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产商更加边缘化。比尔将要把“个人”两个字从个人电脑中抹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比尔的做法给史蒂夫留下了一个空白的市场,让史蒂夫得以东山再起。
90年代完全是微软的天下,一家公司主导了整个电脑产业的发展方向。微软和英特尔的确是合作伙伴,因为每一台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的电脑所使用的都是英特尔芯片,但是windows和越来越强大的办公软件的捆绑销售让微软在企业市场的地位无人可及。尽管英特尔的芯片越来越强大,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决定了技术进步的节奏,但是windows和微软的其他软件应用却决定了企业电脑的形象和使用体验。比尔盖茨既能满足世界500强的需求,也能满足小公司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技术之王。英特尔的ceo安迪葛洛夫则被降格成了“知名前辈”,这让他大失所望。
盖茨和葛洛夫共同挖掘着被史蒂夫忽略的市场。从长远来看,他们认为个人计算机的性能将大为改善,其他类型电脑的架构都将向个人计算机靠拢。过去,高端的企业电脑都是个性化定制的,享受不到标准配置所带来的规模效应。盖茨和葛洛夫深信,在不远的将来,那些昂贵的定制化工作站终将使用个人计算机的主板,其他所有昂贵的电脑类型都将经历这个过程,无论是微型机、大型机还是超级电脑,无论电脑的功能是为了给天气建模,还是为了控制核设施。(比如,2011年ibm研发的沃森电脑在参加一档智力问答节目危险!时,一举击败上届冠军肯詹宁斯(kenjennings),沃森电脑使用的就是个人计算机的架构。)几乎所有的公司电脑使用的都是个人计算机的基础架构,由于使用的半导体元件与个人计算机是完全相同的,它们比大型机便宜得多,而且操作简单、更容易编程,操作系统往往使用的是windows的改良版本。摩尔定律与个人计算机市场的爆发式发展让规模效应越来越明显。
第40章 比尔·盖茨来访(4)()
整个90年代,所向无敌的微软主导着企业电脑市场的发展,企业很欢迎电脑的标准化。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企业花费了数万亿美元。1991年,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花费是1240亿美元,仅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到200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4。6%。这一趋势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微软,在此期间,微软的收入从18亿美元上升至230亿美元,利润从4。63亿美元上升至94亿美元,股价涨了30倍。
而史蒂夫却深陷在的泥潭里,丝毫没有享受到此轮发展的成果。他的确卖出了一些电脑给企业,互联网兴起时,公司开发的工具包webobjects'2'也比较受欢迎,让企业客户得以开发自己的网页。但这些都只是杯水车薪,史蒂夫只能在一边眼睁睁地看着他的老朋友、老对手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领袖,这位老对手更加懂得企业市场的需求。
大约两个半小时后,采访结束了。我采访他们俩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把这两位竞争对手拉到一起对话却是第一次,就好比第一次从三维立体角度观察这两个人。他们在互动中表达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审视、欣赏他们。他们并不是来推销产品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能看到他们身上更多的玄妙之处。两位竞争对手的面对面交流碰撞出了过人的智慧和精辟的见解,甚至表现出了两人之间的友谊,或许换一个场合,他们绝对不会表现出这种友谊。
