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倾危大秦-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去疾点了点头,“陛下此言甚好,既然不是说处理政事,那么陛下所说的提高效率是为何事?请陛下为臣明示。”

    扶苏没有先回答冯去疾,而是说道:“三皇五帝时期耕种皆以木于石为主,费力不说,收获甚少;到了后来人们学会了锻造铜具,劳作之事不仅省时而且省力,又因铜之锋锐,耕土颇深,粟米收获颇多。那么丞相再看看如今秦国耕种皆用何物?”

    这个冯去疾常年身居高位,但是也绝对是不不谙农事之人,不假思索的便回答道:“自然是鐴土(bì)?铁铧(huá)呀!”

    “可是比用石头耕地更为省力更为快速?”

    “这是自然!”

    “所以朕想说的便是器物的更迭,更适宜使用的器物便能带来更高效的农耕收获。朕不欲限制民众从事工匠之事,不仅如此,若是民众制造出有利于秦国之器物,还要奖赏鼓励!只知耕田,不知如何提高耕田收成,确是不妥。”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扶苏觉得跟冯去疾沟通之后,由丞相安排人负责此事,倒是不必拿到此次廷议上来讲。

    冯去疾想着皇帝整日琢磨的一些什么呢,这等工匠之事皇帝怎么也会考虑,“这件事并不难办,臣倒是希望陛下多考虑秦国外患,此等小事勿要耗费陛下精力,交由其他官员便可。”

    扶苏也知道自己若是整日从事发明创造也是不务正业了,但是自己知道很多可以提升效率的东西,不造出来实在是太浪费了。

    扶苏想到的便是后世唐朝才出现的“曲辕犁”和西汉发明的农具“耧车”,要知道这可是一直用到扶苏前世那个时候,很多落后的农村都还用着这种方式耕种田地。

    “丞相之言,朕自然纳谏,这件事便由丞相在此次廷议之后,令人着手施行,朕还是对此事颇为上心,望丞相也能重视。”

    “谨记陛下之言。”

    “来,你我君臣共饮此爵!”

    扶苏不愿铺张浪费,所以兴乐宫中建造的酒池等皆未用为此次宴请百官,这场午宴因为上午廷议的缘故,众人也没能真正开心的美餐一顿。

    但是众人所忧的不是皇帝对商人的放松管制,因为自吕不韦那时秦国就又“农”,“商”并重的政策,真正让百官忧虑的是,皇帝到底要以何理念治理秦国。

    下午还有廷议,自然不能拖延太久,众人用餐之后,便迅速赶往咸阳宫前殿,扶苏作为皇帝也未乘坐辇车,叫上蒙恬、冯去疾、蒙毅、赵基等人,聊着政事前往咸阳宫。

    百官不知道皇帝还有何事要廷议,毕竟上午几件事已经颇为重大,下午的廷议还是未能将上午那种气氛消弭。

    看到百官皆来到殿中,自然还是扶苏先行开口。

    “今日这场廷议不似上午,朕想跟大家商议一下秦国如今先帝的‘三公九卿’之制!”

    除了大将军蒙恬,御史大夫冯劫和丞相冯去疾皆心里一突,心中知道皇帝绝不是简答的议论此制,看来皇帝又有其想法,曾经的那位被大家认为颇不懂庙堂之事的长公子扶苏是大家看走眼了。

    “不知陛下所议为何?”御史大夫冯劫向扶苏问道。

    听到冯劫的发问,扶苏自然是不能说我想集中自己的权力。

    “如今先帝设三公九卿为秦之重臣,如今又皆为朕股肱之臣,但是朕感到先帝此制固然甚好,却有时一些政务不该交由何人,只能找到丞相,由丞相来处理,如此真正实施起来,各职分工未能真正明确,一些事情是该劳烦丞相呢,还是该找廷尉呢?”

    听到皇帝所言,冯去疾不知道皇帝是否在暗示自己权力过大。

第一百三十一章 韩信拜将() 
“陛下为何觉得如此?此制以皇帝为尊,下设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陛下改太尉为大将军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其权。怎会分工不清呢?”

