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崇焕被捕之后,祖大寿偕同吴三桂率辽东大军跑回宁远,崇祯皇帝派使者到山海关才追上祖大寿他们,宣称只袁崇焕一人有罪。如此,祖大寿和吴三桂才返回阵地,打算截击后金兵,这时已到了1630年春了。
话说这一天,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带领数百人外出侦察敌情,忽然与上万名后金的八旗军队相遇,被团团围住。祖大寿看见后金的八旗军人多势众,不敢派兵出城救援!
吴三桂眼看父亲被困,万分焦急,于是大胆向祖大寿请战。祖大寿不允,吴三桂便带着二十来个家丁,偷偷的溜出城去!
出城之后,吴三桂提刀上马,亲自居中,左右各置家将一人,其余十八骑分作两翼,勇敢地冲入包围圈,并且拈弓一箭,射中一八旗军队的将领,那位将官立即从马上跌落下来!
吴三桂想要把他的首级割下来立功,于是从马上弯下腰去,不料那个将官忽然跳起,用短刀一下子就刺中了吴三桂的鼻梁!此时的吴三桂,哪里顾得上面部的鲜血呀,说时迟,那时快,手起刀落,将那个满清将官的首级砍了下来!接着,他与父亲吴襄兵合一处,迅速率众突围!
这些八旗兵群龙无首,错误分析了形势,认为明军是诱敌深入,没有及时追击,于是吴三桂就将其父亲一帮人,救回了宁远城中。”
袁嘉升知道,1643年的吴三桂,深受崇祯皇帝倚重,而他手下数万的关宁铁骑,是大明战斗力还不错的正规边军了。吴三桂要是不投降满清,打开山海关,明末的历史或许就可以重写。在明亡之前,身为辽东总兵的吴三桂,确是大明一位忠君爱国、抗击满清的猛将,可以成为自己的帮手,想到这里,袁嘉升装作很欣赏吴三桂的样子,说了几句赞赏的话。
高潜起也很是高兴,又夸了吴三桂几句。袁嘉升见火候差不多了,便让高潜起到吴三桂的辽东关宁铁骑中挑选三位骁勇善战的人,“最好是忠烈之后,到时候朕重用他们。”
“老臣这就去办。”高潜起很久没出去监军了,又有机会去辽东,很是高兴,估计吴三桂这次肯定会重重谢他。
“对了,你去辽东,还有一件事要办。你私下告诉吴三桂,派人密切关注满清鞑子的动向,随时报告朕。朕昨晚夜观星象,辽东方向有紫微星坠落,应该是满清的黄台吉命不久矣。”袁嘉升说。他知道,1643年9月,皇太极会猝死,到时候满清的睿亲王多尔衮和黄台吉的儿子豪格会争帝位,他想利用此机会搞乱满清,暂时巩固辽东的边防。
“啊?皇上什么时候学的观星象?”高潜起心里直犯嘀咕,但见袁嘉升语气坚定,也不便多问,只是回话道:“老臣遵命。”
“对了,你去辽东,也不能空手去。朕念在吴三桂‘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份上,再加上他坚守宁远城有功,就嘉奖他为平西伯吧,另赏内孥一千两。”袁嘉升觉得此时需要特别拉拢吴三桂,干脆就来一次皇恩浩荡。
“老臣先代义子谢皇上龙恩浩荡。”高潜起大喜,他以为自己刚刚介绍的吴三桂救父故事感动了皇帝。要知道,崇祯皇帝对封赏一般是很吝啬的。李自成包围北京城了他都不封王。这一下子就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了,也算是开了天窗。
“速去吧,朕等你们的好消息。”袁嘉升道。
辽东,高潜起和十余个锦衣卫和御林军飞马到了宁远城,带来了崇祯皇帝的诏书。
蓟辽督师府里有正堂、议事厅、点将台、签押房、监舍等。那日,身穿内官冠帽的高潜起一行人从仪门进到正堂,辽东总兵吴三桂和副总兵冷允登、副将杨冉煲丫蜃攀ブ剂恕�
封伯是大喜事,高潜起面透红光,神情高傲,身后四个东厂的锦衣卫也一个个精神抖擞,穿飞鱼服、腰佩绣春刀,还有七八个护送他来宁远的甲胄御林军,各系鲜红的披风或大氅,威风八面。
高潜起见了吴三桂,便从身边一个锦衣卫手中取过一个黄绸布包裹,里面为一个朱漆描金盘龙匣子,装着圣旨。高潜起从匣子中取出崇祯皇帝的圣旨,用公鸭嗓子喊道:“辽东总兵吴三桂接旨!”
