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盗墓札卷-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什么看,你还想砸几个?”老爷子在首坐上呵问道。

    见意图被看穿,我也不尴尬,先四处看看,是否有金山银山堆着。

    “老爷子,叫我来什么事?”我学着苏衡的叫法称呼道,寻了座椅,我和葫芦先坐下,尝尝这龙井是个什么味儿。

    “既然入了家门,不要闲着,找个事做做。这些都是苏家各行的当头,是你的前辈。想在哪行混,自己做个选择。”

    老太爷往两边一指,那些人略欠身称呼不敢。

    果然是只老虎,只不过老虎老了。大烟袋曾做过分析,倒斗历朝都有发生,不过总是僧多粥少,好的古墓已经很难找到。

    再加上这些年头越管越严,大烟袋曾枚举,说恐怕再过二三十年,国内就没有纯粹的倒斗手艺人,必须得半做生意半接活才能混下去。

    华夏承接五千年,共有四个盗墓高峰期,现代所看见的盗洞,多半都是那四个时期留下的。

    正因为如此,一个好的古墓,双方火拼抵上人命时有发生。

    这第一个高峰期,在汉末三国至西晋。汉重山陵,国家每年三分之一的财政,都用作宗庙陵寝上,而且理论上皇帝老子不死,陵寝就不会完工。

    所以陵墓里究竟塞了多少宝贝,怕是皇帝自己都不清楚,所以汉末王朝一弱,天下反贼崛起。

    那些高大的皇帝王爷土包,哪里是土,分明一座金山无疑。

    故而汉统衰落,天下共倒其墓,赤眉军、绿林军、摸金校尉,均在那个时期大盗陵墓,官民混杂。

    这是盗墓史第一个高峰。

    不过那个时候,盗墓这事抓着就杀,况且普通人也没本事倒,技术还流传得不广,多为一人或几人行动。

    西晋之后,衣冠南渡,不过那个时期,国困民穷,陵墓奢侈之风锐减,少有人因此获暴利。

    到了盛唐,经过历代皇帝励精图治,唐朝发展成为自汉之后第二个大王朝,陵墓这种死后最重要的事,就被提上议程。因此唐末,是盗墓史上第二个高峰。

    唐陵与汉墓不同,汉墓平地起丘,大多是直土坑上下填埋。而由于唐代国力雄厚,陵墓改为开山凿陵,即挖通山心,把棺材冥器葬在山腹,并用烧化的铜水铁桨掺和从千里之外运来的花岗岩封山。

    所以唐陵,是古代陵墓的又一高峰,即使人家摆明了陵墓就在山中,在没有飞机大炮的年代,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不过天下万物生克,唐末藩镇割据,招兵买马,自需钱财,盗陵,就成为窃钱的最好途径。军队辎重全上了,在唐朝末期,形成蜂拥而至的盗唐陵活动。

    猖獗时,白日黑夜不间断挖掘。即使唐朝以山为陵,斩山为裹,照样招架不住。

    唐末的温韬、黄巢,均是盗唐陵发家致富,迅速组织兵马割据一方。

    唐末后,进入两宋,经济发达,大户人家陪葬,也塞金裹玉。

    这个时期,盗墓这行飞速发展门徒,已经有一呼能召集几百人。

    所以这时期,盗墓所用的工具,例如百爪龙、金刚伞、灯魂烛、风火百连丸等传入民间,甚至有人将盗墓工具器物编撰成册,唤名河府志录。

    南北两派上为摸金校尉,下为掏沙神将,基本也在宋代确定各自的活动范围。

    不过那个时候,好歹有官府盯着,倒斗一脉虽然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终不敢闹出太大动静。

    唯独到了北宋末至南宋灭亡,天下再次大乱,社会动荡,群盗自然崛起,或打家劫舍,或发皇陵王公墓铤而走险。朱漆脸、杨琏真迦,就是第三次盗墓史高峰的代表人物,一丘发十万巨,大盗也。