乔治兰格一直拿着相机在两人身边转来转去拍照,现在采访结束了,他要拍摄一张封面照片。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比尔坚持要赶去旧金山机场搭乘航班返回西雅图。乔治本来想在室外拍摄,不过最后决定在室内客厅通往二楼的楼梯处拍摄更合适。他向两位解释了原因,比尔向来不太在意拍照的事,只要快点拍完就行。但史蒂夫向来认为自己是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我为财富杂志做史蒂夫专访时,和他之间争论最激烈的部分往往是照片。史蒂夫对于文章配图的风格想法很多,特别是放在封面的肖像照。他对于自己的照片挑剔颇多,不仅要挑剔摄影师,还要挑剔照片的取景和构图。不过这一次,他并没有多说什么,径直走上了红黏土阶梯,一屁股坐了下去。乔治看了他一眼,惊叫道,“史蒂夫,你没穿鞋!我们在为财富拍封面照片,你能去穿双鞋吗?”史蒂夫耸耸肩,说道,“好吧。”他跑上楼,抓了一双运动鞋,又跑回来把鞋套上,没有系鞋带。
照片拍完后,我让比尔再多等一分钟,让乔治在后院拍一张我们三个人的合影,放在“编者的话”里,然后我开自己的沃尔沃旅行车送他去机场。照片拍完后,我和比尔立马出发赶去机场,路上交流不多,我想他脑子里肯定已经在想下一场活动了。“你们俩相处得不错。”我评论道。“为什么不呢?”他答道,明显心不在焉,想着别的事,不过他保持着一贯的礼貌。“谢谢,很高兴能做这次采访。”他一边说着,一边打开车门冲了下去。
在所有我撰写的关于比尔或史蒂夫的封面报道里,乔治的照片是我最喜欢的一张,两位年轻的大亨肩并肩坐在台阶上,史蒂夫坐在比比尔高一级的台阶上,两边是铁质的楼梯扶手。在我看来,两人的表情没有任何伪装,透露出了个性。比尔的表情就像一只刚吃了金丝雀的小猫,而史蒂夫看上去能把金门大桥推销给任何人(当然,比尔除外),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年轻人的狡黠微笑,看上去像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淘气小孩。
尽管史蒂夫的公司不尽如人意,但他还是有理由微笑的。尽管职场上不顺利,个人生活却逐渐安定下来,这给了他很大的满足感。女儿丽萨刚搬来与他和劳伦同住,他以前非常不负责任地拒绝承认女儿,如今把女儿接来同住对史蒂夫来说也是一种赎罪和补偿。尽管史蒂夫向来离经叛道,但对于儿子里德的出生,他就像一位普通父亲那样兴奋异常。里德是史蒂夫计划中的第一个孩子,在他10月份诞生之后,史蒂夫的反应和所有父亲一样,一本正经地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其实在有经验的父母看来,他的做法非常可笑。“他们是典型的新父母,”麦克斯莱德回忆道,“几乎每件事都做得不对,他们夫妻俩都是嬉皮士,对吧?孩子整天躺在他们床上,只喝母乳。孩子在做什么呢?一直在尖叫,一直饿着肚子。一周后,夫妻俩看上去就像是从集中营逃出来的。”
“史蒂夫自己都像个婴儿,”斯莱德继续说道,“这家伙那几天几乎没怎么睡觉,就跟个疯子差不多。不让睡觉可是中央情报局用来刑讯逼供的手段之一。我不是在开玩笑。里德刚出生的那一周,他的表现就好像是,‘不行,我得雇一个总裁和一个首席运营官来照顾孩子,我必须得这么做。呃,好像有点儿过分了。’”尽管史蒂夫的举动十分可笑,却反映出他内心的喜悦,以及想要好好培养儿子的决心。
史蒂夫还有一个高兴的理由,但当时并没有人看到这一点,史蒂夫本人也不知道。
比尔的策略是让微软主导电脑产业的标准化进程,以满足企业市场的需求,这一策略在90年代大行其道。在个人计算机面前,工作站黯然失色,大型机也不过是在个人计算机的架构上组装的电路板,只不过电路板数量多一点儿罢了。那10年间,个人电脑的巨头康柏、惠普和捷威大批量地生产毫无审美品位的电脑,竞争点都集中于运算速度、运算能力和交付时间。全球几十亿人越来越依赖个人计算机,这些可交互的方盒子用的都是同一种芯片、同一套操作系统。苹果以前生产的电脑独一无二,但在斯卡利和继任ceo的领导下,苹果也在和其他巨头争夺同一片市场,情况每况愈下。到90年代末,麦金塔“1984”广告片中的预言似乎变成了现实。老大哥一手统治了电脑产业,芸芸众生都得接受老大哥的指示,个人电脑完全失去了“个人”的部分。电脑产业在微软铺设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微软的霸主地位也越来越稳固,似乎windows操作系统将永远占据统治地位。比尔盖茨的发迹史沉闷无聊,就如同他一手打造的电脑产业,至少在史蒂夫眼里,这位比他成功得多的竞争对手所打造的产业就是如此无聊。
