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为乔布斯-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摸不着头脑的战略。

    关键是要简化苹果的目标,将整个公司的人才和品牌效应用在几个关键的产品和市场中。想要理解史蒂夫为什么要在1997年大幅削减苹果的产品线,就要理解当时个人电脑市场的整体情况。个人电脑就如同一台万能机,通过编程能将个人电脑转化为很多工具,比如文字处理机、超级计算器、电子画架、可搜索的图书馆、存货管理系统、家庭教师等,无论机器的功能是什么,外形都是类似的,只是内部使用的软件不同。由于90年代中期局域网和互联网的兴起,软件也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态势。软件能把你与其他人相连,与其他电脑里的数据库相连,这比仅限于一台电脑数据的应用要强大得多。

    史蒂夫的目标是只提供4种基本产品,依靠这4种产品盈利:两种不同型号的台式机,一种为普通人设计,一种为专业人士设计;两种不同型号的笔记本,同样为那两类人。苹果只有4种产品、4条产品线,不再需要多余的设计、生产或销售团队去引诱客户购买他们根本不需要的附加功能。苹果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4种产品的软硬件研发中去。

    这一关键决定同样充满争议,史蒂夫在这一时期做的很多决定都是如此。有些员工因为自己的项目被砍掉而非常愤怒,被砍掉的项目里包括苹果研发了多年、的确很有价值的技术,但仍然逃不过被砍的命运。有些技术的确给用户带去了切实的便利,但只要与史蒂夫的四象限架构不符,就必须被砍。史蒂夫认为公司只有那么多精力搞好四象限。

    核心高管团队赞同四象限的必要性,尽管这意味着要砍掉很多优秀员工的心头肉。渐渐地,整个公司都理解了史蒂夫的良苦用心。四象限战略让苹果走上了与windows个人电脑生产商截然相反的道路,windows个人电脑生产商只是一味追求机器的速度和处理能力,大量出产各种类型毫不起眼的电脑,而苹果的四象限战略让公司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推出前沿产品,服务高端个人和专业市场。

    四象限战略并没有指望用一个一鸣惊人的产品来解决公司的所有问题。史蒂夫前两次都试图采取这个战略,但这一次,他发现公司目前所需要的并不是一鸣惊人。无论是苹果曾经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潜在客户,他们首先希望看到的是公司能够生存下去,能够不间断地生产与众不同的产品,并且能够盈利。史蒂夫承认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好几年时间,只有在这些目标都达成后,才能考虑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再一次实现一鸣惊人的突破。

    “我们的任务就是拯救苹果,”乔恩鲁宾斯坦回忆道,“我们刚来的时候,苹果已经奄奄一息了,我们要拯救苹果,因为苹果还值得救,就是那么简单。”

    史蒂夫组建了一个强大、高效的核心高管团队,成员包括安德森、库克、鲁宾斯坦、特凡尼安和来自、分管销售的米奇麦丁奇(mitdich);负责营销的菲尔席勒(philschiller)以前是苹果员工,后来跳槽去了adobe(奥多比公司),这次史蒂夫又把他挖了回来;负责软件的西娜塔马顿(sinatamaddon)以前是员工,业绩突出。除了麦丁奇在2000年离职,负责设计的乔尼艾维(jonyive)后来才加入团队,高管团队的其他成员共同合作了很多年,直到2005年前后。考虑到史蒂夫的反复无常,高管团队能合作那么久实属不易。

    史蒂夫没有刻意去做那些增强团队凝聚力的事,比如请大家吃饭。“高管团队成员关系很好,”特凡尼安回忆道,“是因为我们自己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不是因为史蒂夫。我在的8年里时间里,我们一起去吃饭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过来,大部分时候去的是附近的一家印度餐厅。”

    史蒂夫很少给团队正式的反馈。“微软垄断案期间,”特凡尼安说,“微软通过法院传票要调我在苹果的所有个人档案,于是我跟律师乔治赖利(geeriley)在处理这件事,他说,‘我从人力资源部拿来了你的档案。’他拿出档案,里面只有一张纸,没什么重要信息。他惊讶地问道,‘阿瓦,你的档案去哪儿了?你的年度考核评价呢?’我告诉他我从来没有年度评价!”

