“匹夫有责”的言论打击颇大,一直想找机会证明自己不是懦夫。

    前天南郡郡守派人征辟他做主簿,他犹豫不决,摇摆不定,这才与好友宋忠赶来寻庞德公,想听听对方的建议。

    庞德公见司马徽眉头紧锁,出言宽慰道:“最多再过两日,楚王确定的选官之法便会随着时报一起公布于众!”

    两日后,庞德公的猜测变成了现实!

    这次投递报纸的驿员不仅带来了第十一期的报纸,还带来了三份由刘曜亲笔所写的聘请证书!

    聘请庞德公担任谏议台谏议长!

    聘请司马徽担任谏议台廉政院长!

    聘请宋忠担任谏议台信访院长!

第122章 化夷为汉() 
并、凉二州乃毗邻长安城的边州,可谓是刘曜的卧榻之侧。

    这两个地方若是乱起,必将引起刘曜的精力转移,从而影响楚王庭治理地方的进度,恢复生产、提高人口的效率会大打折扣。

    刘曜把杨赐、郭禧等原朝中大佬从洛阳接到长安之后,表示陈王刘宠遵守了停战协议。

    原先的朝臣并非全部倒向了刘曜,比如来艳等人则选择了效忠刘宠,也有人跑到了刘虞麾下。

    鲁王刘虞从洛阳撤兵后,基本上可以说三王签订的停战协议发挥了效用。

    汉帝国内部三王之间的形势,正式进入停战状态。

    停战协议签订于六月二十日,杨赐等朝臣顺利抵达长安是六月三十日。

    刘曜召集效忠他的臣工,举办朝议讨论官制,发生在七月三十日。

    这中间一个月的时间,刘曜并没有闲着,他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

    这些事情当中,有三件事对未来影响深远。

    第一件事,创办帝国时报,建立报纸投递系统,提高政令的普及效率。

    第二件事,颁布《汉化令》,建立了一套专门吸纳和改造蛮夷即化夷为汉的制度。

    第三件事,为了处理边境的问题,对军队建制进行了扩增,在军团之上设立军阀,军阀之上设立军区。

    关于帝国时报,前文已做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这里重点介绍刘曜颁布的《汉化令》,与设立军阀、军区的目的。

    化夷为汉的制度与刘曜实行的户籍制度有比较大的联系。

    户籍记录在白色户籍簿上的人,一律属于贱民,白色的户籍簿也叫贱籍簿。

    任何被抓捕的外族之人,起初都是贱籍。

    会说汉话用汉字是外族人成为汉人的基础,学会说汉话,行汉之礼仪,可为平民家奴。

    犯罪之人,欠债不还的人也会被打入贱籍,还完债或消罪之后,方可转为平民籍。

    贱民不能拥有土地,家中子女不能进入学校学习,不能进入任何作坊或工厂做工。

    贱民只能去平民及以上家庭当佣工,做工满五年后,可到户籍所在地的乡级办理户籍的机构,填写申请,从而转为平民。

    拥有红色户籍证的人,即为平民,其红色的户籍证也叫平民证。

    通过五年劳动改造与精神洗礼,习性礼仪彻底汉化的蛮夷,可申请参加汉化考试,合格者即为平民。

    或仰慕汉化希望成为汉人,为汉帝国立下军功或为帝国发展贡献其他功劳的蛮夷,可申请参加汉化考试,合格者即为平民。

    为家主服务五年,可至当地户籍管理处申请平民户籍证,通过汉化考试后,成为平民。

    或由家主撤销贱民籍,替其上缴一笔钱提前申请汉化考试。

    贱民从军,服役期满后,可申请参加汉化考试,合格者成为平民。

    有发明创造的贱民可凭贡献,申请汉化考试,考试合格者即为平民。

    平民享有选举权,可以选举平民之上阶层的人为自己的利益说话,也就是说选举亭长、里长、保长官员管理自己。

    平民除了没有被选举权、当官的权力之外,其余权力、义务、责任与公民一样。

    拥有紫色户籍证的人,即为公民,其紫色的户籍证也叫公民证。

    其父母为红色户籍证或祖上三代生活在汉地,身世清白者,可申请为公民。

    持有平民户籍在汉地生活满五年者,可申请为公民。

    为汉帝国立下特大军功或贡献且持有平民户籍的可提前转为公民。

    正常的退役军人或累计军功升至士官及以上者,可申请为公民。

    有发明创造的平民可凭贡献,申请汉化考试,考试合格者即为公民。

    公民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可被选举为乡亭里保之长。

    公民与平民最多只能自建庄园一处,私产土地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数额,可以拥有工商等私财,不限规模。