浓眉大眼的吴三桂和众将跪拜接旨,正堂外的将士也单膝下跪,口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高潜起大声宣读诏书:“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患难之际,方见忠良。今辽东总兵吴三桂,孤守宁远,奋力克敌,其性之义,其行之良,允文允武,朕心甚慰,兹特嘉‘平西伯’,享宗室格,世代相传,另赐内孥一千两……钦哉。”
“臣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吴三桂必将为大明死而后已。”吴三桂此时还只有三十一岁,就已经封伯,十分高兴地接了圣旨。
接了圣旨,吴三桂亲自上前给高潜起倒茶,道:“义父远道而来,路上奔波辛苦,我府上有两支上好的高丽参,一会送上给义父补补身子!”
高潜起听吴三桂说有上等高丽参,并不满足,双眼望着崇祯皇帝送给吴三桂的一千两内孥,慢悠悠地暗示道:“平西伯,这次你进爵,我可没少在皇上面前说好话。这年头,高丽参再珍贵,不是谁都有命吃呀,还是白花花的银子好使!皇上说了,朝廷还会为你们关宁军准备二十万两兵饷。想必平西伯不会在意眼前区区一千两银子吧?”
三四万关宁军为朝廷守边关,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每个士兵的军饷一个月才二两银子,而且到1643年关宁军一连四五个月没发军饷了,高潜起这太监竟敢公然向吴三桂索贿,副总兵冷允登、副将杨⒂位鞴屏热硕挤叻卟黄剑桓龈霭抵卸冀粑樟说侗�
吴三桂露出崇祯御赐的尚方宝剑,咳嗽了一声,众将也就不敢吭声了。对关宁军这支虎狼之师,吴三桂就是头狼,他有强大军事才能,也具有绝对的威严。吴三桂不仅善战,还出身于辽西将门望族,他的父亲吴襄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妻。祖大寿是世居辽西的望族,吴襄成为祖大寿的妹夫,吴三桂成了祖大寿的外甥,不仅在辽东身经百战,还站稳了脚跟,所以即便只有宁远城,他也不愿意轻易放弃。
“义父说的是,高丽参一会也一并奉送。”吴三桂笑脸盈盈,顺手将一千两内孥转赠给了高潜起:“义父,请升炕。”
蓟辽督师府的正堂中间,摆了一个大木炕,上面铺了一层虎皮褥子,中间摆了一矮脚茶几,炕两边可坐两人,炕下摆了两排太师椅。依封建社会那种尊卑等级的“升炕”规矩,吴三桂请高潜起升炕,副总兵冷允登、杨坤等诸将坐在炕下的太师椅上。
过了一会,吴府上两位十四五岁的青衣婢女端上一个大茶盘,上面放了两只官窑粉彩盖盅,里面泡了两盏香气腾腾的沸茶,茶盘上还有两支上等的高丽参。
高潜起看了一眼那两位青衣婢女,其中一位明眸善目,皮肤白皙,身材也很高挑,凹凸有致,于是多看了两眼,才取茶在手。
“这姑娘那是辽东本地人,父母双亡,义父不嫌弃的话,可以带在身边,端茶倒水,伺候着你。”吴三桂心领神会,说。
“那怎么好意思,不过你一番好意,义父我也不便推迟。”高潜起说着就拉过那位高个婢女,让她坐在自己的腿上:“我这把老骨头,受了风寒,正缺人揉捏一下。”
辽东众将纷纷侧目,想不到这老太监还有这方面的需求和爱好。
“对了,还有两件事,皇上要我与你私聊。”高潜起不理会众人的眼光,神态自若,说。
吴三桂一挥手,众将都离开了。
高潜起和吴三桂交代了袁嘉升要求要办的事。然后闲聊了几句,收好那两支高丽参和一千两白银,还有两位漂亮的姑娘,心满意足地要离开。
“义父,你放心,皇上要办的事,我吴三桂就是赴刀山,下火海,也会办好。”吴三桂道:你好不容易来一趟辽东,也不多住几日?”