    至于第四次盗墓史高峰,发生于清末。

    经过宋明清三代,古墓又有新的变化,首先取消了唐朝斩山为陵的葬俗。毕竟这种陵墓目标太大,而且容易被盗墓贼在乱世逐一击破。

    故而宋明清三代皇陵,基本修在一片区域。设守灵人检校军官,凡靠近皇陵群葬墓地,立即予以逮捕。

    明十三陵,就是皇帝集中这片区域修建地宫安葬的典范。

    大约是为了要死一起死,要盗一起盗,各位皇帝同进同出,免得像乾陵般风雨中只留下一座。特别是明清时期,王朝大一统。

    地宫面积犹如地下王城,交错纵横中安置西洋与古机弩结合的机关,使地宫中布满杀机,叫人有来无回。

    天下最黑暗,便是将乱未乱时,百余年前一声炮响,武昌起义掀开了发展的新篇章。

    然而在此之前,清东陵炸药鼓动,敲响近代盗墓事件。同时也是盗墓史最后高峰的开端。

    从孙殿英开始,盗墓者层出不穷,在南北屡盗大墓得逞,盗墓之风,犹如一团发酵的面团,顷刻膨胀到全国。那时的盗墓手段,大多还是以寻龙点穴、风水堪舆,并配合全身武艺,两把匣子炮。

    时间到了民国,盗墓这事,出现里程碑的工具,即驰名中外的洛阳铲。

    自从李鸭子发明了这个,古法盗墓就逐渐落幕,像是风水术,龙脉尺,大烟袋那种鼻子功夫,逐一在江湖上失传。

    人人一把洛阳铲,铲子随处下,带土上来一看,只要眼没瞎,两三天就能轻易上手。所以民国后,近代盗墓史高峰,终于轰轰烈烈的拉开,乱世要活人,就得有钱。

    钱从何处来,自然逃不掉和人借。活人欺负不得,墓里的死人虽然恐怖,好歹没有一颗精于算计的心。那段时间,关中平原、陕西咸阳、秦岭邙山等地,家家户户半农半盗,聚群为匪。

    官家派人来剿,便躲入古墓中,等部队一走,打家劫舍,黑店坑拐就纷纷露出底子。

    盗墓更是常事,山头平原挨个下洛阳铲,一旦有墓,平地种一片玉米林。

    等玉米林有一人高,一伙人钻入地中,刨土翻砂窃取墓中籽宫冥器。

    所以四次盗墓史,就数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时间最长。

    几乎从清末开始,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这股风才算停刮。经了四次折腾,大地古墓再多,也架不住如狼似虎,有些墓更是连棺材壁画,都被拖了出去贱卖。

    总的分析后,干倒斗没前途,吃都是吃上一代甚至几代的墓,指不定棺材边,还有前人阿的屎。

    要干这行吃这行饭,还需做生意,反正冥器价格看涨,几十年间只会越来越高。大烟袋的铺子就是一例,会经营钻研,总比亲自下斗和粽子玩游戏强。

    心中揣摩许久,老爷子用比较粗的指骨敲了敲桌子,不需说话,就有人递过来一张地图。摊开,老爷子唤我过去,手画圆圈,地图上是整个su州。

    上面点着红圈黑圈两种,应该就是苏家在这个区域掌握的实际生意,几乎包含各个行业,包括某些犯忌讳的勾当。

    “随便让我选?”这大方劲,几乎让我眼睛看直。

    “随便你,黑圈就是缺掌柜的,你过去就是大老板。至于红圈嘛,的确有人,不过你要是能打败对方,照样归你。”

第151章 乘风指东海() 
我且听,这感情好,果然有耕耘就有收获,而且是网大鱼。

    其实算算我的特长,好像还真欠缺,既没有葫芦的身手,也没有胖子的做事果敢,更缺乏大烟袋精于算计和博学的见识。要随便选一个,我过去归过去,万一手底下的人不服管,终究是个麻烦事。

