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时明月-第3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为‘规则’。

    如果这么翻译,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夫子在这里说的意思可以总结为:‘遵守规则与秩序,才能和谐’。用规则来约束人人,才能造成和谐。

    细细想来,规则确实是一种‘礼’。比如人们常说‘五常’之礼——‘天地君亲师’,这是为人处世必须遵守规则,这就是一种‘礼’。

    何谓敬‘天’之礼:敬畏上天,遵守人世间的道德约束,心中常想着‘人在做,天在看’——我认为这样的人便是‘守礼之人’,也就是遵守道德规则的人。

    所谓敬‘地’之礼就是尊敬我们脚上踏足的这片土地,时常感激它带给我们的丰足收获。具体来说就是夫子所言:捕鸟的时候网开一面;捕鱼的时候不竭泽而渔;捕猎的时候不杀二毛——也就是不杀年老长白毛的野兽与年幼还长着胎毛的野兽;伐木的时候不砍伐幼树;收获的时候不将地里的散落稻穗清理干净,以养活小鸟……

    做到了这一切,就是与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和谐相处。

    夫子为什么要让我们如此‘敬地’,我约略解释一下:为什么不杀二毛,因为年老的野兽常常身体有病,人吃了对身体不好,而它们正是一些野兽的捕猎对象,我们捕杀了它们,许多野兽不免就要挨饿了。而捕杀幼兽跟‘竭泽而渔’的道理一样,幼兽长不大就被我们杀了,从此我们别想在捕获野兽了,因为那些野兽没有繁殖的机会。

    至于‘收获时不要把田地里的禾苗捡干净’,说到这点,我不得不对至圣先师五体投地。一千七百年前,至圣先师就知道地里那些残剩的禾苗可以养活麻雀等小鸟,而麻雀等鸟类在吃草籽谷粒的同时,它们吃的更多是蝗虫等农田害虫。

    曾有人说蝗灾也是‘五德’之一,蝗出于土,天发蝗灾意味着土德缺失,意味着大兴土木致使上天震怒,但不知道你们观察了没有,为什么古代很少蝗灾?古代大兴土木却不见蝗灾。

    环庆也经常发蝗灾,我在环庆观察过了,如果不过度清理草籽的话,农田里麻雀就多,麻雀多则必定没有蝗灾。所以,真理是:蝗灾与‘五德始终’无关,它就是一件‘鸟事’。而‘五德始终’也不属于儒学,夫子生前从没有说起过,是董仲舒那个老骗子用来忽悠汉武帝的,它是‘伪儒学’。

    至圣先师在上古时代就能察觉到这点,他给我们指出了与大地和谐相处的方法,他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不止要养活我们人类,也养活千万生灵,我们遵守这些规则就是‘守礼之人’,就是敬爱大地之人。

    ‘爱其君’我就不说了。怎么证明你爱其君,就是遵循所有的法律,做你该做的一切。那些法律古人把它叫做‘礼制’,它是一系列的对上下尊卑的规定、对行为准则的规定,遵守这些法则,便是‘守礼之人’。

    关于‘亲’也是一系列法律规定好的,但我认为这个‘亲’不仅仅包含自己的亲人,因为你的同胞,你的左右邻舍也算你的胞亲。胞亲之间如何衡量某人是否守礼,如何与大家和谐相处,这就是规则的力量,制定一个人人都能接受的行为规则,大家都按这个规则行事,这就能和谐相处——此所谓夫子所言的后半句: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天地君亲师——与每个对象相处,要想保持和谐,都必须遵守法则,法则的力量高于一切。无视了法则的存在,不论大事小事只要求别人听从自己的意志,以为这样做就叫和谐,夫子说过,这必定导致‘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今天,这座礼堂就是让大家探求真相的。我们要知道一个简单真理:部分的真相不是真相,省略的事实不是事实。若有人把夫子的前半句话告诉你们,说:礼之用,和为贵。于是便要求你们不用大事小事,都一致举手同意,这才叫‘和谐’、‘和为贵’,那是打着夫子的旗号搞诈骗、搞愚民。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一座殿堂——就是眼前这座明堂,以供你们辩论,探求真相的全部,以及不被节选的事实……”

