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为乔布斯-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没有显现出任何迹象,表明他会在电脑技术领域取得骄人的业绩,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人生即将开启新的篇章。之后的3年里,他即将从一位邋邋遢遢、飘忽不定的19岁少年摇身一变,成为一家革命性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领袖。史蒂夫无疑是幸运的,让他展示才华的舞台已搭建完毕。方方面面的变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20世纪70年代,电脑领域使用的主要是大型机,体积有房间那么大,主要卖给航空公司、银行、保险公司还有一些大学。为了得到一个计算结果,比如计算抵押贷款,编程的过程极其复杂烦琐,至少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如此,绝大多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第一次接触到大型机,并学会怎么让大型机运行。在给大型机布置的任务确定以后,先得用诸如cobol或fortran之类的编程语言把代码一行行写下来,一步步地写明计算或分析的逻辑过程。然后,在一台闹哄哄的机器上,把手写的代码一行行打到长方形的“穿孔卡片”上,大型机可以直接读取穿孔卡片上的信息。必须确保所有的穿孔卡片都按顺序排好,一项简单的任务可能需要几十张卡片,用橡皮筋扎一下就可以了,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的卡片更多,得用特制的纸板盒来装。接着,把卡片交给电脑“操作员”,“操作员”会把各项任务排好队,依次送到大型机里。最终,大型机会把计算结果打印在一张绿白条纹的可折叠纸上。通常情况下,程序至少需要修改三四次,有时多达十几次,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换句话说,1975年的电脑产业跟“个人”完全不沾边,编写软件的过程劳心劳力、无比漫长。主要是几家大型的官僚化技术公司在生产、销售这些昂贵又难伺候的大型机。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1975年,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一家独大,大型机的销量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加在一起还多。60年代,ibm的竞争对手被戏称为“七个小矮人”,到了70年代,“七个小矮人”中的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和美国无线电公司(rca)退出了电脑市场,竞争对手只剩下了5家,即宝来公司(burroughs)、univacr公司、控制数据公司(troldatacorporation)和霍尼韦尔(honeywell)。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equipmentcorporation,dec)称霸了“小型计算机”市场,小型计算机比大型机便宜,功能少,主要用户是小公司或大公司里的某个部门。市场上还有另外两家公司,一家专门生产特别昂贵的产品,另一家专门生产特别便宜的产品。生产昂贵产品的是于1972年成立的克雷研究公司(crayresearch),专门生产所谓的超级电脑,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数学建模,这是当时最昂贵的电脑,售价超过300万美元。生产便宜产品的则是于70年代早期成立的王安电脑公司(wang),专门生产“文字处理机”,其设计初衷是供个人写报告和通信稿,这是当时最接近“个人电脑”的产品。当时的电脑公司都集中在美国东部,比如ibm总部位于纽约北部田园风光旖旎的郊区,dec和王安电脑公司的总部位于波士顿,宝来公司的总部在底特律,univac公司的总部在费城,ncr公司的总部在俄亥俄州的代顿,克雷、霍尼韦尔和控制数据公司的总部都在明尼阿波利斯。硅谷唯一的驰名企业是惠普,不过惠普的主营业务是测量仪器和计算器。

    当时的电脑产业与如今蓬勃发展、日新月异、不断革新的技术世界截然不同。电脑公司更像是固定设备生产商,潜在客户只有几百家,这些潜在客户资金实力雄厚,根本不在意价格,只在意性能和稳定性。因此毫不意外,电脑产业变得远离市场,还有点自鸣得意。

    在加州,一大群即将完全颠覆电脑产业的人组建了一个定期聚会的兴趣小组,名为“家酿计算机俱乐部”(homebrewputerclub)。俱乐部在大众电子杂志1975年1月刊出刊不久以后就举行了第一次聚会,那期杂志的封面报道写的是牛郎星8800(altair8800)微型计算机。硅谷工程师戈登弗伦奇(gordonfrench)在自家的车库里主持了第一次聚会,他和伙伴们花了495美元从微仪系统家用电子公司(mits)买来零部件,组装了一台“牛郎星”,并向俱乐部成员展示。这台看上去高深莫测的机器与立体声音响差不多大,装了两排拨动式开关,还有很多小红灯在闪烁。这个笨重的家伙其实没什么功能,但是却证实了一点:个人可以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可以一天24小时随心所欲地使用,不用再排队,也不用再打卡。比尔盖茨也看到了那篇文章,不久以后他就从哈佛退学,创立了一家名为微软的小公司,专门给“牛郎星”设计软件编程语言。