    看大伯坐边上正看戏,心中升起十分不爽。

    “大伯,你管的是哪些,指点指点。”我装作研究,转头问道。

    “你什么意思?”似乎听出我的言外之意。

    “老爷子不是说打赢谁,有主的店铺也归我。行啊,你管的哪,我要了。”我撂下笔,佯装捏了捏拳头。

    且看对方脚步虚浮,就知不是练武之人,应当是大烟袋那种。

    大烟袋算半个人,我这大伯也差不多,打半个人,那是十拿九稳的事。

    “嗯,是这个理儿,打赢了就归谁。”老爷子充当裁判,居然应下。

    说完,铁钩一画,老爷子在地图上勾出几个大圈让我继续挑。要做生意,我怕是不行,况且夺了人家的老大位置,手底下那些人必然不是和我一条心。

    这就相当于一盆仙人掌,怎么拿都刺手。

    “这个济宝斋怎么样?”我问道,要接受这,算是合乎专业,小便小,至少吃得下。

    来的那些掌柜齐齐哼了一声,很轻的一声。

    “市中心的地段,你想要,那就来比比。”大伯一蹿就蹿起来,攥着拳头,咬得一口牙齿欲碎。

    我抽了抽眉毛,要来真的,我可不管什么亲戚,铁定把对方打趴下。

    这时,坐得比较靠前的一位掌柜站起来,哈腰跑到老爷子那阵嘀咕。

    “嗯,济宝斋一年还是能收些钱,况且能用来洗干净冥器来路,这些掌柜认为还是老大管着比较好,你说呢。”老爷子把问题抛给我。

    “这有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是家事,内部解决。”说罢,我拿出最具威胁的目光扫视对方。

    “想要济宝斋可以,得拿出点本事,光会打有什么用。要真靠武力,大家不如混成土匪,乱抢得了。”大伯发动那些掌柜,意图把我挤回去。

    我当然不准备撒手,看他吃瘪也好为了铺子也罢,于是问道“你想看什么本事?”

    “四月,是老爷子定下的出海日期。你们不是自诩倒斗高手吗?老二他们去寻山,我也不为难你。倘若你能从东海里取一颗明玥,这济宝斋就当我这个做伯伯的让给你。”

    明玥,之前就提到过。

    极品珍珠,就是上次书中提到的玥,一枚珍珠经母蚌养育百年以上,吸够天地精华,混元如球,内敛精气。

    货真价实的明玥珠,只在东海南海才有,明朝皇帝头上戴的宝冠,就是明玥珠。貌似老爸这次来苏州,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所谓的出海。

    还有三天就是一年过去,明年四月,正赶上鱼回群游,海水初暖。那个月份,海上风平浪静,是出海的最佳时间。我正有意找老爸问清楚出海目的,一想一颗明玥珠虽然难得,好歹可以收到,便应了下来。

    此事做了,转眼一年就过去。

    回想一年,半年内发生的事,一天都能记下一篇,怎一个传奇形容。

    这几天,葫芦临摹出铜镜背后的图景。

    果真,并不是什么海兽葡萄,反而是一副早在秦朝就基本断绝的古星象图。

    中国古星象这东西,起源不好说,有说发于黄帝,有说发于伏羲,更有人说发于燧人。

    不过传承下来的古星象,行于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它因此没落,鲜有人闻。

    到了如今,研习易经有人,但没有人能说自己贯通古星象究竟是何种原理。

    包括得到的星引,唯有用古星象图作为参照,才能学会使用。星引好比指南针,这幅从古镜背面复原的古星象图,就是地图。

    天空太辽阔,有数以万计的繁星银河,那是陌生的地界。

    想要从一个陌生地方寻找要找的方向,需指南针和地图相互配合,方能奏效。未知是否是巧合,之前我们只有星引,现在却送来一张古星象图。

    或许有图在,能根据天星阴阳这种上古玄术,寻找某种契合地点。

    在洛阳铲没有出现前,倒斗中倒是有人靠这种星象寻墓的奇术,其中包括三垣二十八星宿,只不过在元代以后,几乎没有再记载。

    星引和铜镜都放在葫芦那,这东西说起实用的确没有,比较这些知识均已失传。

    待在这很是无聊,让海东青派了个伙计回川蜀取一些东西。

    与其琢磨那些暂且抓不到的,倒不如试着办法解决汝瓷的问题。

    日子一天天过去,好不容易,等着老爸派人前来找我,父子两个见面,离上次又隔了十来天。

    这次见老爸,看他脸上少了一份锐利,多了一份疲劳,隔得老远,似乎都能闻到咸湿的海水味。

    “爸,要搞不定就回去吧,海里面,不适合人玩。”这是真话,是我发自肺腑。

    即使陆地的旱墓再凶险,毕竟脚踩着地,路能走得实。

    不过大海之中,风云突变,就算技艺再高的弄潮儿,奈何大海不是河流。

    哪怕黄河长江灌入海里,不见得能掀起丝毫波澜。

    要沿海还好说,如果是海洋中心,哪怕装备齐全的大船,照样有玩完的可能。

    海中波涛连叠,终究不是一块安静祥和的领地。

    “我已经决定,四月下海,这个时机必务抓住。”

    “那我一起?”我问道,面对深不可测的海洋,我还是有些颤栗。

    “可以,不过不能和我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