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为乔布斯-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缱釉又荆影5旅煽萍迹╡dmundstific)、希思(healthkit)、埃斯蒂斯工业(estesindustrials)、无线电器材(radioshack)等公司邮购零部件,自己动手做晶体管收音机、高保真立体声音响、收发报机、示波器、火箭发射器、激光器和特斯拉线圈。在硅谷,做电子产品不仅仅是兴趣爱好,也成为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摇滚乐一样振奋人心。

    对于像史蒂夫这样少年老成的孩子来说,没有一件事情是研究不透的,既然所有的事情都能研究透彻,就能做出任何想要的东西。“我的感觉是仿佛可以造出宇宙里存在的任何东西,”有一次史蒂夫告诉我,“这些东西不再神秘。比如你看到一台电视机,心里可能会想,‘我从没做过电视机,不过我完全可以做。

    希思公司的产品目录里有这种电视机,我做过目录里的其他两种产品,这台电视机肯定也能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所有的物件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结果,并非突然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神秘之物。”

    史蒂夫加入了“探险家俱乐部”,俱乐部有15个孩子,每周都会定期在位于帕洛阿尔托的惠普公司园区见面,探讨电子项目,向惠普的工程师学习。史蒂夫就是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电脑,也让他有机会结识惠普公司的创始人。惠普是第一家从车库里发展起来的硅谷公司,创始人有两位,史蒂夫和其中一位建立的联系虽然微不足道,但也着实有趣。史蒂夫14岁的时候,为了完成“探险家俱乐部”的项目,从家里给比尔休利特(billhewlett)'1'打电话,以个人的名义向比尔要一些很难找到的电子材料。最终,史蒂夫成功要到了材料,因为他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讲故事的能力。从某些方面来看,史蒂夫是非常典型的青少年极客,但他对人文学科也很感兴趣,深深沉醉在莎士比亚、梅尔维尔和鲍勃迪伦的作品中。他伶牙俐齿,和父母交流时总能想办法说服父母,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与朋友、老师、导师甚至是后来非富即贵的大人物接触时,同样会展现出强大的说服力。史蒂夫从很小的时候就明白,说正确的话、讲生动的故事能帮助他吸引别人的目光,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过,在当地逐渐萌芽的技术圈里,史蒂夫算不上明星。1969年,史蒂夫的朋友比尔费尔南德斯(billfernandez)介绍给他一位真正的技术明星: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沃兹尼亚克就住在附近的森尼韦尔市,他的父亲是洛克希德公司的工程师。沃兹是工程天才,史蒂夫则是天才的成就者,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伟大合作。

    沃兹比史蒂夫大5岁,有点书呆子气,比较害羞,远没有史蒂夫那么自信专断。同史蒂夫一样,沃兹对电子技术的了解同样源于自己的父亲和邻居孩子的父亲,但无论在校内校外,他都比史蒂夫钻研得更深入,在10岁刚出头的时候,就用晶体管、电阻器和二极管做过简易计算器。1971年,在单片微处理器尚未商业化应用时,沃兹设计了一个布满芯片和电子元件的电路板,他称之为“汽水冰激凌电脑”,因为汽水冰激凌是他当时最爱喝的饮料。沃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硬件设计师,有着杰出的电子工程天赋,同时也具备了软件程序员的想象力,他能看到电路板设计和软件编程中的捷径,别人却无法做到。

第9章 安拉的花园(4)() 
史蒂夫没有沃兹那样的天赋,但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渴望,想要把好产品送到尽可能多的人手里,供人们使用,这一点让他从一大群捣鼓电脑的业余爱好者中脱颖而出。史蒂夫仿佛天生就是一位经理人,善于说服别人去追求只有他才能看到的目标,然后与别人通力合作,鞭策别人达成这个目标。这种才华的第一次展现是在1972年,他和沃兹展开了一次看上去不可思议的商业合作。

    在史蒂夫的帮助下,沃兹做出了第一台数字“蓝盒子”,这台机器能模拟电话公司转接设备的信号,连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部电话。只要把这台使用电池的小设备放在电话的听筒边,就能骗过贝尔电话公司的转接系统,免费拨打国内长途电话甚至是国际长途电话。当然,这么做是非法的。