    沃兹发现,这台“牛郎星”并没有比他4年前做的“汽水冰激凌电脑”高级多少,而且4年前他用的零部件要比“牛郎星”差得多。“牛郎星”激发了沃兹作为一名极客的斗志,他重新设计了微机电路板,编程与操作都比“牛郎星”方便得多。沃兹认为,拨动开关和闪烁的小灯其实跟旗语或是莫尔斯电码类似,为什么不能装一个打字机那样的键盘,直接把指令和数值输入进去呢?为什么不能让电脑把输入进去的指令和运算结果显示在外接的电视屏幕上呢?为什么不能安装一个盒式磁带记录器,把程序和数据都记录下来呢?这些功能“牛郎星”都不具备,如果有了这些功能,电脑就不会再显得那么高高在上、令人心生畏惧。沃兹决定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他打心眼儿里希望自己的雇主惠普公司愿意把他的设计变成产品并推向市场。

第11章 安拉的花园(6)() 
这时候,史蒂夫乔布斯介入了,他的投机取巧与说服能力已经初露端倪。他认为沃兹不需要再给惠普打工,他俩应该成立一家属于他们自己的公司。史蒂夫知道沃兹才华横溢,他设计出来的电脑一定价廉物美、容易操作,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每位成员可能都想要一台。1975年下半年到1976年上半年,沃兹还在不断完善他的设计,史蒂夫则在考虑如何才能筹集资金买到需要的零部件,做出一台原型产品。每隔几周,他们都会把最新的成果带到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聚会上,向这群要求苛刻的观众展示一到两个新功能。史蒂夫说服沃兹把俱乐部的成员变成他们的潜在客户,向他们兜售原理图,甚至可以卖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拿到原理图或电路板后,俱乐部的成员可以去买自己所需要的芯片和其他零部件,组装成自己想要的微机。他们找了一位共同的朋友,请他帮忙绘制电路板,为了筹到绘制电路板所需的经费,史蒂夫卖掉了视若珍宝的大众面包车,沃兹则卖掉了hp…65可编程计算器。那位朋友帮他们设计并制作了几十块电路板,总共花了1000美元。不过,史蒂夫和沃兹很快就收回了成本,他们将电路板以每块50美元的价格转手卖给俱乐部的其他成员,每块净赚30美元。

    这可能算不上什么大买卖,但对于这两位深信微机能改变世界的年轻人来说,这笔买卖意义非凡。“我们认为微机会对美国的家家户户都产生影响,”沃兹多年后回忆道,“不过,我们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其实是错的,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是技术达人,都会自己编程、自己解决问题。”史蒂夫决定把新公司命名为apple(苹果),关于这个名字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无论如何,这的确是个好名字。李克劳(leeclow)是史蒂夫的长期广告营销合作伙伴,多年后他告诉我:“我觉得史蒂夫的直觉是要带给普通人他们闻所未闻的技术,而且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这种技术,从而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这种技术应该是友好、平易近人、讨人喜欢的。史蒂夫在给公司起名字的时候借鉴了索尼公司的做法,索尼公司原名是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tokyoteleunicationsengineeringcorporation),联合创始人盛田昭夫(akiomorita)认为,公司名字应该变得更平易近人一点。”