    御史冯劫觉得皇帝有些儿戏,这件事不能随意更改,毕竟关系到秦国的运转,还是需要好好劝谏一番。

    “御史所言,朕如何不知,大将军、丞相、御史以及丞相治下九卿,分工虽然明确,但是在实际国家政事处理之中,还是会有交叉之处,再往下至各属官,则更为难以分辨,是为朕欲明确各职该做何事,如此才能更好更快的治理好秦国!”

    奉常赢钟(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站出来说道:“不知陛下如何明确?”

    “郡县官员任命之权仍归皇帝一人,改大将军为大司马,皇帝之下设御史大夫、都察府、丞相以及大司马,大司马领全国兵权,由皇帝领其权,下设左将军与右将军掌秦国军马,由皇帝兵符调遣!”

    皇帝说着这件事百官皆能理解,让皇帝兼领大司马全国兵马之权如此皇权更为稳固,毕竟兵权在谁手里也不如在自己手中。

    但是为何要分为左右两个将军,是为了相互制衡么,这让百官不解其意。

    “重设左右两相!”

    冯去疾抬起头看向皇帝,但是也并未说什么,毕竟始皇帝时便是左右两相,只是新帝即位之后因要出征,便由自己兼领左右丞相之职。

    “左相主管全国政事,下设六部!”

    听到下设六部,九卿皆担忧自己会与其他合并,只听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太仆子车宏说道:

    “敢问是何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

    “敢问陛下各部之职?”

    “吏部设吏部尚书一职,掌管全国官吏的考核,根据其政评比是否可获升迁,报予丞相,除郡县长官、丞相、左右将军、御史、都察之外,其他官吏则尽归吏部考核!”

    “户部设户部尚书一职,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设礼部尚书一职,掌宗庙礼仪,国家祭祀与对外交涉之事。。。。。”

    “兵部设兵部尚书一职,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

    “刑部设刑部尚书一职,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

    “工部设工部尚书一职,掌管营造工程事项已经秦国工匠。。。。。。”

    “御史大夫职责不仅监察百官,皇室、贵戚、近臣皆可监察,御史与都察府互不统管,御史自中央至地方,是为一体,职无不监!”

    冯劫听到御史似乎监察范围还扩大了一些,又问了一句:。。

    “陛下都察府是为何职?”

    “都察府独立于刑部,对皇帝负责,刑部审核判理案件,对于重大案件都察府负责再次审核无误才可执行律叛,是为国家律令监察之职!”

    冯去疾听到丞相的职责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皇帝新增了一些监察职位,遂问道:“陛下言六部归左丞相统领,如此右丞相任何职?是否左右两相同处政事?”

    “右丞相与左丞相可一起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审核奏简批阅。掌侍从献替,制诏之命,根据皇帝的旨意制定政策草拟诏书,任务极重,分担丞相诏诰之责。”

    听到右相权利似乎也是不小,群臣知道了下午这次廷议这件事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郎中令、卫尉、少府似乎这三个职位皇帝并未说,难道是要取消此职么?

    郎中令是蒙毅在担任,蒙毅有上卿之位,又是皇帝近臣,并未担忧什么。

    卫尉现在是王离担任,王离属于外戚,又深受皇帝宠信,也未站出反对。

    少府郑国虽知皇帝将少府的职责并入户部,但是因为还未任免和职官员,也未出声反对。

    丞相冯去疾虽然被分走了丞相之权,但是秦国本就设有两相,而且冯去疾对于皇帝这种官制也颇为认同,只要能强盛秦国,为秦国付出近四十载年事已高的冯去疾自然也未反对,并且反对未必有用,微微颔首。

    百官看到三公九卿之人皆未出言,自己往后还是会有自己的职位,只是将冗余之职并入六部不同职属之中,不觉得自己受到什么损失,也便没有反对的理由。

    扶苏见众人皆不反对,然后接着说道:“既然各位皆认同朕此制,那么朕便任免各职官员!”

    重头戏来了,群臣皆静静的等着下文。

    “左右丞相尊百官首,朕请原丞相冯去疾任左相!原少博胡毋敬任右相!”

    扶苏说完,众官皆议论纷纷,冯去疾任左相大家能够理解,曾任栎阳狱吏,后为太史令的现任少博的胡毋敬竟一跃而为右丞相。

    “左相之能朕自不必再言,右相胡毋敬博识古今文字,为秦规范小篆,统一文字,颇有才能,朕用为右相。请两位丞相就职!”

