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定理常常又被称为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

    (3)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均衡理论分析可以加以形象归纳。从示意图的右下角开始分析,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和社会消费偏好共同决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产生了对生产要素的派生需求,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则决定要素的价格,要素价格和生产技术又决定最终产品的价格。因此,不同国家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即一国应该生产何种商品)。

    但在两国偏好相同、技术水平相同以及收入分配相同,从而对最终产品和要素需求偏好相似的假设前提下,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便是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的原因。由要素相对供给量的差异导致要素价格差异,进而导致商品价格差异的过程用粗箭头表示。

    (4)要素禀赋理论的几何说明。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最终会影响到两国X和Y两种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引起供给能力的差别。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别,可通过考察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偏向性来直观地加以判断。

    为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由于B国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所以它会比A国相对更多地生产Y产品,则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更多地向纵轴的方向扩展,即偏向于纵轴;A国为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则它会比B国相对更多地生产X产品,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更多地向横轴方向扩展,即偏向于X轴。这说明,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差异完全是由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一国的供给能力。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供给能力较强。

    由于两国的需求条件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在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造成两国相对价格差的存在,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是相同的。在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由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决定。无差异曲线I与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切于A点,与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于B点。无差异曲线I代表了无贸易条件下A、B两国所能达到的最高福利水平,点A、点B则反映了两国在无贸易发生时各国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同时,A、B两点还分别确定了无贸易时两国各自国内的相对价格。A国的商品相对价格为PA,B国的商品相对价格为PB。由于PA<PB,这表示A国在商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商品Y上具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开放以后,两国将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A国将增加X产品的生产,B国将增加Y产品的生产。A国的生产组合点将从点A沿着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向X轴方向扩展,B国的生产组合点将从点B沿着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向Y轴方向扩展,这一过程将持续到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相等时为止。于是,在进行专业化分工以后,A国的生产均衡点将由A移动到A′,B国的生产均衡点将由B移动到B′,因为在A′和B′,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刚好与同一条相对价格线Pw相切,这时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恰好相等。

    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A国将出口商品X到B国,并从B国进口商品Y,其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上的点C(国际相对价格Pw与社会无差异曲线Ⅱ的切点);B国则相反,B国将出口商品Y到A国,并从A国进口商品X,其最终消费组合为与C点重合的C′点。由于C点和C′点在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因此,贸易后两国的福利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4。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以上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说明了两国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进行贸易所需要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决定了两国贸易的走向。那么,两国发生了贸易以后,其各自资源的禀赋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

    假设有甲、乙两国,甲国劳动力相对丰富,而乙国资本相对丰富,两国发生贸易后,劳动密集型产品由甲国出口到乙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由乙国输入甲国。随着贸易的深入和扩大,甲国的劳动力愈来愈多地被雇用来生产出口货,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使它逐渐变成比较稀缺的要素;而资本密集型产品输入量的增加,使得对资本的需求得到缓和,资本逐渐成为甲国国内数量比较丰富的生产要素。于是劳动这种本来是丰富的要素变得比较稀缺时,它的价格上涨;资本这种本来是稀缺的要素变得比较丰富时,它的价格下降。对于资本相对丰富的乙国来说,国内发生的情况与甲国恰恰相反。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y)可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得各国同质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这样一来,国际贸易就代替了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这个定理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础上,并由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发展,所以,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简称赫…俄…萨定理(H…O…S定理)。

    5。各国要素比较及比较优势

    上面的分析基于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实际生产中可能有多种生产要素,多种生产要素下仍可利用H…O定理预测各国的比较优势以及贸易模式。列举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各项生产要素在世界上的比例。可以看出,在美国,除了低技术工人以外,所有这些生产要素在世界上都占有很高的比例,我们说美国是所有这些生产要素都充裕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实物资本密集型产品、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可耕土地密集型产品以及森林土地密集型产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注:中国技术级别分类有别于其他国家,但是2002年技术工人人数为7000万(其中,初级:中级:高级=60:35:5),按照全世界60亿人口的5%为高技术工人计,中国的高级职称技术工人占世界的比例大概为1。2%。