    “史蒂夫不相信年度评价,”乔恩鲁宾斯坦回忆道,“不喜欢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他的感觉是,‘我平时一直在给你们反馈,要年度评价有什么用?’有一次,我找来一位高管培训师,想让他给我的团队做一下考核评价,他的确不错,我想让史蒂夫和他谈谈,但史蒂夫不愿意。史蒂夫问我,‘你要那玩意儿有什么用?浪费时间!’”

    史蒂夫不会轻易表扬别人,也不会把想藏在幕后的员工推到聚光灯下,这并不是因为史蒂夫想自己出风头,他已经变了。20多岁刚成名时,他非常渴望聚光灯:与音乐家小野洋子和摇滚乐手米克贾格尔建立“友谊”,在曼哈顿圣雷莫买套奢华顶层公寓,受到时代、滚石和花花公子杂志的关注,这些都表明他已经彻底摆脱了北加州郊区中产阶级的家庭背景,迈入了上流社会。创立时,有段时间他曾讨好媒体,试图让媒体助他一臂之力。但到了90年代中期,史蒂夫对当明星已经没有任何兴趣,他需要的是对其工作的认可,而不是名誉本身。凯蒂考顿(katiecotton)在苹果负责媒体交流事务,史蒂夫定下规矩,他本人只接受几家他比较信任的媒体采访,包括财富、华尔街日报、时代、新闻周刊、商业周刊和纽约时报。每当史蒂夫需要发布新产品时,他和考顿会从中挑选一家媒体合作。每次都是史蒂夫独自一人接受采访。

    我曾经要求过很多次,想和史蒂夫团队的其他成员聊一聊,但都被拒绝了。史蒂夫和我聊过很多次,为什么他不愿意让他的团队成员接受采访。有几次,他声称是因为不想让外界知道苹果有哪些优秀员工,以免人才被其他公司挖走。这个理由显然是假的,在硅谷,有无数双眼睛盯着那些优秀的技术人才,就如同热门股票那样抢手。事实是,史蒂夫认为在介绍产品和介绍公司方面,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他。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史蒂夫都是一位杰出的表演家,他把大部分采访都看作表演。他拥有出众的即兴思考和演讲能力,总是能抓住每一次机会推销公司。他还十分关注报道的配图、排版和布局,因为他认为良好的视觉效果有助于传递信息。

    在史蒂夫的领导下,苹果拥有非常高的品牌识别度。尽管史蒂夫的策略让某些核心团队成员感到不满,但不可否认这一策略的成功。为史蒂夫工作就意味着全盘接受他与众不同的行事方式,有些看似自私的策略其实对公司来说是有益的,有些看似不切实际的策略其实是高瞻远瞩的表现。核心团队成员已经学会了如何预测、应对史蒂夫那些不可预测的行为与想法,他们知道自己的老板是个非常特别的人。

第57章 也许他们已经疯了(4)() 
史蒂夫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核心团队成员,在他心目中,他们是很棒的。有时,他会邀请其中一人和他一起散步,在公司园区里或在他家附近。“那些散步很重要,”鲁宾斯坦回忆道,“你心里会想,‘史蒂夫就是个摇滚巨星’,能跟他一起散步是无上的荣耀。”史蒂夫对核心团队成员也很大方,给了他们丰厚的股票期权。“他非常善于让优秀人才围绕在自己身边,并且不断激励他们,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心理上。心理和物质回报必须比例得当,物质回报不能太低,否则别人会想,‘见鬼去吧,我不干了。’”

    史蒂夫也理解,对于和他一样优秀的人才来说,成就感是最好的激励方式。“一开始你就知道这件事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不可能明天早上醒来一看,所有事情都解决了,”特凡尼安告诉我,“两三年后再回头看,你会感叹,‘天啊,我们真的做到了。’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的话,很容易半途而废,因为路途上会遭遇痛苦与挫折,不断有声音在你耳边说这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是不可能的,这是错误的。但你必须要坚持下去,不断努力,不断修正,最终会成功的。”让苹果起死回生就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团队所有成员都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他很关心别人,”鲁宾斯坦说道,“因此在公司处境不佳时,他也是一位好领导。刚回苹果那段时间,大家齐心协力的感觉很好。”