“不了,皇上要我速回去复命。”高潜起说。
“那就有劳义父了。”吴三桂便迅速安排好了三位辽东干将,陪高潜起回京复命,临走,他又给高潜起送了五千两白银,还请他给在京城的家眷陈圆圆带去一件白色貂衣,以备秋冬天气凉的时候穿。
“陈姑娘真是好福气,有你这样的有心人照顾。不过你要以国事为重,切莫儿女情长!”高潜起哈哈大笑。
第5章 英雄出少年()
就在袁嘉升抓紧时间派锦衣卫了解朝内外局势和诸位大臣的家产及为人之时,高潜起从辽东的宁远城回京城复命了,他给袁嘉升带来了三位少年,都是大明的忠烈之后,而且三人结为了异性兄弟。
袁嘉升会见他们三兄弟的地点,并不是商量军国大事的皇极殿,而是紫禁城里的平台——紫禁城保和殿居中向后有一个不大的石阶,以隔外朝内廷,那地方就叫平台。平台召对是明朝的一个制度,明朝万历中期以后,万历皇帝不理朝政,就没有平台召对了,崇祯上台之后重新开始平台召对。袁嘉升选择在平台考察三位辽东来的少年,现场也只有高潜起等几个知情人在场。
第一位少年身高九尺,虎背熊腰,皮肤黝黑,髯须浓密,一眼就能看出将门虎子的风范。
行礼完毕,高潜起介绍这黑大个:“皇上,这位黑大个名叫满黑龙,是原来辽东猛将满桂的儿子,天生膂力过人,随身的练功刀一百零二斤,比三国名将关公的青龙偃月刀还重二十斤,有万夫不当之勇。”
满桂是明末抵抗后金的着名将领,一生战绩卓着,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惜在崇祯二年(1630年)的保卫北京战中壮烈殉国。
听完介绍,袁嘉升点点头,对满黑龙说:“满桂廉勇箸闻朕所素鉴。‘虎父无犬子’,你现场给朕表现一下。”
平台是偏殿,左右两侧有一对石狮子,雕刻得异常壮丽,而且逼真:头披卷毛,张嘴扬颈,四爪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袁嘉升让满黑龙上前举起一只石狮子。
“皇上,请恕末将狂妄之罪,我能将两只石狮都举起来!”满黑龙自信满满,上前大喝一声,左手抓起狮子的基座,很轻松地举过头顶;然后,他走到另一头石狮子面前,右手抓起,同样也举了起来,额头青筋暴起。
“好!满黑龙真是一猛将,猛张飞也不过如此!”袁嘉升很满意,忍不住夸赞道。
“多谢皇上夸奖。”满黑龙说,他将一对石狮子放好,竟然面不改色。
第二位少年中等个头,面甚白皙,像是一位书生,进宫后仍然谈吐自若,他挺身站在高潜起身边,镇定自若。
满黑龙表演完,高潜起介绍他说:“这位白面书生是猛将何可刚的儿子何勇智,熟读兵书,长于射箭。他两人从小就在军中长大,是吴三桂身边的得力助手。”
何可刚是袁崇焕的部属,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当初也是大将之材,因忠义而慨然赴死,是大明的大忠臣。袁嘉升听说何勇智长于射箭,命人在百步之外的老槐树枝头,用细若悬丝的红线挂了数十枚铜钱。
何勇智神态自若,搭弓射箭,只听“嗖嗖嗖”声响,一支支劲箭,不断飞去远方,竟然十有八九射中了铜钱的方孔。
“好箭法,三国吕布百步穿杨也莫过如此!”袁嘉升夸赞道。
第三位少年,佩一龙泉宝剑,个头不高,看似弱不禁风,却浓眉大眼,一身正气。
“在下是祖大寿的义子祖承志。”他意味深长地看了袁嘉升一眼,主动介绍自己:“我义父虽然身在金营,却从不为满人效力,心依旧忠于我大明!”
实际上,这位少年是原大明蓟辽督师袁崇焕的遗腹子。崇祯三年,袁崇焕以“通敌叛国罪”被崇祯皇帝处以凌迟,袁文弼随母流寓关外,历经磨难。后被袁崇焕手下大将、降清的祖大寿收为义子,传授袁督师遗留下来记载戚继光兵法的十八卷《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袁文弼天资聪慧,过目不忘,这十八卷兵书竟能倒背如流,文韬武略都很出色,祖大寿心里颇感欣慰,暗自感叹“督师有后矣”!
崇祯十六年,二次降清的祖大寿骗过皇太极,假意去信劝降他的外甥吴三桂,这是祖大寿降清后唯一为满清做的一件事。祖大寿派到宁远城送信的,便是袁文弼,他来到父辈们开辟坚守的宁远城,成了大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左膀右臂。他的真实身份,祖大寿一直对外保密,连他自己和吴三桂都不知道。
“祖承志长期在辽东满人的地盘长大,对满人的八旗军情况了如指掌。”高潜起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