    赵兴这话只是对夫子理论的一种探求,别人还没有听懂赵兴这话中的意思,刘挚已经听懂了,但他不敢说话,只激动的两手紧握,面红耳赤,浑身发抖。

    他在心里不住的呐喊:太好了,简直太妙了,这简直是对旧党最好的回击。

    王安石不是说过“三不畏”——天变不可畏、祖宗之法不可畏、人言不可畏。昔日王安石打破了一切规则,就为了把百姓口袋里的钱,“为国为民”地搜刮到自己同党口袋里。所以苏辙拿王莽跟王安石比较,说这两人同时都是大学问家,待人都谦恭有礼,自己为官很清廉,生活还特简朴。两人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点是:都把老百姓的钱搜刮走了,而且这钱却没有装进国家的腰包里,被同党私下分赃了。

    这两人唯一的不同点就是:王莽篡夺了皇位,而王安石没有,所以王安石是个稍逊于王莽的大奸,即使他被称为伟大光荣英明正确的导师,那也是“大奸大恶导师”。

    王安石毕生致力于破坏一切规则,而赵兴这里谈规则,谈对真相的认识。在朝堂里党争纷纷、迫害异己、压制言论以“创建和谐盛世”的时候,赵兴在此谈论“规则约束下”才是真和谐……这不是隐晦的对王安石的行为作出抨击吗?

    这抨击做的太出色了——天地君亲师,连“三纲五常”都绑在一起讲述维护规则的必要性,谁敢轻易指责,那就是不敬天、不敬地、不尊君、无父无母的野蛮人。

    停了一会,刘挚又失望的想到:赵兴这人果真是蜀党。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调和派。旧党当政的时候他偷偷摸摸的推行改良的新法,新党当政了他又抨击新党过于激进,但新党要推行的新法他又率先响应,只是改的面目全非而已。

    这不是调和派是什么?

    人都说苏老坡“满肚子不合时宜”,我看赵离人师徒一脉相承,也是“满肚子不合时宜”。

    这时候了,说这些,有用吗?

    刘挚正想着呢,发现方次彭皱着眉头望着他,原来他刚才的激动被方次彭看在眼里,方次彭也不是傻瓜,稍稍一转脑袋已经发现了赵兴的隐含意思,他此刻与刘挚的目光相遇,轻声叹了口气,微不可查的摇了摇头。

    赵兴的演讲还没有完……

    ps:求票,俺的更新字数不见少,票票长的怎么那么慢捏,哈哈,求票啊,走过路过,把票留下,多谢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skbshge

第276章 大军阀的狐步舞 一门心思倡“学问”() 
第3218章一门心思倡“学问”

    讲台上,赵兴话题一转,跳到了尊师身上:“天地君亲师——礼法即规则。尊师也是一种法则。尊师重教乃是我们华夏的千古传统,我只希望这个法则与日月一样,亘久不变。

    大家都知道我的老师是苏学士苏子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导之恩,我念念不忘。我尊敬老师就像‘敬畏上天、感恩大地、钟爱君王、敦睦亲友’一样,不因为时事境遇的变迁而变移,我希望我们这个民族坚持这个法则,不因朝代更替,直至天荒地老。

    我认为这个法则应该是天地间永恒法则,天上的神灵、地上的君王也要尊重的法则——不爱其师,何爱其君?不敬天地,如何忠于社稷?

    今天我的老师不在,但我还一位师长在这儿,我相信许多人已经看到了,但他们或许还没来得及向这位长者打招呼,这位就是前执政刘挚刘相公。刘相公道德文章深为我敬仰,我以师礼事之。

    方今,朝廷为政略争执不休,但我在这里不想评价谁是谁非,因为这种谁是谁非我们说了不算,要后人说了算。我只想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又曰:‘达者为师’。学问,不懂就问,才是真儒。不懂,或者不符合自己心愿的的说法就谩骂,就篡改,就排斥,就打击,就鸣鼓而攻之,那是伪儒。

    刘相公的学问文章敢说连州无二,我请刘相公来,就是给大家讲求学之道。大家都知道,刘相公正处于贬谪身份,朝廷法度规定,我不能给他个教谕的职务,但我容许你们自由向这位学问大家求教,我也在此恳请诸位,请诸位同学抱着对学问的敬仰之心,抱着对‘不加省略的真相’的探求之心,忽视党争,多多向世间所有‘达者’请教。”

    赵兴说这话,虽然教谕们顾忌党争,不敢对刘挚表态,但赵兴话中那尊师的说法还是让教谕们频频点头。

    刘挚那个激动啊!

