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音乐领域时,已经展现了他的转变,如今他必须秉持开放的态度,跟随直觉继续前行。
以前,史蒂夫总是倾向于让苹果员工从头打造软件,因为他不相信外部的软件开发商,只相信自己的员工。但苹果公司进入数字音乐行业已经晚了,没有时间自己开发音乐管理软件,因此史蒂夫决定买一个“点唱机”软件,然后自己改良。
第65章 跟着直觉走(4)()
市场上有三个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已经为麦金塔开发了“点唱机”软件。最好的一个是售价40美元的音乐播放器soundjam,是由两位苹果公司前员工开发的。soundjam的核心是一个复杂的数据库程序,能让用户按照十多个不同的分类方式给音乐分组,这一点让史蒂夫很感兴趣。对于拥有几千首歌曲的高级用户来说,这个功能不可或缺。而且soundjam导航和操作起来十分便捷,可以从cd(激光唱片)上直接导入歌曲,然后压缩成不同的格式。
2000年3月,苹果公司收购了soundjam,并签订了比较特别的条款:soundjam的开发者为苹果公司工作,但软件经销商可以继续销售soundjam产品,直到苹果将soundjam改造成itunes为止。整个交易的保密期为两年,外界对soundjam发生的事毫不知情,soundjam的经销商和程序员继续正常工作,苹果则在这段时间秘密改造这个软件。保密是关键,因为市场上有太多的参与方试图引领、掌控数字音乐领域,包括各类工作室、用户、电子产品生产商、技术公司和广播公司。苹果公司在成立之初根本无法保守秘密,在斯卡利斯宾德勒阿梅里奥执掌时期也有很多通风报信的人,但史蒂夫杜绝了这一问题,在他的管理下,任何透露公司信息或计划的人一旦被发现立刻开除。因此这次交易一直如史蒂夫所愿处于保密状态。
塔马顿带领的软件应用部门在开发imovie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他们迅速推进开发进程,soundjam团队也融入其中,直接与阿瓦和塔马顿合作改进软件的某些性能,包括史蒂夫最喜欢的“可视化效果”功能,也就是播放音乐时会出现的彩色炫酷的变幻图案。他们还对软件进行了简化,去掉了复杂功能和很多选项。简单也成了新苹果公司的特色,史蒂夫不断地说“不”,拒绝了很多软件功能、新项目、新员工、无聊的会议和各类媒体访问,甚至拒绝了华尔街的咨询指导服务,凡是一切无关紧要的事全部拒之门外。只有懂得拒绝,才能让每一位员工包括他自己只关注真正重要的事。史蒂夫刚回苹果公司就制定了简单明了的四象限策略,之后苹果一直在说“不”,一直在拒绝,直到认准目标,全力以赴。
itunes团队行动非常迅速。在2001年1月9日举办的麦金塔展会上,史蒂夫推出了itunes,距离买下soundjam只有9个月的时间,盖茨演讲也只过去了一年。除了itunes以外,同时问世的还有一系列产品,包括钛合金笔记本powerbook和osx操作系统,广受好评的powerbook采用金属外壳而非塑料外壳,这在苹果实属首次,而osx操作系统将在3月正式推出。
但itunes依然是展会上最大的亮点,因为房间里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需要这款软件。史蒂夫展示了如何将cd里所有的音乐导入麦金塔的硬盘,itunes的数据库能帮助用户迅速找到想要播放的歌曲。用户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制定播放列表,并把播放列表里的歌曲刻录到cd上。用户想用osx操作系统还得再等几个月,但itunes马上就能使用,而且是免费使用。史蒂夫接着播放了一个电视广告,舞台上站满了歌星,霸气的广告语“扒歌、混制、烧盘”(rip、mix、burn)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尽管史蒂夫已经40多岁了,但这场营销战打得非常漂亮。