    苹果这个名字预示着史蒂夫将要带给公司的是无限的创意和可能性。苹果能让人产生很多的联想:伊甸园里,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完成了人性的启蒙;约翰尼阿普尔西德(johnnyappleseed),第一位在美国大规模播种苹果树、带来大丰收的传奇人物;披头士的唱片公司也叫苹果,为此两家公司之间漫长的诉讼打了好多年;苹果掉在艾萨克牛顿(isaaewton)的头上,碰撞出伟大的思想火花;美国常被比喻为苹果派;充满传奇色彩的神射手威廉泰尔(williamtell)一箭射中放在儿子头上的苹果,救了自己和儿子一命;苹果还意味着健康与多产,当然也代表了自然界。极客们绝对想不到用苹果这个词,他们想出来的都是类似于华硕(asus)、康柏(paq)、控制数据、通用数据、dec、ibm、斯佩里兰德(sperryrand)、德州仪器和威普罗(wipro)这样并不朗朗上口的名字。苹果这个名字也预示着企业的目标是将人文与创意融入科学与工程中,最终公司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正如克劳所说,把公司命名为苹果是一个伟大的决定,史蒂夫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的直觉,并根据直觉起了这个名字。相信直觉是优秀的企业家必备的个性特点,对于想要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的产品并以此谋生的人来说,直觉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史蒂夫的直觉也有出错的时候,苹果公司第一个商标的设计就是一个错误。第一个商标是一幅复杂的钢笔画,画的是坐在苹果树下的牛顿。学书法的学生也许会喜欢如此精致的线描,但对于一家野心勃勃的公司来说,这个商标过于晦涩难懂。这个商标是罗纳德韦恩(ronaldwayne)设计的,韦恩以前也是雅达利公司的工程师,后来被史蒂夫挖到了苹果。韦恩就像一位充满智慧的斡旋人,史蒂夫和沃兹一有不和,他就会从中调停。三人签了一份合伙协议,史蒂夫和沃兹各拥有45%的股权,剩下的10%归韦恩。不过,很快韦恩就后悔了,觉得自己没准备好冒这个险。1976年6月,他以800美元的价格将10%的股权卖回给史蒂夫和沃兹,一年以后,苹果公司启用了新的商标。就如同披头士乐队被解雇的鼓手彼德贝斯特(petebest)一样,韦恩错过了本该属于他的辉煌。

    1976年的愚人节,苹果合伙公司正式在加州注册成立,公司成立不久后,史蒂夫和沃兹又去了一次家酿计算机俱乐部,展示他们组装完成的新电脑。沃兹成功地解决了所有问题,在一块长15。5英寸、宽9英寸的电路板上,他安装了一个微处理器、几块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一个中央处理器和一个电源,只要把电路板连接到键盘和监控屏上,就可以完成几件颠覆性的事:在家用自己的机器编写电脑程序,不用远程连接到主机上;可以通过键盘键入指令,指令马上会出现在黑白的电视屏幕上,便于修改。这两点对于微机来说,都是全新的功能,完全颠覆了以前的微机设计。沃兹还为摩托罗拉6800微处理器编写了basic(培基)语言,作为applei的大脑核心,basic是电脑业余爱好者使用的最简单却也最重要的编程语言。虽然沃兹对这台电脑并不完全满意,但他做出的产品的确是第一台严格意义上的“个人电脑”。史蒂夫已经意识到这一成就的伟大之处,当时的电脑产业与“个人”两个字完全不沾边,“个人电脑”无疑能在行业中激起千层浪。因此每当有人问他和沃兹准备做什么样的产品时,他都会回答“个人电脑”。

第12章 安拉的花园(7)() 
然而,俱乐部成员对他俩的作品反应平平。电脑之所以有趣,是因为用户可以设计、组装自己的机器,这也是为什么俱乐部的名字叫“家酿电脑”。applei已经组装完毕了,只要接上键盘和电视屏幕、插上电源,就能直接开机使用了,完全失去了组装的乐趣。有些成员还认为史蒂夫违背了俱乐部倡导的免费分享精神,居然向他们兜售已经组装完毕的机器。

    史蒂夫与群体性思维向来格格不入,他是一位独立的自由思想者,想法常常与所在的群体冲突。史蒂夫和其他成员完全不是一类人,成员间兴致勃勃的技术探讨经常让史蒂夫觉得很无聊。成员中只有少数几位拥有宏大的商业理想,成立了自己的微机公司,其他大部分人只是埋头钻研电子技术难点,比如存储芯片与微处理器最高效的连接方式,以及如何在便宜的电脑上玩那些只有大型机才支持的游戏。虽然史蒂夫对电子学和电脑设计都比较了解,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