标准化的进程却留下了一个缺口,给喜欢设计个性化电脑、看重个人体验的生产商留下了一片空白的市场,这个市场正是为史蒂夫准备的。采访进行的时候,史蒂夫依然非常迷茫,没有清晰的目标。他依然对斯卡利和苹果董事会的做法耿耿于怀,的困境也让他非常失望,但他依然希望能在电脑产业占据一席之地,而不是让另一个人一统天下,在如此复杂思维的影响下,史蒂夫不可能看得清摆脱困境的出路。未来几年,他依然会在和皮克斯挣扎。不过,最终他发现了比尔留下的那片空白市场—为个人打造无与伦比的机器。一旦发现那个市场并充分挖掘后,史蒂夫所受到的崇拜与追捧是比尔从没有享受过的。
注释:
'1'歌剧汉泽尔与格蕾太尔(hanseluel)由德国作曲家英格伯特洪普丁克(engelberthumperdinck)作曲,根据格林童话改编而成。剧情讲述了穷困扫帚匠彼得的儿女汉泽尔与格蕾太尔进入森林采草莓,与邪恶的巫婆斗智斗勇的故事。——译者注
'2'webobjects是一个具备web服务、数据访问和页面生成功能的快速应用程序开发环境。——编者注
第41章 幸运(1)()
胡迪:
巴斯,你八成摔傻了,摔得脑筋都不清楚了。
巴斯:
不,胡迪,我的头脑第一次这么清楚。你说得对,我不是什么太空骑警,我只是一个玩具,一个愚蠢的微不足道的玩具。
胡迪:
等一下,你想想,当一个玩具要比当什么太空骑警好多了。
巴斯:
是吗?
胡迪:
我说真的。在那个房子里面有个小孩儿,他认为你是最棒的,那可不是因为你是太空骑警,而是因为你是玩具,你是他的玩具。
(摘自玩具总动员)
1991年那次采访过后的几个月,我举家搬到了东京,担任财富杂志亚洲区的负责人。我之所以选择去东京,主要是因为90年代初的电脑产业变得有些无聊,微软和英特尔(合称wintel)已经赢得了个人电脑的战役。创新停滞不前,未来似乎就是不断地削减成本,不断优化戴尔、捷威、康柏和惠普生产的克隆机。苹果已经销声匿迹了。
3年后,我又回到了硅谷,发现变化很大。老布什只当了一届总统就在选举中输给了克林顿。比尔盖茨的财富突破了100亿美元,根据福布斯杂志的排名,比尔已经超过沃伦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约翰斯卡利被苹果解雇了(解雇后苹果也没什么起色)。电脑产业又开始变得有趣起来。网景通信公司(scapeunications)推出了第一代商业化浏览器“航海家”(navigator)的测试版,万维网、商业域名、url(统一资源定位符)等词汇也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显然可以改变电脑产业的方方面面,无论对于一项技术来说,还是对于商业记者来说,互联网的兴起都是好事。
1994年7月,我给史蒂夫发了邮件,告诉他财富杂志又让我回到美国工作,等我租好办公室、安顿下来以后,会给他打电话了解他的近况。几周后,我新家的电话在一个周六的上午响了,当时我正一个人在家给木地板抛光。
“嗨,布伦特,我是史蒂夫。”他说道。平缓的声调中带着一丝慵懒和伪装的喜悦,他经常在电话中使用这种语调,让人感觉像录音电话。很快,那个熟悉的史蒂夫又回来了,“你回来啦,发生了什么?财富杂志把约翰斯卡利作为封面人物,认为他是苹果的拯救者,结果就在那一周他被解雇了,财富杂志是不是很尴尬?”他笑了起来。我想着,又来了,他又开始倒过来采访我了。
“你应该来我这边,”他说道,“我们一起散个步。”我说我得先干完活儿,一小时以后可以去他家。“好吧。”他说道,说完立刻挂了电话。
我到他家时,他正在厨房里忙碌,穿着典型史蒂夫风格的夏装:长袖恤和磨破的毛边牛仔短裤,磨破的地方能看到裤子前口袋的里布。(他还没开始穿三宅一生设计的黑色圆领衫。)他的脚当然是光着的。一条日本松狮犬趴在房间中央的料理台下,它显然注意到我了,不过对我并不感兴趣。
“这应该不是看门狗吧。”我说道,试图引起史蒂夫的注意。他转过身和我闲聊了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