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难敲叩藿嵝菡教踉肌L踉脊娑ǎ⒐岽勇矶⒅辈悸尥印<暗日剂斓爻肪压苤稳ń换芈矶氖ピ己财锸客拧⒅辈悸尥又趁竦氐暮衫迹ǖ笔笔前痛镂枪埠凸S氪送保ü岽幽貌@锿豕⒙蘼斫套诹斓爻肪�
西班牙紧随法国向英国宣战意味着什么?
马伦戈战役的胜利以及《亚眠和约》带来的暂时和平使拿破仑在国内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但拿破仑并未满足于《亚眠和约》后的欧洲政治格局,也并不满足于法国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1802年8月,拿破仑吞并了厄尔巴岛;9月,吞并了皮埃蒙特;10月,又占领了帕尔玛;同月,派兵占领了瑞士。在德意志,拿破仑还将势力扩充到莱茵河以东的地方,对德意志的领土进行重新划分,扩大普鲁士以及巴伐利亚、巴登、府腾堡等亲法邦的领土,削弱奥地利在南德的影响。与此同时,拿破仑还积极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并再次染指中东地区。
此外,法国于1802年12月宣布,荷兰及意大利的港口禁止向英国商人开放并宣布法国将大力建造战舰,将战舰的数量提高一半。拿破仑的这一系列霸权行为,令英国十分不安。1803年5月,英国『政府』对法宣战。但在英国向法国宣战后的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其他国家慑于拿破仑帝国的强大权力,并没有加入到英国的反法战争中去。
相反,一些国家还公开追随法国,与英国为敌,如西班牙于1803年10月与法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次年12月更是紧随法国向英国宣战,这意味着欧洲大陆各国已经承认了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
奥斯特里茨战役为什么又叫“三皇之战”?
奥斯特里茨战役的参战方分别是: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因此,该战役又称为“三皇之战”。它是世界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1805年12月2日,7。3万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万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
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俄奥联军损失超过2。6万人,其中1。5万人战死,超过1万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伤亡8500人,损失1面团旗。
1805年12月4日,弗兰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兰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哪次战斗使拿破仑丧失优势?
1813年10月16—19日,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与反法联盟军在莱比锡地区进行会战。整个会战包括以下几个酷烈的争夺战:利波特沃耳科维茨争夺战、瓦豪争夺战和马克勒贝格争夺战,以及康涅维茨渡口和廖斯尼格渡口争夺战。结果法军战败,向莱茵河地区撤退。为时4天的莱比锡会战,是拿破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标志着拿破仑军事优势的最后丧失。
波旁王朝复辟是怎么回事?
1814年3月31日,反法联军进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逼』退位,流亡厄尔巴岛。5月3日,在反法联军和法国新贵的奉迎下,流亡英国的普罗旺斯伯爵返国即位为法王路易十八。6月4日,路易十八颁布《1814年宪章》,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但好景不长,拿破仑于1815年3月杀回巴黎,重建帝国,路易十八不得不落荒而逃。
哪次战役使拿破仑彻底失败?
1815年拿破仑率旧部逃离厄尔巴岛,返回巴黎。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君主集合70万重兵,准备分头进攻巴黎。6月17日,拿破仑击败由布吕歇尔将军率领的普军,并赶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村,与由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军相遇。但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将军没能按命令消灭逃跑的普军。6月18日,拿破仑率军与英军交战。布吕歇尔则花了一个上午重整军队,马不停蹄地奔赴滑铁卢。当天下午,正当两支军队都疲惫不堪时,布吕歇尔率领的普军终于赶到,并猛攻法军的右翼。晚上9点,拿破仑率领的法军败走。滑铁卢战役后,联军很快攻占巴黎,拿破仑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最后死在那里。
对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胜利者威灵顿公爵认为,拿破仑采取战略上的进攻,是其失败的主因。滑铁卢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时代,从此以后,滑铁卢成为了失败的代名词。
美国何时成为贩卖黑奴的国家?