    “处境不佳时,”阿瓦补充道,“他会仔细回顾所有的决策,分析每个决策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尽管史蒂夫很有主见,总是让别人听他的,但有时他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拖着不拍板,却纠缠于一些小细节,比如要不要换鼠标和键盘的连接头,这一点让团队非常抓狂。麦克斯莱德曾任营销负责人,他在1998年回到苹果担任史蒂夫的顾问。“人们希望把他描绘成像米开朗琪罗那样的大师,”斯莱德说道,“但其实他更像个旧货商人,总在纠缠一些细节。”

    他对工作的专注程度惊人,也要求核心团队成员和他一样专注。每周一早上9点,他都会召集高管团队在苹果公司一号楼的会议室里开会,高管必须出席。他会亲自制定会议议程发给参会人员,然后挨个询问每位高管的工作进度和情况。每位高管必须做好准备,回答史蒂夫提出的所有问题。对于像弗雷德安德森和法律顾问南希海涅(nancyheinen)来说,每周只需在高管会议上汇报一次工作,但对于其他高管来说,会后史蒂夫还会不停追问项目的进展。

    高管压力很大,他们过去的成就让他们有机会坐到这间会议室里,但史蒂夫并不在意过去的成就。卡特穆尔说,“你可能从过去的经历中学到了很多,但过去已经过去了,他总会问,‘接下来我们要怎样推进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听完高管汇报后,除了提问和进一步的探讨,“狗屁!”也是史蒂夫经常给出的回应。史蒂夫需要明智的答案,他习惯直截了当,不喜欢拐弯抹角说些好听的话。“你说话之所以拐弯抹角,是因为你不想让别人觉得你是混蛋。这就是虚荣。”乔尼艾维解释道。艾维是位口才颇佳的英国人,肌肉发达,看着像拳击运动员,与别人说话时总会身体前倾。作为设计负责人,艾维没少挨史蒂夫的骂。每当他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就会这样安慰自己:那些说话拐弯抹角、从不表达真实想法的人“可能并不是因为在乎别人的感受,只是不想被别人当成混蛋。但如果他真的在意你的工作,他不会那么虚伪,会直截了当地说出看法。史蒂夫就是这么做的,这就是为什么他总是说‘狗屁!’然而第二天或是几天后,他很可能会跟我说,‘乔尼,你的方案我思考了很久,觉得还不错,我们再讨论一下吧。’”

    史蒂夫是如此表述的:“招来的员工必须在某个方面比你强,而且得让他们知道,当你做错事的时候,他们必须坦诚相告。苹果和皮克斯的高管团队经常互相争执,皮克斯的每位员工都会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苹果的情况同样如此。”苹果的核心团队知道史蒂夫尖刻的批评并非针对个人,正如苏珊巴恩斯所说的那样,他们都学会了“不去在意大吼大叫本身,但要搞清楚他大吼大叫的原因”。这正是史蒂夫所期望的,他也期望团队成员能在他犯错时大胆指出。“我和他抗争了16年,”鲁宾斯坦回忆道,“回想起来挺好笑的,我记得有一年圣诞节的早上,我俩打电话时互相大吼大叫,其实心里都在默默想着,‘搞什么鬼,赶紧挂了这该死的电话。’我俩之间一有冲突,史蒂夫就会大吼大叫,而我一边吼着,心里一边在想待会儿是不是要去塔吉特超市买点厕纸?这就是我们相处的模式。我在纽约长大,我家的情况和伍迪艾伦的电影安妮霍尔(anniehall)差不多,吵架是家常便饭,所以跟史蒂夫吵架对我来说根本不在话下。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俩能合作那么久。”

    在库比蒂诺北部850英里的地方,比尔盖茨饶有兴趣地看着这家垂死挣扎的公司如何起死回生,他曾投资1。5亿美元,还承诺给麦金塔开发软件。“这个团队成熟多了,”盖茨说道,“史蒂夫在开发麦金塔或是在工作时,团队成员都只管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这一次苹果的高管更像一个团队,有互相争执、妥协的过程。如果史蒂夫把团队中的某个人拎出来,对他说,‘你干的活儿就像一坨屎,你就是个白痴’,团队的其他成员会商量要不要炒掉这个人;如果他们觉得这个人还不错,就会去跟史蒂夫说,‘拜托,你不太可能再招到像他一样优秀的员工了,你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