    沃兹做出“蓝盒子”电路板后,愿意免费和大众分享,几年后,当做出第一代苹果电脑(applei)的核心电路板时,他也是这么想的。但史蒂夫却建议把电路板组装成完整的机器后卖掉,以便从中赚点钱。沃兹在完善电路板设计的同时,史蒂夫忙着整理必要的材料,给“蓝盒子”定价。最后,这台非法机器的定价是150美元,大部分都卖给了大学生,他俩总共净赚6000美元。两个男孩儿进入大学的寝室楼,挨个房间敲门,询问住在里面的学生这是不是乔治的房间。乔治是虚构的人物,被设定为专门盗用电话线路的飞客。如果学生对此话题很感兴趣,他俩就会展示蓝盒子的功能,有时候能成功卖掉一台。不过,销售情况不算太乐观,有一次一位潜在客户居然用枪指着史蒂夫,逼他交出“蓝盒子”。从那以后,他们就金盆洗手了。不过,这是个还不错的开端。

    在描绘史蒂夫职业生涯的书里刻画他的精神生活似乎显得不合时宜。但史蒂夫年轻的时候的确非常虔诚,通过服用迷幻剂,也通过宗教信仰,努力探寻表象之下的深层次内涵和意识。精神追求大大拓展了史蒂夫的智慧与视野,让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可能性,比如与众不同的产品,比如彻底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

    正如同硅谷的大环境孕育、塑造了史蒂夫对技术的乐观态度,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背景促使这位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不断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真理。和同时代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史蒂夫浸染于反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充满了质疑精神,渴望挣脱传统的桎梏。史蒂夫属于战后婴儿潮一代,他嗑过药,沉醉于鲍勃迪伦、披头士乐队、感恩而死乐队和摇滚女王珍妮丝贾普林(janisjoplin)的反叛歌词中,甚至喜欢迈尔斯戴维斯(milesdavis)的爵士乐小号演奏,戴维斯的演奏比摇滚歌手更极端、更纯粹、更抽象。他也会钻研思想家的著作,比如日本铃木禅师(suzukiroshi)、拉姆达斯和帕拉玛汉沙尤伽南达(paramahansayogananda),在史蒂夫眼中,这些大师都是哲学之王。那个时代所传递出的信息显而易见:质疑一切,特别是权威;勇于尝试;上路流浪;无所畏惧;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从库比蒂诺的霍姆斯特德高中(homesteadhighschool)毕业后,史蒂夫去了位于俄勒冈州波特兰的里德学院(reedcollege)上大学,从那时起,他的精神追求之旅已然开启。没过多久,这位任性的大一新生就开始翘课,只去上自己感兴趣的课,一个学期后,他就退学了,父母并不知情。第二个学期,他开始旁听各种课程,包括一门书法课,根据他自己的说法,麦金塔电脑字体设计的灵感正是来源于这门课程。他同时开始钻研亚洲的哲学思想和神秘主义,而且嗑药嗑得更频繁了,甚至把嗑药当成了神圣的宗教仪式。

    第二年夏天,身无分文的史蒂夫回到库比蒂诺,他只能再次住到父母家里。他经常会去俄勒冈州的一个苹果园工作,那里同时也是一座公社。之后,他在库比蒂诺找了份工作,在雅达利公司(atari)当技术员。雅达利公司是由诺兰布什内尔(nolanbushnell)创立的一家电脑游戏机厂商,家庭电视游戏pong就是这家公司的产品。史蒂夫不仅擅长修理游戏机,还成功说服布什内尔帮他支付了去印度的旅费,条件是去德国修理几台投币游戏机。史蒂夫去印度是为了追随朋友罗伯特弗里德兰的脚步,弗里德兰就是苹果园的主人。

    印度之行是一场浪漫的追寻之旅,去追寻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当时的文化背景恰恰鼓励这样的追寻。“你要把史蒂夫放到时代大背景中去,”拉里布里安特说道,“我们在追寻什么?那个时代存在着一条代际鸿沟,远比现在左翼、右翼之间的鸿沟或是原教旨主义和世俗主义之间的鸿沟要大得多。尽管史蒂夫的养父母非常善解人意,但他还是需要与罗伯特弗里德兰和其他一些在印度的朋友交流,这些人去印度是为了追寻内心的平和,他们认为已经找到了想要寻找的东西。而这也正是史蒂夫想要追寻的。”