    “吏部尚书:顿弱!”

    “礼部尚书:叔孙通!”

    “户部尚书:张苍!”

    “兵部尚书:子车宏!”

    “刑部尚书:士康!”

    “工部尚书:郑国!”

    扶苏对二人行了君主对臣子之礼,两人立即回臣子之礼!

    “臣冯去疾,臣胡毋敬必不负陛下所托!”

    两人回列之后,扶苏继续说道:“朕任冯劫为御史大夫!”“任上卿姚贾为都察府令!”

    “朕刚即位时曾多次征询老将军王贲,愿让老将军任大将军,老将军推辞不就,只愿为朕镇守边疆,朕封老将军‘柱国上将军’名号。”虽然王贲多次推辞扶苏之请,但是扶苏还是给王贲封了一个有名无实权的称号,可以享多项特权。

    接下来就是军权了,百官皆无争议,觉得必然是蒙恬和王离两人,左右军师未变。

    “朕任蒙恬为左将军!领长城兵马大权!”

    顿了一顿,扶苏看向李晋、郑统位置,李晋、郑统以为他们二人可以封右将军,心中激动不已,“不会吧,王离将军还在前面压着呢,自己应该没希望吧!”

    “朕任韩信为右将军!为朕训练新军!”

    “哗~”整个大殿都吵杂起来,皆四下相看,韩信是谁?

    《倾危大秦》来源:

第一百三十二章 力排众议() 
百官除了跟随扶苏征战的几位,无人知道韩信是谁,一个声名不显的年轻人,是什么让皇帝将其骤然提升至高位?与显赫战功的蒙恬并列为大秦军事最高的两位统帅之一?

    冯劫作为御史大夫,为人刚正不阿,秉直弹劾,听到皇帝直接擢升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为秦右将军,冯劫不得不认为这是年轻皇帝意气用事,根本没有做到对秦国社稷负责。当即站出来问道:

    “敢问陛下,韩信此人有何功勋?能力如何?为何可以与征战多年连战连捷为大秦立下无数功劳的蒙将军并列为秦国将军?还请陛下明示于众臣!”

    冯劫无异于是出于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考虑的也是秦国的利益,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件事扶苏是要跟群臣一个交代才行。

    冯劫站出来了,但是令百官不解的是,似乎蒙恬身后的两位军师和诸位将军、都尉倒不是率先反对的,这令众人十分疑惑,这可是武将之职,要论争抢,是他们最积极才是,为何他们不直接反问皇帝?

    扶苏没有直接回答冯劫的话,而是直接看向韩信,“韩信,走上前来!”

    韩信此时也在迷惑的状态之中,郑统拿手捣了他一下,韩信才意识过来,看到百官和皇帝都在看着自己,在百官如针的目光之下,连忙向前疾步走去。

    “陛下!”韩信站在略微靠后蒙恬的位置,韩信自己虽然对自己的军事能力十分自信,但是如今还没有到将战争打出艺术的地步,蒙恬攻灭灭六国,北伐匈奴,韩信心底里面还是觉得自己此时比不上蒙恬。

    “御史所言是站在大秦的立场,朕深感欣慰,韩信之才,虽未用真正的战争证明过,但是在函谷关外,韩信数次为朕分析敌我形势,先计而后战!渑池一战,韩信之策,蒙将军用之,致使函谷关外一战而击溃项籍三十万人,如此不算的才能么?”

    韩信此时还真没有立下多少功劳,扶苏跟百官辩驳起来也是十分苍白无力。

    刚任的兵部尚书子车宏听到扶苏的话,立刻站出来说道:

    “渑池之战主帅乃是蒙将军,蒙将军用兵,无论是避实击虚还是集中兵力,速战速决,皆是对兵法的灵活运用,陛下抬高韩信之功,臣认为韩信之功不及陛下之言,韩信之能也当不起秦国右将军之职,请陛下三思,莫忘秦赵长平一战赵国赵括!”

    扶苏还未说话,韩信听到子车宏贬低自己引以为傲的军事才能,心中有些不服气,自己能够忍受胯下之辱,但是若说自己打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