    贱籍是专门针对罪犯、无赖及蛮夷设定的户籍。

    刘曜治下境内的地方蛮夷,与汉帝国境外的外族蛮夷执行汉化管理还不一样。

    比如荆州境内武陵蛮也属于贱籍,想要成为平民,可以不用替平民做五年工,或者从军,只要能通过汉化考试,就算是平民!

    汉化考试的主要内容,以说汉话、写汉字、用汉礼为主,加以对考试者祖先的考证,确定祖上为诸夏之人才有资格获得平民证。

    平民相当于归化胡人之中汉化程度特别高的人,可以理解为准汉人,而公民才是地地道道的汉人。

    刘曜颁布《汉化令》之后,其治下境内,原先就有户籍可查的编户民,以及没有户籍可查,但本来就是汉人的雇民等平头百姓,全部归属于公民一类。

    这项户籍整编的工作,与编户齐民的政令是同时进行。

    只是考虑到地方官的执行力,刘曜目前还没有在治下全境推广,仅仅在凉州、并州、益州、交州四州进行了推广。

    凉、并是靠近边境,推行汉化政令,做是为了化夷为汉。

    对于羌人的处置,凉州三明张奂、段颎、皇甫规就有不同的意见。

    段颎认为应该剿灭,彻底灭族,而张奂、皇甫规则认为应该以剿为震慑,以安抚为主,将投降的羌人分批迁移到内地,进行稀释。

    如今段颎已经过世,力主灭族的声音不在。

    张奂主持着并州的军务,皇甫规主持着凉州的军务。

    凉州有诸羌的时降时叛,并州有南匈奴的时降时叛。

    刘曜颁布的归化令,更像是专门为诸羌及南匈奴量身打造的一样,深得张奂、皇甫规之心。

    益州与交州乃刘曜控制力度最强的两个州,推行编户齐民和汉化令的制度基本上不会收到阻力。

    至于荆、扬二州,不是刘曜不想推行,而是这两州境内仍有地方势力余孽存在,未完全扫平,暂时只能在部分郡县推广。

    待举办一次选官之后,用新选拔的官员,取代旧的腐朽官员,他的这两项政令方可在荆、扬全境推行下去。

    与化夷为汉的制度一样,军区与军阀两个高级军事单位的建立,对汉帝国的未来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军团相当于后世的集团军,军阀相当于集团军之上的方面军,军区则属于方面军的升级加强版。

    刘曜增加军阀、军区的建制,并任命张奂为并州军区司令长,皇甫规为凉州军区司令长,完全是为了让张奂与皇甫规二人可以集中手头力量,专心对付凉州边境的诸羌、并州北境的南匈奴和北匈奴。

    当然,他这么做还有另一个目的,便是用新的军制,对张奂、皇甫规控制的军队进行整编。

    从而实现对两人手下军事力量的渗透与监控,防止未来出现不可控的野心之辈,祸乱边境,危害汉室江山!

第123章 程昱的功绩() 
刘曜在举义旗之初,留下程昱、陈群庆、刘彪等心腹家臣坐镇大本营,其目的不言而喻。

    陈群庆是旅馆掌柜出身,读过书,但文化水平真的无法与程昱、刘彪等人相比。

    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努力做事,守好本分,协助刘彪给刘曜管理好百姓集团,确保刘曜不缺钱财。

    程昱与陈群庆不同,他少年时期读过书,跟着自己的父亲、叔父等长辈贩卖阿胶而走遍了大江南北。

    他知道民生疾苦,也是吃过苦,受过罪的人。

    尽管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