    史蒂夫去印度原本是想拜访尼姆卡洛里巴巴大师,人们也称之为马哈拉杰–吉,布里安特和弗里德兰都曾师从于他。但在史蒂夫到达印度的几天之前,大师就去世了,这让他抱憾终身。史蒂夫在印度的生活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和其他前来朝圣的年轻人一样,都是为了追寻无法从自己的家庭中获得的更开阔的视野。他去参加了一场近1000万人参加的宗教集会。他穿着棉质的长袍,吃着奇怪的食物,一位神秘的大师还帮他剃了头。他得了痢疾。他在印度第一次读到尤伽南达的著作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autobiographyofayogi),这本书他之后还会多次阅读。2011年10月16日,史蒂夫的追悼会在斯坦福大学纪念教堂举行,每位到场的宾客都拿到了一本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根据布里安特的说法,“史蒂夫并没有把‘苦行僧’这个概念当回事。”大部分印度苦行僧都过着如同和尚般清贫的生活,全部注意力都在精神世界里。但史蒂夫野心勃勃、充满斗志,显然不适合过苦行僧的生活。“禁欲只是个浪漫主义的想法。”布里安特说道。回美国后,史蒂夫并没有看破红尘,也没有完全摒弃东方的唯心思想,而是慢慢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因为与奉行禁欲主义的印度教相比,佛教与现世世界有更多的交集。一方面,他想追寻个人精神世界的领悟;另一方面,他胸怀野心,想要打造出足以改变世界的产品,佛教使他得以将这两个目标融为一体。佛教对史蒂夫这样一位不断发掘自我潜能的年轻人产生了吸引力,即使后来史蒂夫逐渐成熟,佛教对这位在智慧上永远躁动不安的人来说,吸引力依然不减当年。佛教的某些方面与他十分契合,为他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哲学依据,也为他的审美期待打下根基。佛教让他觉得追求完美是合乎情理的,无论是对他人的要求、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对产品的要求。

    在佛教哲学中,生命常常被比喻成一条奔流不息的河,世间万物、每个个体都处于永恒的变动中。以这样的世界观来看,追求完美也是一个渐进持续的过程,永远都不可能彻底完成。这个观点与史蒂夫的个性是完全契合的。看着眼前还没做完的半成品,接下来要做的几个新产品的设想就会自动出现在他脑海里。他永远不会对可能性设限,因此他的工作也永远没有完成的那一天。尽管史蒂夫几乎不会进行任何自我心理剖析,但他在生活中不断革故鼎新;尽管有时候他的固执己见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但他总是在不断适应、不断修正,依照自己的本能去学习、去尝试。他本人也一直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第10章 安拉的花园(5)() 
即使是好友和同事也不太了解佛教在史蒂夫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更不用说外界了。“他有属于精神世界的那一面,”麦克斯莱德(mikeslade)说,斯莱德后来成为史蒂夫的同事,分管市场营销,“精神的那一面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与他做的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契合。”在当上父亲之前,他会定期冥想,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占用了他大量时间,他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冥想。铃木大师的著作禅者的初心(zenmind,beginner’smind)他读了好多遍。他常常会和布里安特聊天,聊到亚洲灵性思想与他事业的融合。多年以来,他每周都会安排日本僧侣乙川弘文(kobunootogawa)来他办公室见面,向乙川弘文咨询如何才能在精神世界与商业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尽管没有任何一位和史蒂夫熟识的朋友会把他看成“虔诚”的佛教徒,但精神追求的确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微妙而又深远的影响。

    1974年,史蒂夫回到美国后,又回到雅达利公司工作,主要做一些硬件修理工作,尽管诺兰布什内尔创建的这家公司算得上是行业先驱,却管理不善,组织结构松散,史蒂夫有时会消失好几周,去罗伯特弗里德兰的苹果园摘苹果,居然没有被炒鱿鱼,事实上,根本没人惦记他。当时,沃兹在惠普做着一份稳定、高薪但挑战性不大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史蒂夫的人生轨迹还没有显现出任何迹象,表明他会在电脑技术领域取得骄人的业绩,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人生即将开启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