史蒂夫第一次在公共场合把盖茨设想的未来据为己有。他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了盖茨的愿景,把“消费电子+”(er…eleics…plus)换成了表述更为恰当的“数字中枢”(digitalhub)。史蒂夫一边在台上踱步,一边通过大屏幕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图片,麦金塔处在图片的中心位置,6条线从中心向外辐射,分别连接数码照相机、个人数字助理(pda)、dvd播放器、cd随身听、便携摄像机和数字音乐播放器。史蒂夫曾将电脑比喻为“大脑的自行车”,图片进一步延伸了这个观点。史蒂夫解释道,麦金塔可以管理、编辑来自这6种数码设备的所有内容,也能成为储藏库,储藏所有软件更新、音乐、视频文件以及你想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的任何内容。这位电脑行业的巴纳姆所描绘的未来显然比盖茨所描绘的未来更加平易近人,在他的描述中,未来如此简单明了、触手可及。苹果承诺推出消费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和掌控的软件与硬件,这就是itunes中字母“i”的力量,掌控未来的不是微软,也不是苹果,而是消费者。史蒂夫的演讲就是如此摄人心魄。
就在两天前,盖茨在消费电子展上又一次提到这个话题,他把“消费电子+”换成了“数字客厅”(digitallivinggroom),微软将展台布置成普通家庭住宅里的一系列房间,但效果并不逼真。在谈到消费者的未来时,盖茨只是夸夸其谈,而史蒂夫拿出了实实在在的产品。与10年前我在史蒂夫家给两位做联合采访时相比,他们似乎进行了角色互换。
itunes问世后,消费者可以从网上免费下载获取,第一周下载量就达到了27。5万次,虽然与2000万台麦金塔电脑的销售量相比,27。5万次微不足道,但是已经超过了15个月前上市的imovie的用户数。但有一个问题:在史蒂夫向观众展示的那张辐射图中,除了麦金塔,其他6种数码设备都不是苹果公司生产的。这一现状必须要改变。
2001年年初,苹果公司高管埃迪库埃(eddycue)当时还是一位年轻的软件工程师,他在开会时向史蒂夫抱怨道,“我们无法做出更好的产品了,我们现在的处境跟1997年相比没改善多少。”“你必须得坚持,”史蒂夫告诉他,“客户会多起来的。”史蒂夫的耐心令人钦佩,不过他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坚信,人们总有一天会发现苹果产品的优越之处。迈入新世纪后,史蒂夫依然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他的公司虽然目前销量稳定,但增幅并不快,苹果公司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必须是一类全新的产品。
itunes的开发让苹果公司自然而然地想到打造便携式数码音乐播放器,越来越多的苹果高管和工程师开始在电脑上听mp3,他们也想要一台类似于索尼随身听的数码播放设备。市场上已有的那些便携式mp3播放器设计不佳,使用不便,并不是说音质不好,而是加载音乐的过程很麻烦,搜索歌曲也比较费事。itunes能够轻松管理大量音乐,史蒂夫为此深感自豪,但现有硬件设备都无法充分利用itunes。
苹果公司高管团队决定,唯一的办法是苹果自己打造一台硬件设备。这一策略将把公司进一步推出舒适区,苹果打造过的唯一一款大众消费电子产品是一台数码照相机。这台照相机是斯卡利执掌苹果公司时期开发的,早就被人遗忘了。自从20世纪70年代史蒂夫和沃兹合作打造了那台非法的用于拨打长途电话的“蓝盒子”后,就再也没有涉足消费电子领域。电脑一直是苹果公司的核心业务,也是苹果公司存在的价值。但苹果团队愿意接受全新的挑战,打造一类完全不同的机器,当时没有一个高管认为便携式音乐播放器能够改变世界,因此这一赌注风险并不高。从他们使用的术语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野心并不大:很多高管把音乐播放器视为“电脑外围产品”,就像打印机或者无线路由器。
第66章 跟着直觉走(5)()
作为硬件负责人,鲁宾斯坦总是会关注新的电子元件和技术,比如处理器、磁盘驱动器、存储芯片、图形技术等,这些元件与技术可能会让史蒂夫感兴趣,或者让苹果公司拥有竞争优势。电子巨头东芝当时主要为个人电脑生产硬盘驱动器,2000年年末,鲁宾斯坦去日本出差时,东芝的工程师希望向他展示下一代硬盘驱动器:直径不到2英寸的迷你硬盘,但有5gb(吉字节)内存。把迷你硬盘放进香烟盒里,空间还绰绰有余,却能储存几千个数字文件,无论是照片、文档还是歌曲。鲁宾斯坦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体积如此小、内存却如此大的硬盘,正好能用在苹果音乐播放器里。索尼磁带随身听或cd随身听只能储存十几首歌曲,但迷你硬盘却能储存一千首,而且“随机存取”的性能让用户能够从一千首歌曲中立刻选出想听的那一首。