    比较2003年美国的几个行业进出口额,可以发现,美国的这些行业进出口形式基本符合H…O定理。显示美国为可耕土地丰富的国家,因此在可耕土地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我们又看到美国出口大豆、玉米和小麦,而这些产品的进口微乎其微。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美国在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不具比较优势,可以发现,美国基本上进口纺织品和家具等必须密集使用低技术劳动力的产品。而美国又是高技术工人和实物资本丰富的国家,因此密集使用这些生产要素的行业具有竞争优势,从中可以看到,美国虽然也进口半导体和民用飞机,但是这两个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同时,美国在半导体、医疗设备和民用飞机这几个行业,既有出口又有进口,我们称之为产业内贸易。这个问题在后续章节还要进行讨论。从中我们还发现,加拿大森林土地占到全世界的27。3%,根据H…O定理,加拿大是森林土地密集型行业,例如,木材业、木材加工业等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加拿大向美国和其他国家出口木制品。

    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占世界的7%,这一比例虽然远远低于美国,却比加拿大和其他国家都高。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人均可耕地面积很少,所以虽然中国地大,却并不属于可耕土地丰富的国家。因而根据H…O定理,中国的农业总体上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

    鲍恩(HarryP。Bowen)等人利用1966年部分国家的数据,用三种生产要素的三个不同的相对量来分析了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状况。以上数据表明,不同角度的衡量,结果不一。美国是资本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如果以资本/劳动的比率衡量,加拿大的资本要素比美国更丰裕,如果以资本土地的比率来衡量,香港地区的资本丰裕度远远高于美国。

    【相关链接】要素禀赋与贸易结构

    沙特阿拉伯是一个石油大国,石油资源丰富,在其领土范围内,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615亿桶,约占全球总储量的25。2%。沙特阿拉伯现共有8座大型炼油厂,日提炼能力约158万桶,实际日产量约40万桶至150万桶,其中60%左右供国内消费,其余供出口。

    沙特阿拉伯经济结构单一,石油是其经济发展的命脉,因此,对外贸易在其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石油收入占其国家财政收入的60%~80%,石油和石化产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90%左右。进口中,机电设备、食品和交通工具所占比重最大。自20世纪70年代起,沙特利用其丰厚的石油资金大力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进行了为期五年发展规划,经过20年的努力,使沙特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举世闻名的现代化石油大国,而且成为中东最大的商品和承包劳务市场,并拥有大量的海外资产。依靠石油收入,沙特阿拉伯对外经济援助数量可观,共计向全世界7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700亿美元的援助。对石油的高度依赖,使沙特阿拉伯深受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高攀时,给沙特阿拉伯带来了可观的贸易收益,使其一跃成为世界人均高收入成员,而80年代以后的石油价格萎靡不振,也给其带来了不利影响。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都与其要素禀赋密切关联。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肯尼亚、埃及、委内瑞拉等是世界石油的主要供给国,赞比亚、扎伊尔、智利是著名的铜出口国,哥伦比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巴西、科特迪瓦、危地马拉是闻名的咖啡供应地……

    马来西亚在1957年独立时,基本上是单一经济结构,橡胶出口占其出口收入一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4。锡是其第二大出口品,占全部出口收入的10~20%。独立后,马来西亚继续投资于初级产品出口,并在制成品出口上进行投资。结果,其出口逐步多样化,保持了快速的增长。

    在非洲的象牙海岸,为维持其咖啡出口,加强了投资,同时,象牙海岸还增加了对可可、木材和其他初级产品的投资,出口不断增长,国内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也有相反的例子。象牙海岸的邻居加纳在1957年独立时,大概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当时的加纳,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经济结构单一,可可出口占其出口收入的60%。独立后,加纳将投资从出口基地急转到进口替代产业。结果,到1980年,可可的出口量仅为1960年的一半,而其他出口产品并没有弥补这一缺口。

    链接思考:1。如何用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上述各国的出口经济结构?

    2。试比较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象牙海岸等国的经济发展与变化,并进行原因分析。

    5。2。2里昂惕夫之谜及其不同的解释

    H…O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在从1933年到1953年的20年时间里,要素禀赋理论被公认为是经济学中的一颗“明珠”,经济学家惊异于其逻辑的严谨、模型的精巧,以及对诸多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随着经济学家对要素禀赋理论所做的实证检验工作不断深入,这一理论的一些不足也开始暴露出来了。在众多的实证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Leontief)对要素禀赋理论适用性进行的检验,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次。他的研究工作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后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深信要素禀赋理论,他想通过美国的数据来检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正确性。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人们普遍认同美国是个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因而里昂惕夫期望能够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

    为了检验要素禀赋理论,1953年里昂惕夫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运用自己首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并利用美国1947年的数据测算了美国200个行业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试图证明H…O模型的正确性。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两种,然后选出具有代表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