    新党人员的特色是什么,那些“规则破坏者”自擅长的是迫害自己的老师、谁传授他们知识文化,他们就排斥,就打击,就鸣鼓而攻之,王安石如此、吕惠卿如此、小皇帝赵煦也有样学样,迫害自己的老师苏东坡格外起劲。

    他们说自己“三不畏”:天不畏;百姓的议论不可畏,因为他们“代表了”百姓的利益;祖宗之法(传统)也不可畏,所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

    他们貌似“尊孔”,实际上他们尊的是自己篡改的“孔”!

    但身为老师,谁不想经过一场“诗酒之赌”,凭自己的学问文章,赢得一个忠心耿耿的学生,无怨无悔的追随自己到天涯海角,哪怕命运不济,厄运当头,这位学生也不离不弃。

    换句话说,赵兴现在的行为实现了所有读书人心中的梦想,他们梦想自己也有一位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同伴?这位学生现在谈礼法,谈尊重规则……等赵兴这番话说完,教授们望向赵兴的目光格外亲切起来,他们的频频点头误导了学生。学生没有许多官场顾忌,心里已开始琢磨,如何在会后向这位曾经的宰相请教。

    刘挚有点感动,他依旧保持着宰相风度,只是轻轻点头表示赞许。赵兴这时已经继续将话题引申下去:“什么是学问?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就要谈到至圣先师——夫子脚下这行铭文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这两句话怎么理解,我说两个例子:一个是密州邓御夫。

    大家都知道邓御夫出了本农书,比《齐民要术》还要齐全详尽。这是他的‘学问’。真儒一辈子追求什么——立言、立身、立德。邓御夫不光是一个学者,他还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先行者。他写的农书就是‘立言’——记录了他的学说主张。

    但这还远远没有终止,我在庆州的时候,曾经依靠他从海外搜集树苗,做了一个‘草木皆兵计划’。这位邓御夫一肚子学问,他把这个学问用上了——在密州他开办了整个河东路最大的皮革作坊、薯莨纱作坊,专门经营兽皮加工与薯莨纱的生产,这就是他的‘学以致用’,也就是真儒的‘立身’,亦即:善于经营自己的家庭,善于谋生。

    不仅如此,他还远赴海外,寻找海外的新物种——请记住,他是农学家,他在海外寻找新物种,恰恰是农学范畴。而他寻找的物种改变了一场战争的走向,于国于民都有益,这就是‘学以致用’导致的‘立德’。有益于国有益于民者,大贤德也!

    学以致用有什么好处呢,子曰:世人熙熙,皆为名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去。人活世间,不过图名利二字,这是人奋斗的源动力,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原始推动力。邓御夫那厮栽培的树苗卖给我了,我们是好朋友,那厮没有少收我一个铜板……别笑,其实我不怨他,这是他该得的。

    他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我为什么愿意付这份钱——版权法!我大宋不是有版权法么,我皇宋的版权法规定:谁创作的书籍,版权归创作者。也就是说:利益归于创造者。这叫‘谁创作,谁拥有’——简单真理。

    邓御夫不辞辛苦远赴海外,他发现新植物,依据规则:谁发现,谁拥有。他是发现者,他想把自己发现的草木命名做什么,我也只好由他。要是他哪天发癫了,希望把苹果树命名为‘外婆的澎湖湾树’,我也只能由他,而这个世界也只能由他——因为他有这个权力!天经地义的权力!

    我知道这厮,他卖给我的苹果树、苏丹草挣了大钱。他多有钱?我的人去非洲买树苗,说他在非洲建的农场,从边缘地带骑马跑到农场中心需要五天。具体那片土地究竟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从连州的边缘地带,骑马跑到连州中心,用不了五天——嗯,这就是邓御夫从‘学以致用’中获得的利益。

    ‘利’有了,名呢?邓御夫在环州支援前线,受到陛下表彰,他还出了几本书,这些书带有详尽的非洲植物图谱,并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