19世纪上半叶起,美国成为贩卖黑奴的主要国家。在非洲东海岸,阿拉伯经营的奴隶贸易,这时也特别活跃。贸易中心主要在桑给巴尔和奔巴岛一带。大批非洲黑人从那里被贩卖到红海、波斯湾沿海国家,并长途贩运到西印度群岛和美洲大陆。与此同时,葡萄牙、荷兰、法国和美国等国的奴隶贩子,也到东海岸进行贩卖非洲黑人的勾当。19世纪50年代,非洲每年向古巴、巴西等地输出的奴隶达5万以上。19世纪下半叶,奴隶贸易基本被刹住了,但并没有最终绝迹,零星的贩卖活动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甚至20世纪初。
富兰克林是怎样发明双焦距眼镜的?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trankin,1706—1790),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自己所说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可谓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这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起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地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顾瓶中。回到家里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富兰克林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静电学方面,他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在数学方面,他创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这两种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尚为学者称道;在热学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可以节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称为“富兰克林炉”;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戴上这种眼镜既可以看清近处的东西,也可看清远处的东西。他和剑桥大学的哈特莱共同利用醚的蒸发得到…25c的低温,创造了蒸发制冷的理论。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也有研究。
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花费大量时间从事社会活动。他重视教育,兴办图书馆、组织和创立多个协会,下意识地提高各阶层人的文化素质。
1790年4月17日晚上11点,富兰克林溘然逝去。4月21日,费城人民为他举行葬礼,两万人参加出殡队伍,为富兰克林的逝世服丧一个月以示哀悼。本杰明·富兰克林就这样走完了他人生路上的84度春秋,静静躺在教堂院子里的墓『穴』中,他的墓碑上只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1857年美国经济危机的状况如何?
1848—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3。3万公里,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而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公里。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着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激烈竞争,促使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1857年秋季,美国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破产浪『潮』。
日本明治维新是怎么一回事?
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文明实际上就是中华文明的翻版。中日两国之间交往的历史非常悠久,从见诸史籍的记载来看,至少在推古女皇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隋朝时期),日本列岛与中国的交往就已非常频繁了。由于当时古代中国的文化与经济比当时的日本要发达得多,所以才有大批的日本学生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学习儒家与道家学说以及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技术。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大都成为日本国内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带动了日本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与中国的长期交流当中,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儒家思想中的“忠君”意识很适合日本本国的神道思想。至此,儒家学说在日本长期占统治地位达一千多年,在这其间虽然也有反复,但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但是到了幕府后期,日本发现西洋文明似乎更为优越,尤其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使得日本把中国视为“天朝上国”的思想发生了动摇,于是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引进西学。但由于西方文明中,平等与自由是核心价值,与日本的天皇观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又开始驱逐洋人,使得日本与外界的交往一度中断。
第35章 近代史(12)()
由于当时荷兰人看准了日本的情况,表面上拥护日本的天皇制度,结果使日本『政府』对其网开一面,使其得以继续与日本进行文化与物资交流。在这个时期,荷兰成了日本当时唯一与西方交流的渠道,故在这个时期从西方获得的知识统统被称为“兰学”,意即荷兰的学问。当然,所谓的兰学当然不仅仅是荷兰一个国家的,它应该是当时西欧发达国家知识的总称。到了后来,日本『政府』意识到,不能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结合自身特点来建立一个适合于日本的政治与法律制度。在经过长达一年零九个月的海外考察之后,日本最终确立了把德国的国家主义学说与日本本国的儒家与神道思想相结合的独特的国家制度,为日本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明治维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的,可以看出,它实际上是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国内的主流力量支持是决不可能实现的。
在具体措施方面,日本提出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三大口号,并按以此为核心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造。在这三个口号中,文明开化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日本『政府』意识到,只有立足于本国的人才,才能最终取得发展与进步,但在本国人才还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在聘请外国教师上,日本『政府』是毫不犹豫的,有的外国教师的工资相当于当时日本内阁大臣工资的两三倍,其对于学习与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终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强国。成功的发展道路同时也促使日本对外态度发生了变化,德国的国家主义学说本来就带有一定程度的外向『性』,再加上日本国内越来越高涨的天皇中心思想,使得日本最终走上了对外进行武力扩张的道路。本来,日本在此之前与许多西方国家签定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条约,随着日本国力的日趋强大,条约的修改工作也在同时进行,到1894年日本与英国修改了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十余天之后,日本就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