2001年1月,鲁宾斯坦召集前牛顿(on)项目工程师在东芝迷你硬盘的基础上研发便携式播放器。3月,他将从飞利浦挖来的工程师托尼法德尔(tonyfadell)任命为项目负责人。法德尔在大学是摔跤运动员,还当过高中橄榄球教练,也是一位创业者。20世纪90年代,他曾在通用魔力公司(generalmagic)工作,结识了麦金塔团队成员比尔阿特金森、安迪赫兹菲尔德和苏珊凯尔(susankare),他们曾跟他说过史蒂夫创业之初的恐怖故事。“我以为史蒂夫是个傲慢的暴君,”法德尔说道,“但其实不是,他本人跟故事里的描述完全不同。对于他在乎的事,他的要求可能会非常严苛,但大部分时候,他都比较善解人意,也不会事必躬亲,非常信任手下员工。”
没有人知道成品是怎样的,用户该如何控制设备,这台设备是否应该像一台小型电脑那样运作,该如何与itunes相配合,如何利用储存在imac里的歌曲库,甚至不知道产品何时能够问世。他们只知道产品的基本要求:迷你硬盘;耳机音频放大器;能够显示储存歌曲并进行导航的小屏幕;能使设备智能化的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能够让设备与itunes交互的软件;能与麦金塔相连的接口;设备的体积必须足够小,能够轻松放入牛仔裤的口袋里。当然,外形也要好看,最好能够尽快问世。
史蒂夫依然给团队设定了看似无法完成的目标,这方面他丝毫没有改变。但是有两点变化却让团队更容易实现他定下的目标。一方面,随着开发工作的推进,如果原本的目标有局限性或是出现了新的机遇,史蒂夫愿意变通;另一方面,他所召集的团队是最富有才华的一群人,他们本身胸怀大志,史蒂夫的鞭策也不断激发着他们的好奇心和突破极限的渴望。“我之所以喜欢给史蒂夫干活儿,”库埃说道,“是因为我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完成看似无法完成的事。”
史蒂夫之所以坚信苹果一定能创造出伟大的电子消费设备,是因为一台受欢迎的音乐播放器必须是硬件与软件的完美结合。史蒂夫曾说过,ipod是真正的“整机”挑战。由于日程安排非常紧凑,虽然法德尔是ipod项目的负责人,但高管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和公司其他项目的工程师都会给这个项目添砖加瓦。
把鲁宾斯坦看到的东芝迷你硬盘转化为ipod的核心硬件并非最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打造出一台“好使”的机器:只要轻触屏幕,1000首歌曲尽在掌握,而且ipod必须实现与麦金塔的交互,让用户能够将itunes里的数字音乐文档和个性化播放列表导入ipod中。ipod的屏幕最好还能够显示歌曲的基本信息,并按照演唱者、专辑名字甚至音乐风格给歌曲分类。要实现上述功能,播放器必须加载基础的电脑数据库程序,换句话说,ipod就是迷你版的特殊功能电脑。
但这些只是开始。在电脑的整个产业链中,史蒂夫最感兴趣的是个人与电脑的交互点,正是用户界面的设计让麦金塔成了“个人”电脑的典范。史蒂夫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试想如果个人与电脑的交互过程非常复杂,个人不会有兴趣去探索电脑的秘密。大部分人并不在意电脑的内部构造,他们只在意屏幕上的内容,以及他们通过屏幕能实现的功能。史蒂夫从职业生涯伊始就深刻地领悟了这一点,也正是这一点让苹果公司从一大群电脑生产商中脱颖而出。大部分电脑生产商都是工程师出身,他们认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肯定会关心电脑的内部构造。在麦金塔推出后的近20年里,这一偏见大行其道。如果苹果公司能让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拥有良好的交互体验,用户将享受到一场从未想象过的音乐盛宴。但如果苹果公司无法实现这一点,ipod就会沦为一台无人问津的破烂机器。
要打造合适的界面就必须使软件和硬件相互匹配。主要软件已基本准备就绪:麦金塔电脑上的itunes是将音乐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